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素材 人民网三评“网售处方药”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素材 人民网三评“网售处方药”,文件包含第7课地球水的星球pptx、第7课地球水的星球docx、地球仪mp4、水是生命存在的可能mp4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主要包含了相关评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导语】
人民网近日对20家购药APP售卖处方药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人民直击:宠物照片充当处方竟能网购处方药》的报道显示多家APP违规甚至违法销售处方药,引发网友热议。网售处方药乱象丛生,背后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为聚焦医药电商现状,探讨业态发展趋势,触动各方深入思考,人民网今日推出《三评“网售处方药”》。
【一评】
你想买我就卖,“电商”太任性
知言
人民网近日对网售处方药乱象做的调查,结果让人颇为震惊。“你”想买“我”就卖,至于治病的良药会不会变成致命的“毒药”,“我”不关心。不禁要问一句,人命关天,医药电商如此任性,良心何在?
药品安全关乎生命安全,药品买卖决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那些“你想买我就卖”的任性是危险的,那些卖处方药像衣服一样随意的做法是错误的。对医药电商来说,不管是独立经营者还是第三方平台经营者,都必须履行好审核把关的义务,在医师资格审查、药店资质审核、在线开方、处方流转、网购售后等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缺位,否则就难以成为呵护健康的帮手,反而成为制造悲剧的帮凶。
有专家呼吁,“对处方药的管控需要像对枪支管理般严格”。事实上,我国相应的政策和规范都不曾缺位。现行的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能调配、购买和使用处方药物。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对线上开具的常见病、慢性病处方,需经药师审核。2018年12月,发改委、商务部印发《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在“禁止准入类”更是明确规定,“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不得违反规定采用邮寄、互联网交易等方式直接向公众销售处方药”。无论是药品经营企业,还是提供药品经营第三方交易平台服务的企业,未尽到审方责任,触及法律红线,将会受到严惩。对医药电商来说,必须尽到应尽的把关责任,承担该承担的责任,在为患者安全用药做好保驾护航的基础上,才有资格获得相关回报。
近些年来,从网上挂号到网上求医,“医生在线问诊,在线开处方”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互联网医疗的兴起为医药市场的繁荣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药品触网,确实为患者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一定程度上也反衬出巨大的市场张力。如何在需求和供给间营造安全的用药环境,值得深思。
【二评】
需求催生市场,逐利不能无良
兹温
网售处方药乱象丛生,究其原因,在于有现实需求有市场利益。“唐僧肉”放在面前,“妖怪”们不理智,任由违规违法行为野蛮生长也就不足为奇。
近年来,我国药品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整体药品市场终端销售总规模达到13600亿元,处方药市场规模达11569亿元,占据了85%的市场份额。巨大的处方药需求释放出强大的市场潜力和利益空间。但与此同时,医疗资源匮乏、药价虚高、购买处方药困难等现实情况普遍存在,传统的线下渠道已难以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需要。相较于传统的零售终端,网售处方药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便高效便捷,提升了服务效率;另一方面价格低廉,减少了交易成本。所以,现实需求催生了蓬勃发展的市场蓝海。
在强大的现实需求与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医药电商追求利益无可厚非,顺应趋势扩展业务也没有错,但必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遗憾的是,从记者调查的情况来看,这些医药电商早已经被利益蒙蔽了双眼,逐利不择手段。这既是对患者健康极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严重的违法违规之举,不仅让构建保护生命安全的立法意图落了空,也让网络购药成为灰色地带、暗藏重重风险。
“互联网+医药”发展到今天,医药电商过度逐利、吃相难看,说到底是因为价值观的走偏、社会责任的缺位。第三方平台盲目扩张、抢占市场,但在产品的优化、监管上推卸责任,把用药风险推向了消费者;资质良莠不齐的商家打着服务健康的旗号,在谋取私利上目无法纪、胆大包天。企业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保障用户健康这一问题上,社会责任应当排在第一位。
药品安全是生命线,合法合规是底线。忽视底线、生命线的企业,即便能够取得一时成功,但长久来看损害的是消费者利益和市场的健康发展。试问,当最低10mg就可能导致儿童死亡的处方“毒”药硫酸阿托品片,随意能一次性网购多瓶;当用来治疗急性痛风的“秋水仙碱片”一再因为过量服用致人死亡,甚至对簿公堂。医药电商的行业发展如何持续?人们的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如何保证?
