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602570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602570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602570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实验与探究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17-2018学年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一、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6分)
1.2014年顺德政府将大良多个路段的水泥路面改成有许多空隙的“海棉”沥青路面,这样可以在 处减弱噪声,但是沥青路面在烈日下会变软,这是沥青吸热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缘故,在这个过程中沥青的温度是升高的,说明沥青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就会迅速回到教室,这是因为利用声音可以传递 .许多老师上课利用扩音器,这是为了增加声音的 .
3.甲、乙两列火车在两条平行的钢轨上匀速行驶,两车交会时,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北运动,看到乙车向南运动.由此可判断:甲车向 运动,乙车向 运动.
4.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向进行,他们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此可判断 同学运动较快,开始运动时两同学相距 m,图中的a点表示 .
5.复读机的扬声器发声时,它的纸盆在 ;当复读机加速快放时,发出声音的响度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音调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6.针对运动损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其原理是用一种叫做氯乙烷的气态有机物对准损伤处喷射使人体受伤部位的温度降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防止伤口处形成淤血同时减缓人的伤痛感.氯乙烷采用 的方法液化后储存在罐中,喷在皮肤上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 大量的热.
二、选择题
7.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是( )
A.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
B.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
C.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钟铃声明显减小
D.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情况
8.在新型飞机的研制中,将飞机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风(高速流动的空气)迎面吹来,可以模拟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在此情境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飞机模型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B.飞机模型相对于空气是运动的
C.空气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D.空气相对于飞机模型是静止的
9.如图所示,在大烧杯中装有大量的碎冰块,把装有少量碎冰块的试管插在大烧杯的冰块中,在烧杯底部用酒精灯加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烧杯和小试管中的冰同时熔化
B.小试管中的冰先熔化,大烧杯中的冰后熔化
C.大烧杯中的冰完全熔化后,小试管中冰才开始熔化
D.小试管中冰始终不能熔化
10.如图所示,城市高架道路的部分路段两侧建有透明板墙.这种设计采用以下哪种途径来控制噪声( )
A.防止噪声的产生 B.阻断噪声的传播
C.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1.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可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天气很冷时,窗户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一种凝固现象
B.“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吸热
C.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的水分蒸发带走热量
D.取出在冰箱中被冷冻的冰糕,放一会儿,发现包装外层出现小水珠,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12.2013年CCTV 3•15晚会曝光黄金造假:个别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在黄金中掺入少量金属铱颗粒.已知黄金的熔点是1064.6℃,铱的熔点是2443.0℃,可以有效检测黄金制品中有无铱颗粒的手段是( )
A.加热至1064.0℃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B.加热至1065.0℃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C.加热至2444.0℃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D.加热至3507.6℃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13.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A.早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 B.初夏,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
C.深秋,红红的苹果蒙上白霜 D.严冬,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
14.当室内温度为20℃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如图中哪幅图基本反映了温度计的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
A. B. C. D.
15.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图象如图所示( )
A.经过6s,甲车在乙车前面0.6m
B.经过6s,乙车在甲车前面0.6m
C.通过1.6m的路程,乙需要16s的时间
D.乙比甲快0.1m/s
16.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哪些( )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C.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下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D.把两个圆纸盒用棉线做成一个“土电话”可以实现10m内的对话
三、实验与探究题
17.(5分)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下表:
编号
材料
长度
粗细
松紧
甲
钢丝
10cm
0.2mm2
紧
乙
钢丝
10cm
0.1mm2
紧
丙
钢丝
5cm
0.1mm2
紧
丁
钢丝
5cm
0.1mm2
松
(1)用同样的力拨动甲和乙两根钢丝,发现拨动 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钢丝的长度、松紧程度相同时,钢丝越细,音调 .
(2)为了探究钢丝音调的高低与长度的关系,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 和 两根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丙和丁两根钢丝,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8.(7分)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如图,是某同学选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的操作图,其中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
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T/℃
90
92
94
96
98
98
98
95
98
98
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 ;
②B图中读数中的错误是 ;
③除了图中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
(3)该同学在做实验时,水的初温如图所示,其读数为 ,给水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加热时间,你觉得应采取的措施是: .
(4)图中(a)、(b)是某同学做观察水沸腾实验时看到气泡上升情况示意图,其中图 一定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当水温升至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温,4min后水开始沸腾,接着又观察记录了6min,然后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沸腾停止,记录数据如下表
停止加热,沸腾停止,说明沸腾过程需要 (吸/放)热.
