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0-2021学年春季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卷(通用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教师
      八年级教师卷.docx
    • 学生
      八年级学生卷.docx
    • 练习
      八年级答题卡.docx
    八年级教师卷第1页
    八年级教师卷第2页
    八年级教师卷第3页
    八年级学生卷第1页
    八年级学生卷第2页
    八年级答题卡第1页
    八年级答题卡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2021学年春季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卷(通用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春季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卷(通用版),文件包含八年级学生卷docx、八年级教师卷docx、八年级答题卡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积累运用(2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B )(2分)
    A.归省(xǐng) 幽悄(qiā) 蓦然(mù) 接踵而至(zhǒng)
    B.拾级(shè) 两栖(qī) 连翘(qiá) 强词夺理(qiǎng)
    C.寒噤(jìn) 糜子(mí) 行辈(háng) 挑拨离间(jiān)
    D.斡旋(yū) 龟裂(guī) 缄默(jiān) 怒不可遏(è)
    【解析】
    A. 幽悄(qiā)——qiǎ,蓦然(mù)——mò;
    C. 糜子(mí)——méi,挑拨离间(jiān)——jiàn;
    D. 斡旋(yū)——wò,龟裂(guī)——jū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2分)
    A.致密 幅射 发祥地 风云变幻
    B.颠簸 枯燥 马前卒 人情事故
    C.羁拌 演绎 挡箭牌 不修边幅
    D.抉择 震撼 乌篷船 轻歌曼舞
    【解析】
    A.幅射——辐射
    B.人情事故——人情世故
    C.羁拌——羁绊
    3.下列带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A.只要海洋仍在地球表面,就难免会有浪潮,你摆脱了一个浪潮,另一波浪潮又会纷至沓来。
    B.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C.现在,我们所能做的不是袖手旁观,而是努力奋斗,共同创造一个美好未来。
    D.这幅画原已破损,但经过故宫文物修复团队的手,简直是天衣无缝,修旧如旧。
    【解析】
    A.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多用于来指人,这里用来形容浪潮,使用不当;
    B.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使用正确;
    C.袖手旁观:比喻人置身事外、不帮助别人。多指看到别人有困难,不帮助别人。使用正确;
    D.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破绽或漏洞。使用正确;
    故选A。
    4.下列文段中,画线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2分)
    A.经过学习古代启蒙读物《声律启蒙》,儿童能够学会应对,掌握声韵格律。B.此书围绕以韵律为中心,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朗朗上口.C.儿童只要认真阅读,才能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一般。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D.通过这类读物,使得诗词和对联这两种中国古代的文学形式得以薪火相传。
    A.AB.BC.CD.D
    【解析】
    B.句式杂糅,将“此书围绕以韵律为中心”改为“此书以韵律为中心”或“此书围绕韵律”;
    C.关联词错误,将“只要”改为“只有”;
    D.缺主语,去掉“通过”;
    5.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填入的一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怨天尤人不仅是一种懦弱, 。 , ,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强者并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幸运儿,必然要经历各种痛苦和挑战,而战胜一切困难的人首先必须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前提就是反省自身。
    ①不但掩盖了自己不能面对的现实
    ②更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③还留下了将来可能重蹈覆辙的隐患
    ④而不客观地责怪他人还会衍生出新的矛盾
    A.②④①③B.④②①③C.④①③②D.②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语序排列的能力。要读懂材料,弄清楚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本语段是议论性材料,所排列的句子主要论述怨天尤人的害处。“怨天尤人不仅是一种懦弱”决定下一个句子应和此句成递进关系,而且两者句式应一致,故先排②。接着讲怨天尤人对自己的害处,排①,再论述对自己将来的影响,排③,最后论述怨天尤人衍生出新的矛盾,排④,故正确的语序为②①③④,故选D。
