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年级暑期奥数教材
展开
这是一份新五年级暑期奥数教材,共3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利用“补数”把接近整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讲 速算与巧算一
一、把几个互为“补数”的减数先加起来,再从被减数中减去。
例1、计算:① 300-73-27 ② 1000-90-80-20-10
解析: ①式=300-(73+ 27)
=300-100=200
②式=1000-(90+80+20+10)
=1000-200=800
二、先减去那些与被减数有相同尾数的减数。
例2、计算:① 4723-(723+189) ② 2356-159-256
解析: ①式=4723-723-189
=4000-189=3811
②式=2356-256-159
=2100-159
=1941
三、利用“补数”把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变整,再运算(注意把多加的数再减去,把多减的数再加上)。
例3、 计算:①506-397 ②467+997
解析:①式=500+6-400+3(把多减的 3再加上)
=109
②式=467+1000-3(把多加的3再减去)
=1464
课后练习 一
1、用简便方法求差。
① 1870-280-520 ② 4995-(995-480)
③ 500-124-56 ④ 210-48-52
⑤ 4250-294+94 ⑥ 1272-995
2、用简便方法计算。
① 890-198 ② 365-296
③ 284+97 ④ 342+198
3、计算1032+1028+1033+1029+1031+1030
4、计算19998+39996+49995+69996
第二讲 速算与巧算二
例1、简便计算25×5×64×125
解析: = 25×5×64×125
=25×5×(2×4×8)×125
=25×4×5×2×(8×125)
=100×10×1000
=1000000
例2、简便计算125×(10+8)
解析: =125×10+125×8
=1250+1000
=2250
例3、简便计算125×798
解析: =125×(800-2)
=125×800-125×2
=100000-250
=99750
例3、简便计算625÷25
解析: =(625×4)÷(25×4)
=2500÷100
=25
例4、简便计算(350+165)÷5
解析: =350÷5+165÷5
=70+33
=103
课后练习 二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75×16 2、25×64×125
3、301×467 4、(20-4)×25
5、9600÷25 6、795×696-695×696
7、(125×99+125)×16 8、(10000-1000-100-10) ÷10
9、(30+32+34+36+38+40) ÷5 10、8÷7+9÷7+11÷7
第三讲 高斯求和
知识要点:若干个数排成一列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一项,其中第一项称为首项,最后一项称为末项。后项与前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称为等差数列,后项与前项之差称为公差。
求和公式=(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
例1、计算 1+2+3+…+1999
解析:这串加数1,2,3,…,1999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末项是1999,共有1999个数。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得
原式=(1+1999)×1999÷2=1999000。
注意: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之前,一定要判断题目中的各个加数是否构成等差数列。
例2、计算 11+12+13+…+31
解析:这串加数11,12,13,…,31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1,末项是31,共有31-11+1=21(项)。
原式=(11+31)×21÷2=441。
注意:在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时项数并不是一目了然的,这时就需要先求出项数。根据首项、末项、公差的关系,可以得到
例3、求首项是25,公差是3的等差数列的前40项的和。
解析:末项=25+3×(40-1)=142,
和=(25+142)×40÷2=3340。
注意: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及求项数和末项的公式,可以解决各种与等差数列求和有关的问题。
课后练习 三
1、计算下列各题:
(1)2+4+6+…+200;
(2)17+19+21+…+39;
(3)5+8+11+14+…+50;
(4)3+10+17+24+…+101。
(5)11+12+13+…+31
2、求首项是5,末项是93,公差是4的等差数列的和。
3、求首项是13,公差是5的等差数列的前30项的和。
第四讲 找规律
例1、请找出下列各组数排列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1,5,9,13,( ),21,25。
(2)1,4,9,16,25,( ),49,64,81。
解析:第1题的规律是每相邻两个数都相差4,所以括号里要填的数字是17
第2题的规律是1×1,2×2,3×3,4×4……,所以括号里要填的数是36
例2、按规律填空
(1)2,3,5,8,12,17,( ),30,38。
(2)1,6,5,10,9,14,13,( ),( )。
解析:第1题的规律是第三个数开始,都是前两个数的和,所以括号里要填的数是29
第2题可以将这列数分成单数组和双数
单数组:1、5、9、13、( ),相邻两数相差4
双数组:6、10、14、( ),相邻两数相差4
所以第1个括号填18,第2个括号填17
例3、请先计算下面一组算式的前三题,然后找出其中的规律,并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后六题的得数。
1×8+1=
12×8+2=
123×8+3=
1234×8+4=
12345×8+5=
123456×8+6=
1234567×8+7=
12345678×8+8=
123456789×8+9=
解析:可先求出前几个算式找出规律,前几个分别是9、98、987
可得出后面几个式子的结果是9876、98765、987654、9876543、98765432、
987654321
课后练习 四
1、先找出下列各列数的排列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2,6,10,14,( ),22,26
(2)3,6,9,12,( ),18,21
(3)33,28,23,( ),13,( ),3
(4)128,64,32,( ),8,( ),2
(5)19,3,17,3,15,3,( ),( ),11,3
2、先找出下列数排列的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3,2,5,2,7,2,( ),( ),11,2
(2)28,1,26,1,24,1,( ),( ),20,1
(3)1,6,4,8,7,10,( ),( ),13,14
(4)3,29,4,28,6,26,9,23,( ),( ),18,14
3、找出规律后,直接填写出括号内的数。
1999998÷9=222222
( )99999( )÷9=333333
( )99999( )÷9=444444
( )99999( )÷9=555555
( )99999( )÷9=666666
( )99999( )÷9=777777
( )99999( )÷9=888888
( )99999( )÷9=999999
4、找规律,写算式。
3=3+27×0
33=6+27×1
333=9+27×12
3333=
33333=
333333=
第五讲 平均数
例1、二(1)班学生分三组植树,第一组有8人,共植树80棵;第二组有6人,共植树66棵;第三组有6人,共植树54棵。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解析:因为二(1)班学生分三组植树,由问题可知“平均范围”是三个组,是按人数平均,因此所需条件是三个组植树的总棵数和三个组的总人数。三个组植树的总棵数为:80+66+54=200棵,总人数为:8+6+6=20人,所以平均每人植树200÷20=10棵。
例2、从山顶到山脚的路长36千米,一辆汽车上山,需要4小时到达山顶,下山沿原路返回,只用2小时到达山脚。求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解析:求往返的平均速度,要用往返的路程除以往返的时间,往返的路程是
36×2=72千米,往返的时间是4+2=6小时。所以,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行72÷6=12千米。
例3、如果四个人的平均年龄是23岁,四个人中没有小于18岁的。那么年龄最大的人可能是多少岁?
