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
展开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之所以说是历史的进步,是因为( )
A.使统治者的继承制度更加公平
B.能让最优秀的人执政
C.进一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D.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利簋(ɡuǐ)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材料二:《尚书·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材料印证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
A.商汤灭夏B.武王克商
C.商都於牧野D.国人暴动
3、《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后者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原始社会的解体B.私有制的产生
C.国家的建立D.人性的退化
4、传说禹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治水成功,深得众望。舜年老后,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禹。这一传说反映的是( )
A.禅让制B.世袭制
C.分封制D.父权制
5.“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这体现了( )
A.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
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D.韩非的严刑峻法思想
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
B.诸侯争霸,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
C.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
D.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
7、《道德经》载:“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主张统治者清静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8、“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在诗中充分肯定的秦始皇功绩是( )
A.统一全国 B.统一文字
C.实行分封 D.建立郡县
9、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10、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得益于( )
A.秦朝疆域辽阔 B.秦朝统一货币
C.秦朝统一文字 D.秦朝统一度量衡
11、阅读下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是( )
A.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B.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12、有学者援引“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以总结汉初统治思想。据此判断,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 )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儒家思想
二、识图题:本题共3小题,第1小题4分,第2小题4分,第3小题16分,共24分。
13、北京人遗址是研究远古人类的宝贵资料。下图中北京人遗址所在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下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该王朝是( )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15、阅读下列材料:
史料一
▲春秋列国形势图
史料二
▲战国形势图
回答:对比西周分封制,说一说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版图变化的信息。
①周王室政治中心东移。
②诸侯国数量大量减少,凸显兼并战争激烈,统一趋势明显。
③民族关系出现明显变化,一方面少数民族内迁融入华夏民族,华夏民族认同感加强;另一方面与匈奴族关系紧张,长城大量出现。
三、材料解析题(28分)
16.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分封71国,其中同姓诸侯40国,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材料二 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秦变周法,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在世袭制下世代沿袭,虽有增减,但核心不变,这是几千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三 “汉承(继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为了巩固统治,刘邦分封诸侯异姓王、同姓王,随着封国的发展,出现“尾大不掉”之势……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材料四 地方权力到中央权力的集中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不管是分权还是集权,都是某一时代特定的产物……集权组织机构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凤凰网
(1)根据材料一说出西周与夏商时期相比,在政治制度上有什么创新之处。这种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中的“制度”是谁首创的?结合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承秦制”是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什么政治制度。为进一步解决材料中出现的王国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为监视州内部的地方官吏和豪强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还建立了什么制度?(8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制度不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不能照抄材料)(6分)
答案 (1)创新之处:西周实行分封制。(3分)
创新目的:加强并巩固周王朝的统治。(3分)
(2)秦始皇。(2分)
特点: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任写两个)(4分)
(3)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
措施:实施“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建立较小的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4分)
制度:刺史制度。(2分)
(4)原因: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社会发展。(3分)
作用: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巩固国家统一。(言之有理即可)(2分)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综合与测试课后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识图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综合与测试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综合与测试当堂检测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识图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识图题,材料解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