    6.读下列古诗文句子,将空缺处的原文语句书写在横线上。(6分)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3)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才。《礼记》中“选贤与能”一句明确指出德才兼备是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马说》中韩愈借养马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行为,暗讽统治者不能识人用人的愚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来呼吁统治者惠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
    【解析】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涯、窈窕、逑、怜、贱、庇、俱”等字词容易写错。
    7.根据名著内容,完成下面的阅读笔记。(5分)
    8.在我国,“和”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请参加班级举行的“以和为贵”综合性学习活动。(7分)
    (1)用一句话概括你从下面材料中获得的主要信息。(2分)
    疫情蔓延的艰难时刻,东盟十国与中日韩加强合作、携手抗疫。为战胜不分国界和种族的新冠肺炎疫情,10+3国家更需加强合作,携手应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共同维护地区人民健康福祉、推动地区经济尽快恢复正常。共同走过磨难的经历,必将使邻里情谊更深。
    (来自:新华社新媒体)
    东盟十国与中日韩加强合作、携手抗疫。
    (2)为了介绍“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某同学找到了以下几则材料,请你帮他去掉不符合要求的两项:③④ 。(2分)
    ①故宫的三大殿被命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②商人们常说“和气生财”。
    ③国人拜年时互道“大吉大利”。
    ④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⑤贺人新婚要讲“和和美美”“琴瑟谐和”。
    (3)有网友认为,中国人“以和为贵”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骨子里爱好和平,追求安稳的传统心态;还有一方面是中国人“混”的智慧,“和”比“争”能得到更多的的利益。请你根据自己对“和”的理解跟帖应对。(3分)
    示例:“和”是修德养性的关键,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爱好和平、追求安稳是为了长治久安,但这不等于任人宰割。“和”是心不争,不是八面玲珑、无原则的“混”;“混”是“同”,是阿臾,是攀比。
    二、阅读理解(42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4分)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9.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2分)
    这一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
    10.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2分)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解析】
    选项C表述的时间和地点与原文不符,应该是清晨老人驾着炭车在结冰的道路上行进;太阳升得老高,牛疲倦了,人也饿了,才在集市南门外歇息。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2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乙】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有间,曰:“已习其技,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①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②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③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此曲确《文王操》④也!”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志:这里指意境。②为人:作曲的人。③王:称王。④《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2分)
    A.不知其旨也(味美)B.教学相长也(促进)
    C.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代词,他)D.师襄子辟席再拜(同“避”,离开)
    【解析】
    其,表示反问语气。
    1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2分)
    丘得其为人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有间,曰:“已习其技,可以益矣。”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
