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精品教学课件PPT初一优秀课件7
展开都 德(1840~1897), 法国作家。1868年出版 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 西》,获得巨大成功, 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 有“著名小说家”的声 誉。1870年“普法战争” 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 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 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 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背景:1870年,普 法战争爆发,9 月2日,法皇拿 破仑三世在色当 投降,法国战败 1871年5月10日, 法德两国签订《法兰克福条 约》,阿尔萨斯 和洛林两省被割 让给了德国。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 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 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 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 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 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 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人物: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小说的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情节: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 一堂法语课。2、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主要写谁?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我”的见闻感受
二、最后一课(7-23)
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填表说明“最后一课”的异乎寻常
在整节课中变 化最大的人物是谁? 想一想小弗郎士在 上课前后心情、态 度有什么变化?是 什么让原本贪玩的 小弗朗士这么大的 变化?
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灵深处 爱国情感。受到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 沉痛心情的感染。
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 人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研读24-29段,勾画描写韩麦尔的部分,作 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刻画韩麦尔先生?
脸色惨白、 哽、呆在哪儿
我的朋友们啊我---我---转 拿 使出全身力 气书写“法兰西万 岁”呆 靠 做了
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 弗朗士还是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思想感情?明确:作者借助于队最后一课的描述,深 入的刻画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表达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 者的仇恨。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 深沉……
齐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通过学习小弗朗士的转变,结合材料,谈 谈现阶段你将如何爱国,写一段100字左右 的感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 避之。----林则徐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 轩辕。----鲁迅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 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 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 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 国少年,与国无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 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 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爱祖 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 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秒必 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通过合理的想象为本方续写一个结尾①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②紧承上文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 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 肯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 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 岁!”……普鲁士兵凶神恶煞地冲进教室, 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 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 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③结构要完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精品教学课件PPT初一优秀课件: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本册综合教学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需要掌握的,nìng宁可,小弗朗士形象及意义,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精品教学课件PPT初一优秀课件3: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本册综合教学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tiè字帖,tiě请贴,tiē妥帖,歌声悠扬动听,小弗郎士,一个普通人,一个爱国者,最后一课,韩麦尔,庄重严肃自责爱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精品教学课件PPT初一优秀课件5: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本册综合教学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整体感悟,朗读最后一个部分,本文主题,总结写作特点,小弗郎士心路历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