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10 小石潭记练习题
展开柳宗元,字 ,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 ”、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江雪》、《渔翁》。
二、词语解释: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2.隔篁竹 篁竹
3.如鸣佩环 鸣 4.心乐之 乐
5.伐竹取道 伐 取 6.水尤清冽 尤 冽
7.全石以为底 以为 卷石底以出 卷 以
8.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 屿 嵁 岩
9.青树翠蔓 翠蔓
10.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1.可百许头 可 许 12.日光下澈 澈
13.佁然不动 佁然 14.俶尔远逝 俶尔
15.往来翕忽 翕忽 16.似与游者相乐 乐:
17.潭西南而望 西南 18.斗折蛇行 斗: 蛇:
19.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差互:
20.凄神寒骨 凄、寒:
21.悄怆幽邃 悄怆: 邃:
22.以其境过清 以: 清: 23.不可久居 居
24.乃记之而去 乃 之: 而: 去:
25.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隶: 从 二小生
三、句子翻译: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译: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
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
7.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
四、文意理解:
1.按要求将文中相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①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 , 。
②写游鱼动态的句子: , 。
③小石潭得名的根据是:
。
④与“水尤清冽”相照应的是( )和( )
A如鸣佩环,心乐之。 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本文是一篇游记,根据文体特征采取了( )
A欲扬先抑 B夹叙夹议 C移步换景 D比喻象征
3.最能表现水清的是哪句话?你认为这是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在文中起何作用?
5.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坐潭上”时又是怎样的心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这样描写的?
6.作者是站在潭的哪一边来观赏景物的?依据是什么?
7.文中有三处直接流露出作者心情的句子,请找出来。
8.这篇山水游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9.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小石潭凄寒幽静
下句:
五、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联系课文,完成后面习题。
游白水书付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②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③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jū)④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⑤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②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③巨人迹:巨大的脚印。④掬(jū):捧。⑤馀甘:即橄榄。)
1. 用“ /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只划一处)
与 幼 子 过 游 白 水 佛 迹 院。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循山而东 (2)其源殆可熟物
(3)浴于汤池 (4)顾影颓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译: (2)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译:
4.本文与《小石潭记》都作于作者被贬谪之后,分别表达了各自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过关练习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二、词语解释: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名词活用为状语,意思是向西
2.隔篁竹 篁竹:竹林。
3.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鸣:发出的声音。佩、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4.心乐之 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5.伐竹取道 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
6.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格外。清,清澈。冽,凉。
7.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做……
卷石底以出:靠近岸边,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卷(quán):曲。与“直”相对。这里用作使动,使……曲。 以:连词,相当于“而”,不译。
8.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高低不平的岩石。岩,岩石。
9.青树翠蔓 翠蔓:碧绿的茎蔓。
10.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1.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左右”。
1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澈:穿透
13.佁然不动:(鱼)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14.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15.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6.似与游者相乐 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
17.潭西南而望 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18.斗折蛇行 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蜿蜒。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19.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交相错杂。
20.凄神寒骨: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凄、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使……感到寒冷。
21.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邃,深。悄怆,忧伤。
22.以其境过清:因为这里环境太冷清了。以,因为。 清,凄清。
23.不可久居 居:停留
24.乃记之而去 乃:于是 记,记录,写下 之:它,指小石潭的风景 而:表顺承,然后 去:离开
25.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着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隶而从:跟着同去的。隶:名词作动词,作为随从。从,跟从。而:表并列。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简。二小生,两个年轻人,指崔简的两个儿子。
三、句子翻译: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译: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接连,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向小潭的西南方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或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
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7.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四、文意理解:
1. 按要求将文中相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①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②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③小石潭得名的根据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④与“水尤清冽”相照应的是(C)和(D)
A如鸣佩环,心乐之。 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 本文是一篇游记,根据文体特征采取了(C)
A欲扬先抑 B夹叙夹议 C移步换景 D比喻象征
3. 最能表现水清的是哪句话?你认为这是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侧面描写;用鱼在水中游动的姿态,贴切地写出潭水的清澈透明。
4.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在文中起何作用?
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点睛之笔。
5. 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坐潭上”时又是怎样的心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这样描写的?
作者观鱼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坐潭上”时,则感到冷清空旷,令人忧伤凄苦。实际上这是作者在写景中融有感情。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政治上失意后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尽管游鱼给他带来了欢乐,但这只是暂时的,转瞬即逝,恰好成为作者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的反衬,作者的凄靖忧伤之情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6. 作者是站在潭的哪一边来观赏景物的?依据是什么?
东岸; 依据是“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7. 文中有三处直接流露出作者心情的句子,请找出来。
①心乐之;②似与游者相乐;③凄神寒骨;④悄怆幽邃。(写出三处即可)
8. 这篇山水游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现了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遭贬后的抑郁愁苦的感情。
9. 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桃花源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小石潭凄寒幽静
下句:琅琊山蔚然深秀;岳阳楼壮美雄奇;桃花源和平宁静
五、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联系课文,完成后面习题。
游白水书付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②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③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jū)④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⑤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
(注: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②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③巨人迹:巨大的脚印。④掬(jū):捧。⑤馀甘:即橄榄。)
1. 用“ /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只划一处)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循山而东 顺,沿 (2)其源殆可熟物 大概
(3)浴于汤池 热水 (4)顾影颓然 回头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译:(我与小儿子苏过)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2)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译: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4.本文与《小石潭记》都作于作者被贬谪之后,分别表达了各自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游白水书付过》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之情。
【参考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鼓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种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六、《小石潭记》的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wàn),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怆(chuàng)幽邃(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七、《小石潭记》的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了水中的高地、岛屿不平的岩石,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树枝被藤蔓所缠绕,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几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起嬉戏。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探知它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的竹林和树木环绕着,寂静空旷没有旁人。使我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人教部编版小石潭记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小石潭记同步测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课内阅读,对比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同步训练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积累,课内探究,比较阅读,课外拓展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练习,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