解析:因为四个人的平均年龄是23岁,那么四个人的年龄和是23×4=92岁;又知道四个人中没有小于18岁的,如果四个人中三个人的年龄都是18岁,就可去求另一个人的年龄最大可能是92-18×3=38岁。
例4、李华参加体育达标测试,五项平均成绩是85分,如果投掷成绩不算在内,平均成绩是83分。李华投掷得了多少他?
解析:先求出五项的总得分:85×5=425分,再算出四项的总分:83×4=332分,最后用五项总分减去四项总分,就等于李华投掷的成绩:425-332=93分。
课后练习 五
1、电视机厂四月份前10天共生产电视机3300台,后20天共生产电视机6300台。这个月平均每天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2、小强家离学校有1200米,早上上学,他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从学校到家用了10分钟。求小强往返的平均速度。
3、小军参加了3次数学竞赛,平均分是84分。已知前两次平均分是82分,他第三次得了多少分?
4、如果三个人的平均年龄是22岁,且没有小于18岁的,那么三个人中年龄最大的可能是多少岁?
5、小明参加数学考试,前两次的平均分是85分,后三次的总分是270分。求小
明这五次考试的平均分数是多少。
6、李大伯上山采药,上山时他每分钟走50米,18分钟到达山顶;下山时,他沿原路返回,每分钟走75米。求李大伯上下山的平均速度。
7、小亮上山时的速度是每小时走2千米,下山时的速度是每小时走6千米。那么,他在上、下山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
第六讲 变化规律
例1、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增加9,另一个加数减少9,和是否发生变化?
解析:一个加数增加9,假如另一个加数不变,和就增加9;假如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减少9,和就减少9;和先增加9,接着又减少9,所以不发生变化。
例2、两个数相加,如果一个加数增加10,要使和增加6,那么另一个加数应有什么变化?
解析:一个加数增加10,假如另一个加数不变,和就增加10。现在要使和增加6,那么另一个加数应减少10-6=4。
例3、两数相减,如果被减数增加8,减数也增加8,差是否起变化?
解析:被减数增加8,假如减数不变,差就增加8;假如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8,差就减少8。两个数的差先增加8,接着又减少8,所以不起什么变化。
例4、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扩大8倍,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将有什么变化?
解析:如果一个因数扩大8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将扩大8倍;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将缩小2倍。积先扩大8倍又缩小2倍,因此,积扩大了8÷2=4倍。
例5、两数相除,如果被除数扩大4倍,除数缩小2倍,商将怎样变化?
解析:如果被除数扩大4倍,除数不变,商就扩大4倍;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2倍,商就扩大2倍。商先扩大4倍,接着又扩大2倍,商将扩大4×2=8倍。
课后练习 六
1、两个数相加,一个数减6,另一个数减2,和起什么变化?
2、两个数相加,如果一个加数增加8,要使和减少15,另一个加数应有什么变化?
3、两个数相加,如果一个加数减少8,要使和减少8,另一个加数应有什么变化?
4、两数相减,被减数增加12,减数减少12,差起什么变化?
5、两数相减,被减数减少10,减数增加10,差起什么变化?
6、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扩大3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2倍,积将有什么变化?
7、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扩大3倍,另一个因数扩大6倍,积将有什么变化?
8、两数相除,被除数缩小12倍,除数缩小2倍,商将怎样变化?
9、两数相除,除数扩大6倍,要使商扩大3倍,被除数应怎样变化?
第七讲 算式谜一
例1、在下面算式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解析:根据题目特点,先看个位:7+5=12,在和的个位( )中填2,并向十位进一;再看十位,( )+4+1的和个位是1,因此,第一个加数的( )中只能填6,并向百位进1;最后来看百位、千位,6+( )+1的和的个位是2,第二个加数的( )中只能填5,并向千位进1;因此,和的千位( )中应填8。
例2、下面各式中“巨”、“龙”、“腾”、“飞”分别代表不同的数字,相同的汉字代表相同的数字。当它们各代表什么数字时,下列的算式成立。
解析:先看个位,3个“飞”相加的和的个位数字是1,可推知“飞”代表7;再看十位,3个“腾”相加,再加上个位进来的2,所得的和的个位是0,可推知“腾”代表6;再看百位,两个“龙”相加,加上十位进上来的2,所得和的个位是0,“龙”可能是4或9,考虑到千位上的“巨”不可能为0,所以“龙”只能代表4,“巨”只能代表1。
例3、把“+、-、×、÷”分别放在适当的圆圈中(运算符号只能用一次),并在方框中填上适当的数,使下面的两个等式成立。
36○0○15=15 21○3○5=□
解析:先从第一个等式入手,等式右边是15,与等式左边最后一个数15相同,因为0+15=15,所以,只要使36与0的运算结果为0就行。显然,36×0+15=15因为第一个等式已填“×”、“+”,在第二个等式中只有“-”、“÷”可以填,题目要求在方框中填整数,已知3不能被5整除,所以“÷”只能填在21与3之间,而3与5之间填“-”。
课后练习 七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2、下列字母各表示什么数
6( )( )
+ 2( )1 5
( )0 9 1
3、下面的竖式里,有4个数字被遮住了,求竖式中被盖住的4个数字的和。
4、把“+、-、×、÷”分别填入下面的圆圈中,并在方框中填上适当的整数,使下面每组的两个等式成立。
① 9○13○7=100 14○2○5=□
② 17○6○2=100 5○14○7=□
5、(1)填入1、2、3、4、7、9,使等式成立。
□÷□=□÷□
(2)用1、2、3、7、8这五个数字可以列成一个算式:(1+3)×7=28。请你用0、1、2、3、4、6这六个数字列成一个算式。
6、将1 ~ 9这九个数字填入□中(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组成三个等式。
□+□=□ □-□=□ □×□=□
第八讲 算式谜二
例1、在右面的方框中填上合适的数字。
解析:由积的末尾是0,可推出第二个因数的个位是5;由第二个因数的个位是5,并结合第一个因数与5相乘的积的情况考虑,可推出第一个因数的百位是3;由第一个因数为376与积为31□□0,可推出第二个因数的十数上是8。题中别的数字就容易填了。
例2、在右面方框中填上适合的数字。
解析:由商的十位是1,以及1与除数的乘积的最高位是1可推知除数的十位是1。由第一次除后余下的数是1,可推知被除数的十位只可能是7、8、9。如果是7,除数的个位是0,那么最后必有余数;如果被除数是8,除数的个位就是1,也不能除尽;只有当被除数的十位是9时,除数的个位是2时,商的个位为6,正好除尽。
例3、下面算式中的a、b、c、d这四个字母各代表什么数字?
