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三单元第9课 屈原列传-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堂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第9课 屈原列传-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堂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1页
    第三单元第9课 屈原列传-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堂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2页
    第三单元第9课 屈原列传-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堂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课堂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9 屈原列传课堂检测,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家作品简介,写作背景,文化常识,字词梳理,辨识通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作家作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的 家、 家、 家。字 ,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生于龙门,20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初任郎中,后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在 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除《史记》外,司马迁作赋 篇,均已散佚,唯 卷三十引证 片段流传下来。又撰 ,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修史的抱负。
    二、写作背景
    屈原,正好生活于七雄并峙、社会亟趋统一的战国时代。当时的七国中,秦、楚、齐三国力量最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其中秦、楚尤为强盛,合纵、连横的斗争十分激烈。苏秦说:“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战国策》)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楚国面临的危机,对内主张改革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由于怀王、顷襄王宠幸奸佞之人(如令尹子兰、宠妃郑袖等人),对秦实行投降政策。屈原受到排斥打击,两次放逐到江南一带。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的局面,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度悲愤绝望,就在这一年五月初五(农历),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后来,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三、文化常识
    《史记》记载上起传说中的 ,下至 时代,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 篇:本纪 篇,世家 篇,列传 篇,表 篇,书 篇。《史记》不但是一部历史名著,也是一部文学名著。该书被鲁迅赞誉为 。《史记》的语言简洁生动,而且接近口语,对后代的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四、字词梳理
    惨怛( )齐桓( ) 皭然( )毋行( )
    濯淖( ) 浊秽( )憔悴( ) 枯槁( )
    汨罗( )其糟( ) 啜其醨( )
    五、辨识通假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2)屈平既绌:
    (3)齐与楚从亲:
    (4)厚币委质事楚:
    (5)乃令张仪详去秦:
    六、一词多义
    (1)察:
    ①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②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情表》):
    (2)从:
    ①齐与楚从亲: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③小惠未遍,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3)归:
    ①竟死于秦而归葬:
    ②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表):
    ③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
    (4)患:
    ①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5)疾: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②君有疾在肌肤(《扁鹊见蔡桓公):
    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
    (6)绝:
    ①楚诚能绝齐: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③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七、词类活用
    (1)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蝉蜕于浊秽:
    (4)其后楚日以削:
    (5)谗谄之蔽明也:
    (6)悲其志:
    (7)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8)明道德之广崇:
    (9)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0)正道直行:
    (11)惠王患之:
    八、古今异义
    (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
    今义:
    (2)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
    今义:
    (3)颜色憔悴
    古义:
    今义:
    (4)形容枯槁
    古义:
    今义:
    (5)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
    今义:
    (6)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古义:
    今义:
    九、文言句式
    (1)“离骚”者,犹离忧也。
    译文:
    (2)秦,虎狼之国。
    译文: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译文:
    (4)为天下笑。
    译文:
    (5)方正之不容也。
    译文:
    (6)不凝滞于物。
    译文:
    (7)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译文:
    (8)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译文:
    (9)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译文:
    (10)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译文:
    参考答案:
    一、史学 文学 思想 子长 《史记》 8 《艺文类聚》 《悲士不遇赋》 《报任安书》
    三、黄帝 汉武帝 130 12 30 70 10 8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dá huán jià wú nà huì qiá ɡǎ mì bū chuò
    五、(1)“指”同“旨”。(2)“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3)“从”同“纵”,合纵。(4)“质”同“贽”,见面礼。
    六、(1)①形容词,洁净的样子。②动词,考察后予以推荐。(2)①动词,同“纵”,合纵。②使动词,使随从。③动词,听从,顺从。(3)①动词,运回。②动词,旧指女子出嫁。③动词,听从,顺从。(4)①动词,忧虑,担心。②名词,忧患,灾祸。③动词,恨,痛心。(5)①动词,恨,痛心。②名词,病。③形容词,大。(6)①动词,断绝。②动词,横渡。③副词,非常,极。
    七、(1)名词用作动词,奉为祖,继承。(2)名词用作状语,在内;在外。(3)名词用作状语,像蝉一样。(4)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5)动词用作名词,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6)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悲伤。(7)形容词用作名词,邪恶的小人;端方正直的人。(8)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9)形容词用作动词,诋毁,说坏话。(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使……直。(11)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患。
    八、(1)第二年。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今年的下一年。(2)骗人的假话。无理狡辩,动词。(3)指人的容貌,脸上的气色。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4)人的形体,容貌。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述。(5)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举止行动不慌不忙,镇静、沉着。(6)执政,掌权。(凭感情、意气等)行事。
    九、(1)(判断句) “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2)(判断句) 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3)(被动句) 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遭诽谤。(4)(被动句) 被天下人耻笑。(5)(被动句) 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6)(被动句)不被事物拘束。(7)(宾语前置句)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选拔贤人来辅佐自己。(8)(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行走一边吟唱。(9)(状语后置句) 对于治理国家的道理很明白,对于应对的言辞也很娴熟。(此句通常意译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应对。)(10)(定语后置句) 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
    1.课文记叙了楚国哪几件大事?作者写楚国命运,用意是什么?
