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1第四节 氨 硝酸 硫酸测试题
展开课时作业24 氨和铵盐
一、选择题
1.关于氨的喷泉实验形成的原理解释正确的是( )
A.氨水呈碱性
B.氨气极易溶于水,烧瓶内外形成压强差
C.氨气易液化
D.NH3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易挥发
【解析】 氨之所以能做喷泉实验,是由于胶头滴管挤入的少量水可使烧瓶内的氨气迅速溶于水,烧瓶内外形成了压强差。
【答案】 B
2.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进行下列实验的试管口,试纸不变蓝色的有( )
A.加热浓氨水
B.加热NH4HCO3固体
C.加热NH4Cl和Ca(OH)2的混合物
D.加热饱和NH4Cl溶液
【答案】 D
3.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一瓶无色而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根据气味判断可能是氨气,但不能确定是氨气。下列提供的方法中,能帮他检验该气体是否为氨气的是( )
A.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打开的瓶口
B.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打开的瓶口
C.用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靠近打开的瓶口
D.将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打开的瓶口
【解析】 检验氨气的方法,一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或石蕊溶液),二是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盛有待检验气体的瓶口。
【答案】 A
4.为检验一种氮肥的成分,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加热氮肥样品生成两种气体,其中一种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另一种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取少量该氮肥样品溶于水,并加入少量BaCl2溶液,没有明显变化。由此可知该氮肥的主要成分是( )
A.NH4HCO3 B.NH4Cl
C.(NH4)2CO3 D.NH4NO3
【答案】 A
5.下列不属于铵盐的共同性质的是( )
A.易溶于水
B.与苛性钠共热产生NH3
C.都是晶体
D.受热分解都产生NH3
【解析】 所有铵盐受热都分解,但并不是都能放出氨气。
【答案】 D
6.现欲分离氯化钠和氯化铵的混合物,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加入NaOH溶液 B.加入AgNO3溶液
C.加热并冷却 D.加入水
【解析】 铵盐受热均易分解,NH4Cl加热分解,而NaCl受热没有明显变化,同时生成的NH3和HCl气体导出后又能迅速化合生成NH4Cl。
【答案】 C
7.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如图是化学教材中常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而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下列气体和液体的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 )
A.HCl和H2O B.O2和H2O
C.NH3和H2O D.CO2和NaOH溶液
【解析】 若能形成喷泉,则烧瓶中的气体必须在液体中易溶或与液体反应,使烧瓶中压强减小。O2在H2O中不易溶,也不发生反应,不可能形成喷泉。
【答案】 B
8.以下有关氨及铵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混合施用
B.氨的喷泉实验体现了氨的溶解性和氧化性
C.实验室里常用固体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制取少量氨气
D.氨具有还原性,一定条件下可与氧化性的物质如氧气发生反应
【解析】 氨的喷泉实验证明氨极易溶于水,不能体现氨的氧化性。
【答案】 B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铵盐受热均可以分解,产物均有NH3
B.所有铵盐都易溶于水,所有铵盐中的N均呈-3价
C.NH4Cl溶液中加入NaOH浓溶液共热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OH-NH3↑+H2O
D.NH4Cl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可用升华法分离
【解析】 A项,有的铵盐受热分解产生氨气(如NH4Cl),有的铵盐受热分解不产生氨气(如硝酸铵);D项,可用加热法分离NH4Cl和某些固体(不分解、不升华的固体)的混合物,但其过程为先受热分解,再降温化合,而不是升华。
【答案】 C
10.检验铵盐的方法是将待检物取出少量放入试管中,然后( )
A.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检验
B.加水溶解,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C.加入碱溶液,加热,再滴入酚酞溶液
D.加入苛性钠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检验
【解析】 有的铵盐受热分解不一定生成NH3,如NH4NO3,A项不正确;铵盐溶液的酸碱性如何不能确定是否含有NH,B项不正确;碱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不能确定铵盐与碱反应是否生成NH3溶解于水,C项不正确;检验NH时,应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放出的气体,试纸变蓝色,证明含NH。
【答案】 D
11.已知气体的摩尔质量越小,扩散速度越快。右图所示为气体扩散速度的实验,两种气体扩散相遇时形成白色烟环。下列关于物质甲、乙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硫酸
B.甲是浓盐酸,乙是浓氨水
C.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盐酸
D.甲是浓硝酸,乙是浓氨水
【解析】 A项中浓硫酸不是挥发性酸,不会产生白色烟环;B、C、D三项中由于NH3的摩尔质量小,扩散速度快,所以离白色烟环远的甲为浓氨水,故C项正确。
【答案】 C
12.下列反应中说明NH3既有还原性,又有碱性的是( )
A.4NH3+5O24NO+6H2O
B.NH3+HNO3===NH4NO3
C.8NH3+3Cl2===N2+6NH4Cl
D.2NH3+3CuO3Cu+N2+3H2O
【解析】 A项,NH3只表现还原性;B项,NH3只表现碱性;C项,NH3部分被Cl2氧化为N2,同时生成HCl,部分NH3又与HCl反应生成NH4Cl,故NH3既表现碱性,又表现还原性;D项,NH3只表现还原性。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标况下把V体积氨气溶于1体积水中得到氨的饱和溶液,试完成下列填空。
(1)NH3通入水中发生的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氨水中存在的分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氨水中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所得氨水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NH3通入水中大部分与水生成NH3·H2O,少部分以NH3分子的形式存在,NH3·H2O中的少部分电离生成NH和OH-,另外水电离产生极少量的H+,故氨水中存在的分子有H2O、NH3、NH3·H2O,离子有NH、OH-、H+。
【答案】 (1)NH3+H2ONH3·H2ONH+OH-
(2)H2O、NH3、NH3·H2O
(3)NH、OH-、H+
(4)×100%
14.A、B、C、D、E各物质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已知:X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1)无色液体A是________,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X转化为N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色固体C的化学式为________。由D转化为E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X气体可以与CuO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N2,说明X是含氮化合物,并且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说明X一定是NH3。由C能与CO2生成白色沉淀D,CO2过量时又转化为无色溶液E,说明C可能是Ca(OH)2,D是CaCO3,E是Ca(HCO3)2。由X和C反推出无色液体A一定是浓氨水,白色固体B一定是CaO。
【答案】 (1)浓氨水 NH3·H2O+CaO===Ca(OH)2+NH3↑
(2)2NH3+3CuO3Cu+N2+3H2O
(3)Ca(OH)2 CaCO3+CO2+H2O===Ca2++2HCO
15.