解析:因为四位数abcd乘9的积是四位数,可知a是1;d和9相乘的积的个位是1,可知d只能是9;因为第二个因数9与第一个因数百位上的数b相乘的积不能进位,所以b只能是0(1已经用过);再由b=0,可推知c=8。
课后练习 八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求下列各题中每个汉字所代表的数字。
3、在□内填入适当的数字,使下列除法竖式成立。
4、求下列各题中每个汉字所代表的数字。
第九讲 和差问题
例1、期中考试王平和李杨语文成绩的总和是188分,李杨比王平少4分,两人
各考了多少分?
解析:已知两人的成绩和是188分,而李杨比王平少4分,如果假设李杨的成绩增加4分,这样两人的分数就一样多了,而这时两人的成绩和也会增加4分,所以王平的成绩为 (188+4)÷2=96分,而李杨的成绩为
96-4=92分,可以得出 大数=(和+差)÷2 小数=(和-差)÷2
例2、两筐西瓜共重80千克,如果从第一筐取出7千克放入第二筐中后,第一
筐还比第二筐多2千克。两筐西瓜原来各重多少千克?
解析: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2千克 7千克
第一筐:
第二筐: 80千克
7千克
从图中可知,第一筐取出7千克,第二筐放入7千克,第一筐还比第二筐多2千克,可以求出原来两筐的差是7×2+2=16千克
根据和差公式可以得出第一筐重 (80+16)÷2=48千克
第二筐重 (80-16)÷2=32千克
例3、把一条100米长的绳子剪成三段,要求第二段比第一段多16米,第三段比第一段少18米。 三段绳子各长多少米?
解析: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多16米
第二段
第一段 100米
第三段
少18米
根据题意如果第二段减少16米,第三段增加18米,那么三段的长度都相等,而此时三段的总长度为100-16+18=102米
所以可以求出第一段的长度为102÷3=34米
第二段的长度为34+16=50米
第三段的长度为34-18=16米
课后练习 九
1、两筐水果共重124千克,第一筐比第二筐多8千克,两筐水果各重多少千克?
2、学校的长方形操场一圈有400米,长和宽相差80米。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3、甲、乙两筐梨共有140个,如果从甲筐拿出10个放到乙筐,那么两筐梨的个
数正好相等。甲、乙两筐梨原来各有多少个?
4、哥弟俩共有邮票70张,如果哥哥给弟弟4张邮票后还比弟弟多2张,哥哥和弟弟原来各 有多少张?
5、一只两层书架共放书72本,若从上层中拿出9本给下层,上层还比下层多4本,上、下 层共放书多少本?
6、某工厂第一、二、三车间共有工人280人,第一车间比第二车间多10人,第二车间比第 三车间多15人,三个车间各有工人多少人?
7、一个三层书架共放书490本,上层比中层多放10本,下层比中层少放了30本。上、中、下三层各放书多少本?
第十讲 差倍问题
例1、饲养场养的鸭比鹅多80只,鸭的只数是鹅的3倍。问饲养场的鸭和鹅各多少只?
解析:这类题型的解题关键跟和倍问题相似,也可以先找准1倍数,然后根据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两数的差÷(倍数-1)=较小数(1倍数)
较小数×倍数=较大数
根据题意可知鹅的只数是1倍数,而鸭的只数是3倍数,那么他们的差是鹅的2倍,所以鹅的只数 80÷(3-1)=40只
鸭的只数 40×3=120只
例2、菜场上萝卜比青菜多1200千克,萝卜的重量比青菜的3倍多200千克。
萝卜、青菜各有多少千克?
解析:根据题意可以先将青菜的重量看成1倍数,而萝卜的重量比青菜的3倍多200千克,假如萝卜的重量减少200千克,那么正好是3倍数,而此时萝卜比青菜多 1200-200=1000千克
所以青菜的重量为 (1200-200)÷(3-1)=500千克
萝卜的重量为 500×3+200=1700 千克
例3、有两袋面粉,从第一袋中取8千克放入第二袋,两袋重量相等。如果从第
二袋中取10千克放入第一袋,则第一袋的重量是第二袋的2倍,两袋原
有面粉多少千克?
解析:根据从第一袋中取8千克放入第二袋,两袋重量相等可知原来两袋的重量差为8×2=16千克,而从第二袋中取10千克放入第一袋,则第一袋的重量是第二袋的2倍可知此时两袋的重量差为16+10×2=36千克
所以此时第二袋的重量为 (8×2+10×2)÷(2-1)=36千克
所以原来第二袋的重量为 36+10=46千克
原来第一袋的重量为 46+16=62千克
课后练习 十
1、小明去市场买水果,他买的苹果个数是梨的3倍,苹果比梨多18个,小明买
苹果和梨各多少个?
