- 2020年安徽省合肥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 试卷 1 次下载
- 2020年北京市大兴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试卷 2 次下载
- 2020年北京市东城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试卷 2 次下载
- 2020年北京市东城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试卷 7 次下载
- 2020年北京市房山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试卷 2 次下载
2020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展开1.(1分)为了防止骨质疏松,人体必须摄入的元素是( )
A.钙B.铁C.锌D.碘
2.(1分)废弃的易拉罐和塑料瓶属于( )
A.厨余垃圾B.其他垃圾C.可回收物D.有害垃圾
3.(1分)下列含金属元素的物质是( )
A.H2SO4B.Al2O3C.NO2D.P2O5
4.(1分)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铁矿石B.干冰C.矿泉水D.雪碧
5.(1分)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B.点燃酒精灯
C.取用固体粉末D.过滤
6.(1分)下列物质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
A.熟石灰B.烧碱C.食盐D.大理石
7.(1分)下列数据是相应物质的pH,其中呈碱性的是( )
A.液体肥皂(9.5﹣10.5)B.菠萝汁(3.3﹣5.2)
C.柠檬汁(2.0﹣3.0)D.酱油(4.0﹣5.0)
8.(1分)根据如图所示实验,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CO2密度比空气大B.CO2不能燃烧
C.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D.CO2不支持燃烧
9.(1分)下列化学用语书写不正确的是( )
A.2个氢原子2HB.2个氮分子2N2
C.2个钠离子2Na+D.硝酸铜CuNO3
10.(1分)下列关于2CO+O22C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表示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B.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5:4
C.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
11.(1分)科学家发现,利用催化剂可有效消除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有害气体甲醛,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甲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
B.丁中“”和“〇”的元素质量比为8:1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可解决甲醛带来的室内空气污染问题
12.(1分)一定温度下,对固体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实验记录如图,根据上述实验,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①②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B.固体甲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15g
C.固体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①~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①<②<③=④
二、解答题(共12小题,满分33分)
13.(1分)宇航员在太空呼吸所用的氧气来自于电解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4.(2分)《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强水性最烈,能蚀五金(金、银、铜、铅、铁)”“铁锈研末、水调、内服,治疔疮”。
(1)下列物质最可能是“强水”的是 。
A.硫酸锌溶液 B.稀盐酸 C.浓硝酸和浓盐酸的混合物 D.稀硫酸
(2)铁锈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5.(2分)花青素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水溶性天然色素,具有抗氧化性。其性质易受环境影响,科研人员研究了pH对蓝莓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1)花青素的抗氧化性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分析如图得到的结论是 。
16.(5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碳纳米材料,一层层叠起来就是石墨,1mm厚的石墨大约包含300万层石墨烯。实际上石墨烯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中,只是难以剥离出单层结构。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之一是低温扩张法,把石墨粉、钠、液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特定装置中进行剥离,然后用去离子水清洗至中性,再放入烘箱内烘干即得石墨烯。制得的石墨烯的比表面积越大,质量越好。科学家测定了烘干温度对制得的石墨烯的比表面积的影响如图1所示。
石墨烯具有强度高、透光率高、导电性强、韧性好的特点,是构成其它新型碳材料的基本组成单元,如图2所示。将含有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种纳米材料的水溶液低温环境下冻干,去除水分、保留骨架,制造出的一种超轻固体材料被称为“全碳气凝胶”,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材料。“全碳气凝胶”还是吸油能力最强的材料之一,吸收量可高达自身质量的900倍。
随着石墨烯制备方法的研发,石墨烯必将广泛应用到各领域中。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石墨烯属于 (填“单质”或“化合物”)。
(2)“1mm厚的石墨大约包含300万层石墨烯”,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的性质 。
(3)石墨烯可用于制作新能源电池,主要利用石墨烯的 性。
(4)由图1可知:制备石墨烯时最佳的烘干温度是 。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不存在石墨烯
B.石墨烯可以制备多种新型碳材料
C.碳纳米管具有可燃性,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D.“全碳气凝胶”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