医药行业,事关千千万万人的切身利益,在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漏洞。如何能在满足消费者需求基础上实现良性发展,需要企业切实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也离不开相关部门加强监督和引导。在这个问题上,决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听之任之。
【三评】
监管鼓励并举,满足美好期待
蓝亦非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但市场的有序发展从来都离不开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规范。对于网售处方药,与其“一刀切”,毋宁在强化监管中规范发展,以更好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处方药“上网”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在于其庞大的潜在市场,更在于其能让老百姓少跑腿、少花钱。相对于医院排起的长龙,动动手指、鼠标,通过手机、电脑就能买到需要的处方药品,价格还更实惠,何乐而不为?尤其是对于患有常见病、慢性病的群众而言,这更是需求所在。可以说,在“互联网+”日益深入老百姓生活的大背景下,在新零售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的大趋势下,更加便捷也更加安全地买到所需要的药品,是每一位药品消费者的朴素要求。
但也要看到,处方药不是普通零食和日常服饰,没有医生的指导,没有处方的遵照,不能也不可以更不应该随意买卖。一言以蔽之,在当前“医药分开”尚未落地完成背景下,放开处方药网购,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可能是推动“医药分离”,打破“药价虚高”的有效途径,也很有可能会成为假药泛滥、用药危险的温床。
然而,堵不如疏。要么不管,要么管死,都不是最佳选择。“一刀切”,让网售处方药退出市场,或许是最简单的办法,但绝不是最优的办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最大公约数”,也是最重要的施政方向。既然群众有要求,就理应为满足群众需求创造条件。因此,坚持包容审慎原则,做好发展规划,划定安全底线,在加强监管中趋利避害,在规范引导中推动健康成长,恐怕才是监管部门更应该考虑的方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尽管世界各国对互联网医药服务的态度不尽一致,但也有不少经验值得借鉴。比如,德国规定,不属于医保报销范围的药店和药物不予批准销售,这就从制度上消除了假冒药品在互联网流通的可能;同时,还设立了药害赔偿基金并建立药店监察制度,规范网络售药行为。再比如,美国则建立起了线上线下的整合模式,网络药商经过审批后在平台上售药,消费者下单后,直接到就近的实体店取药。这些实践和探索启示我们,制度形成闭环是形成有效监管的必然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网售处方药,并非仅仅指通过网络平台“买”“卖”处方药,更应涵括处方的开具、审核、验证,以及处方药的存储、运输、售后等各个环节。由此而言,不仅要在处方药的销售环节上强化监管,在医师、药师、开处方等方面,也应出台相应配套管理办法,进而形成全过程、全环节、全链条的监管。尤其是在国务院鼓励线上开处方以后,如何严格规范开方过程是政府与行业需要努力的方向,比如搭建正规互联网信息医疗平台,开展好远程医疗,审核开方医师资质,明确惩处机制等。如此,才有助于从源头上对网售处方药把好关,更好满足人们对于网上销售医药的便利性需求的同时,又能更好保障药品的质量和安全。
管好互联网医疗是一道复杂的“治理方程式”。网售处方药是否放开,一直是“老大难”的问题。我们尊重法治的力量,也应以国家相关政策为准绳,但不管怎么样,有一点应该是明确的,让“互联网+医疗”的红利惠及更多群众,这是全社会都应努力的方向。
【相关评论】
网售处方药开闸或重塑市场格局
来源: 中国商报
国家有关规定明确在确保电子处方来源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允许网络销售除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以外的处方药,这让很多游离于政策边缘的网售处方药行为得以合法合规化,也会倒逼医药产业链乃至整个利益格局的调整。
网售处方药再迎政策利好。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在确保电子处方来源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允许网络销售除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以外的处方药。可以看到,网售处方药开闸将为医药电商带来新发展机遇,或重塑医药流通格局。
政策松绑,利好互联网医疗企业
在上述意见发布前,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还发布了《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明确支持海南开展互联网处方药销售。在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建立海南电子处方中心为处方药销售机构提供第三方信息服务,对于在国内上市销售的处方药,除国家药品管理法明确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外,全部允许依托电子处方中心进行互联网销售,不再另行审批。
