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一 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一 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及反思,共1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引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小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杨红军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 题 体积和体积单位(1)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立体图形的兴趣。
重点难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准备
(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1、教学第19-20页的例6、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五1-4题。主要是通过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义。例7及随后的练习教学容积的意义。
2、大小不同的水果、玻璃杯等。
教学的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立体图形,大家都掌握得不错。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进行几个小实验,考考大家的眼力,愿意接受挑战吗?
让我们来试试看。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6
(1)教师出示一个空杯,给空杯倒满水。
再出示一个同样的空杯:这两个杯子同样大,装的水也是一样多吗?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教师往空杯中装入一个桃,将满杯的水往装桃的杯中倒,直至倒满。
问:杯子中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呢?
(2)教师出示两个水果,分别装入两个空杯,倒满水。
你觉得倒入几号杯里的水多?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验证。
将两个杯中的水果取出,以验证哪个杯的水多。
进一步明确:桃占的空间大,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少;荔枝张的空间小,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多。
(3)出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水果,分别装入三个空杯,倒满水。
引导学生思考:
这三个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的杯子里,在倒满水,哪个杯子里水占的空间大?
(4)师指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体积
追问:你能举例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吗?
指名学生回答,再同桌互相举例。
2、学习例7
(1)出示两盒书
引导学生观察,那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
师:你们看,书的体积大,也就是书盒所能容纳的书的体积大。
师:这个书盒就是一个容积。
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板书:容积
追问:这两个书盒,谁的容积大一些?为什么?
(2)试一试
下面那个玻璃杯的容积大一些,你能想办法比一比吗?
师:什么是玻璃杯的容积,你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借助示意图,先由学生进行直接判断,再通过操作演示验证。
指名说说,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引导学生根据容积的意义进行解释。
3、完成练习五第1题
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说说三堆饼干的体积为什么相等。
4、完成练习五第2题
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5、完成练习五第3题
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同桌互相检查交流。
6、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让学生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再回答问题,集体交流。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你觉得这节课哪些地方值得大家注意?
五、作业
《补充练习》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体积和容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教后记:
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杨红军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 题 体积和体积单位(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1、这节课主要是学习例8,通过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体积单位是因为测量物体体积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体积单位。
2、正方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如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
指名答。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吗?
当学生有争议时,引导:
想一想,我们学习平面图形时,是怎样比较的?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突出:可一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进行比较。
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根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
根据学生发言,逐次板书:常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随板书出示相应的模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立方米)
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带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观察它们的形状、大小,量一量它们的棱长各是多少。
板书: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认识立方米.
先让学生根据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概念,猜想一个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想象1立方米有多大.
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3)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的。
直观演示:1平方分米就等于1升。
由此得出;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同桌互相或一说,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五第5题
指名说说三个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
4、成练习五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
练习五 第8题
思考题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教后记:
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杨红军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 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重点难点: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1、长、正方体模型、相同的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谁能说一说常用的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有哪些?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
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怎样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9
用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填写下表。
长
宽
高
正方体的个数
体积
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长方体(4)
(2)汇报,师板书填表。
(3)讨论:通过拼摆,你发现了什么?
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4)尝试:根据刚才的发现,试一试算出发给各组的长方体的体积.想一想,要先做什么?
各组试算后,汇报计算方法:
先量长方体的长、宽、高.(长8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
8×5×3=120(立方厘米)
(5)归纳: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你能归纳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归纳并板书:
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宽、高的乘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做试一试第1题
(6)问: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怎样求正方体的体积?在小组里交流。 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3
做试一试第2题
三、巩固练习
1.求下列各长方体的体积
(1)长10厘米,宽8厘米,高3厘米
(2) 长2.5米,宽1.2米,高0.4米
2.求下列各正方体的体积
(1)棱长8厘米
(2)棱长0.5分米
3.一块长方体石料长3分米,宽2分米,高5分米。已知每立方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4.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食品盒,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8厘米。做这个食品盒至少需要硬纸板多少平方厘米?这个食品盒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全课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六1—4题
板书设计
长方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3
教后记:
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杨红军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 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统一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认识两种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数学家在两千多年前就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勇超先贤的信心和决心。
重点难点: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1、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沟通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认识计算直棱柱体积的统一公式。
2、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以史料引入新课
1.古代数学家求长方体体积的方法.
教师:西汉末年我国古代数学家编撰了一本不朽的传世名著《九章算术》.这本书共九章,其中一章叫商功章,它收集的都是一些有关体积计算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就是说,先用边长乘边长得底面积,再乘高就得到长方体的体积.
2.提出探究性问题.
(1)听完这段叙述,你想到什么?
(2)这段文字中描述的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底面积指的是哪一个面的面积?
(3)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它与我们今天掌握的计算方法相同吗?为什么?
(4)怎样将这个长方体变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怎样计算?
二、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1.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让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上面4个问题,然后讨论(或同桌或小组)最后全班讨论、交流、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1)第(1)个问题是开放的,学生的回答会是多角度的.如,有的会从数学本身的角度出发,想到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有的会感受到数学是一种悠久的文化;有的会感受到数学是有的会仰慕祖先的睿智,从而激发自己努力寻探数学宝库的信心等等。
(2)弄清“底面”、“底面积”的含义.
当学生知道图中长方体的特征之一是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后,让他们指出图中哪一个面是底面,说说这个底面积怎样求.学生回答后,课件将这个底面涂上颜色.并标上底面积的计算方法:底面积=长×宽=边长×边长.
告诉学生,一个长方体的6个面中,任何一个面都可以做底面,不一定要以水平放置的面做底面.应根据问题中的需要来决定,哪一个面利于问题的解决,就确定那个面为底面.