17.(2分)《天工开物》中介绍了锌的冶炼方法:“炉甘石(ZnCO3)、煤炭饼装罐泥封”“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淀毁罐取出”。反应区中发生的主要反应有:ZnCO3分解生成 ZnO 和另一种氧化物;ZnO与C反应生成Zn。
(1)反应区中ZnCO3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冷淀”后方能“毁罐”取锌,从化学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
18.(3分)高锰酸钾主要用于化工、制药等工业。以软锰矿(主要成分MnO2)为原料生产高锰酸钾的流程如图所示。
(1)在烘炒锅中进行原料混合,混合前应将软锰矿粉碎,其作用是 。
(2)平炉中发生反应生成K2MnO4和H2O,则参加反应的物质有 。
(3)电解槽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2MnO4+2H2O 2KMnO4+2KOH+H2↑,该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 。
19.(2分)用如图装置进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
(1)实验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B中,能证明铁丝燃烧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
20.(2分)正确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
(1)如图甲所示,实验室稀释浓硫酸时,②处的试剂是 。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如图乙所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
21.(3分)如图所示,在两支试管中进行实验,补全实验方案。
22.(3分)利用图装置完成实验。
(1)实验甲,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能证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实验现象是 。
(2)实验乙,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
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为了达到实验目的,还需要补做实验,实验操作是 。
23.(2分)利用如图装置完成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
Ⅰ.实验开始时,打开K,观察到B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液体变浑浊且仍为红色。
步骤Ⅱ.一段时间后,关闭K,观察到A中液体流入B中,B中液体逐渐变澄清且变为无色。
(1)步骤Ⅰ,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步骤Ⅱ中,产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是 。
24.(6分)84消毒液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消毒液,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实验小组对其进行研究。
【查阅资料】
Ⅰ.NaClO溶液呈碱性。
Ⅱ.消毒杀菌的原理是使菌体蛋白质变性,变性程度越大,消毒液消毒杀菌效果越好。鸡蛋清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反应时变为白色固体物质。
Ⅲ.ORP指84消毒液的漂白能力,ORP数值越大,84消毒液的漂白能力越强。
【进行实验】
实验1:制备84消毒液
某同学制作了一种84消毒液发生器(如图所示),用石墨作电极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即可制得消毒液。
实验2:在鸡蛋清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消毒液,静置15min现象如下表。
实验3:探究84消毒液漂白性的影响因素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中,发生的主要反应如下,补全①的化学方程式。
①2NaCl+2H2O2NaOH+Cl2↑+ ↑
②Cl2+2NaOH=NaCl+NaClO+H2O
(2)实验2的目的是 。
(3)实验3﹣1的结论是 。
(4)根据实验3﹣2的测量数据可知,影响84消毒液漂白性的因素有 。
【反思与评价】
(5)由实验3可知,84消毒液储存时需注意 。
(6)生活中,84消毒液不能与洁厕灵(主要成分是盐酸)混合使用的原因是 。
2020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
1.(1分)为了防止骨质疏松,人体必须摄入的元素是( )
A.钙B.铁C.锌D.碘
【分析】A、根据钙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铁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锌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碘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钙主要存在于骨胳和牙齿中,使骨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缺乏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为了防止骨质疏松,人体应摄入足够量的钙,故A正确;
B、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贫血,故B错误;
C、锌影响人体发育,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故C错误;
D、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和呆小症,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掌握人体化学元素的分类、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缺乏症、摄入时的注意事项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2.(1分)废弃的易拉罐和塑料瓶属于( )
A.厨余垃圾B.其他垃圾C.可回收物D.有害垃圾
【分析】根据被回收的垃圾成分、性质和用途判断。
【解答】解:易拉罐和废弃的塑料属于可回收垃圾。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垃圾质的分类,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3.(1分)下列含金属元素的物质是( )
A.H2SO4B.Al2O3C.NO2D.P2O5
【分析】根据化学元素汉字名称的偏旁可辨别元素的种类,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据此进行解答分析。
【解答】解:A、H、S、O均为非金属元素,错误;
B、铝为金属元素,正确;
C、N、O均为非金属元素,错误;
D、均为非金属元素,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题目难度不大,关键是要熟记常见元素的符号,要注意汉字中是否含有钅字旁。
