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含练习(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含练习(教师版),共1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例题精讲,真题再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考题,主要有选择题和主观题两种题型。选择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选择正确的,一类是选择错误(或不正确)的。主观题类型主要是用“/”直接划分节奏。
方法一:注意名词和代词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
◆也可先找出代词,如
“吾”“予”“余”“汝”“女”“尔”“卿”“君”“若”“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
【典例】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解析】句中“关"“财物”“妇女”“此”“吾”“气”“龙虎”“五采"此等或是名词或是代词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应断开。
【答案】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大意: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亲近,这(表现)他的志向不小。我叫人去看过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成为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
【例题精讲】
阮裕焚车
阮光禄在剡(shàn)①。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②?“邀焚之。
(注释)①阮(ruǎn)光禄,即阮裕,字思旷,阮籍族弟,以德行著称,长期隐会稽剡县。②何以车为:何……为,干什么
大意:阮裕在剡县做官,曾经有一辆非常好的车子.趟若有人向他借用,阮裕没有不借的.有一次有人因葬母亲而需要用车,但想到阮裕的车太好了,而不敢开口问阮裕借车.后来,阮裕终于知道了这件事,感叹说:"我虽然有车,但太好了使人不敢来借车,要车又有什么意义呢?"叹罢,即把那辆车烧毁掉了.
1.用“/“给下而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
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
(曾经有一辆非常好的车子,有来借车的人没有不借给的))
【真题再现】
江阴葛(gě)延之,元符①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②公留之一月。葛请作文之法,诲之曰:“儋州虽数百家之聚,而州人之所须,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调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葛拜其言,而书诸绅②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减
(注释)①元符:宋哲宗年号。②儋(dān)耳:地名。③绅:古代士大夫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大意:江阴葛延之于哲宗元符年间,从乡下不远万里、不辞劳苦来到儋耳(今海南儋县),见到了被朝廷贬斥的苏东坡,虚心向他求教。苏东坡很受感动,留葛延之在这里住了一个月。葛延之问苏东坡:写文章有什么好方法吗?苏东坡耐心引导说:“儋州是一个几百户人家的小城,这里百姓日常所需要的各种用品,都可以从集市上得到,当然不是平白无故就能得到,必须用一样东西去换取,然后才能为自己所有。那么,这一样东西是什么呢?就是钱。写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天下之事,千姿百态。各种材料都分散在经书、子书(诸子百家、笔记小说)及史书之中,虽然可以得到它,可也不能白白地得到使用,也必须先得到一个东西,然后才能把它们攫取过来,为自己所使用。那么,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意。得不到钱就不能买到自己需要的物品,没有意也就不能写出文章。这就是写文章的秘诀。”葛延之听了,很受启发,当即拜谢,并把这个秘诀写了下来,转告给各位绅士。
1.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公留之一月。
B.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公留之一月
C.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公留之一月。
D.元符间/自乡县不远万里省苏公于儋耳/公留之一月。
解析:先找出这个句子的名词:“元符”是年号;儋耳是地名,因此可在这两处断句。依照画线句句意“(葛延之)在元符年间,在乡下不远万里来到儋耳拜访苏东坡,苏东坡留他在这里住了一个月。
方法二:注意动词和形容词
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动词、形容词、量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断句时可以先找到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谓语;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补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
【典例】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解析】该句涉及的动词、形容词有:求、利、得、取、使、淬。这些词语可能作谓语(“利”很明显不作谓语,作“首”的定语然后根据这些谓语来往前和往后判断语句的停顿点。
【答案】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大意:于是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
【真题再现】
田文曰:“臣效②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孟尝君: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②效;献,呈献
大意: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会自己跋涉几千里去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
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众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
1.为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A.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解析】“八万”“二百”都是量词。“起”“从”是动词。句意为: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两百辆,跟从孟尝君。故选C