19.(6分)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斜面应保持 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 .如图所示,若停表每格为1s,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 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路程的平均速度 小车通过下半路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因为小车在斜面上做 运动.
四、综合应用题
20.(8分)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火车早上7:30从甲地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求: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
(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
21.(8分)小华同学每天步行上学,他很想知道从自家到学校的距离,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小华在学校跑道上以上学步行速度步行100m,测得用时80s,求他步行速度
(2)小华步行上学需20min,则他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
(3)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比较准确,除计时准确外,他还须注意什么.
2017-2018学年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6分)
1.2014年顺德政府将大良多个路段的水泥路面改成有许多空隙的“海棉”沥青路面,这样可以在 传播过程 处减弱噪声,但是沥青路面在烈日下会变软,这是沥青吸热发生 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缘故,在这个过程中沥青的温度是升高的,说明沥青是 非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考点】9L:防治噪声的途径;19: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1D: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专题】511:声现象;521: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1)路面铺上这种沥青,就犹如贴了一层“海绵”,路面行车产生的噪声将一部分被它吸走,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可以看熔化过程中温度是否变化;变化,则为非晶体,不变,则为晶体.
【解答】解:水泥路面改成有许多空隙的“海绵”沥青路面,由于“海绵”沥青路面可以吸收噪声,这是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烈日下,沥青路面吸热后逐渐变软,这是沥青在熔化;在此过程中,它的温度不断升高,没有一定的熔点,所以沥青是非晶体.
故答案为:传播过程;熔化;非晶体.
2.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就会迅速回到教室,这是因为利用声音可以传递 信息 .许多老师上课利用扩音器,这是为了增加声音的 响度 .
【考点】9M:声与信息;9F:响度.
【专题】12 :应用题;511:声现象.
【分析】(1)声音即可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
(2)扩音器是一个能够改变声音大小的设备;声音的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
【解答】解: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迅速回到教室,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声音经过扩音器后响度变大,所以课堂上有的教师利用扩音器上课,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故答案为:信息;响度.
3.甲、乙两列火车在两条平行的钢轨上匀速行驶,两车交会时,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北运动,看到乙车向南运动.由此可判断:甲车向 南 运动,乙车向 南 运动.
【考点】52: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12 :应用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被研究的物体和选定为参照物的物体之间发生位置变化,被研究的物体是运动的,否则是静止的.
【解答】解:
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北运动,说明甲车是向南运动的,若乙车向北运动,则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不可能看到乙车向南运动,所以乙车一定向南运动,且运动速度大于甲车的速度.
故答案为:南;南.
4.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路面上同向进行,他们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此可判断 甲 同学运动较快,开始运动时两同学相距 10 m,图中的a点表示 甲同学追上了乙同学 .
【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21 :信息给予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的远近可以比较运动快慢,根据图象,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出甲、乙两位同学的运动快慢情况;
(2)由图象可知相距的距离;
(3)图中的a点表示相遇.
【解答】解:(1)由图象可以看出,在时间为5s时,甲同学运动25m,乙车运动25m﹣10m=15m;相同时间内,甲同学通过的路程大,所以甲同学运动得快;
(2)由图象可知开始运动时,甲同学从0m出发,乙同学距离甲出发点前10m,故相距的距离为10m;
(3)由图象可知,图中的a点表示相遇,即甲同学追上了乙同学.
故答案为:甲;10;甲同学追上了乙同学.
5.复读机的扬声器发声时,它的纸盆在 振动 ;当复读机加速快放时,发出声音的响度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音调 升高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考点】91:声音的产生;9D: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分析】(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音调由振动的快慢,即频率决定,响度由振幅和听者与声源的距离决定.
【解答】解:(1)扬声器发声是纸盆在振动;
(2)快放时振动的振幅不变,声音的大小不变,所以响度不变;
(3)快放时振动的快慢变快了,即频率变高,所以音调变高.
故答案为:振动;不变;升高.
6.针对运动损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其原理是用一种叫做氯乙烷的气态有机物对准损伤处喷射使人体受伤部位的温度降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防止伤口处形成淤血同时减缓人的伤痛感.氯乙烷采用 压缩体积 的方法液化后储存在罐中,喷在皮肤上迅速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 吸收 大量的热.
