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1 古代诗歌五首望岳课堂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1 古代诗歌五首望岳课堂教学ppt课件,共13页。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httpwww. yuwen520.cm友情提供
望 岳
— 杜 甫(736年)
背景介绍 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当时,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yăn)州任司马,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在这首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绪吗?
杜 甫(712年—770年)
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 诗圣 ”之称。他的诗被誉为“ 史诗 ”,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三吏”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了解“五岳”: 东岳泰山,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位于陕西华阴县。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登封县。—— 东西南北中 ,泰华衡恒嵩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
翻译: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暗两部分。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正在归巢的飞鸟。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举目四望,众山都会显得矮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望 岳》 ——杜甫(736年)
此句的视角,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用了夸张的修辞,写了远望中泰山的山势连绵不断。同时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此句写了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钟”字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泰山景色的神奇秀丽。“割昏晓”用了夸张,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写的是实景,是凝望之景。 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云气和黄昏时的归鸟,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对山顶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举目四望,众山都会显得矮小。这两句富有象征性和启发性,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不可缺少的品质,它激励着历代读者去力争上游,为理想而奋斗。
中心:全诗围绕“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重在描写描写望山所见所感。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也表现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望岳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读注释说诗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望岳教课ppt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收获园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望岳课前预习ppt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品赏析,创作背景,作者了解,课后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