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梳理
- 初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梳理(教师版) 教案 24 次下载
初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梳理(学生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梳理(学生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复习“于”,复习“而”,复习“以”,复习“为”,复习“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和“书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6个:“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焉、何、为、若、且、虽、乎、者 ”。《中考考纲》强调了前6个:之、于、而、以、为、乃。 了解中考考纲,关注考试重点。 一、复习“之” (一)用作代词,有以下两种情况:1. “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等。如: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代人,他们)(《出师表》) ②太医以王命聚之……谨食之 (代物,指蛇)(《捕蛇者说》)③操蛇之神闻之(代事,这件事)(《愚公移山》)④肉食者谋之(代事,这件事)(《曹刿论战》) “之”代人时,多指代第三人称,但是,有时“之”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我们”。 如: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②主人处处款之(《于园》)2.“之”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如: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曹刿论战》) (二)“之”用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如: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③小大之狱。(《曹刿论战》)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之”用作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之”用作音节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如:久之,目似瞑。(《狼》)(三)“之”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去”。 如:至之市。《郑人买履》 练一练解释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辍耕之陇上( )(《陈涉世家》)2.二世杀之 ( )(《陈涉世家》)3属予作文以记之 ( )(《岳阳楼记》) 二、复习“于”介词“于”的用法主要有五种:1.表示处所,译作“从”、“在”、“到”等。如: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 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3.“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如: “受制于人”的“于”。4.“于”表示时间,可译为:“到”。如: 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5.“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如: ①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练一练解释句中介词“于”的意义:1.管夷吾举于士(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3.所欲有甚于生者( )(《鱼我所欲也》) 三、复习“而”(一)“而”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也”等,也可不译。如: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示承接关系,译作“然后”“就” 。如: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八则》) ②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 水落而石出(《醉翁亭记》) ④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3.表示转折关系,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八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4.表示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敏而好学。(《<论语>八则》)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熙熙而乐(《捕蛇者说》) ④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⑤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二)用作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如: ①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②俄而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练一练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弛然而卧( )(《捕蛇者说》) 四、复习“以”(一)“以”用作介词 ,有三种情况: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本句中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用来”。)(《出师表》)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根据”等。 如: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以天下之所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 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二)“以”用作连词,有三种情况: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用来”、“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以”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 (三)“以”用作动词,可译为“认为”。如: ①一儿以日初远(《两小儿辩日》) ②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 ③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四)“以”用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如: 固以怪之矣。(作副词,通“已”,译为“已经”)《陈涉世家》 练一练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1.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2.策之不以其道 ( )(《马说》)3.属予作文以记之 ( )(《岳阳楼记》) 五、复习“为”(一)“为”用作介词,读作“wèi”。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等。如: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3. 表示被动,译作“被”。如: ①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二)“为”用作动词 ,读作“wéi ”。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如: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②知之为知之《<论语>八则》③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 ④若为佣耕(《陈涉世家》)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如: ①为坛而盟(筑)(《陈涉世家》) ②以丛草为林(当作,作为) (《幼时记趣》) ③孰为汝多知乎!(认为) (《两小儿辩日》) ④ 为人五(雕刻)(《核舟记》)(三)“为”用作名词, 如:或异二者之为(指心理活动) 《岳阳楼记》。 练一练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1.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核舟记》)2.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复习“乃”(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 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如: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如: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练一练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 )(《黔之驴》)乃大惊 ( )(《桃花源记》)以上以分析课内例句为主,结合重点文言文的句子总结虚词的用法,同时复习相关的课文内容。 方法小结(一)看语法结构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②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二)看对应位置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②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三)看特殊标志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四)看语气表达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①太史公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②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③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五)看具体语境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得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④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六)看删换变化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 (七)看句式特点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①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首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 ”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何以战?《曹刿论战》 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
⑤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①搜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课内经典: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岳阳楼记》)2.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4.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赵普》)5.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6.陈涉乃立为王( )(《陈涉世家》)7.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8.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9.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10.一鼓作气,再而衰( )(《曹刿论战》) 11.佣者笑而应曰( )(《陈涉世家》)12.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13.可以为师矣( )(《<论语>八则》)14.吾祖死于是( )(《捕蛇者说》)15.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言文虚词练习题:1、下列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以其境过清(因为)B、茗 饮 以为 酒(以为)C、着重裘 以敌之(来)D、予以问予,予不能解矣(拿,用) 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之”意为“的”,下面句中加粗的“之”字不是“的”的意思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前人之述备矣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5、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A、太守归 而宾客从也B、朝而往,暮而归 C、溪深而鱼肥 D、禽鸟知 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6、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 同的一组是(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望天乞水以救之 B.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也/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C.其事不一而足/乃摘而藏之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7、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执策而临之 B、马之千里者 C、策之不以其道 D、食之不能尽其材 9、与例句中加粗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当余之从师也A.益慕圣贤之道B.录毕,走送之 C.无丝竹之乱 耳D.不知 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0、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和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腰白玉之环 C.当余之从师也 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11、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和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足肤皲裂而不知 B.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或 置 酒 而招 之 12、解释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 ) ①以衾拥覆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③俯身倾耳以请 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① ② ③ ④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介词,用 ②连词,作“因为”解 ③连词,相当于“而” ④连词.作“因为”解介词,译为“拿” 13、解释“之”的意义和用法。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简 桃核修狭者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云:何 陋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花之富贵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课内为基础,将虚词的理解引申到课外的运用。提高学生迁移能力。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总结(附顺口溜与分类总结)学案,共17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诗词鉴赏和文言文知识点,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原文,注释,译文,问题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 2.8 木兰诗 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 原文,译文, 文学常识积累, 字词句积累,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