4.(1分)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铁矿石B.干冰C.矿泉水D.雪碧
【分析】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一种分子。
【解答】解:铁矿石中含有铁的化合物和其它杂质,属于混合物,故A错;
B、干冰是由二氧化碳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B正确;
C、矿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属于混合物,故C错;
D、雪碧中含有碳酸、二氧化碳、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D错。
故选:B。
【点评】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
5.(1分)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B.点燃酒精灯
C.取用固体粉末D.过滤
【分析】A、根据液体药品的取用,拿塞倒放口挨着口,缓慢注入签向手(心),取完上塞放原处,分析操作正误;
B、酒精灯使用中经常要注意:二查二禁一不可,包括查灯芯是否齐整、酒精是否适量、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就酒精、不可吹灭;
C、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要求分析:将试管横放,用纸槽或药匙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
D、根据过滤液体时的要求分析,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解答】解:A、液体药品的取用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拿塞倒放口挨着口,缓慢注入签向手(心),取完上塞放原处”,该实验中瓶塞正放,污染药品,故A不正确;
B、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易造成失火,故B不正确;
C、取用固体粉末时,将试管横放,用纸槽或药匙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所以C操作正确;
D、过滤操作中应用玻璃棒来引流,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根据实验常用仪器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作答;掌握过滤得原则:“一贴二低三靠”。
6.(1分)下列物质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
A.熟石灰B.烧碱C.食盐D.大理石
【分析】酸性土壤一般用碱性物质来中和。选择碱性物质时还要综合考虑这种物质的性质,如是否具有很强的腐蚀性等。
【解答】解:A、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是一种碱性的物质。可用于中和酸性土壤改良土壤结构。故选;
B、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是一种常见的碱,能中和酸性物质,但其具有很强烈的腐蚀性。故不选;
C、食盐是一种常见的盐,不能改良酸性土壤,故不选;
D、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中性物质,常用于建筑材料。故不选。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几种常见的酸、碱、盐的性质。根据物质的用途主要取决其性质进行解答。
7.(1分)下列数据是相应物质的pH,其中呈碱性的是( )
A.液体肥皂(9.5﹣10.5)B.菠萝汁(3.3﹣5.2)
C.柠檬汁(2.0﹣3.0)D.酱油(4.0﹣5.0)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液体肥皂的9.5~10.5,大于7,显碱性,故选项正确。
B、菠萝汁的pH为3.3~5.2,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C、柠檬汁的pH为2.0~3.0,小于7,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D、酱油的pH为4.0~5.0,显酸性,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8.(1分)根据如图所示实验,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CO2密度比空气大B.CO2不能燃烧
C.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D.CO2不支持燃烧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进行解答,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
【解答】解:上图所示实验看到的现象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但不能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故选:C。
【点评】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过来反映性质,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根据化学变化得出化学性质。
9.(1分)下列化学用语书写不正确的是( )
A.2个氢原子2HB.2个氮分子2N2
C.2个钠离子2Na+D.硝酸铜CuNO3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A、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氢原子可表示为2H,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正确。
B、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两个氮分子可表示为:2N2,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正确。
C、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2个钠离子可表示为2Na+,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正确。
D、硝酸铜中铜元素显+2价,硝酸根显﹣1价,其化学式为Cu(NO3)2,故选项化学用语书写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0.(1分)下列关于2CO+O22C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表示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B.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5:4
C.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可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等进行分析。