    14.小滨和小江看了这两篇文言文后,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补全下面的对话。(4分)
    小滨: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用原文回答),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小江:是的,孔子学琴过程中不着急学习新内容,正好印证了甲文中“学然后知不足”(用原文回答)的道理。
    小滨:说得没错!只是乙文中加点的“穆然”一词,我不太理解,你能分析一下吗?
    小江:我查到《古代汉语词典》里面“穆”的常用义项有四个:①美好 ②和畅 ③和睦 ④恭敬。从上下文来看,这个词语描写了孔子学琴时的神情。因此,我推测“穆然”在这里的意思是 恭敬的样子 。
    小滨:谢谢你,我明白了。让我们一起学习文中孔子勤奋好学、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乙译文】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再拜,答道:“这首曲子的确是《文王操》。”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13分)
    人类一直在“发低烧”吗
    ①人类的正常体温究竟是多少?你可能会本能地回答:“37℃啊!”但美国科学家的项最新研究指出,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人的体温一直在下降,目前平均体温仅为36.6℃,而非37℃。这意味着,人类的正常平均体温可能需要重新定义。难道百年前的古人直在“发低烧”吗?别笑,事实可能还真是如此。
    ②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朱莉·帕森内特和她的团队经过长期的数据采集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美国人的体温平均每10年下降0.03℃。帕森内特说:“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在微生物学意义上,我们与过去的人差别很大。由于出现了疫苗和抗生素,现代人较少感染病菌,所以,我们的免疫系统不像过去那么活跃,身体组织也不易发炎。”
    ③虽然这项调查的对象只有美国人,但帕森内特指出,如果事实的确如此,那么在健康状况有所改善的其他国家,人体的体温应该也已经下降。人类体温的下降趋势会不会很快停止?她表示:“人体体温存在一个极限值,体温不会降至0℃,但具体降到哪个值,我现在也不知道。
    ④其实一个多世纪以来,37℃被用作人类健康的体温标准,也是不断地受到质疑。这个标准是由19世纪中叶德国医生卡尔·翁德里希对2.5万名成年人的腋窝进行了数百万次的温度测量后提出了这个标准。但是他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人类的体温需要恒定,以及为何恒定在37℃左右。
    ⑤对于人类以及其他恒温动物为何具有恒温能力,科学界已经有了两种主流的解释:一种认为大脑在恒温下运作得更好;另一种则认为这是某些动物从依赖水生环境彻底转向陆生环境的演变结果,这两种解释也许都是一些动物维持身体恒温的目的。动物维持比环境温度稍高的体温,有利于增强动物体内糖酵解的能力,以及促进酶的活性。在生存竞争中,这就意味着有许多的优势。
    ⑥那么,为何人类的体温又要恒定在37℃呢?研究发现,37℃其实是人类维持体內酶活性的一个“高限”,比这个温度稍稍升高几度,人体内的酶就会失活。但相反,温度有些许下降(比如在30℃-35℃)对这些酶的影响并不明显,甚至能让其更加高效。
    ⑦既然温度降低能让酶的活动更高效,那么人类为何不选择更低的体温呢?对此,生物学家提出了一个很奇怪却比较被学界认可的答案:人类之所以不选择更低的体温,很可能,是为了抵御致命的真菌。
    ⑧在地球近10亿年的时间里,真菌一直在生物界横行无阻,唯独在恒温动物这里遭遇了顽强抵抗。生物学家发现,入侵人体的真菌数量惊人的少。比如肺囊虫,它可以使人类免疫系统受损并引发肺炎。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肺囊虫只能温顺地生活在我们的肺里,只有在肺部温度下降(所谓的受“风寒”)时才出来作乱。
    ⑨无独有偶,人类并非唯一不受真菌困扰的物种,绝大多数哺乳类动物和鸟类也很少受到真菌的骚扰。尽管它们所接触的真菌种类超过4000种,但长在哺乳类动物身上的只有不到500种,并且大部分不会致病。对鸟类的研究同样显示,几乎没有什么真菌引发的鸟类疾病,而大多数鸟类的体温比哺乳类动物的更高。
    ⑩而那些体温略低的少数哺乳动物,似乎都更易感染真菌。鸭嘴兽就是一例。它们体温略低,仅有32℃。同样的,在北美,冬眠蝙蝠也容易被真菌入侵,引发白鼻子综合征,导致发病死亡。
    ⑪由此可见,恒温动物并不是自主选择了较高的体温,而是被真菌等病原体“逼上梁山”,不得不维持高体温,用这种升温的方法抑制无处不在的病原体入侵。所以,人类采取高体温策略也并非自愿。那么,在一个真菌等病原体较少、免疫机制不需要那般活跃的环境中,我们的体温是否会自主地降下来呢?最新研究似乎也体现了这种趋势。
    (摘自《齐鲁晚报》2020年1月17日,有删改)
    15.通读全文,选出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C )(2分)
    A.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帕森内特的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正常体温将会无止境地下降。
    B.美国科学家根据本国数据分析推出:所有现代人的体温较之过去人的体温都在下降。
    C.一百多年以来,人们对37℃这个人类健康体温的标准一直有所争议。
    D.在近10亿年的时间里,真菌在生物界横行无阻,举世无敌。