2、学校合唱组的女同学人数是男同学的4倍,女同学比男同学多42人,合唱组各有男同学、女同学多少人?
3、教室里的男生比女生多8人,男生比女生的2倍少4人。教室里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4、妈妈把糖平均分给哥哥和弟弟。哥哥给弟弟4块后,弟弟的糖就是哥哥的2倍。哥哥和弟弟原来各有几块糖?
5、水果店有两筐橘子,第一筐橘子的重量是第二筐的5倍,如果从第一筐中取出300个橘子放入第二筐,那么第一筐橘子还比第二筐多60个,原来两筐橘子各多少个?
6、同学们助残捐款,六年级捐款钱数是三年级的3倍,如果从六年级捐款钱数中取出160元放入三年级,那么六年级的捐款钱数还比三年级多40元,两个年级分别捐款多少元?
第十一讲 和倍问题
例1、学校买来两种粉笔共240盒,已知白色粉笔的盒数是彩色粉笔的5倍。两种粉笔各买了多少盒?
解析:这道题的解题关键是找准1倍数,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两数的和÷(倍数+1)=较小数(1倍数)
1倍数×倍数=较大数
根据题意可以画出线段图:
彩色粉笔:
白色粉笔:
从图中可以看出把彩色粉笔看成1倍数,那么白色粉笔的盒数就是它的5倍,那么总盒数240盒相当于彩色粉笔的(1+5)倍,所以
彩色粉笔:240÷(1+5)=40盒
白色粉笔:40×5=200盒
例2、象山人民广场有杨树和柳树共330棵,杨树棵数比柳树棵数的2倍少12
棵。杨树和柳树各有多少棵?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1倍数是柳树的棵数,而杨树的棵数比柳树棵数的2倍少12棵,假如杨树的棵数增加12棵,那么杨树的棵数正好是柳树棵数的2倍,而此时两种树的总棵数变成330+12=342棵,正好是柳树棵数的
3倍,所以柳树棵数为 (330+12)÷(2+1)=114棵
杨树棵数为114×2-12=216棵
例3、甲车间有工人90人,乙车间有工人134人。甲车间调几名工人到乙车间,才能使乙车间的人数是甲车间的3倍?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两车间的总人数没有发生变化,要使乙车间人数是甲车间的3倍,就把甲车间调走后剩下的人数看成1倍数,就可以求出甲车间调走后剩下的人数
(90+134)÷(3+1)=56人
甲车间原来有90人,调走后还剩下56人,所以甲车间调到乙车间的人数为90-56=34人
课后练习 十一
1、学校将360本图书分给二、三两个年级,已知三年级所分得的本数是二年级
的2倍,问二、 三两个年级各分得多少本图书?
2、小红和小明共有压岁钱800元,小红的钱数是小明的3倍,小红和小明分别有压岁钱多少元?
3、小林和小军共有画片49张,小林的张数比小军的3倍还多1张,小林和小军分别有多少张画片?
4、小宁有圆珠笔芯30枝,小青有圆珠笔芯15枝,问小青把多少枝给小宁后,小宁的圆珠笔芯枝数是小青的8倍 ?
5、红红有邮票80张,佳佳有邮票60张,要使红红的邮票张数是佳佳的4倍,那么佳佳必须给红红多少张邮票?
6、已知鸡、鸭、鹅共1210只,鸭的只数是鸡的2倍,鹅的只数是鸭的4倍,问鸡、鸭、鹅各多少只?
第十二讲 盈亏问题一
例1、小朋友分糖果,若每人分4粒则多9粒;若每人分5粒则少6粒。问:有多少个小朋友分多少粒糖?
解析:由题目条件可以知道,小朋友的人数与糖的粒数是不变的。比较两种分配方案,第一种方案每人分4粒就多9粒,第二种方案每人分5粒就少6粒,两种不同的方案一多一少相差9+6=15(粒)。相差的原因在于两种方案的分配数不同,第一种方案每人分4粒,第二种方案每人分5粒,两次分配数之差为5-4=1(粒)。每人相差1粒,多少人相差15粒呢?由此求出小朋友的人数为15÷1=15(人),糖果的粒数为
4×15+9=69(粒)。
例2、小朋友分糖果,每人分10粒,正好分完;若每人分16粒,则有3个小朋友分不到糖果。问:有多少粒糖果?
解析:第一种方案是不盈不亏,第二种方案是亏16×3=48(粒),所以盈亏总额是0+48=48(粒),而两次分配数之差是16—10=6(粒)。由盈亏问题的公式得有 小朋友(0+16×3)÷(16—10)=8(人),
有 糖10×8=80(粒)。
例3、王老师去买儿童小提琴,若买7把,则所带的钱差110元;若买5把,则所带的钱还差30元。问:儿童小提琴多少钱一把?王老师带了多少钱?
解析:本题在购物的两个方案中,每一个方案都出现钱不足的情况,买7把小提琴差110元,买5把小提琴差30元。从买7把变成买5把,少买了7—5=2(把)提琴,而钱的差额减少了110—30=80(元),即80元钱可以买2把小提琴,可见小提琴的单价为每把40元钱。
小提琴(110—30)÷(7—5)=40(元),
所带的钱40×7—110=170(元)。
课后练习 十二
1、小朋友分糖果,每人3粒,余30粒;每人5粒,少4粒。问:有多少个小朋友?多少粒糖?
2、一个汽车队运输一批货物,如果每辆汽车运3500千克,那么货物还剩下5000千克;如果每辆汽车运4000千克,那么货物还剩下500千克。问:这个汽车队有多少辆汽车?要运的货物有多少千克?
3、学校买来一批图书。若每人发9本,则少25本;若每人发6本,则少7本。问:有多少个学生?买了多少本图书?
