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九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展开邯郸市九校联盟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中华民族之文化认同、维系中国人的社会凝聚的“集体意识”,其基本内容是什么呢?当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能够确立民族共同价值观,培育和而不同、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广阔胸襟,为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探索中国文化的出路,为建构21世纪文化体系提供保障。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血脉,是“集体意识”的主体部分,而孔子则是儒学的创始人、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人公认的至圣先师,因此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
孔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是由其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孔子的人格和思想在生前就吸引了许多人求学,形成了很大的势力。孔子是一个有才干的人,有宗旨的人,有热诚的人。他无惧风尘,不畏艰难,十四年周游列国,意欲施行他的教化来救济天下。在孔子成名以前原已有过许多民众的中心人物,如宋国的子罕、郑国的子产、晋国的叔向、齐国的晏婴,但他们一生做官,没有余力来教诲弟子。惟有孔子,他收的弟子很多,他的思想有人替他宣传,所以他的影响格外巨大。自孔子殁后,他的弟子再收弟子,蔚成一种极大的势力,号为儒家。孔门势力之强大,除了客观环境使然外,实与孔子的个人人格有着莫大关系。孔子去世后,他的影响还持续着、扩大着。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到山东的鲁地考察之后就发表感慨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这段话恰如其分地评价了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北宋理学家邵雍在《皇极经世书》说:“孔子赞《易》自羲、轩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自羲、轩而下,祖三皇也;自尧、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孙五伯也。”(《观物内篇》之六)这就是说,孔子整理“六经”,对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以来的文化进行综合,所谓集大成也。
现代以来有许多学者把孔子看成中国文化史上的泰山北斗,如国学大师钱穆所言“今者痛定思痛,果欲复兴中华文化,不得不重振孔子儒学传统,而阐扬孔子生平所最重视之自学与教人精神,实尤为当务之急。”为什么?因为“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吴宓也说“孔子者,理想中最高之人物也。其道德智慧,卓绝千古,无人能及,故称为圣人。圣人者模范人,乃古今人中之第一人也。”具体地说,孔子已成为“中国文化之中心。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孔子是“中国道德理想之所寓,人格标准之所托”。吴宓是陕西泾阳安吴堡人,是所谓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办《学衡》杂志,认为西方的苏格拉底、基督耶稣、东方的印度佛陀、中国孔子为人类文化的代表。
总之,孔子的人格及其思想已经融化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当中,孔子在无数的阅读和诠释过程中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摘编自韩星《孔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
材料二:
进取有为的精神,在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时期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在我们民族危亡之际更成为激励人们的强大精神力量。如杜甫的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的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读来回肠荡气的诗句具有强烈的感召力量,无不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发挥了爱国主义的激励功能,培育了中华民族反抗压迫、维护民族文化生命的精神。
中华文化从夏商周以来传承连续,从未中断。抗战时期,哲学家冯友兰曾说:“并世列强,虽新而无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他总是引用《诗经》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来说明中国虽是文明古国,但始终在与时俱进地发展,并在这种发展中保持了文化的连续性。