【解答】解:A、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正确;
B、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12+16):(16×2)=7:4,错误;
C、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正确;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正确。
故选:B。
【点评】化学方程式是最重要的化学用语之一,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1.(1分)科学家发现,利用催化剂可有效消除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有害气体甲醛,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甲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
B.丁中“”和“〇”的元素质量比为8:1
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可解决甲醛带来的室内空气污染问题
【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化学式、方程式,根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的变化等。
【解答】解: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甲醛和氧气在催化条件下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CH2O+O2CO2+H2O。
A.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甲物质的化学式为CH2O,其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2):16=6:1:8,可见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选项说法正确;
B.由分子结构模型可知,丁的化学式为H2O,其中氧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6:(1×2)=8:1,选项说法正确;
C.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选项说法错误;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甲醛和氧气在催化条件下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可解决甲醛带来的室内空气污染问题,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2.(1分)一定温度下,对固体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实验记录如图,根据上述实验,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①②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B.固体甲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15g
C.固体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①~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①<②<③=④
【分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根据提供数据可以计算物质的溶解度;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
【解答】解:A、最后蒸发10g水,析出晶体质量是:2.5g﹣1g=1.5g,即10g水中溶解1.5g甲恰好饱和,①蒸发10g水不能析出晶体,是不饱和溶液,②蒸发10g水析出晶体1g,是不饱和溶液,该选项说法正确;
B、10g水中溶解1.5g甲恰好饱和,100g水中溶解15g恰好饱和,即固体甲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15g,该选项说法正确;
C、不能判断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①②都是不饱和溶液,其中溶质质量相等,①中溶液质量大于②中溶液质量,因此①中质量分数小于②,③④都是饱和溶液,质量分数相等,都大于不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因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①<②<③=④,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方面的知识,比较简单。
二、解答题(共12小题,满分33分)
13.(1分)宇航员在太空呼吸所用的氧气来自于电解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H2↑+O2↑ 。
【分析】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故答案为:2H2O2H2↑+O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2分)《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强水性最烈,能蚀五金(金、银、铜、铅、铁)”“铁锈研末、水调、内服,治疔疮”。
(1)下列物质最可能是“强水”的是 C 。
A.硫酸锌溶液 B.稀盐酸 C.浓硝酸和浓盐酸的混合物 D.稀硫酸
(2)铁锈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6HCl═2FeCl3+3H2O 。
【分析】(1)根据题意,强水性最烈,能蚀五金(金、银、铜、铅、铁),进行分析解答。
(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强水性最烈,能蚀五金(金、银、铜、铅、铁),金、银、铜、铅、铁均不与硫酸锌溶液反应;金、银、铜不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最可能是“强水”的是
浓硝酸和浓盐酸的混合物。
(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6HCl═2FeCl3+3H2O。
故答案为:
(1)C;
(2)Fe2O3+6HCl═2FeCl3+3H2O。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理解“强水”能蚀五金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2分)花青素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水溶性天然色素,具有抗氧化性。其性质易受环境影响,科研人员研究了pH对蓝莓花青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1)花青素的抗氧化性属于 化学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分析如图得到的结论是 pH在1~8之间,pH越大,蓝莓花青素稳定性越差(或保存率越低) 。
【分析】(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2)分析如图得到的结论是:pH在1~8之间,pH越大,蓝莓花青素稳定性越差(或保存率越低)。