4、红星小学去春游。如果每辆车坐60人,那么有15人上不了车;如果每辆车多坐5人,那么恰好多出一辆车。问:有多少辆车?多少个学生?
5、参加美术活动小组的同学,分配若干支彩色笔。如果每人分4支,那么多12
支;如果每人分8支,那么恰有1人没分到笔。问:有多少同学?多少支彩
色笔?
6、同学们为学校搬砖,每人搬18块,还余2块;每人搬20块,就有一位同学没砖可搬。问:共有砖多少块?
第十三讲 盈亏问题二
例1、某班学生去划船,如果增加一条船,那么每条船正好坐6人;如果减少一条船,那么每条船就要坐9人。问:学生有多少人?
解析:本题也是盈亏问题,为清楚起见,我们将题中条件加以转化。假设船数固定不变,题目的条件“如果增加一条船……”表示“如果每船坐6人,那么有6人无船可坐”;“如果减少一条船……”表示“如果每船坐9人,那么就空出一条船”。这样,用盈亏问题来做,盈亏总额为6+9=15(人),两次分配的差为9—6=3(人)。
船 (6+9)÷(9—6)=5(条),
人 6×5+6=36(人)。
例2、少先队员植树,如果每人挖5个坑,那么还有3个坑无人挖;如果其中2人各挖4个坑,其余每人挖6个坑,那么恰好将坑挖完。问:一共要挖几个坑?
解析:我们将“其中2人各挖4个坑,其余每人挖6个坑”转化为“每人都挖6个坑,就多挖了4个坑”。这样就变成了“典型”的盈亏问题。盈亏总额为4+3=7(个)坑,两次分配数之差为6—5=1(个)坑。
人 [3+(6-4)×2]÷(6-5)=7(人)
坑 5×7+3=38(个)。
例3、乐乐家去学校上学,每分钟走50米,走了2分钟后,发觉按这样的速度
走下去,到学校就会迟到8分钟。于是乐乐开始加快速度,每分钟比原来
多走10米,结果到达学校时离上课还有5分钟。问:乐乐家离学校有多
远?
解析:乐乐从改变速度的那一点到学校,若每分钟走50米,则要迟到8分钟,也就是到上课时间时,他离学校还有50×8=400(米);若每分钟多走10米,即每分钟走60米,则到达学校时离上课还有5分钟,如果一直走到上课时间,那么他将多走(50+10)×5=300(米)。所以盈亏总额,即总的路程相差
400+300=700(米)。
两种走法每分钟相差10米,因此所用时间为
700÷10=70(分),
也就是说,从乐乐改变速度起到上课时间有70分钟。所以乐乐家到学校的距离为
50×(2+70+8)=4000(米),
或 50×2+60×(70—5)=4000(米)。
课后练习 十三
1、在桥上用绳子测桥离水面的高度。若把绳子对折垂到水面,则余8米;若把绳子三折垂到水面,则余2米。问:桥有多高?绳子有多长?
2、小红家买来一篮桔子,分给全家人。如果其中二人每人分4只,其余每人分2只,那么多出4只;如果一人分6只,其余每人分4只,那么缺12只。问:小红家买来多少只桔子?小红家共有几人?
3、用绳子测量井深。如果把绳子三折垂到水面,余7米;如果把绳子5折垂到水面,余1米。求绳长与井深。
4、小明从家到学校去上学,如果每分钟走60米,那么将迟到5分钟;如果每分钟走80米,那么将提前3分钟。小明家距学校多远?
5、学校将一批图书借给“文明小使者”,若每人借9本,则缺25本;若只有1人借4本,其余每人借7本,则恰好分完。问“文明小使者”一共有多少人?
6、李老师给小朋友分苹果和桔子,苹果数是桔子数的2倍。桔子每人分3个,多4个;苹果每人分7个,少5个。问:有多少个小朋友?多少个苹果和桔子?
7、育才幼儿园将一筐苹果分给小朋友,如果分给大班的小朋友每人5个,那么余10个;如果分给小班的小朋友每人8个,那么缺2个。已知大班比小班多3个小朋友,这一筐苹果共有多少个?
第十四讲 年龄问题
例1、儿子今年10岁,5年前母亲的年龄是他的6倍,母亲今年多少岁?
解析:儿子今年10岁,5年前的年龄为5岁,那么5年前母亲的年龄为
5×6=30(岁),因此母亲今年是 30+5=35(岁)。
例2、兄弟二人的年龄相差5岁,兄3年后的年龄为弟4年前的3倍。问:兄、弟二人今年各多少岁?
解析:根据题意,作示意图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兄3年后的年龄比弟4年前的年龄大5+3+4=12(岁),由“差倍问题”解得,弟4年前的年龄为(5+3+4)÷(3-1)=6(岁)。由此得到
弟今年6+4=10(岁),
兄今年10+5=15(岁)。
例3、今年爷爷78岁,长孙27岁,次孙23岁,三孙16岁。问:几年后爷爷的年龄等于三个孙子年龄之和?
解析:今年三个孙子的年龄和为27+23+16=66(岁),爷爷比三个孙子的年龄和多78——66=12(岁)。每过一年,爷爷增加一岁,而三个孙子的年龄和却要增加1+1+1=3(岁),比爷爷多增加3-1=2(岁)。因而只需求出12里面有几个2即可。
[78-(27+23+16)]÷(1+1+1-1)=6(年)。
课后练习 十四
1、父亲比儿子大30岁,明年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那么今年儿子几岁?
2、王梅比舅舅小19岁,舅舅的年龄比王梅年龄的3倍多1岁。问:他们二人各几岁?
3、小明今年9岁,父亲39岁,再过多少年父亲的年龄正好是小明年龄的2倍?
4、父亲年龄是女儿的4倍,三年前父女年龄之和是49岁。问:父女两人现在各多少岁?