【考点】1N:液化方法及其应用;1H: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专题】12 :应用题;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判断物态变化的名称,要抓住变化前后的状态;另外物态变化的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和放热选现象,结合题目提供的生活实际情况,做出明确的判断,汽化过程吸热,使物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解答】解:气态的氯乙烷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成液态储存在容器内;
当液态的氯乙烷喷出遇到温度较高的皮肤时,会迅速汽化为气态;液态的氯乙烷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
故答案为:压缩体积;汽化;吸收.
二、选择题
7.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是( )
A.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声音变高
B.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面水花四溅
C.把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闹钟铃声明显减小
D.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跳动情况
【考点】9G: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专题】12 :应用题;511:声现象.
【分析】(1)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体积大,质量大的物体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2)物体发声时一定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解答】解:A、用力吹一根细管,将它不断剪短,空气柱减小,空气容易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声音变高.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A错误.
B、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花四溅,说明声音发声时振动.故B错误.
C、罩内抽出空气,闹铃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C错误.
D、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纸屑跳动高度不同,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D正确.
故选D.
8.在新型飞机的研制中,将飞机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风(高速流动的空气)迎面吹来,可以模拟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在此情境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飞机模型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
B.飞机模型相对于空气是运动的
C.空气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
D.空气相对于飞机模型是静止的
【考点】5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
【解答】解:A、将飞机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飞机模型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飞机模型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故A错误.
B、D、机模型放在风洞中固定不动,让风(高速流动的空气)迎面吹来,飞机模型和空气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飞机模型相对于空气是运动的,空气相对于飞机模型是运动的.故B正确,D错误.
C、风迎面吹来,风和地面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风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故C错误.
故选B.
9.如图所示,在大烧杯中装有大量的碎冰块,把装有少量碎冰块的试管插在大烧杯的冰块中,在烧杯底部用酒精灯加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烧杯和小试管中的冰同时熔化
B.小试管中的冰先熔化,大烧杯中的冰后熔化
C.大烧杯中的冰完全熔化后,小试管中冰才开始熔化
D.小试管中冰始终不能熔化
【考点】19: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专题】31 :定性思想;511:声现象.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并且要继续吸热.
并且要知道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冰是晶体,若给烧杯中的冰加热时,烧杯中的冰会熔化,但完全熔化前温度保持不变,所以试管中的冰达到熔点,但由于温度相同没有热传递,则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所以不能熔化;
若烧杯中的冰完全熔化后,继续吸热,温度保持升高,所以试管中的冰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所以能熔化.故C正确.
故选C.
10.如图所示,城市高架道路的部分路段两侧建有透明板墙.这种设计采用以下哪种途径来控制噪声( )
A.防止噪声的产生 B.阻断噪声的传播
C.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考点】9L: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12 :应用题;511:声现象.
【分析】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解答】解:城市高架道路两侧的透明城墙是防止汽车在运动时所产生的噪声影响两侧的居民,即通过透明的城墙阻碍声音的传播,即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选B.
11.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可以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天气很冷时,窗户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一种凝固现象
B.“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吸热
C.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的水分蒸发带走热量
D.取出在冰箱中被冷冻的冰糕,放一会儿,发现包装外层出现小水珠,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考点】1P: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19: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1K:蒸发及其现象;1M: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521:温度计、熔化和凝固;522: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
(2)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的;
(3)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吸热;
(4)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
【解答】解:A、天气很冷时,窗户玻璃上会出现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吸热,该选项说法正确;
C、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比较冷,这是因为人身上的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该选项说法正确;
D、取出冰箱的冰糕一会儿,发现包装外层出现小水珠,这是一种液化现象,故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2.2013年CCTV 3•15晚会曝光黄金造假:个别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在黄金中掺入少量金属铱颗粒.已知黄金的熔点是1064.6℃,铱的熔点是2443.0℃,可以有效检测黄金制品中有无铱颗粒的手段是( )
A.加热至1064.0℃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B.加热至1065.0℃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C.加热至2444.0℃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D.加热至3507.6℃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考点】1B:熔点和凝固点.
【专题】521: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晶体物质处于熔点温度时,可能处于固态、液态或者固液共存状态.
【解答】解:(1)黄金的熔点是1064.6℃,铱的熔点是2443.O℃,因此温度低于或者等于1064.6℃时,铱一定处于固态,而黄金可能处于固态、液态、固液共存三种状态,因此不能进行区分;
(2)温度都等于或高于2443.O℃时,黄金处于液态,铱可能处于固态、液态、固液共存三种状态,因此不能进行区分.