【解答】解:(1)花青素的抗氧化性属于化学性质;故答案为:化学;
(2)分析如图得到的结论是:pH在1~8之间,pH越大,蓝莓花青素稳定性越差(或保存率越低);故答案为:pH在1~8之间,pH越大,蓝莓花青素稳定性越差(或保存率越低)。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实验结论等,要记忆有关花青素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6.(5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碳纳米材料,一层层叠起来就是石墨,1mm厚的石墨大约包含300万层石墨烯。实际上石墨烯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中,只是难以剥离出单层结构。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之一是低温扩张法,把石墨粉、钠、液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特定装置中进行剥离,然后用去离子水清洗至中性,再放入烘箱内烘干即得石墨烯。制得的石墨烯的比表面积越大,质量越好。科学家测定了烘干温度对制得的石墨烯的比表面积的影响如图1所示。
石墨烯具有强度高、透光率高、导电性强、韧性好的特点,是构成其它新型碳材料的基本组成单元,如图2所示。将含有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两种纳米材料的水溶液低温环境下冻干,去除水分、保留骨架,制造出的一种超轻固体材料被称为“全碳气凝胶”,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材料。“全碳气凝胶”还是吸油能力最强的材料之一,吸收量可高达自身质量的900倍。
随着石墨烯制备方法的研发,石墨烯必将广泛应用到各领域中。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石墨烯属于 单质 (填“单质”或“化合物”)。
(2)“1mm厚的石墨大约包含300万层石墨烯”,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的性质 体积小 。
(3)石墨烯可用于制作新能源电池,主要利用石墨烯的 导电 性。
(4)由图1可知:制备石墨烯时最佳的烘干温度是 225℃ 。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D 。
A.自然界中不存在石墨烯
B.石墨烯可以制备多种新型碳材料
C.碳纳米管具有可燃性,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D.“全碳气凝胶”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
【分析】根据石墨的组成,性质和用途进行分析;
根据题中有关石墨烯的说法和资料进行分析。
【解答】解:(1)石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3))“1mm厚的石墨大约包含300万层石墨烯”,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体积小的性质;
(3)石墨烯可用于制作新能源电池,主要利用石墨烯的导电性。
(4)由图1可知:制备石墨烯时最佳的烘干温度是225℃
(5)A.根据短文,可知自然界中存在石墨烯,故错误;
B.石墨烯可以制备多种新型碳材料,故正确;
C.碳纳米管具有可燃性,其主要成分是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正确;
D.“全碳气凝胶”具有吸附性,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故正确;
故选BCD;
故答案为:
(1)单质;(2)体积小;(3)导电;(4)225℃;(5)BC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材料的分析、整合能力,难度不大,注意选择有用的材料为其所用。
17.(2分)《天工开物》中介绍了锌的冶炼方法:“炉甘石(ZnCO3)、煤炭饼装罐泥封”“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淀毁罐取出”。反应区中发生的主要反应有:ZnCO3分解生成 ZnO 和另一种氧化物;ZnO与C反应生成Zn。
(1)反应区中ZnCO3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ZnCO3ZnO+CO2↑ 。
(2)“冷淀”后方能“毁罐”取锌,从化学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防止生成的锌在较高温度下又被氧化成氧化锌 。
【分析】(1)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2)根据灼热的锌能和空气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依据反应区中,ZnCO3分解生成ZnO和另一种氧化物,则碳酸锌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锌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ZnCO3ZnO+CO2↑;
(2)冷定”后方能“毁罐“取锌,是为了防止生成的锌在较高的温度下又被氧化成氧化锌。
故答案为:
(1)ZnCO3ZnO+CO2↑;
(2)防止生成的锌在较高温度下又被氧化成氧化锌。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材料、碳的还原性,能从题干中获取准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8.(3分)高锰酸钾主要用于化工、制药等工业。以软锰矿(主要成分MnO2)为原料生产高锰酸钾的流程如图所示。
(1)在烘炒锅中进行原料混合,混合前应将软锰矿粉碎,其作用是 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其充分反应 。
(2)平炉中发生反应生成K2MnO4和H2O,则参加反应的物质有 MnO2、KOH和O2 。
(3)电解槽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2MnO4+2H2O 2KMnO4+2KOH+H2↑,该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 Mn、H 。
【分析】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单质中元素化合价是0,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解答】解:(1)在烘炒锅中进行原料混合,混合前应将软锰矿粉碎,其作用是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其充分反应。
故填: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其充分反应。
(2)平炉中发生反应生成K2MnO4和H2O,则参加反应的物质有MnO2、KOH和O2。
故填:MnO2、KOH和O2。
(3)电解槽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2MnO4+2H2O 2KMnO4+2KOH+H2↑,该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Mn、H,是因为反应前氢元素化合价是+1,反应后部分变成0,反应前锰元素化合价是+6,反应后变成+7。