5、小乐问刘老师今年有多少岁,刘老师说:“当我像你这么大时,你才3岁;当你像我这么大时,我已经42岁了。”你能算出刘老师有多少岁吗?
6、小象问大象妈妈:“妈妈,我长到您现在这么大时,您有多少岁了?”妈妈回答说:“我有28岁了”。小象又问:“您像我这么大时,我有几岁呢?”妈妈回答:“你才1岁。”问现在大象妈妈有多少岁了?
第十五 鸡兔同笼问题
例1、小梅数她家的鸡与兔,数头有16个,数脚有44只。问:小梅家的鸡与兔各有多少只?
解析:假设16只都是鸡,那么就应该有2×16=32(只)脚,但实际上有44只脚,比假设的情况多了44-32=12(只)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把兔当作鸡了。如果我们以同样数量的兔去换同样数量的鸡,那么每换一只,头的数目不变,脚数增加了2只。因此只要算出12里面有几个2,就可以求出兔的只数有兔(44-2×16)÷(4-2)=6(只),
有鸡 16-6=10(只)。
例2、100个和尚140个馍,大和尚1人分3个馍,小和尚1人分1个馍。问: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
解析:本题由中国古算名题“百僧分馍问题”演变而得。如果将大和尚、小和尚分别看作鸡和兔,馍看作腿,那么就成了鸡兔同笼问题,可以用假设法来解。假设100人全是大和尚,那么共需馍300个,比实际多
300-140=160(个)。现在以小和尚去换大和尚,每换一个总人数不变,而馍就要减少3—1=2(个),因为160÷2=80,故小和尚有80人,大和尚有100-80=20(人)。
例3、鸡、兔共100只,鸡脚比兔脚多20只。问:鸡、兔各多少只?
解析:假设100只都是鸡,没有兔,那么就有鸡脚200只,而兔的脚数为零。这样鸡脚比兔脚多200只,而实际上只多20只,这说明假设的鸡脚比兔脚多的数比实际上多200—20=180(只)。
现在以兔换鸡,每换一只,鸡脚减少2只,兔脚增加4只,即鸡脚比兔脚多的脚数中就会减少4+2=6(只),而180÷6=30,因此有兔子30只,鸡100—30=70(只)。
课后练习 十五
1、鸡、兔共有头100个,脚350只,鸡、兔各有多少只?
2、学校有象棋、跳棋共26副,2人下一副象棋,6人下一副跳棋,恰好可供120个学生进行活动。问:象棋与跳棋各有多少副?
3、龟、鹤共有100个头,鹤腿比龟腿多20只。问:龟、鹤各几只?
4、小蕾花40元钱买了14张贺年卡与明信片。贺年卡每张3元5角,明信片每张2元5角。问:贺年卡、明信片各买了几张?
5、振兴小学六年级举行数学竞赛,共有20道试题。做对一题得5分,没做或做错一题都要扣3分。小建得了60分,那么他做对了几道题?
6、一个工人植树,晴天每天植树20棵,雨天每天植树12棵,他接连几天共植树112棵,平均每天植树14棵。问:这几天中共有几个雨天?
7、蜘蛛有8条腿,蜻蜓有6条腿和2对翅膀,蝉有6条腿和1对翅膀。现有三种小虫共18只,有118条腿和20对翅膀。问:每种小虫各有几只?
第十六讲 还原问题一
例1、有一个数,把它乘以4以后减去46,再把所得的差除以3,然后减去10,最后得4。问:这个数是几?
解析:这个问题是由
(□×4—46)÷3—10=4,
求出□。我们倒着看,如果除以3以后不减去10,那么商应该是
4+10=14;如果在减去46以后不除以3,那么差该是14×3=42;
可知这个数乘以4后的积为42+46=88,因此这个数是88÷4=22。
例2、一捆电线,第一次用去全长的一半多3米,第二次用去余下的一半少10米,第三次用去15米,最后还剩7米,这捆电线原有多少米?
解析:由逆推法知,第二次用完还剩下15+7=22(米),第一次用完还剩下
(22—10)×2=24(米),原来电线长(24+3)×2=54(米)。
[(15+7—10)×2+3]×2=54(米)。
例3、甲、乙、丙三组共有图书90本,乙组向甲组借3本后,又送给丙组5本,
结果三个组拥有相等数目的图书。问:甲、乙、丙三个组原来各有多少本
图书?
解析:尽管甲、乙、丙三个组之间将图书借来借去,但图书的总数90本没有变,由最后三个组拥有相同数目的图书知道,每个组都有图书90÷3=30(本)。根据题目条件,原来各组的图书为
甲组有30+3=33(本),
乙组有30—3+5=32(本),
丙组有30—5=25(本)。
课后练习 十六
1、某数加上11,减去12,乘以13,除以14,其结果等于26,这个数是多少?
2、某数加上6,乘以6,减去6,其结果等于36,求这个数。
3、小乐爷爷今年的年龄数减去15后,除以4,再减去6之后,乘以10,恰好是100。问:小乐爷爷今年多少岁?
4、粮库内有一批面粉,第一次运出总数的一半多3吨,第二次运出剩下的一半少7吨,还剩4吨。问:粮库里原有面粉多少吨?
5、某人去银行取款,第1次取了存款的一半还多5元,第二次取了余下的一半还多10元,这时存折上还剩125元。问:此人原有存款多少元?
6、三筐苹果共90千克,如果从甲筐取出15千克放入乙筐,从乙筐取出20千克放入丙筐,从丙筐取出17千克放入甲筐,这时,三筐苹果就同样重,甲、乙、丙原来各有苹果多少千克?
第十七讲 还原问题二
例1、有一堆棋子,把它四等分后剩下一枚,取走三份又一枚;剩下的再四等分又剩一枚,再取走三份又一枚;剩下的再四等分又剩一枚。问:原来至少有多少枚棋子?