近代历史学家曾就中国历史文化的三大特征探讨过三个问题。第一,地域辽阔,人口繁盛,先民何以开拓至此?第二,民族同化,世界少有,何以融合至此?第三,历史长久,连绵不断,何以延续至此?历史学家认为,从这三个特征来看,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必然有一种伟大的力量寓于其中。这个力量就是我们的文化,它给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内在的凝聚力。今天,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去发掘它、维护它,承担起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大责任。
(摘编自陈来《儒家人文精神——进取有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圣先师孔子创立的儒学是维系中国社会凝聚的“集体意识”的基本内容之主体部分,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血脉。
B.宋国的子罕、郑国的子产、晋国的叔向、齐国的晏婴都曾经是民众的中心人物,但他们都没有像孔子一样传下其学说。
C.国学大师钱穆认为,重振孔子儒学传统、阐扬孔子的自学与教人精神,是复兴中华文化的必由之途,也是其当务之急。
D.儒家的进取有为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延续的重要内驱力,在国家危亡之际特别能够成为激励人们的强大精神力量。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陆游、文天祥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高洁的品格、人世的热情,希望施展才学以建立功业而救济天下。
B.儒家学派势力强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孔子有着超出常人的才学和卓越的品格,因而招收了众多弟子,弟子们又多有弟子。
C.在中国的国学大师眼中,没有孔子就没有中国文化,孔子与西方的苏格拉底、印度的佛陀在世界上有着完全相同的地位。
D.中国始终在与时俱进地发展,保持文化的连续性,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给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内在的凝聚力。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说:“仁者寿。”意思是有仁爱品德的人能够长寿。
B.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C.孔子把人分为五个层次:庸人、士、君子、贤人、圣人。
D.儒家代表作《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请简要指出两则材料在论证方法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4分)
5.材料二论述的中心内容与孔子有怎样的联系?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船上的民族意识
邹韬奋
昨天起开始渡印度洋,风浪大起来了,船身好像一蹲一纵地向前迈进,坐在吸烟室里就像天翻地覆似的,忍不住了,跑到甲板上躺在藤椅里不敢动,一上一下地好像腾云驾雾。
船自新加坡开行后,搭客中的中国人就只剩了七个。黑色的朋友上来了十几个(印度人),他们里面的妇女们手上戴了许多金镯,身上挂了不少金链。此外都是黄毛的碧眼儿。有一个嫁给中国人的荷兰女子,对于中国人表示好感,特别喜欢和中国人攀谈。
同行中有一位李君,带有一个帆布的靠椅,预备在甲板上自己用的,椅上用墨写明了他的中西文的姓名以作标志。前天下午他好端端地躺在上面,忽然来个大块头外国老太婆,一定要把他赶开,说这个椅是她的。李君把椅上写明的姓名给她看,她不肯服,说他偷了她的椅子,有意写上自己的姓名!于是引起几个中国人的公愤。我们里面有位甲君尤其愤激,说:“中国人都是做贼的吗?这样的欺侮中国人,我们都不必在国外做人了!这还了得!”我看他那一副握拳擦掌切齿怒目的神气,好像就要打人似的。还有一位乙君持极端相反的意见,他说:“中国人出门就准备着吃亏的。”又说:“自己(指中国)不行,有何话说!”他主张不必认真计较。我说老太婆如不讲理,可将情形告诉船上的管事人,倘若她自己也带了一张椅子,因找不到而误认的话,可叫管事人替她找出来,便明白了。后来果然找到了她自己的椅子,她对李君道歉。虽则听说她原有几分神经病,甲君仍怒不可遏,说不管有没有神经病,总是欺侮中国人,于是他狠狠地热血沸腾地对着这个老太婆加了一番教训,并在背后愤愤地大说乙君的闲话。
中国人到国外易于被人凌辱,却是一件无可为讳的事实。理由很简单,无非是国内军阀官僚们闹得太不像样,国际上处处给人轻视,不但大事吃亏,就是关于在国外的个人的琐屑小事,也不免受到影响。例如船上备有浴室,如遇着是中国人正在里面洗浴,来了一个也要洗浴的西人,往往打门很急,逼着速让。那种无理取闹的举动,虽限于少数的“死硬”派,却无非含有轻视中国人的意味。
不过有的时候也有自己错了而出于神经过敏的地方。此次同行中有一位“同胞”(赴外国经商的)说话的声音特别响亮,极平常的话,他都要于大庭广众前大声疾呼。这当然易于惹人厌恶,我曾于无人处很和婉地提醒他,请他注意,他“愿安承教”了。但过了一天,故态复萌,有一夜他在房里又哗拉哗拉起来,被对房睡了觉爬起来的一个德国人跑过来办交涉。他事后愤然地说,在自己房里说说话有什么犯法,他觉得这又是选定中国人欺侮了!