    【解析】
    A.有误,选项和原文第三自然段的说法冲突,原文帕森纳指出,如果事实的确如此,那么在健康状况有所改善的其他国家,人体的体温应该也已经下降,人体体温存在一个极限值,体温不会降至0℃;
    B.有误,选项内容也和原文的内容不符合,原文仅仅是对美国人的体温进行了监测,由此推断其他相似情况的国家人们的体温也会下降,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现代人的体温较之过去都在下降;
    D.有误,选项认为真菌在生物界横行无阻,举世无敌,但是原文第8自然段的表述是真菌在生物界横行无阻,但是在恒温动物这里遭受了顽强抵抗;
    16.通读全文,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3分)
    ①大脑在恒温下运作更好
    ②某些动物从依赖水声环境彻底转向陆生环境的演变结果
    ③人类为何不选择更低的体温
    17.文中第⑩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使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鸭嘴兽体温偏低,只有32℃,以及冬眠蝙蝠体温偏低导致其容易被真菌入侵,导致发病死亡这两个例子,生动准确地解释了哺乳类动物不选择更低的体温的原因,体温低的时候容易感染真菌,使得说明内容更加严谨准确,具有说服力。
    18.赏析下面两段说明性文字,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4分)
    对此,生物学家提出了一个很奇怪却比较被学界认可的答案人类之所以不选择更低的体温,很可能是为了抵御致命的真菌。(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加点词语“很可能”不能删去,“很可能”表估计,用在这里表示目前得出的人类之所以不选择更低的体温,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抵御致命的真菌,这仅仅是一种推测,而非已经证实了的结果,因此用“很可能”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删掉“很可能”则太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3分)
    水缸里的乾坤
    曹伟明
    ①我小时候曾寄养在外婆家,这是一个江南的历史文化古镇。我印象最深的是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的缸缸甏甏。房前屋后的角角落落,大大小小的缸,铺天盖地,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们装满着清水,盛着稻谷、腌制着咸菜……浸满了水乡人家的酸甜苦辣。
    ②在我的眼中,这些缸甏,是伴随外婆一生的宝贝和功臣,让她的生活有了灵动的烟火气息。一担担水,由外婆从清澈的河埠头,颤悠悠地挑进厨房,倒入缸中,随着水珠的飞溅,将明矾放入其中。不多久,缸底积淀了一些黄白色的渣滓,让缸中的清水愈发澄白透亮。这时,外婆往往喜欢站在水缸边,笑眯眯地探照自己,让明净的缸水倒映出她朴素自然的脸庞,外婆说:照脸更要照心,让自己的心灵如清水般明净。
    ③米缸,更是盛放着外婆家的希望,那时,三年自然灾害,粮食紧张。精打细算的外婆总是担心我的米粥口粮,那盖米缸的木板,被她老人家移来移去,用手摩挲抚摸,精打细算,米缸的沿口更是被她摸得光滑锃亮。外婆用缸甏等器物,抵御了饥饿时代老鼠们疯狂的侵袭。
    ④每当秋末冬初,外婆总是从菜地里割下了一棵棵雪里蕻和青菜,用水洗净,曝晒在绳子上、竹篱笆上。当水灵灵的蔬菜蔫干了,她就一棵棵地叠放在缸里,让我洗净双脚,抱我进缸,踩在撒满白盐的菜上,用力踩踏,然后放进家中祖传的大石头压好。这时,外婆总是露出笑嘻嘻的期盼神态,虔诚地封存好菜缸口。外婆还用小缸,放进黄土,拌上盐水,和成黏稠的泥浆,把青青的鸭蛋埋进去。到时候,不管是金黄的雪里蕻,还是土黄色的咸鸭蛋,在缸里收藏之后,都能百变成佳肴,让我尝到舌尖的快乐。
    ⑤外婆对家中的缸缸甏甏充分利用,养过黄鳝、鲫鱼和黑鱼等河里的水产品。有时候,她老人家也把洗净的茄子等蔬菜扔进水缸用于保鲜,犹如现时的冰箱。尤为稀罕的是,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外婆,会在家中天井的七石缸里,养上亭亭如盖的荷花,让家中增添了诗性和美感。后来,我知道外婆生于夏季,喜欢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⑥“穷灶门,富水缸”,“水缸里有水心就踏实”。水缸犹如江南人家中的一口井,是汩汩流淌的生命源泉,让外婆十分敬畏。外婆是一位亲近水缸的人,日子可以粗茶淡饭,但水缸必须完好,水质必须清澈无尘。她还定期要求清洗水缸,在歪到几近放倒的水缸中,让我将身子探进缸里,仔仔细细地擦洗水缸。
    ⑦平时,外婆的大水缸里,往往养着几只像我拳头大小的田螺。外婆说,田螺可以吸纳水中的杂质、净化水质。对我来说,水缸里有了田螺,便有了生机,当我看到田螺们伸展身子,沿着缸壁慢慢爬上来时,心中很是兴奋。外婆还给我讲述了美丽的田螺姑娘的故事,那是勤奋善良的化身,做好事不露声色的女神。
    ⑧爱干净的外婆,常常把水缸盖严严密密地盖好,防止灰尘和飞虫的进入。然而,每当夜色朦胧月圆月缺之际,我总是调皮地把那大水缸的盖子掀开,水中会倒映出月亮影子,时而弯弯,时而圆圆,阴晴圆缺,让我着迷。到了八月半,外婆还会对着天上的月亮仙子、水中的美丽倒影,供拜月亮,让枯燥的生活平添了几分乐趣,忘却了生活的劳累和烦恼。
    ⑨外婆的一生,总是把日子藏在缸甏里,把艰苦生活的心情浸泡出别样乐趣和光鲜,给我留下了一番不一样的文化记忆。同时,水缸也储藏了她对人间冷暖的感悟。那江南人家的殷实与贫寒,勤俭与期盼,在火与土炼就的缸甏中,在外婆与缸甏打交道的生活中,我感悟到了她老人家温厚质朴、勤劳仁爱的传统人文精神。
    ⑩外婆家水缸里的乾坤世界,丰富而又多彩。
    (选自《文学报》,有删改)