方法三:注意对话词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等而把主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典例】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
【解析】对话词“曰“在文中反复出现并且“曰”后均有说话者,利用“曰”字可以断开三处,问句可以断开,再结合前面所讲的,其他也可断开。“其”“臣”是代词,前面断开。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大意: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
【真题再现】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疆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日:“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⑤,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髡,古代剃去头发的刑罚。②伛,驼背。③绥:安抚。④恣,听任。⑤周旋动静,指处置世事的举动措施。
大意: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3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注意对话词:问日”后面必须断句,可以排除D选项;“之“作为代词,后面必须断句,可以排除C选项,“远近称之”意思是远近都称赞他,因此根据句意确定A选项为正确选项。
方法四:注意虚词
断句时,应注意以下7类虚词:
(1)句首时间词:“顷”“向之”“未几”“己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常用于句首,其前一般要断开。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唯”“斯”“凡”“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其前一般要断开。
(3)句末语气词:“也”“矣”“焉”“耳”等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乎”等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其后一般词要断开。
(4)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或”“况”“而况”“且”等,其前一般要断开。
(5)“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特殊情况除外。
(6)表疑问语气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其前一般就可断句。
(7)代词“之”字后面一般也要断开。
【典例】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作“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①,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②,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③,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节选自《诗话总龟》)
(注释)①韩退之:韩愈,字退之,权:代理。京兆尹:京城地方长官。②第三节:指韩愈仪仗的第三节。③象外:现实生活、眼前事物之外。
大意:贾岛初次赴考,住在京城里。有一天,他在驴背上得了两句诗,诗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地琢磨不定,坐在驴背上吟咏,伸手比着推和敲的姿势,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感到惊讶。这时韩愈正代理京兆尹,刚好带着车马出巡;贾岛没有发觉,直撞到第三节的仪仗队里了,还不停地比画着手势。一下子就被左右的侍从推拥到京兆尹面前。贾岛便把得到的诗句都告诉了韩愈:“‘推’字还是‘敲’字没选定,想得出了神,就没觉察到要回避。”韩愈停住马想了好一会儿,对贾岛说:“‘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地骑着马回府,一道探讨写诗的方法,留连忘归,一连好几天。韩愈就这样跟贾岛结成了好朋友(平民朋友)。
4.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
【解析】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而”字前后不断句)
(两个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
【典例】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解析】本语段有句末语气词“焉“也"各两个一个句首语气词“夫”,五个句首关联词“于是”“以”“则”“而““故”。本语段可根据虚词来完成断句。
【答案】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大意: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方法五:注意句式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判断句,如“者…也”“也”等,一般在“者”或者“也”后断句。
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
被动句,如“为…所…”“受…于…”“见…于…”等;
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等
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内容的情况,阻碍正确断句因此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做出判断。
【典例】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③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④此丰年之乐者,幸⑤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释]①掇:摘取。④刻露:清晰地显露出来。3本:本着,依据。④安:安享。⑤幸:有幸。
大意: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1.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解析:找出关键词
“夫”——句首发语词,其后不断句
“以”——表目的,来,其后可以断句,也可不断,看题目要求
“也”——判断句的标志,“刺史之事也”是一个整体
因此,正确的划分如下,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大意:宣传皇上的恩德来和百姓共同欢乐,这是州官的事情。
【典例】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涂①之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②耕而为农夫,积斲③削而为工匠,积反④货而为商贾⑤,积礼义而为君子。是非天性也,积靡⑥使然也。
(节选自《荀子》)
【注释】①涂:同“途”,道路。②耨(nòu):锄草。③斲(zhuó):斫,砍。④反:同“贩”。⑤商贾:
商人。⑥靡:同“磨”,磨炼。
译文:泥土堆积起来能成为高山,细流汇积起来能形成大海,一天一天的积累就叫作年,普通百姓积累善行,达到完美的程度就可以成为圣人。那些必须努力才能有所收获,不断实践才会成功,不断的积累才能提高,最终达到完美就能成为圣人。所以,圣人就是普通人的善行日积月累的结果啊。人们积累锄草耕田的经验就成为农夫,积累起砍削的经验就成为木匠,积累贩卖货物的经验就成为商人,积累礼义的经验就成为君子。这些都不是先天的本性,而是后天积累、磨练的结果啊。
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2 分)
故 圣 人 者 人 之 所 积 也
解析:此处为判断句式,因此在“者”“也”后断句即可。
故 圣 人 者 /人 之 所 积 也
(所以,圣人就是普通人的善行日积月累的结果啊。)
【真题再现】
庞安时,字安常,蕲[qí] 州蕲水人。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父,世医也,授以《脉诀》。安时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①,父大惊,时年犹未冠。
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踵[zhǒng]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活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尝诣舒②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数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才见,即连呼不死,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拊[fǔ] 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安时曰:“儿已出胞,而一手误执母肠③,不复能脱,故非符药所能为。吾隔腹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④,既痛即缩手,所以遽[jù]生,无他术也。”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如此。
年五十八而疾作,门人请自视脉,笑曰:“吾察之审矣。且出入息亦脉也,今胃气已绝,死矣。”遂屏却药饵。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
(选自《宋史·庞安时传》
[注释]:①屈:使...屈服。 ②舒:舒州,今安徽潜山市。③肠:据文意,此处指脐带。④虎口:大拇指和食指相连部位。
大意:庞安时,字安党,是蕲州蕲水人。很小的时候就能读书,过目就能记住。父亲是位世医,教他学脉诀,安时学后认为:“这不能够成为冶病的依据,”只拿黄帝和扁鹊的脉书研究,不久,已能通晓书中全部内容,时常有自己的新见解,与他辩论驳诘不能使他屈服。他的父亲大为惊奇,当时庞安时还没有成年。
庞安时为人治病,大都十有八九痊愈,登六求医的病人,庞安时替他们腾出房间使他们居住,并且亲自察看患者的药物,一定要等病人痊愈然后才让他们回家,那些无法救治的病人,一定如实告诉他们病情,不再为他们治疗。治好了无数的病人,患者持金帛来感谢,他并不都收下。
一次,庞安时去舒州的桐城,有位民家妇女恰好生产,已经过了七天但是胎儿还没有生下来,有了许多办法都无效。庞安时的学生李百全家恰好是他家邻居,于是邀请庞安时前往治疗。刚刚看见产妇,就连声说不会死的,并告诉产妇家人用热水温敷产妇的腰腹部,并亲自为产妇上下按摩,产妇感到胃肠部一阵微痛,呻吟间,一个男孩子就出生了。她的家人既惊又喜,不知为什么会这样。庞安时说:“婴儿已出胎胞,而一手误抓着母肠不能脱出来,故不是符药所能治疗的,我隔腹抚摸胎儿手所在有位置,然后针刺的他虚口,胎儿既然感觉疼痛就会立即缩手,所以马上就生了下来,并没有别的方法。”取来孩子观察,右手虎口针眼痕迹仍在。他医术的高妙就是这样。
五十八岁时疾病发作,他的学生请求他给自己诊脉,他笑着说:“我已仔细地研究了,而且呼吸出入也是脉象,现在我的胃气已绝,该死了。”于是他不再服用药饵。过了几天,坐着与客人谈话时去世了。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三处)
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
解析: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省略了主语)
(登门求医的病人,庞安时替他们腾出房间使他们居住,并且亲自察看患者的药物,一定要等他们痊愈然后才让他们回家。)
方法六:注意对称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断句。
【典例】请用给下面文言语句断句。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解析】句中“益者三乐”“损者三乐”是总说,继而分述,这就是总分关系。
【答案】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供游/乐宴乐/损矣
【真题再现】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③,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劳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④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注释】①暗疏:默写。②自惩艾:告诫自己注意改正错误。③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数次。④勒:编辑
大意: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的下。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凭借此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
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年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当看到一手书卷,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此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因为健忘荒废了。
唉,荒怠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9、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解析:观察句子发现句中有“少而不勤”和“长而善忘”,构成一组对称,因此可以在其前后进行断句。
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补救吧。)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六年级上册语文人教部编版 改转述句的方法与技巧 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五语文第13讲:标题作用和含义(教师版),共22页。
这是一份小五语文第6讲:说明方法及作用(教师版),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七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