“海南的试点和意见发布可以理解为一种信号,网售处方药的监管政策可能会加速出台落地。”医药行业人士林晓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网售处方药政策的放开,对医药电商行业是重大利好。
2020年11月,国家药监局发布《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了网络销售处方药条件,药品零售企业通过网络销售处方药的,应当确保电子处方来源真实、可靠,并按照有关要求进行处方调剂审核,对已使用的处方进行电子标记。
此前,各大医药电商平台网售处方药处于模糊地带,大多以网售店送的模式在销售处方药。此次意见的发布,让很多游离于政策边缘的网售处方药行为得以合法合规化。
据相关研报分析,全面放开网售处方药会倒逼医药产业链乃至整个利益格局的调整。此外,通过互联网销售处方药,可以挤掉中间环节的水分,推动高价处方药价格下降。目前,我国医药市场上万亿元药品销售额中的85%来自处方药,这些处方药销售的主要渠道还是医院和线下药店,未来网售处方药将有巨大成长空间。
安全第一,监管力度需加大
根据艾昆纬的数据预测,随着医药分家的推进,处方药外流规模约为4000亿-5000亿元,其中零售市场规模约3000亿元。网售处方药开闸为医药电商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连锁实体药店的“互联网+”发展也消除了更多的阻碍。
与此同时,其中的用药安全问题仍不容忽视。“首先要做好处方外流的工作,处方要在哪些主体间流转,是否要搭建处方流转平台,这些都是实践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林晓表示。
网售处方药放开后,责任划分、运输仓储、虚假电子处方等问题都要成为监管的重点。林晓认为,这些问题需要更加具体的操作细则予以规范。
“网售处方药难以实施与处方外流管理的复杂性相关。医院是否愿意处方外流、处方流转平台是否搭建完善、医药电商如何审核电子处方的真实性与安全性,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网售处方药的发展。”林晓表示,网售处方药应该以安全为前提。
在林晓看来,药品网络销售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如何保障电子处方的安全性和真实性、医药电商如何审验处方真实性并给患者用药指导,是网售处方药实践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两个问题。粤开证券分析师陈梦洁也表示,尽管网售处方药将为患者提供一条购药的新途径,但其中的风险也不容小觑,处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合规性将是未来监管的重头戏。
落地仍难,配套措施亟待跟进
对于网售处方药,各方观点不一。有人认为,网上买处方药可以减少患者跑腿到医院和药店购药的次数,特别是对需要长期服用处方药的慢性病患者是一种便捷的购药方式;也有人认为,药品不同于普通商品,网售处方药可能会存在用药安全风险。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互联网医疗再次迎来发展机会,网售处方药是否能够放开再次成为医药行业关注的热点。
为什么网售处方药迟迟未能落地实施?一直以来,由于处方药的特殊性和用药安全问题,“处方外流和网售处方药存在一些隐患和监管难点,监管部门一直保持一个较为谨慎的态度。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网售处方药提了这么多年,但迟迟未真正放开的原因。”林晓说。
真正让网售处方药全面落地实施,或许还需要一些配套措施。林晓认为,“网售处方药具体细则尚未落地,只有管理办法出台后,行业才能真正迎来飞速发展。但可以预见的是,网售处方药真正落地实施还有不少问题待解,处方流转也将迎来挑战。”
放开网售处方药是医改挺进“深水区”的一大步
来源: 安徽日报
国务院办公厅新近出台的《关于服务“六稳”“六保”进一步做好“放管服”改革有关工作的意见》第17条明确规定,在确保电子处方来源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允许网络销售除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以外的处方药。这表明逐步放开网售处方药已经成为一项改革的共识和行动,更体现出一项改革措施尽管会因为触动的利益藩篱而步履吃重,但也会坚定朝着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便利、增添福祉方向毅然前行的为民宗旨。
网售处方药,顾名思义,就是病人拿着医生开的处方,就可以到网上符合监管要求的规范的第三方药品销售平台去购买药品。这看上去只是一小步,却是勇涉医改“深水区”的一大步。对于患者而言,网上买药不仅更方便,而且可以在全国性的、竞争性的医药电商平台上货比三家,买到更加便宜的药品。目前在部分网售平台上,处方药的价格只有医院药房价格的一半甚至是1/3,部分网售平台在竞争中采用低价策略、薄利多销,显示出市场竞争对于平抑药价的积极作用。另外,一些常见病、慢性病的患者可以拿着医院开具的处方直接到网上买药,能够实现一次开方、多次使用,不需要每次都要到医院排队开处方、排队拿药,这也让看病更加方便。对公立医院特别是大医院来说,也可以减少人满为患的压力,把优质的医疗资源集中到更需要的患者身上,这对持续攻坚“看病贵、看病难”显然是积极有利的。