    受骗绝齐→兵败丹、淅→蓝田退兵→复释张仪→诸侯击楚→赴秦身死→为秦所灭
    作者写楚国命运是为了说明屈原的命运和他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屈原始终心系楚国。
    2.第三段中,记叙了《离骚》的创作缘由、命名、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来写《离骚》?
    ①《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诗中表达了屈原崇高的理想和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也体现出他的高洁品格和决不与奸佞之人同流合污的操守。屈原的伟大形象在《离骚》中体现得光彩照人,感天动地。
    ②作者专用一个段落来写《离骚》,用屈原自己的作品来塑造屈原的形象,这种“现身说法”使屈原的形象更真实,更丰满感人。正像作者写的那样,“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3.文章中的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有怎样的差异?表现了屈原有着怎样的品质?包含了司马迁什么样的感情?
    差异: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种是矢志不渝,以死明志;一种是随波逐流,明哲保身。
    品质: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
    感情:从对话中我们可看出司马迁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以及同情惋惜之情,也表现出他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
    4.屈原在政治和文学方面的才能主要表现在哪里?课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
    屈原的形象:才能卓越、光明磊落、矢志不渝、心忧祖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
    5.司马迁是怎样评价屈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司马迁认为屈原“正道直行”,忠贞为国,却遭到诽谤和打击,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屈原自始至终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他的精神可鉴日月。
    司马迁与屈原有着相似的经历,他因李陵案而受宫刑,而他本是想着为国分忧,却被误解。这个经历与屈原何其相似,因此,他写屈原,也是在写自己,是在为自己表明心态。
    6.从传文来看,屈原至死不离楚国,司马迁是同情和肯定的,但此“评议”说屈原完全可以“以彼其材,游诸侯”,如此“何国不容”,屈原又何必“自令若是”。你怎么看待司马迁这种矛盾的说法?
    司马迁的这一矛盾反映了写史和评史的不同出发点。写史,他是从人物的客观实际出发,屈原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及他在楚国的地位决定他不可能离开楚国,司马迁肯定这一点,是尊重客观事实。而评史则是从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度出发,司马迁从汉初“大一统”的观点看待战国历史,便觉得屈原事秦事楚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要让贤才发挥作用。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属(shǔ)草稿 惨怛(dá) 帝喾(kù) 靡(mǐ)不毕见
    B.餔(pǔ)其糟 蝉蜕(tuì) 滋垢(ɡòu) 浊(zhuó)秽
    C.啜(chuò)其醨 皭(jià)然 既绌(chù) 温蠖(hù)
    D.被(pī)发 憔(qiá)悴 濯淖(nà) 罹(lí)难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模仿、效法
    B.人穷则反本 穷:贫穷、贫困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夺:抢夺、夺取
    D.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属:属于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B.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屈平不与
    C.王怒而疏屈平 顷襄王怒而迁之
    D.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虽放流,眷顾楚国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B.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C.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D.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离骚者,犹离忧也B.齐与楚从亲
    C.被发行吟泽畔D.明道德之广崇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聪:聪明
    其文约,其辞微 微:简约
    B.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滓:渣率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祖:效法,继承
    C.人穷则反本 穷:处境艰难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夺:强取为己有
    D.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属:属于
    举类迩而见义远 类:类似
    7.下列对《屈原列传》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当时朝廷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平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深思,写下了《离骚》。
    B.屈原的《离骚》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王,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表现自己追慕古贤,志洁行廉。
    C.屈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这些都表现在《离骚》中,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思想基础。
    D.屈原正道直行却遭小人离间,处境困危,怨恨遂生,这是屈原写《离骚》的内在原因。
    8.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数十年竟为秦所灭D.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A.泥而不滓B.蝉蜕于污秽
    C.惠王患之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1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史上一向“风骚”并称,“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楚辞》中的“离骚”,《诗经》和《楚辞》分别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B.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古代表罢免官职的词语还有“迁”“免”“夺”“废”。
    C.上官大夫,“上官”是复姓,“大夫”是诸侯宗族的称谓。“上官大夫”是姓“上官”的重臣。
    D.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地位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百官之首——相。
    二、课内阅读