(3)推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提问:“你们掌握的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再问:“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学生回答后在上面计算公式的下方对着写: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引导学生对照两个公式,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及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古人和今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是一致的,两个公式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
=底面积×高
2.推出正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1)学生讨论前面第(4)个探究性问题的答案:将长方体的高减少到和底面边长相等时,这个长方体就变成了一个最大的正方体.
(2)让学生说出这个正方体的底面(课件随即涂上颜色),然后推出这个正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 ↓
= 底面积 × 高
3.归纳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教师指着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提问:“这两个公式能统一起来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写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统一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三、巩固练习
1.做书上“练一练”第1、2题。
学生独立作业,提醒学生正确书写体积单位“立方厘米”。
2、练习六第4题
结合教室实物讲解占地面积的含义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习六第5题
提示:什么叫“横截面”?
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一个长方体,所得的截面叫横截面,这个横截面的形状大小与底面是相同的。
学生在理解了什么是“横截面”后,让其独立完成第5题。
4、练习六第8题
展示题意:一个长方形的操场──在上面铺上10厘米厚的三合土形成一个扁扁的长方体情境──再铺上4厘米厚的煤渣形成一个更薄一些的长方体的情境。
展示后让学生独立作业,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受到了那些启发?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六 第6、7题.
课后作业 补充练习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 ↓ ↓
=底面积×高 = 底面积 × 高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教后记
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杨红军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 题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会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1、这节课主要是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并与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进行对比。
2、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画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上.”
学生6人一组,回忆并再次经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2)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可请1~2名学生代表他们的小组上台述说,并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示意图──将边长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画上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出来.
二、探究新知
1、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猜猜看,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
你们能应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
要求每个小组将推出来的结果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纸盒表示出来.
学生6人一组,进行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平方分米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盒块的6个面上.这样,就得到一个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的数学模型。
(2)展示推导过程
请1~2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体棱长1分米,也就是10厘米,体积就是(10×10×10)立方厘米.并将他们做好的模型进行展示。(3)全班归纳总结: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将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1立方厘米的过程,并板书: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3.推导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提问:“不用操作,你能想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2)学生独立思考.可提示:在脑子里想一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再将这个正方体分割成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想想可分割多少个?
(3)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板书。
4.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提问: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
(2)引导学生观察: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并想一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想好后在书上填空。
5.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1)让学生说一说,到目前为止,所学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各有哪些,它们分别是计量物体的什么的?
(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面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表面大小的;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
(2)提问:“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相同吗?”学生回答后将书上第31页上的表格填完整,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指名说说换算思路。
2、完成练习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说说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将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相邻的低级单位的名数的一般方法(师板书):
高级单位的名数×1000=相邻的低级单位的名数
五、作业
课堂练习七 第3、4题
课后练习 补充练习
板书设计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高级单位的名数×1000=相邻的低级单位的名数
教后记:
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杨红军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 题 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
重点难点: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单位的换算,进一步巩固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2、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谁能说一说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它与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七的第5题。
引导学生思考:每堆木块的体积与它右边的容器的溶剂有什么关系?再来进行推算。
2、做练习七的第6题。
学生独立作业时,再三提醒学生认真审题。
订正时,请学生说一说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做练习七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是引导学生注意每一个计算结果的单位写得是否正确。
4、做练习七的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5、做练习七的第9题。
学生读题后,先集体进行分析,在引导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6、做练习七的第10题。
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说说从里面量的数据和从外面量的数据分别有什么关系,然后再由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觉得那些地方值得我们引起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四、作业
1、测量自己家中一件长方体(或正方体)型的物体,算一算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2、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教后记 :
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杨红军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 题 整理与练习(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习巩固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教学准备:
1、 这节课主要是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主要是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
教学过程:
一、口答:
1、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什么叫表面积?
3、什么是体积?
4、什么是容积?
5、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哪些?
6、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
通过回答上述问题,回顾本单元的有关概念。
二、做练习
1、填空:
(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相对的棱长度( ),相对的面( )。
(2)正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它的棱( ),每个面( )。
(3)长方体或正方体( )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4)物体所占( )叫做物体的体积。
(5)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 )叫做容器的容积。
进一步巩固上面复习的内容。
2、在下表内填上合适的数:
a(厘米)
b(厘米)
底面积(平方厘米)
h(厘米)
表面积(平方厘米)
体积(立方厘米)
长方体
18
12
7.5
8.1
32.4
162
正方体
6
请学生说出填表方法;填完后,集体订正。
3、单位的化聚:
3.6平方米=( )平方分米
3.6立方米=( )立方分米
35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8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50立方分米=( )立方米
4.3升=( )毫升=( )立方厘米
5200毫升=( )升=( )立方分米
先填空,然后指名回答;说出填空的根据。
三、作业: 1、 P33 1、2
2、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教后记:
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杨红军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 题 整理与练习(2)
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重点难点: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1、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总结
师:我们来一起复习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用课件出示: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bh
教师:由上面两个体积计算公式概括成的总公式是什么?
指名让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二、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34页的第4题.
教师用课件出示题目。
指名说说每个空格里的数是怎样算出来的。
2.做教科书第34页的第5题.
3、做教科书第34页的第6题.
先请一位同学读题,然后教师提问:这道题的第一个问题实际求的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请一位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4、做教科书第34页的第7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交流时指名说说每一问实际上是求什么。
5.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
可以让几个学有余力的学生共同讨论一下。
结合正方体的特征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四、作业
1、给同桌出一份本单元的检测题。
要求自己先作出答案。
2、完成练习册单元练习题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V=abh
V=abh
V=Sh
教后记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教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谈话引入,教学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引入,教学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