    19.文章以缸甏为线索,请从外婆的角度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2分)
    外婆往缸竞里倒入清水,并将明矾放入其中→外婆用缸甏盛放口粮→外婆用缸甏腌雪里蕻、小青菜和鸭蛋→外婆用缸甏养水产品,保鲜蔬菜→外婆让“我”清洗水缸→外婆在水缸里养田螺
    20.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2分)
    内容上,简洁地总结外婆家水缸里的丰富多彩的乾坤世界,点明文章主题;结构上,呼应标题,总结全文。
    21.请按要求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房前屋后的角角落落,大大小小的缸,铺天盖地,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角角落落”“大大小小”运用了叠词,形象地表现了外婆家里的缸甏到处都是及其种类多的特点,读来顺口,富有音乐感。(意思对即可)
    (2)在我的眼中,这些缸甏,是伴随外婆一生的宝贝和功臣,让她的生活有了灵动的烟火气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缸甏”比作“功臣”,写出了缸甏在外婆家的功用之大,表达了外婆对缸甏的喜爱之情。(意思对即可)
    22.结合全文,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文章通过叙述外婆家里用水缸装水、储粮、腌菜等事,表现了外婆的勤劳、质朴、能干和仁爱,表达了作者对以缸甏为代表的传统人文精神以及对和外婆一样的普通劳动人民的赞扬。(意思对即可)
    三、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上面两首诗歌均选自《大山里的小诗人》,人民日报出版社)
    请以“我们都有自己的方向”或“总会找到前进的方向”为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自选;(2)不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解析】
    本题是材料加命题作文。
    首先,审题。结合材料中的两首小诗和所给的作文题目,得出方向可指我们既定的人生的目标,也可以指适合自己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题目中“自己的方向”强调这个目标只是自己的,是符合自身条件、自然规律的目标,就像树会长大,草会发芽,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的目标方向。“总会找到前进的方向”是让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学习和成长目标,“总会找到”要表现一个由迷茫转向清晰的过程。
    其次,立意。无论是叙述事件,还是抒发情感都要表现正能量的主旨。可以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去奋斗,再难、再艰、再险我们都要坚持”,也可以是“既然选择了这样的一条路,那便一直走下去”,还可以是“找到前行的道路,坚持走下去,人生将更充实,更美好”。阐述观点时可以从“青春和责任、目标和方向”等来论述。
    再次,选材。可讲述经历,写一写自己明确人生方向的事件,如父母无私的付出,老师殷切的教诲,甚至陌生人的一个善举;也可以写自己寻找前进方向的过程,让你从迷茫到清晰的具体事件、具体人物,如一次考试成绩,一次意外经历,一种精神的鼓舞;可阐述观点,以中学生要有方向和目标为论点进行论述;也可抒发感想,通过写亲身经历的具体的人、事、景等抒发自己的感触。
    【答案】
    例文1
    我们都有自己的方向
    鸟儿选择了天空,才会无忧无虑的飞翔;鱼儿选择了大海,才会自由自在的畅游;骏马选择了草原,才会荡然肆志的奔驰……
    每当夜深,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久久不能入睡时,就会情不自禁的幻想未来的生活。我羡慕别人的才华出众、万丈光芒,我也想得到那样万众瞩目的感觉。但我深知,那样的生活多么的来之不易,做出那样的选择又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可我又深知,自己是多么的胆小、懦弱,因为我缺少做出选择的勇气,所以我在选择的面前低下了我的头颅。
    斜阳低悬,红霞垂怜,半边天空红的像小姑娘害羞的脸颊。不知不觉自己就走到了岔路口。
    我在选择的岔路口徘徊着,在我的眼前有两条路:手机和书本。我犹豫不决,手心已经悄悄冒出了虚汗。我告诫自己要以学习为重,等将来考取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什么都可以轻松得到。父母经常在我耳边提及“先苦后甜”这个词,道理我都懂,可我心中仍不甘心。一只手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触碰到了手机,带着手机来到了我跟前,只需要一节手指的距离就可以碰到开机键。我紧紧地盯着那运动极其缓慢的一根手指,顿时百感交集。双眼轻轻微斜,我的书本映入眼帘,它还在原来的位置上静静地待着,不曾动过分毫。突然间我脑海中闪现出父母辛苦劳作的样子,想起我所羡慕、所渴望的才华出众,万丈光芒。手指猛然顿住了,忽而迅速地把手机放回了抽屉里,毅然拿起了那本未曾动过分毫的书,朗朗读了起来。
    黑夜爬上了天空,繁星也若隐若现。
    我知道我的选择意味着什么,我也知道学习这条路有多么的难走,但我绝不后悔此刻所做的选择,哪怕未来我没有取得耀眼的成绩。
    既然我选择了这样的一条路,那我便会一直走下去。若这路上布满荆棘,那我就以梦为马,披荆斩棘,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就像鸟儿选择了天空,方可自由的飞翔;鱼儿选择了大海,方可无忧的畅游;骏马选择了草原,方可荡然肆志的奔驰……我也将在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自己所创造的天地中恣意起舞!