实验室采用下列方法制取NH3:
①固体Ca(OH)2与NH4Cl共热。
②NH4HCO3固体中加NaOH固体(过量),常温下即能产生NH3;装置如图甲。
③NaOH固体中加入浓氨水。
④NH4Cl浓溶液中加生石灰。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②方法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③方法制取氨气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此法不加热?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下面的仪器中选择④方法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________(写字母,要求使用仪器最少、合理)。
写出用NH4Cl浓溶液与生石灰反应制取氨气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收集氨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收集氨气的原理是向下排空气法
B.干燥管的作用是防止倒吸
C.当烧杯中的水变红时证明氨气已收集满
D.该装置会形成红色喷泉
【答案】 (1)NH4HCO3+2NaOH===Na2CO3+NH3↑+2H2O
(2)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加入NaOH固体,吸水放热,使氨气溶解度减小,且NH3·H2O受热易分解,放出氨气
(3)D CaO+H2O===Ca(OH)2,消耗水并放热,Ca(OH)2和NH4Cl受热发生反应:Ca(OH)2+2NH4ClCaCl2+2NH3↑+2H2O
(4)D
16.甲、乙两个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测定氨分子中氮、氢原子个数比,设计如下实验流程:
实验中,先用制得的氨气排尽洗气瓶前所有装置中的空气,再连接洗气瓶和气体收集装置,立即加热氧化铜。反应完毕后,黑色的氧化铜转化为红色的铜(2NH3+3CuON2+3Cu+3H2O)。下图A、B、C为甲、乙两小组制取氨气时可能用到的装置,D为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甲小组测得,反应前氧化铜的质量m1 g、氧化铜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m2 g、生成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1 L。乙小组测得,洗气前装置D的质量m3 g、洗气后装置D的质量m4 g、生成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2 L。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__。
(2)甲、乙两小组选择了不同的方法制取氨气,请将实验装置的字母编号和制备原理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
| 实验装置 | 实验药品 | 制备原理 |
甲小组 | A | 氢氧化钙、 硫酸、硫酸铵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乙小组 | ②______ | 浓氨水、氢氧化钠 | 氢氧化钠溶于氨水后放热,增加氢氧根离子浓度,加快氨气逸出 |
(3)甲小组用所测得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之比为________。
(4)乙小组用所测得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明显小于理论值,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仪器a的名称为圆底烧瓶。
(2)①氢氧化钙与硫酸铵反应生成硫酸钙、氨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2SO4+Ca(OH)22NH3↑+2H2O+CaSO4;②浓氨水是液体,氢氧化钠是固体,为使氨气逸出,把氨水滴入固体氢氧化钠中,随着氢氧化钠溶解放热,氨气挥发放出气体,故选B装置。
(3)反应前氧化铜的质量为m1 g、氧化铜反应后转化成的铜的质量为m2 g,则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为(m1-m2)g,生成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则生成的水中氧原子的个数为[(m1-m2)/16]NA;水中氢原子个数是氧原子个数的两倍,因此氢原子个数为[(m1-m2)/16]×2NA,生成的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V1 L,则氮气中氮原子的个数为(2V1/22.4)NA;因此氮、氢原子个数比为(2V1/22.4)NA:{[(m1-m2)/16]×2NA}=5V1:7(m1-m2)。
(4)乙小组用所测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小于理论值,其原因是洗气瓶D中的浓硫酸不但吸收了反应生成的水,还吸收了未反应的氨气,从而使计算的氢的量偏高。
【答案】 (1)圆底烧瓶
(2)①(NH4)2SO4+Ca(OH)22NH3↑+2H2O+CaSO4
②B
(3)5V1:7(m1-m2)
(4)浓硫酸吸收了未反应的氨气,从而使计算的氢的含量偏高
鲁科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3节 氮的循环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鲁科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3节 氮的循环课后练习题,共9页。
高中人教版 (2019)实验活动2 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实验活动2 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综合训练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氨气的叙述,错误的是,下列方法适合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是,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版 (2019)第三章 铁 金属材料实验活动2 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三章 铁 金属材料实验活动2 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随堂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氨气的叙述,错误的是,下列方法适合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是,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