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集体备课课件ppt
展开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CONTENTS 教学目录
1.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韵律特点。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心境和人生追求。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隐居田园。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借“饮酒”之名,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饮酒》(其五)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等形式,也说古风、古诗。
认真阅读这首诗及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译文: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译文: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里远离了尘世,所居之处自然(就)变得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译文: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译文:傍晚山间的云气更加美好,成群的鸟儿结伴飞回山林。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在这中间蕴含着生命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车马喧”指世俗中的名利。抛却了名利,心自然就“远”了。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住在深山。
2.如何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二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尘世后自得、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见”字,写诗人不经意间抬头,秀丽的南山之景一下子映入眼帘,表现了诗人的心与山的自然相遇,营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3.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轼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苏轼认为,“见南山”表现的是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时,无意间一抬头,南山之景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
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恬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较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用了哪些意象?有何深意?
用了日夕之山气与归林之飞鸟两个意象,渲染了隐居之所的宁静美好和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言下之意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为什么要奔波于官场不肯接受这美好
的归宿,不愿投入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5.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此情此景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暗指辞官归隐乃是诗人的人生真谛。这两句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6.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伪和奸诈,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看到了一位超然物外、悠然自得、心志高远、闲适豁达的诗人形象。
7.本诗有何写作特色?
全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在写景中流露出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
(1)景、情、理自然交融
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时又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这首诗语言看似平淡,实则浑然天成,意蕴深厚。如“心远地自偏”一句,诗人提出只要心灵避离尘世,即使置身于喧闹的人境,依旧能够与自然相契合。诗人在本
(2)语言平淡,意蕴深厚
诗中,将哲理与诗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赋予了作品丰富的理趣。
本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1.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韵律特点。2.学习品析诗词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称为“诗圣”。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八月,杜甫将家小安置在鄜(fū)州(今陕西富县)躲避安禄山叛乱,自己只身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
春 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译文:长安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都城草木丛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文:感伤时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哭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译文:战事接连数月,一封家书值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满头白发而今越挠越稀疏,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1.有人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诗人深沉的黍离之悲?请简要分析。
黍离之悲指对国家夕盛今衰的悲伤。本诗一开头即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但是草木丛生。“草木深”三字意味深
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整洁、井然有序的模样,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感”和“恨”的主体是谁?
观点一: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一般解释是,面对乱世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观点二: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具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朝廷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于是他见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
3.为什么说“家书抵万金”?
诗人家小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担忧,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对叛乱没有平息的忧心。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简析这两句诗中的细节描写的妙处。
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搔”,动作描写,写出了诗人忧愁不堪,以致头发变白、变少,难以胜簪的事实,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心忧如焚,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
5.《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月夜》诗歌及注释见教材P141)
思想感情方面: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
异:《春望》还表达了对国家衰败、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感情沉郁;而《月夜》表达的感情更加真挚、动人。写作手法方面:同:《春望》与《月夜》都采用了借景抒情
的写法,《春望》由望中所见抒发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月夜》则由望月思家,表达离愁别绪。异:①《春望》想象之辞较少,主要是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衰败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甚至连笔下的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
绪;《月夜》全诗借助想象抒发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之情,实际也是在写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②《春望》所写意象甚多;《月夜》主要写月光下的妻儿。
本诗描写了安史之乱时诗人被困长安的所见、所感,集中表达了他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2020-2021学年饮酒(其五)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饮酒(其五)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饮酒》优质课件ppt、《饮酒》学案docx、《饮酒》简案docx、《饮酒》详案docx、纯音乐-云水禅心无古筝伴奏mp3、《饮酒》视频朗诵mp4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教学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朗读指导,诗词赏析,文章主旨,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文本特色,诗词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背景图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背景图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陶渊明,知人论世,诗文初探,深入研读,各抒己见,历史背景,陶渊明生平,诗文品读,《饮酒》创作背景,诗文诵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