    例文2
    总会找到前进的方向
    没有方向,哪来的目标,哪来的劲头。
    ——题记
    一群人想要走出大森林。最重要的不是食物与水。也不是用油战胜猛兽的能力。而是找到正确的方向,没有方向你就只能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 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就只能与出口渐行渐远,永远无法离开森林。
    人生也是如此,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不要着急前行。不妨便下来思考一下找到你最感兴趣了一条路。当你找到它后也不要立即走上去。你还要思考一下它适不适合你。虽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如果那是一条歧途呢?你要向前望一下,看这条路是死路一条,还是阳春大道,要走就走对你而言对社会而言的最好的路。
    岁月如歌,青春如画。初三那年的种种如过眼烟云。刚刚步入初中的殿堂时。我不知道我要做什么,也不知道我能做什么,只是按照老师说的做,他们说了我就做,不说我就不做,直到临近中考我才发现了自己的目标,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开始向它奋斗,只是为时已晚,我很后悔,为什么不早点发现,为什么不停留下来思考一下我的目标。但我又不后悔,至少我发现了它,我努力过,向它奔跑过,那段日子虽然苦,但很充实,很快乐。我不愿再错过第二次。
    有了目标就要去坚持。“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不要害怕你所选择的道路,也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只要是对的,就勇敢去追吧!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冈。不要因为别人的看法放弃,如果达尔文不坚持,哪来的《物种起源》,如果伽利略股坚持,哪来的日心说,如果牛顿不坚持,哪来的万有引力,阳光总在风雨后,坚持就是胜利!也许你所选择的路太过漫长,太无聊,太孤独。你也可以在那路边的驿站中休息,以一个驿站为起点,你下一个驿站为终点,化整为零,一段,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走完整段路。有时道路崎岖,寸步难行, 但这不是别有一番风趣吗?一帆风顺的旅程,永远不会那么精彩。找到人生的方向,找到前行的道路,坚持走下去,人生将更充实,更美好。主题:苦难人生
    作家
    作品
    人物
    遭遇
    选择
    路遥
    《平凡的世界》
    孙少平
    因救人受伤、毁容。
    (1)放弃留在大城市的机会,执意回到煤矿 (1分)
    罗曼·罗兰
    (2)《名人传》(1分)
    贝多芬
    听力衰退,逐渐耳聋。
    创作《英雄交响曲:巴拿马》
    奥斯特洛夫斯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
    (3)因中枢神经受损,双腿瘫痪,双目失明(1分)
    手术之后,决定通过文学创作重新参加战斗,写下了《暴风雨所诞生的》。
    启示:三位主人公面对生命中的种种苦难,(4)始终不曾放弃,不曾退缩。他们珍惜可贵而美好的命运,在厄运中寻找生命的方向,告诉我们要勇敢面对挫折,让生命变得更美好,更有意义。 (2分)
    方向
    邵建航
    人生就像小溪
    我们都有自己的方向
    我们会在春天遇见
    就像树会长大
    草要发芽
    灯塔
    王柏龙
    海上的光
    若隐若现
    却依然明亮
    就像成长
    总会找到前进的方向

    相关试卷

    [语文][期中]2024学年度春季学期深圳中学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质量检测试卷(有解析):

    这是一份[语文][期中]2024学年度春季学期深圳中学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质量检测试卷(有解析),共6页。

    2024 学年度春季学期深圳中学八年级语文期中期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 学年度春季学期深圳中学八年级语文期中期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综合性学习,阅读, 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春季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春季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卷,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古诗文默写,综合性学习,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