解析:棋子最少的情况是最后一次四等分时每份为1枚。由此逆推,得到
第三次分之前有1×4+1=5(枚),
第二次分之前有5×1+1=21(枚),
第一次分之前有21×4+1=85(枚)。
所以原来至少有85枚棋子。
例2、三堆苹果共48个。先从第一堆中拿出与第二堆个数相等的苹果并入第二堆;再从第二堆中拿出与第三堆个数相等的苹果并入第三堆;最后又从第三堆中拿出与这时第一堆个数相等的苹果并入第一堆。这时,三堆苹果数恰好相等。问:三堆苹果原来各有多少个?
解析:由题意知,最后每堆苹果都是48÷3=16(个),由此向前逆推如下表:
原来第一、二、三堆依次有22,14,12个苹果。
逆推时注意,每次变化中,有一堆未动;有一堆增加了一倍,逆推时应
除以2;另一堆减少了增加一倍那堆增加的数,逆推时应使用加法。
例3、有甲、乙、丙三个油桶,各盛油若干千克。先将甲桶油倒入乙、丙两桶,使它们各增加原有油的一倍;再将乙桶油倒入丙、甲两桶,使它们的油各增加一倍;最后按同样的规律将丙桶油倒入甲、乙两桶。这时,各桶油都是16千克。问:各桶原有油多少千克?
解析:列表逆推如下:
原来甲、乙、丙桶分别有油26,14,8千克。
逆推时注意,每次变化时,有两桶各增加了一倍,逆推时应分别除以2;
另一桶减少了上述两桶增加的数,逆推时应使用加法。
课后练习 十七
1、有一堆桃,第一只猴拿走其中的一半加1个,第二只猴又拿走剩下的一半加1个,第三、四、五只猴照此方式办理,最后还剩下一个桃。问:原来有多少个桃?
2、书架有上、中、下三层,一共放了192本书。先从上层取出与中层同样多的书放到中层,再从中层取出与下层同样多的书放到下层,最后从下层取出与上层现有的同样多的书放到上层,这时三层的书刚好相等。问:这个书架上、中、下三层原来各有多少本书?
3、甲、乙、丙三人各有若干元钱,甲拿出一半平分给乙、丙,乙又拿出现有的一半平分给甲、丙,最后丙又拿出现有的一半平分给甲、乙。这时他们各有240元。问:甲、乙、丙三人原来各有多少钱?
4、甲、乙、丙三个盒子中各有若干个小球,从甲盒内拿出4个放入乙盒,再从乙盒内拿出8个放入丙盒后,三个盒子内的小球个数相等,原来乙盒比丙盒多几个球?
第十八讲 行程问题一
例1、小明去外婆家时坐车,回家时步行,在路上一共用了90分钟。如果他往
返都坐车需30分钟;如果他往返都步行,需多少分钟?
解析:根据“往返都坐车需30分钟”可算出单程坐车需要的时间是15分钟,进而算出单程步行所需的时间是90-15=75分
所以往返都步行需要的时间是75×2=150分
例2、表哥准备开车去接小明,已知两人原来相距300千米,表哥的小轿车每小时行52千米,小明乘坐的大巴车每小时行40千米,若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24千米?
解析:两车要相距24千米,说明两车共同行使了300-24=276千米,而每小时两车合行52+40=92千米,因此需要276÷92=3小时。
例3、下午,小明乘中巴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回家,出发1小时后,表哥发现小明有一样东西忘拿了,立即坐小轿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追去。表哥经过多少小时才能追上小明?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当小轿车出发时,与中巴车的路程差是60×1=60千米。而小轿车每小时比中巴车多行90-60=30千米,也就是每小时可以追上中巴车30千米,那就需要60÷30=2小时。
课后练习 十八
1、 张师傅上班坐车,下班步行,在路上共用90分钟。如果往返都步行,在路上共需要150分钟。问张师傅往返都坐车,在路上则需多少时间?
2、 宁宁上学时骑车,放学回家时步行,在路上共用去40分钟。已知他骑车的速度是步行的4倍,那么宁宁往返都骑车需多长时间?
3、 学校环形跑道长200米,冬冬和晶晶同时从起跑线起跑,冬冬每秒跑6米,晶晶每秒跑4米。问:冬冬第一次追上晶晶要多少秒?第一次追上晶晶时两人各跑了多少米?
4、 小军每分钟行40米,小明每分钟行60米,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遇后,小军再走9分钟到达B地,求AB两地相距多少米?
5、 一辆汽车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从A地到B地,出发10小时后,超过中点10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这辆汽车还要行使多长时间才能到达B地?
6、 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50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多行6千米,相遇时甲车比乙车一共多行了30千米,问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 一辆汽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出发3小时后,离中点还有10千米。如果剩下的路程以每小时70千米的速度行驶,那么还要行驶多长时间才能到达乙地?
第十九讲 行程问题二
例1、哥哥和迪迪一起坐火车去西安。哥哥说:“我们坐的火车长150米,每秒行20米。全车通过一座450米长的大桥,需要多少时间?”
解析:火车通过大桥,就是指从车头上桥起到车尾离桥止,即火车过桥所走的路程是:桥长+火车车身长=150+450=600米
每秒所行使的速度是20米,所以时间为
600÷20=30秒
例2、第二天迪迪和哥哥从宾馆顺道去表哥家玩,表哥来接他们。表哥和迪迪他们同时乘坐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他们在距中点32千米处相遇。迪迪他们住的宾馆距离表哥家有多少千米?