故填:Mn、H。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9.(2分)用如图装置进行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
(1)实验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
(2)实验B中,能证明铁丝燃烧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生成黑色固体 。
【分析】(1)根据过氧化氢溶液在固体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进行分析解答。
(2)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在于是有新物质生成,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过氧化氢溶液在固体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2)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在于是有新物质生成,实验B中,能证明铁丝燃烧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生成黑色固体。
故答案为:
(1)2H2O22H2O+O2↑;
(2)生成黑色固体。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0.(2分)正确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
(1)如图甲所示,实验室稀释浓硫酸时,②处的试剂是 水 。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如图乙所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C 。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
【分析】(1)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切不可把水注入浓硫酸中,这是因为浓硫酸的密度比水大,如果添加顺序颠倒,那么水会浮在浓硫酸上,又由于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能使水沸腾,容易造成酸液飞溅。②处的试剂是水。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②①④③。
故答案为:
(1)水;
(2)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实验步骤(计算、称量、溶解)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1.(3分)如图所示,在两支试管中进行实验,补全实验方案。
【分析】A、可燃物燃烧条件: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B、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C、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
D、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解答】解: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2.(3分)利用图装置完成实验。
(1)实验甲,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能证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实验现象是 U型管左侧液面上升到刻度1处 。
(2)实验乙,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
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
②为了达到实验目的,还需要补做实验,实验操作是 将乙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重复上述实验(或取反应后溶液滴加足量稀盐酸)。 。
【分析】(1)根据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解答;
(2)①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②根据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分析回答。
【解答】解:(1)实验甲,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能证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实验现象是U型管左侧液面上升到刻度1处。
(2)实验乙,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
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②为了达到实验目的,还需要补做实验,实验操作是将乙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重复上述实验。
故答案为:(1)U型管左侧液面上升到刻度1处;
(2)①2NaOH+CO2=Na2CO3+H2O;
②将乙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重复上述实验(或取反应后溶液滴加足量稀盐酸)。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3.(2分)利用如图装置完成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
Ⅰ.实验开始时,打开K,观察到B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液体变浑浊且仍为红色。
步骤Ⅱ.一段时间后,关闭K,观察到A中液体流入B中,B中液体逐渐变澄清且变为无色。
(1)步骤Ⅰ,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2)步骤Ⅱ中,产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是 关闭K,A中产生的气体使A中气体压强变大,将液体压入B中,液体中的盐酸将氢氧化钙和碳酸钙耗尽 。
【分析】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答】解:(1)步骤Ⅰ,实验开始时,打开K,观察到B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液体变浑浊,说明A中有二氧化碳产生,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步骤Ⅱ中,产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是关闭K,A中产生的气体使A中气体压强变大,将液体压入B中,液体中的盐酸将氢氧化钙和碳酸钙耗尽;
故答案为:(1)CaCO3+2HCl=CaCl2+H2O+CO2↑;
(2)关闭K,A中产生的气体使A中气体压强变大,将液体压入B中,液体中的盐酸将氢氧化钙和碳酸钙耗尽。