(3)当温度高于1064.6℃而低于2443.0℃时,黄金全部处于液态,铱处于固态,因此这个温度范围内如果有铱颗粒,说明黄金制品中掺入铱颗粒.
故选B.
13.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A.早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 B.初夏,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
C.深秋,红红的苹果蒙上白霜 D.严冬,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
【考点】19: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1A: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1M:液化及液化现象;1R: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分析】固态向液态(气态)吸收热量,气态变液态(固态)放热.
【解答】解:A、早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属于固态转化为液态,就需要吸热.符合题意.
B、初夏,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是湿润的空气液化,会放热.不符合题意.
C、深秋,红红的苹果蒙上白霜,是湿润的空气属于凝华,要放热.不符合题意.
D、严冬,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属于凝固,要放热.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当室内温度为20℃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如图中哪幅图基本反映了温度计的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
A. B. C. D.
【考点】1H: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专题】5A1:图像综合题.
【分析】蒸发具有致冷作用,能使温度下降;但酒精蒸发后,受周围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
【解答】解:酒精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温度计温度下降;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掉后,受空气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示数相同时,不再上升;D图象与事实相符合.
故选D.
15.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图象如图所示( )
A.经过6s,甲车在乙车前面0.6m
B.经过6s,乙车在甲车前面0.6m
C.通过1.6m的路程,乙需要16s的时间
D.乙比甲快0.1m/s
【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12 :应用题;21 :信息给予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各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其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再次是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最后对照各个选项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
【解答】解:AB、由图可知经过6s,甲乙两车的路程分别是s甲=1.2m,s乙=0.6m,则甲的速度:v甲===0.2m/s;v乙===0.1m/s;
因为两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甲车在乙车的前方s=s甲﹣s乙=1.2m﹣0.6m=0.6m处,故A正确,B错误.
C、根据v=可得,通过1.6m的路程,乙需要t===16s.故C正确;
D、v甲=0.2m/s;v乙=0.1m/s,所以乙比甲慢0.1m/s.故D错误.
故选AC.
16.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哪些( )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C.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下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D.把两个圆纸盒用棉线做成一个“土电话”可以实现10m内的对话
【考点】91:声音的产生.
【专题】31 :定性思想;511:声现象.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的音调是由频率决定的.
【解答】解: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发声,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向外抽时,听到的声音逐渐减弱,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由此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错误;
B、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能够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的振动,采用转化法把声音的振动转化成水面溅起水花;故B正确;
C、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笔尖在纸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够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故C正确;
D、把两个圆纸盒用棉线做成一个“土电话”可以实现10m内的对话说明固体能传声,不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故D错误.
故选为:BC.
三、实验与探究题
17.(5分)某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发声时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了四根钢丝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具体数据如下表:
编号
材料
长度
粗细
松紧
甲
钢丝
10cm
0.2mm2
紧
乙
钢丝
10cm
0.1mm2
紧
丙
钢丝
5cm
0.1mm2
紧
丁
钢丝
5cm
0.1mm2
松
(1)用同样的力拨动甲和乙两根钢丝,发现拨动 乙 钢丝时的音调高.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钢丝的长度、松紧程度相同时,钢丝越细,音调 越高 .
(2)为了探究钢丝音调的高低与长度的关系,他应用同样大小的力先后拨动 乙 和 丙 两根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丙和丁两根钢丝,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在钢丝的长度、粗细相同时,钢丝越紧,音调越高 .
【考点】9D:频率及音调的关系.
【专题】13 :实验题;5A5: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2)对于钢丝来说,钢丝振动时产生声音的音调和钢丝的长度、粗细、松紧有关.当一个物理量受到多个因素影响时,需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
(3)根据音调的高低,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1)由于甲、乙两根钢丝的长度、松紧度一样,甲比乙粗,乙振动的频率大,音调高;因此该过程是利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发声体的音调与其粗细的关系.
(2)如果探究发声体音调高低与弦的长度的关系,必须控制两根钢丝的粗细、松紧度一样,符合条件的是乙和丙两根钢丝;
(3)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丙和丁两根钢丝,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钢丝的长度、粗细相同时,钢丝越紧,音调越高.
故答案为:(1)乙;越高;
(2)乙;丙;
(3)在钢丝的长度、粗细相同时,钢丝越紧,音调越高.
18.(7分)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如图,是某同学选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的操作图,其中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
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T/℃
90
92
94
96
98
98
98
95
98
98
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 ;
②B图中读数中的错误是 温度计的玻璃泡未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
③除了图中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秒表 .