解析:
32千米
甲每小时行56千米 乙每小时行48千米
表哥家 宾馆
中点 相遇点
?千米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时间内,甲车行了全程的一半还多32千米,乙车行驶全程的一半少32千米,也就是说,甲车比乙车多行64千米。这是因为甲车每小时比乙车每小时多行56-48=8千米。可以求出相遇时间为
64÷8=8小时 所以两地距离是(56+48)×8=832千米
例3、坐完了火车,他们从A地坐甲公交车去B风景区,途中与同时从B地开出的乙公交车相遇,相遇点离A地90千米处。相遇后两车继续以原速前进,到达B地后,他们发现有东西丢在A地住处又立刻返回。在途中与返回的乙公交车第二次相遇,相遇处在离B地110千米处。AB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
解析:从题意可以看出:甲乙两车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合走了3个全程。当两车合走一个全程时,甲车行了90千米。两车合走三个全程,甲车就应该 行了3个90千米,即270千米。
根据题意可知甲行了一个全程还多110千米,则AB间的距离是
270-110=160千米。
课后练习 十九
1、 小张以每秒3米的速度沿着铁路跑步,迎面开来一列长147米的火车,他的速度是每秒18米。火车经过小张身边要多少秒?
2、 甲乙两人从AB两地步行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3千米,乙每小时走2千米,两人相遇时距离中点3千米。问AB两地相距多远?
3、 一列火车长100米,以每秒20米的速度穿过一条300米的隧道。火车穿过隧道要多长时间?
4、 湖中有AB两座岛,甲乙两人都曾在两岛间游了一个来回。他们分别从AB两岛同时出发,第一次相遇时距A岛700米,第二次相遇时距B岛400米。AB两岛相距多少米?
5、 一列火车,以每分钟400米的速度通过长6700米的南京长江大桥,用了17分。这列火车长多少米?
6、喜羊羊和灰太狼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喜羊羊每小时行7千米,灰太狼每小时行9千米,它们在距离中点4千米的地方相遇。求甲乙两地的距离。
第二十讲 逻辑问题
例1、小王、小张和小李一位是工人,一位是农民,一位是教师,现在只知道:小李比教师年龄大;小王与农民不同岁;农民比小张年龄小。问:谁是工人?谁是农民?谁是教师?
解析:由此得到左下表。表格中打“√”表示肯定,打“×”表示否定。
因为左上表中,任一行、任一列只能有一个“√”,其余是“×”,所以小李是农民,于是得到右上表。因为农民小李比小张年龄小,又小李比教师年龄大,所以小张比教师年龄大,即小张不是教师。因此得到左下表,从而得到右下表,即小张是工人,小李是农民,小王是教师。
例2、四个小朋友宝宝、星星、强强和乐乐在院子里踢足球,一阵响声,惊动了正在读书的陆老师,陆老师跑出来查看,发现一块窗户玻璃被打破了。陆老师问:“是谁打破了玻璃?” 宝宝说:“是星星无意打破的。”
星星说:“是乐乐打破的。” 乐乐说:“星星说谎。”
强强说:“反正不是我打破的。”
如果只有一个孩子说了实话,那么这个孩子是谁?是谁打破了玻璃?
解析:因为星星和乐乐说的正好相反,所以必是一对一错,我们可以逐一假设检验。假设星星说得对,即玻璃窗是乐乐打破的,那么强强也说对了,这与“只有一个孩子说了实话”矛盾,所以星星说错了。
假设乐乐说对了,按题意其他孩子就都说错了。由强强说错了,推知玻璃是强强打破的。宝宝、星星确实都说错了。符合题意。
所以是强强打破了玻璃。
例3、甲、乙、丙、丁四人同时参加全国小学数学夏令营。赛前甲、乙、丙分别做了预测。
甲说:“丙第1名,我第3名。”乙说:“我第1名,丁第4名。”
丙说:“丁第2名,我第3名。”
成绩揭晓后,发现他们每人只说对了一半,你能说出他们的名次吗?
解析:我们以“他们每人只说对了一半”作为前提,进行逻辑推理。
假设甲说的第一句话“丙第1名”是对的,第二句话“我第3名”是错的。由此推知乙说的“我第1名”是错的,“丁第4名”是对的;丙说的“丁第2名”是错的,“丙第3名”是对的。这与假设“丙第1名是对的”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
再假设甲的第二句“我第3名”是对的,那么丙说的第二句“我第3名”是错的,从而丙说的第一句话“丁第2名”是对的;由此推出乙说的“丁第4名”是错的,“我第1名”是对的。至此可以排出名次顺序:乙第1名、丁第2名、甲第3名、丙第4名。
课后练习 二十
1、甲、乙、丙分别是来自中国、日本和英国的小朋友。甲不会英文,乙不懂日
语却与英国小朋友热烈交谈。问:甲、乙、丙分别是哪国的小朋友?
2、李波、顾锋、刘英三位老师共同担负六年级某班的语文、数学、政治、体育、音乐和图画六门课的教学,每人教两门。现知道:
(1)顾锋最年轻;
(2)李波喜欢与体育老师、数学老师交谈;
(3)体育老师和图画老师都比政治老师年龄大;
(4)顾锋、音乐老师、语文老师经常一起去游泳;
(5)刘英与语文老师是邻居。
问:各人分别教哪两门课程?
3、学校新来了一位老师,五个学生分别听到如下的情况:
(1)是一位姓王的中年女老师,教语文课;
(2)是一位姓丁的中年男老师,教数学课;
(3)是一位姓刘的青年男老师,教外语课;
(4)是一位姓李的青年男老师,教数学课;
(5)是一位姓王的老年男老师,教外语课。
他们每人听到的四项情况中各有一项正确。问:真实情况如何?
4、 红、黄、蓝、白、紫五种颜色的珠子各一颗,用布包着在桌上排成一行。A,B,C,D,E五个人猜各包里的珠子的颜色。
A猜:第2包紫色,第3包黄色;
B猜:第2包蓝色,第4包红色;
C猜:第1包红色,第5包白色;
D猜:第3包蓝色,第4包白色;
E猜:第2包黄色,第5包紫色。
结果每人都猜对了一种,并且每包只有一人猜对,他们各自猜对了哪种颜色的珠子?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小升初奥数培优专题讲义-第3讲 数论(学习目标+温故知新+巩固练习)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温故知新,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升初奥数培优专题讲义-第2讲 计算综合(学习目标+温故知新+巩固练习)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温故知新,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五年级奥数第02讲-等差数列(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与公差,常用公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