自九·一八中国暴露了许多逃官逃将以来,虽有马占山部及十九路军的昙花一现的暂时的振作,西报上遇有关于中国的漫画,不是画着一个颟顸大汉匍匐呻吟于雄赳赳的日军阀枪刺之下,便是画着前面有一个拖着辫子的中国人拼命狂奔,后面一个日本兵拿着枪大踏步赶着,这样的印象,怎能引起什么人的敬重?至于外国人中的“死硬”派,那更不消说了。这都是“和外”的妙策遗下的好现象!
到国外每遇着侨胞谈话,他们深痛于祖国的不振作,在外随时随地受着他族的凌辱蹂躏,呼吁无门,所表示的民族意识也特别的坚强,就是屡在国外旅行的雷宾南先生,此次在船上的时候和记者长谈,也对此点再三地强调,可见他所受到的刺激也是很深刻的。我说各殖民地的民族革命,也是促成帝国主义加速崩溃的一件事,不过一个民族中的帝国主义的附属物不铲除,为虎作伥者肆无忌惮,民族解放又何从说起呢?
这却成为一个先决问题了。
二十二,七,二十三,佛尔第号船上,自科伦坡发。
文本二:
去年暑假到上海,在一路电车的头等里,见一个大西洋人带着一个小西洋人,相并地坐着。我不能确说他俩是英国人或美国人;我只猜他们是父与子。那小西洋人,那白种的孩子,不过十一二岁光景,看去是个可爱的小孩,引我久长的注意。他戴着平顶硬草帽,帽檐下端正地露着长圆的小脸。白中透红的面颊,眼睛上有着金黄的长睫毛,显出和平与秀美。
但看了不几回,那父亲站起来了,儿子也站起来了,他们将到站了。这时意外的事来了。那小西洋人本坐在我的对面;走近我时,突然将脸尽力地伸过来了,两只蓝眼睛大大地睁着,那好看的睫毛已看不见了;两颊的红也已褪了不少。和平、秀美的脸一变而为粗俗、凶恶的脸了!他的眼睛里有话:“咄!黄种人,黄种的支那人,你——你看吧!你配看我?”他已失了天真的稚气,脸上满布着横秋的老气了!……他已懂得凭着人种的优势和国家的强力,伸着脸袭击我了。这一次袭击实是许多次袭击的小影,他的脸上便缩印着一部中国外交史。他之来上海,或无多日,或已长久,耳濡目染,他的父亲,亲长,先生,父执,乃至同国,同种,都以骄傲践踏对付中国人,而他的读物也推波助澜,将中国编排得一无是处,以长他自己的威风。所以他向我伸脸,决非偶然而已。
(节选自朱自清《白人——上帝的骄子》)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持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写印度洋上风大浪猛,船只一蹲一纵地前进,表现了环境特点,给读者以具体印象,同时照应了题目的“船上”。
B.文中的李君洞察世事,对船上有人会诬他偷靠椅早有防备,所以在椅上用墨写了自己的姓名,事实证明他这样做是对的。
C.乙君主张向外国老太婆妥协,理由是“自己不行,有何话说”,一副典型的奴才嘴脸,他正是作者所说的“为虎作伥者”。
D.“这都是‘和外’的妙策遗下的好现象”一句中,一个“妙”字,一个“好”字,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很有讽刺力量。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邹韬奋提到船上有十几个印度黑人,还有一些黄毛的碧眼儿,是在交代事件背景,也表明所叙事件有着见证人,是确凿可信的。
B.在1932年的淞沪抗战中,十九路军英勇作战,猛击日寇。作者对其非常敬佩,但又对其只坚持了不长时间而感到十分遗憾。
C.在朱自清的笔下,小西洋人开始时“和平”而“秀美”,后来变得粗俗而凶恶,前后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西洋人的善变。
D.“他的脸上便缩印着一部中国外交史”言外之意是,从小西洋人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中国外交十分失败,难以为国人争得尊重。
8.文本一记叙一个说话声十分响亮的“同胞”,有怎样的作用?(4分)
9.两个文本表达的思想内容有怎样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节选自《鸿门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C.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D.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跽,长跪。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腰伸直,就是跽。
B.卮,中国古代盛酒的器皿,相当于现在的酒杯。斗卮指的是大型的杯子。
C.侯,爵位名。从夏商到清朝都有。一般分公、伯、侯、子、男五个等级。
D.俎,有时指祭祀时盛肉的器物,有时指切肉用的砧板。文中意思是后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樊哙勇猛威武,能言善辩。他进人项羽军营,表现得十分勇武,赢得了项羽对他的赞许;又把项羽说成秦王一般的人物,明贬实褒,使项羽无言以对。
B.刘邦十分精明,思虑周详。他在到鸿门之前,就把从鸿门到霸上的交通状况搞得一清二楚,而且准备了送给项羽和范增的礼物,逃走时留下张良善后。
C.刘邦注意细节,说话谨慎。当张良问他“来何操”时,他把表示一般性的“带着”的“操”字改成了表恭敬的“持”字,在项羽背后都不肯稍显不敬。
D.樊哙身为武将,显得粗豪。当刘邦问“未辞也,为之奈何”时,他认为项羽是做大事的人,不会拘于礼节,何况刘邦还处于危险之中,所以不必告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2)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4.联系前文可知,樊哙所说的话中有几句与刘邦对项伯说的几乎完全相同,这说明了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登新城县楼赠蔡明府
方干
杨震东来是宦游,政成登此自消忧。
草中白道穿村去,树里清溪照郭流。
纵目四山宜永日,开襟五月似高秋。
不知县籍添新户,但见川原桑柘稠。
[注]①明府:唐时对县令的敬称。②杨震:东汉名臣,以清廉公正闻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在登上新城县楼眺望景色时,为蔡明府的治理成功感到十分喜悦。
B.颔联上句为静景,下句为动景,动静结合;路白而草木绿,色彩鲜明。
C.颈联没有细写景色,但“宜永日”让人对秋高气爽的美景充满了想象。
D.诗人的“不知”其实是“知”,他以“川原桑柘稠”对农户增加作了暗示。