    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屈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2.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娴:擅长。
    B.平伐其功 伐:夸耀。
    C.王怒而疏屈平 疏:疏远。
    D.明道德之广崇 明:光明。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治乱之条贯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B.①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①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②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D.①为楚怀王左徒 ②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等,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幸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B.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起初深受楚王的信任。
    C.屈原痛心楚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自己得不到重用,于是心生怨恨,写下了《离骚》。
    D.面对渔夫的劝说,屈原宁可投入大江,也不愿让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三、迁移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庙赋
    苏轼
    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①子之故乡。伊②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③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④。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忽终章之惨烈兮,逝⑤将去此而沉吟⑥。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⑦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教之以上诉。历九关⑧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⑨。”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免于后世?”
    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全身远害,亦或然兮。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虽不适中,要⑩以为贤兮。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注:①曰惟:句首语助词。②伊:助词。③处死:处理死的方式。④惊湍:惊人的急流。⑤逝:发语词。⑥沉吟:犹豫不决。⑦退默:引退隐居。⑧九关:九重天门。⑨中浦:水滨。⑩要:总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B.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C.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D.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也可以加在姓氏或数词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如程氏子。这里可以译为“你”。
    B.丹青:“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黄色和青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通称。
    C.君子:古代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后来也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D.区区:指微小,自称的谦辞;也可指一心一意,本文“嗟子区区”是一心一意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采取“骚体赋”的形式写成的,是为了纪念“骚体赋”的创始人屈原而作,其词气与屈原作品有暗合之处。
    B.本赋熔叙事、议论、抒情为一炉,叙写了江峡的崔嵬山峰、峭壁惊湍、江畔荒凉寂寞的屈原故居和屈原徘徊江上、怨慕楚王、思念故园的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追慕屈原高洁的人品,渴望匡时济世的情感。
    C.苏轼认为,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要同邪恶势力巧妙灵活地周旋,君子不一定要追求完美,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无疑是正确的。
    D.本文同《离骚》一样,大量运用句尾助词“兮”字,使文章唱叹有致,哀婉缠绵而又悲壮遒劲,读来使人有荡气回肠之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茕茕乎中浦。
    (2)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谊传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悦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懂,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1.用“/”给画波浪线的这段话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B.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C.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D.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2.下列对文中加短横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儒、道、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南郡郡守吴廷尉很赏识贾谊的才学,于是就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后来又推荐贾谊到朝中做官。
    B.贾谊刚到朝中为官的时候,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能,这使大家都感到自己不如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
    C.做了太中大夫的贾谊,主张变更秦朝的法度,并且出台了一些由文帝起草的变法律令。
    D.贾谊被征召到京城后,做了梁怀王的老师,又屡次上书,主张限制诸侯的势力,终未被文帝采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2)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5.结合所学的《屈原列传》以及选文对贾谊生平经历的叙述,说说你对贾谊“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一句的理解。