(3)该同学在做实验时,水的初温如图所示,其读数为 38℃ ,给水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加热时间,你觉得应采取的措施是: 减小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 .
(4)图中(a)、(b)是某同学做观察水沸腾实验时看到气泡上升情况示意图,其中图 (b) 一定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当水温升至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温,4min后水开始沸腾,接着又观察记录了6min,然后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沸腾停止,记录数据如下表
停止加热,沸腾停止,说明沸腾过程需要 吸 (吸/放)热.
【考点】1O: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专题】31 :定性思想;46 :实验分析法;5A5: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①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②在进行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否则示数会受外界温度的影响;
③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要探究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所以还需要秒表记录时间;
(3)在进行温度计的读数时,应注意温度计的分度值;
从加热到沸腾需要的时间的长短与很多因素有关:水量的多少、水温的高低、火力的大小、是用酒精灯的外焰还是内焰加热,等等;
(4)水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水的沸腾条件:达到沸点并不断吸热.
【解答】解:(1)①A图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这样示数会受容器底的影响;
②B图在读数使,温度计的玻璃泡未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这样温度计的示数会受外界温度的影响;
③在实验中,还需要用秒表记录时间;
(3)由图c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38℃;
液体从加热到沸腾需要的时间的长短与很多因素有关:水量的多少、水初温的高低、火力的大小、是用酒精灯的外焰还是内焰加热等等,都会造成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故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减小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用酒精灯的外延加热等;
(4)由图d知,a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所以是沸腾时的图象;b中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小,所以是沸腾前的图象;
停止加热,沸腾停止,说明沸腾过程需要吸热.
故答案为:(1)①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②温度计的玻璃泡未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③秒表;(3)38℃;减小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4)(b);吸.
19.(6分)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斜面应保持 较小 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 时间 .如图所示,若停表每格为1s,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 0.12 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路程的平均速度 小于 小车通过下半路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因为小车在斜面上做 加速 运动.
【考点】6S: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分.
【专题】13 :实验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斜面坡度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运动时间越长,越方便时间的测量;
(2)从图中秒表读出小车通过全程所用时间和小车运动距离,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3)求出前半程、后半程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
【解答】解:(1)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
(2)小车运动距离s1=60cm=0.6m,t=5s,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v===0.12m/s;
(3)前半程:s2=0.3m,t2=3s,
前半程的平均速度:
v2===0.1m/s;
后半程s3=0.3m,t3=t﹣t2=5s﹣3s=2s,
v3===0.15m/s,
所以小车通过上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路程的平均速度.
因此小车在斜面上做加速运动
故答案为:较小;时间;0.12;小于;加速.
四、综合应用题
20.(8分)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火车早上7:30从甲地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求: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每小时?
(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
【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已知甲乙两地的距离和甲地开往乙地的时间,利用v=即可求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
(2)已知速度和时间可求火车和桥梁的总长,总长减桥梁长就是火车的长度.
【解答】解:(1)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则甲地开往乙地所用时间t1=9h.
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v1===100km/h.
(2)由于v=,v2=144km/h=40m/s
则火车过桥通过的总距离:
s=v2t2=40m/s×25s=1000m,
所以火车的长度s火车=s﹣s桥=1000m﹣400m=600m.
答:(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100千米每小时;
(2)火车的长度是600米.
21.(8分)小华同学每天步行上学,他很想知道从自家到学校的距离,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小华在学校跑道上以上学步行速度步行100m,测得用时80s,求他步行速度
(2)小华步行上学需20min,则他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
(3)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比较准确,除计时准确外,他还须注意什么.
【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12 :应用题;571: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已知路程和时间,用速度公式v=可求出速度.
(2)已知速度和时间可用速度变形公式s=vt求路程.
(3)根据公式s=vt可知,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比较准确,v、t都必须准.
【解答】解:(1)小华步行速度为v===1.25m/s;
(2)由v=可得,小华家到学校的距离:
s′=vt′=1.25m/s×20×60s=1500m.
(3)根据公式s′=vt′知,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比较准确,除计时t′准确外,还必须控制步行速度v不变.
答:(1)小华步行速度是1.25m/s;
(2)小华步行上学需20min,则他家到学校的距离是1500m;
(3)为了保证测量结果比较准确,除计时准确外,他还须注意控制步行速度v不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共6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物理试题,共6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