【点评】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24.(6分)84消毒液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消毒液,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实验小组对其进行研究。
【查阅资料】
Ⅰ.NaClO溶液呈碱性。
Ⅱ.消毒杀菌的原理是使菌体蛋白质变性,变性程度越大,消毒液消毒杀菌效果越好。鸡蛋清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反应时变为白色固体物质。
Ⅲ.ORP指84消毒液的漂白能力,ORP数值越大,84消毒液的漂白能力越强。
【进行实验】
实验1:制备84消毒液
某同学制作了一种84消毒液发生器(如图所示),用石墨作电极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即可制得消毒液。
实验2:在鸡蛋清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消毒液,静置15min现象如下表。
实验3:探究84消毒液漂白性的影响因素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中,发生的主要反应如下,补全①的化学方程式。
①2NaCl+2H2O2NaOH+Cl2↑+ H2 ↑
②Cl2+2NaOH=NaCl+NaClO+H2O
(2)实验2的目的是 探究不同浓度的84消毒液的消毒杀菌效果 。
(3)实验3﹣1的结论是 光照时间越长,84消毒液的漂白能力越弱 。
(4)根据实验3﹣2的测量数据可知,影响84消毒液漂白性的因素有 温度 。
【反思与评价】
(5)由实验3可知,84消毒液储存时需注意 避光、低温 。
(6)生活中,84消毒液不能与洁厕灵(主要成分是盐酸)混合使用的原因是 二者会发生化学反应 。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相等,据此分析;
(2)根据实验2探究的是在鸡蛋清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消毒液后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3﹣1的测量数据可知探究的光照时间和84消毒液的漂白能力的关系;
(6)根据次氯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氯气和水分析。
【解答】解:(1)实验1中,发生的主要反应如下,补全①的化学方程式。
①2NaCl+2H2O2NaOH+Cl2↑+H2↑;
②Cl2+2NaOH=NaCl+NaClO+H2O
(2)实验2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的 84 消毒液的消毒杀菌效果。
(3)实验3﹣1的结论光照时间越长,84消毒液的漂白能力越弱。
(4)根据实验3﹣2的测量数据可知,影响84消毒液漂白性的因素有光照时间越长,84消毒液的漂白能力越弱。
【反思与评价】
(5)由实验3可知,84消毒液储存时需注意避光、低温。
(6)生活中,84消毒液不能与洁厕灵(主要成分是盐酸)混合使用的原因是次氯酸钠和盐酸二者会发生化学反应。
故填:(1)H2;
(2)探究不同浓度的 84 消毒液的消毒杀菌效果;
(3)光照时间越长,84消毒液的漂白能力越弱;
(4)温度;
(5)避光、低温;
(6)二者会发生化学反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6/19 15:05:19;用户:金普初化;邮箱:dljky4@xyh.cm;学号:37255221序号
目的
步骤
A
验证
①试管1中加入一小块白磷和5mL 80℃热水,试管2中加入一小块白磷和5mL冷水;②分别通入氧气
B
鉴别稀硫酸和碳酸钠溶液
①试管1、2中分别加入两种待测溶液;②分别加入 溶液
C
比较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
①试管1中加入FeSO4溶液,试管2中加入AgNO3溶液;②分别插入
D
比较
①试管1中加入一粒高锰酸钾和5mL汽油,试管2中加入一粒碘和5mL汽油;②振荡
序号
2﹣1
2﹣2
2﹣3
2﹣4
实验
操作
实验现象
液体表面产生大量气泡,无其他现象
液体中产生大量白色固体
液体中产生少量白色固体
液体中产生极少量白色固体
序号
3﹣1
3﹣2
实验操作
取烧杯倒入30mL浓度为1:100的84消毒液,将烧杯放置在距离光源10cm处进行光照,测量ORP变化
取四个烧杯,分别倒入30mL浓度为1:100的84消毒液,并置于20℃、30℃、40℃、50℃水浴中加热,测量ORP变化
测量数据
序号
目的
步骤
A
验证 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①试管1中加入一小块白磷和5mL 80℃热水,试管2中加入一小块白磷和5mL冷水;②分别通入氧气
B
鉴别稀硫酸和碳酸钠溶液
①试管1、2中分别加入两种待测溶液;②分别加入 稀盐酸 溶液
C
比较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
①试管1中加入FeSO4溶液,试管2中加入AgNO3溶液;②分别插入 铜丝
D
比较 高锰酸钾和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
①试管1中加入一粒高锰酸钾和5mL汽油,试管2中加入一粒碘和5mL汽油;②振荡
序号
目的
步骤
A
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①试管1中加入一小块白磷和5mL 80℃热水,试管2中加入一小块白磷和5mL冷水;②分别通入氧气
B
鉴别稀硫酸和碳酸钠溶液
①试管1、2中分别加入两种待测溶液;②分别加入稀盐酸溶液
C
比较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
①试管1中加入FeSO4溶液,试管2中加入AgNO3溶液;②分别插入铜丝
D
比较高锰酸钾和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
①试管1中加入一粒高锰酸钾和5mL汽油,试管2中加入一粒碘和5mL汽油;②振荡
序号
2﹣1
2﹣2
2﹣3
2﹣4
实验
操作
实验现象
液体表面产生大量气泡,无其他现象
液体中产生大量白色固体
液体中产生少量白色固体
液体中产生极少量白色固体
序号
3﹣1
3﹣2
实验操作
取烧杯倒入30mL浓度为1:100的84消毒液,将烧杯放置在距离光源10cm处进行光照,测量ORP变化
取四个烧杯,分别倒入30mL浓度为1:100的84消毒液,并置于20℃、30℃、40℃、50℃水浴中加热,测量ORP变化
测量数据
北京市朝阳区2023届九年级中考一模化学试卷+答案: 这是一份北京市朝阳区2023届九年级中考一模化学试卷+答案,共10页。
2020-2022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化学一模试题汇编-实验题: 这是一份2020-2022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化学一模试题汇编-实验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正确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请从A~D中任选三个作答,利用下图装置完成实验,利用下列操作完成相关实验,用下图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下列是与金属有关的实验,某兴趣小组开展了以下实验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北京市朝阳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word版含答案),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