    答案与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属草稿”的“属”应读“zhǔ”。B.“其糟”的“”应读“bū”。C.“温蠖”的“蠖”应读“huò”故选D。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在句子中含义能力。B.穷:处境艰难;C.夺:改变,更改;D.属:连,跟着。故选A。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因:介词,趁机/因:介词,用,凭借;B.与:介词,和/与:动词,给;C.而:均为连词,表顺承,于是,就。D.虽:连词,表假设,即使/虽:连词,表转折,虽然。故选C。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形容,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B.用事,古义:执政、掌权。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C.明年,古义:第二年,文中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今义:今年的下一年。D.深入,古义今义均为进入事物内部或中心。故选D。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离”同“罹”,遭遇,遭受。B.“从”同“纵”,合纵。C.“被”同“披”,披散。D.没有通假字。故选D。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A项,聪:明察;微:含蓄隐晦。B项,滓:污染。D项,属:接连,跟着;类:事物。故选C。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能力。B.“目的是表现自己追慕古贤,志洁行廉”分析错误,
    文章中屈原称道先贤目的是来讽刺楚国当时政局缺少明主。故选B。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被动句,“见”“被”表被动;B.被动句,“于”表被动;C.被动句,“为……所”表被动。D.定语后置句,“身之察察”即“察察之身”。
    故选D。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意思分别是:像蝉那样,在朝内。A.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生活在污泥里”;C.意动用法,以……为患;D.名词用作动词,效法、模仿。故选B。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古代表罢免官职的词语还有‘迁’”错误,“迁”指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一般“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降职。故选B。
    二、课内阅读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修改草稿,屈原不赞同。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见”和“欲夺之”之间是承接关系,联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令”是“为”的宾语,而“众”是“莫不知”的主语,二者中间应当断开,排除C。故选D。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明道德之广崇”一句中,“明”是谓语,应当翻译成动词“阐明”。整个句子翻译为“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故选D。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是助词,的;第二个是代词,代屈原制定的草稿;B.第一个是连词,表承接关系;第二个是连词,表转折关系;C.均为连词,表目的;D.第一个是动词,做、担任;第二个是动词,制定。故选C。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心生怨恨”错。原文是“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可见屈原痛恨的是“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是为国家担忧,并非心生怨恨。故选C。
    5.(1)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样毫无生气。(2)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浑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题得分点有:(1)“被”,通“披”;“颜色”,脸色;“形容”,形体面貌。(2)“举”,全、整个;“是以”,因此;“见”,表被动。
    【参考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修改草稿,屈原不赞同。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
    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令尹子兰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三、迁移阅读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为:想当年,你再次被放逐南荒之地,曾渡过大江的汹涌巨浪。你离开家园跋涉千里,生无归宿啊死无墓地。悲哀啊!人当然都不免一死,可是决定怎样死却很不容易。句末语气词“兮”后要断开,据此排除A项;“悲夫”作为发语词,前面应该断开,据此排除D;再重点看实词短语,“去家千里”意思是“离开家千里”,“千里”是对“去家”距离的补充说明,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B。故选C。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掌握常见文学文化常识能力。B.“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黄色和青色”说法错误,“丹”指红色,我国古代绘画常用红色和青色。故选B。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能力。C.“君子不一定要追求完美,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无疑是正确的”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应为“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是正确的”。故选C。
    4.【答案】(1)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2)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怀,名词作动词,怀揣;瑾,指美玉;佩,佩戴;无所,没有地方;无所归,指无处容身;独,只;茕茕乎中浦,在水滨孤独忧伤。(2)惟,只有;高节,高尚的节操;宜,当然;夫,代词,那,那些;宜夫人之不吾与,并与前置,即“宜夫人之不与吾”,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
    【参考译文】
    小船浮波顺流来到了楚地,经过屈原大夫生活过的遗居。我放眼眺望江上重叠的山峦,这便是你魂牵梦萦的故里。想当年,你再次被放逐南荒之地,曾渡过大江的汹涌巨浪。你离开家园跋涉千里,生无归宿啊死无墓地。悲哀啊!人当然都不免一死,可是决定怎样死却很不容易。你独自在江边徘徊不已,想离开人间又未拿定主意,俯首千丈峭壁,江中的激流让人心惊胆悸。你吟成《怀沙》自伤怀抱,令人叹息你为什么独抱着自沉的心意。诗的结尾陡然惨烈之极,你决心离开人世却沉吟犹豫。
    “难道我不能远走高飞到国外游历?难道我不能急流勇退、洁身隐居?我独自嗷嗷不停地倾诉对君王的怨慕,只恐怕君臣的关系更加疏离。生前既不能奋力争辩直进忠言,死后仍期望君王受到感发改变行为。如果我的祖国已遭到颠覆,我也决心不吝惜生命而苟活下去。我拜托江神代我告怨,黄河神却叫我向玉帝申诉。我一连闯过九重天门去见玉帝,玉帝也为我悲伤却不能救助。我怀揣美玉、身佩香草而无处容身,只能在水滨孤独忧伤。”
    江峡上的山峰巍峨高大,屈原故居荒废使行人悲哀。你的子孙后代都散失在哪里?何况我又见到你故居残败的高台。你离开人世迄今已过千年,世道更加偏狭,人生更加艰难。贤良的人忧谗畏讥而改变做人的准则,随世俗之风顺应变化,摒弃方正而崇尚世故圆滑。人们在乱世中竭力挣扎,却舍不得洁身退隐。有的竟然做了助纣为虐的大臣。你想把一幅色彩脏乱的图画改成美玉般洁白,人们就说你太不明智。
    “只有高尚的节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那些小人当然不是我的同类。告别祖国,抛弃人世,义无反顾地赴死,难道这就不足以免受后人的非议指责?”