放开网售处方药是破除“以药养医”的体制性痼疾的关键性改革举措,但推进并不顺利。早在2014年,国家相关监管部门曾提出,互联网药品经营者可凭处方销售处方药。但随即引发多家医药类商会和企业联名反对而最终搁置。医药界人士普遍担心此举会加大药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认为在监管力有不逮的情况下,冒然放开会对用药安全产生冲击。这确实是改革推进中必须面对的难题,但既然是认准的改革方向,就不应因为落实层面上的具体问题而延宕整个改革的进程。
放开网售处方药之所以一波三折,根本性的原因在于与“以药养医”相伴生的诸多利益纠葛仍然错综复杂。公立医院虽然已经取消了药品加成,但医院药房作为处方药销售的主要终端,不仅是医院的重要收入来源,更是各类医药企业推高药价水平的必争之地。为了维护医院药房价格,很多医药企业甚至直接出面对第三方平台上的销售价格进行干预,以维持较高的药品利润空间。同时,电子处方的流转,是放开网售处方药的改革举措落地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样,第三方处方药销售平台才能依据处方将商品销售给患者。但是医疗机构对处方流转并不积极,甚至存在暗中设障的现象,不少医院都将医生开的处方视作自己的独有资源。而事实上,患者付费就医后,理应拥有处方的所有权。
放开网售处方药,作为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医改举措,在落实过程中确实存在诸多挑战,面临着现实条件的制约。但作为一项惠民利民的改革举措,切勿以守株待兔心态等各方条件都具备才来推动改革,而应先行突破来带动各项配套改革措施耦合匹配,边改革边完善,努力让药品价格更公道、质量更有保障,更好地守护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
网售处方药要尽快走出“一放就乱”之困
窗体底端
光明时评 作者:朱昌俊
3月上旬,澎湃新闻选取了17家网上药店和117种禁售或高风险处方药进行集中购买测试调查,发现一些网上药店不仅存在销售精神药品等网络禁售药品的违法行为,还存在违规开展互联网首诊、电子处方不真实不规范、促销处方药等诸多处方药网售乱象。与OTC非处方药不同,处方药的安全级别和用药风险更高,须凭处方在执业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而处方药中的精神药品、麻醉药品等,国家法律则明文规定禁止网络销售。
一端关系用药安全,一端连接着购药便利,网售处方药到底是“疏”还是“堵”,一直是近几年药品管理的焦点问题。2019年8月,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明确除疫苗、血液制品、麻醉药品等药品之外的处方药可以在网络上销售,这被业界视为网络销售处方药的绿灯。但是,与之配套的监管办法于2020年11月公开征求过意见后,至今尚未落地——相比“顶层设计”的实施进度,配套监管的跟进明显滞后了。
从这次媒体的调查来看,尽管不同的网络售药平台的规范程度有所差异,但几乎所有都存在以下情况:无需购买者提供处方、无法排除虚构病情、直接简单问诊就能开具处方和售卖处方药等。如此乱象,不仅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处方药使用风险,也与国家卫健委2018年曾发布的规定——任何机构和人员都不得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相冲突。
有关网络售药乱象,过去几年媒体曝光过不少,这次报道所呈现的乱象,很难说让人意外。但在网售处方药被有限放行后,乱象的加剧无疑提醒,相比“堵”,如何“更好地放”,显然是一个更考验监管智慧的事。网售处方药管理,要走出“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怪圈,还需要加速制度的完善。
应该看到,鉴于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需要,网售药品的大方向是很难扭转的。坚持了这一原则,监管的完善就应该尽快完成从“放”还是“堵”的争议向如何“更好地放”的转身。比如,既然明确互联网不得开展“首诊 ”,那如何确保患者首诊信息与互联网平台的共享对接?处方到底由谁提供才能避免流于形式?精神药物等违禁药品不得在网络平台售卖,是不是可以从药品的流通源头加以规范?网络售药平台的医师资质如何保证?售卖处方药所带来的风险责任如何合理划定?这些疑问,目前都处于“灰色”地带,自然就放大了平台的侥幸心理,同时也不利于给行业形成正向的指引。
一如专家表示,“网售处方药”不仅仅是一种销售意义上的松闸,也还包括处方的开具、审核、验证,以及处方药的存储、运输、售后等各个环节的规范。因此,在政策有限放开后,不仅要在处方药的销售环节上加强监管,在处方开具等方面,也还应及时出台相应的配套管理办法,进而形成全过程、全环节、全链条的监管。
当然,在配套监管措施出台前,市场乱象其实不完全是“坏事”。在另一个角度来看,它有利于全社会更充分理解网售处方药的复杂性及其风险,同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现实参考——放开网售处方药,到底哪些环节容易乱,哪些环节的风险高,哪些问题必须解决,这正是配套监管制度设计需要着重关注的。
另外,网售处方药之所以有着巨大的市场支持,其背后对应的传统诊疗制度的不足,比如慢性病患者到医院开药的麻烦和不便,同样应该得到重视。因为只有让患者对线上、线下购药的“利弊”有更多的权衡空间,线上购药的风险防范也才能够多一重保障。如果让患者只能牺牲用药安全去换取购药便利,这是不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