16.这首诗对蔡明府充满了赞美之情,请分析它是怎样被表达出来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询问孔子在子路说完其志向后为什么微笑,孔子回答说“ , ”。
(2)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说:“ , 。”这两句话指出了只有士才能在没有固定财产的情况下坚持道德操守。
(3)《庖丁解牛》中的庖丁,解牛之后就提着刀立着,而且“ , ”,显示出的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情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① 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② 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③ 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④ 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⑤ 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⑥ 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18.填入上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
19.下列对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是他第一次”一语强调了马克思在启发现代无产阶级思想意识上的无以伦比的重要性。
B.《莱茵报》《前进报》等后面都用括号标示了年份,主要目的是让读者明白报纸何时出版。
C.文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先写各国敌人对马克思的憎恨,后写革命战友对他的尊敬和爱戴。
D.“私敌”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马克思没有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
20.下列各项中,与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刚闻到五粮液的酒香,我们就醉了。
B.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C.霎时间,东西长安街变成了喧腾的大海。
D.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性情,他们彼此玩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见是他的声音,只当别的丫头们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门么?”晴雯偏偏还没听见,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进人来呢!”黛玉听了这话,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了。真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黛玉心中越发动了气,便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原来这黛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那些附近的柳枝花朵上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21.黛玉独立墙角悲切哭泣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22.请对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鉴赏。不超过6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孔子55岁那年,仍然风尘仆仆地奔波于各国之间的道路上,一心追寻他以仁政治国的理想。一天,他让子路去向两个耕田的人询问渡口在哪里。两个耕田的人是隐士,他们不仅没有指出渡口在哪里,反而批评孔子说:世道混乱,政治黑暗,不如隐居。孔子听了子路的转述,感慨地说:“如果世道不混乱,政治不黑暗,我还到处奔波做什么呢?”
②易卜生说“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请以“社会与个人”为话题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发言,向同学分享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北省邯郸市某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北省邯郸市某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选择+简答,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邯郸市八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试卷+答案): 这是一份河北省邯郸市八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试卷+答案),文件包含语文试题doc、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河北省邯郸市联盟校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与解析): 这是一份河北省邯郸市联盟校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与解析),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