    啊!君子之道,难道一定要这样追求完美吗?保全生命,远离祸害,或许也是正确的吧。我叹息你专心一意,独自去努力做力所能及的事。尽管你的言行过于激烈不够适中,但总的来说,你不愧是一位高尚贤良的君子。那么,我还悲伤什么?屈子啊,愿你的灵魂安息吧!
    (二)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通读画波浪线的句子,根据句子大意断句。“骑”和“堕马”是先后两个动作,中间应该断开,排除A项。“死”和“无后”是介绍的两种情况,中间应断开,排除B项。“岁余”不是修饰“亦死”的,而是补充说明“哭泣”的时间的,所以“亦死”前应该断开,排除C项。翻译为:几年之后,梁怀王骑马时,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做太傅没有尽到贵任,非常伤心,哭泣了年多,也死去了。贾谊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故选D。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其中又以儒、道、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误,诸子百家中影响最深远的三家是“儒、道、法”。故选A。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由文帝起草的变法律令”的说法错误,这些律令都是贾谊起草的。故选C。
    4.【答案】(1)贾谊已经辞别朝廷前往任所,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因为是被贬谪而去的,内心非常抑郁。(2)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汉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教导他。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的能力。(1)辞,辞别;卑,地势低;第一个“以”,认为;不自得,抑郁。
    (2)判断句;爱,宠爱;好,喜欢;傅,教导。
    5.【答案】(1)贾谊和屈原有相似的遭遇:因博学多才而受君王重用,又因小人诽谤而被君王疏远理想抱负不得实现。(2)贾谊“为赋以吊屈原”,既是哀悼屈原,也是慨叹自己命途多舛,是为了抒发、宜泄胸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在文中找到“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这句话,结合上文语境“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可知,贾谊是在被贬去长沙的背景下“为赋以吊屈原”,结合上文“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再结合《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自投汨罗以死”可知,贾谊和屈遭遇相似,贾谊“为赋以吊屈原”,既是哀悼屈原,也是慨叹自己,是为了抒发胸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太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门下,并非常宠爱(器重)他。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太守吴公政绩是天下第一,以前还和李斯是同乡,并曾向李斯学习且侍奉过他,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说贾谊年轻有才,很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间。(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汉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他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博士们于是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自己不如他。孝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贾谊)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汉朝建立到孝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和平融洽,正是应该改正历法,改变车马服饰的颜色,制定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详细草拟了各种仪法,色彩崇尚黄色,官印字数采用五,确定官职名称,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孝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没来得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些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孝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事情变得复杂混乱。”于是孝文帝后来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就任用他做长沙王太傅。
    贾谊已经辞别朝廷前往任所,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因为是被贬谪而去的,内心非常抑郁。等到渡湘水的时候,贾谊写了一篇赋来悼念屈原。
    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孝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赐福。孝文帝因有感于鬼神之事,所以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趁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在座席上不知不觉地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汉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教导他。
    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谊又多次上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文帝不肯听从。
    几年之后,梁怀王骑马时,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做太傅没有尽到贵任,非常伤心,哭泣了年多,也死去了。贾谊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政治才能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内政: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外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看透张仪的阴谋,劝怀王杀张仪;恨子兰劝怀王入秦而不返
    楚国的兴衰存亡与屈原息息相关
    文学才能
    主要著作:《离骚》《怀沙》《天问》《招魂》《哀郢》,《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浪漫抒情诗
    抒发了屈原的崇高理想和炽热感情

    相关试卷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5 *人应当坚持正义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5 *人应当坚持正义练习,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家作品简介,写作背景,文学常识,字词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2021学年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时训练,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家作品简介,写作背景,文化常识,字词梳理,辨识通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二单元7 包身工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第二单元7 包身工课后作业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家作品简介,写作背景,文化常识,字词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