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5 孔乙己教学设计
展开【教学目标】
1.“偷”观孔乙己,走进人物内心。
2.“偷”照群众,感受社会环境。
3.以“偷”溯源,反思当下。
【教学过程】
一、“偷”连故事中心
师:孔乙己在咸亨酒店是一个别样的存在,你能找到识别他的标识吗?
预设:
1. 长衫。“孔乙己是酒店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矛盾点在于穿长衫却站着喝酒。长衫是有身份的,读书文化人的标志。虽然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了,也要穿在身。
2. 之乎者也。他是喜爱读书的,嘴里说的者乎,只是别人的笑料,理解不了他。
3. 笑声。“只有孔乙己到点,才可以笑几声”、“引得众人哄笑: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孔乙己哄笑的对象。
师:我说一个“偷”,但凡酒店里说到“偷”,孔乙己就成话题中心,或者说但凡说到孔乙己,“偷”字少不了。
师:大家看“偷”,出现了几次,每次都交代了什么。
屏显:
小结:
小说“偷”共出现四处,先是开场热闹式的吆喝“偷”,点笔孔乙己是酒店快活空气的来源,向读者交代中心人物在社会中的角色位置。第二处是客观陈述孔乙己好吃懒做,偷窃行事的生活原貌,穿插交代了中心人物的生活背景。第三处借酒客与掌柜的交谈交代了许久未到场的孔乙己的故事,即因“偷”被打折了腿,中心人物走向末路;最后一处借掌柜之口的补刀暗示了孔乙己的最终命运,收束全文。
“偷”纵贯小说,“偷”推动着“笑”,“偷”串联中心人物的大小事件,更影射着中心人物的沉沦轨迹。
二、“偷”观孔乙己
师:但是孔乙己很忌讳说“偷”的。看两次现场情境。
(1)屏显:
师:孔乙己为何有如此夸张的反应?为何他说“窃书不能算偷”?
明确:在他的思想领域,书怎可等同于其他物件,读书是高等雅事。其神圣性是非读书人所能理解的。只可惜自己连个秀才没捞到,无法说服别人。
(2)屏显:
师:为何此时不再争辩了?
明确:能争辩,代表着他还有鲜活的生命力,有追求自己理想的欲望。但不再争辩,那就预示着对生活的颓丧了。
(3)师:孔乙己之所以痛恨、忌讳别人揭“偷”这个伤疤,最主要的原因是?
明确:他把自己定位一个读书人,以一个知识分子自居,他有读书人的形象和尊严,而“偷”是市井俗人干的事。
(4)活动:
①找出孔乙己极力维护读书人形象和尊严的表现。
②讨论:一边维护,一边有着实干着“偷”之事,这种矛盾何以理解?
屏显:
人的心理若达到了无法承受的孤独与虚无时,就会以非常态的行为来反抗,以此获得内心的暂时的平衡和充实。
——现代心理学家阿德勒
背景穿插:
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年,鲁迅创作这篇小说是在五四运动前夜。当时,科举制度已废除,但在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根深蒂固。
小结:
孔乙己还沉浸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想世界,想不通生活环境的变化。科举考试对人性的残害以及文人士子诸般丑恶与扭曲的举止,虽已在吴敬梓《儒林外史》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在鲁迅先生《孔乙己》里,也让我们见识到在文化变革、思想激荡期,那被稳固麻木着的末路读书人的样子,更是引人扼腕叹息。
屏显学生读后感:
三、“偷”照群众
师:小说中,鲁迅自始至终没有写孔乙己“偷”的过程,而是借酒客与掌柜的闲聊谈资侧面述说,为何?
预设:为了展现孔乙己周遭人物的特点与孔乙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这个生活环境是由酒客和掌柜与“我”组成。
(一)看酒客与掌柜
活动:结合“偷”,找出酒客与掌柜的表现,分析他们的人物形象。
屏显:
(1)他们又故意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2)“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3)“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掌柜仍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明确:这三处“偷”的着笔,显然是鲁迅先生让我们重点关注人们对孔乙己不幸态度和反映。第一处是酒客看到孔乙己脸上有新伤疤了时的嘲弄,孔乙己用“不回答”和“排出九文大钱”作了反抗,这些人仍不肯放过,“故意高声嚷道”说偷之事。他们想看到更处弱势的孔乙己的怪诞反映,引来哄笑为止。
第二处孔乙己未到场,酒客们谈得趾高气扬,仿佛是丁举人家的代表人物。在所有群众的心中,读书读得有能耐就得如丁举人那样的平步青云,没有能耐就什么也不是。科举制度的残骸遗留在每个群体意识里。
第三处描写的掌柜,看到落魄又许久未露面的孔乙己,第一句竟是索要孔乙己欠着的十九个钱。掌柜当自然不差这十九个钱,许是孔乙己品行过好,难得一次欠钱就被牢记心间念念不忘。
师:如此凄惨境遇子没有唤来掌柜的同情,反而用“偷”去神补一刀,他漠视了孔乙己贫弱残废的外形改变,他漠视了孔乙己恳求掌柜不要再说的眼色,重点只是引出旁人的说笑。
(二)“我”
屏显:
“我”是谁?
“我”是看客吗?
鲁迅为什么从“我”-小伙计这个视角去写?
1.“我”是看客吗?与其他人一样吗?大家说“偷”之事时,我是怎样的表现的。
明确:孔乙己也是“我”无聊酒店生活的解乏者。我内心也是看不起孔乙己。
2.结合“茴香豆”情节分析“我”的表现。
屏显:
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
努着嘴走远。
师:三个句子,分别在不同层面表明了“我”的心理态度,从心理表征——言语冲撞——肢体行为,由隐到显表达了“我”的拒绝。
总结:
小说中的“我”才十二岁,每日在酒馆这个“感叹阔论”群体里很容易收到群体意识的投射影响,他在潜意识里觉得大众的观念则是正确的社会观。
对于边缘性人物孔乙己而言,其实无论是迎合还是争辩,他都是与这个环境群体是疏离的。他的存在就如他的名字般随意,他在这个社会时代活成了一个孤独的符号。
屏显学生读后感:
四、以“偷”反思溯源
师:姑且说孔乙己用“偷”断送了自己的生活能力,众人用“偷”断送了孔乙己的精神力量,那我们已看到了没落文人谋生无术、走投无路的惨淡境遇。如果说强大的科举制度悄悄偷走了孔乙己的生命精魂,那又是谁偷走了众人的悲悯心灵?
屏显鲁迅笔下的看客: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药》
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藤野先生》
总结:
鲁迅先生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清楚地看到了每一阶层人民的境遇以及大众背后的黑暗势力,把历史的真实用艺术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让大众反思人的生存意义与生命意义。
坚守自己的心灵,不要让自己的悲悯心灵被“偷”走!
九年级下册孔乙己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九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5434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孔乙己教案设计</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预习检测,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故事情节,主题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5 孔乙己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5 孔乙己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5 孔乙己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5 孔乙己教学设计,共2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作家作品,写作背景,预习检查,课文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