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学年10.2 *师说教学课件ppt
展开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嗟乎!句读之不知或不焉官盛则近谀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郯子苌弘老聃李氏子蟠作《师说》以贻之
嗟:(jiē)读:(dòu)不:(fǒu)谀:(yú)传:(zhuàn)郯:(tán)苌:(chánɡ)聃:(dān)蟠:(pán)贻:(yí)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1段,从正面阐发中提出中心论题,为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确立理论根据。 第2段,正反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第3段,以圣人孔子从师的例子,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再论从师的必要性。 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一、第1段 思考:中心论点是什么?分几个层面来论述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是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二、第2段 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三、第3段: 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得出了什么结论? 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新师道观。
四、第4段: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2、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 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 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 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 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师 在本文中,“师”字共出现了如下五个常用义项: ①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以……为师: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 ③从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学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不耻相师 。 ⑤指有某种专业技能的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耻 文中的“耻”,做“以……为耻”讲,为意动用法。如: ①不耻相师 ②耻学于师 3.于 ①在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对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被 :不拘于时 ④比 :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向 :学于余
4.其 ①那些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他,他们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他的,他们的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④大概,表推测 :其皆出于此乎 ⑤确实,表加强语气 :其可怪也欤
5.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②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 作动词,“到”、“往”。
1.名词作动词:(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2)吾师道也 学习(3)惑而不从师 有疑惑 2.意动用法:(1)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3)位卑则足羞 感到羞耻3.形容词作名词:(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愚蠢的人(2)小学而大遗 小(大)的方面(3)其贤不及孔子 贤能
1.判断句:(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吾师道也(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5)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2.被动句:不拘于时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图文课件ppt,共60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精品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精品ppt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作者简介,唐宋古文运动,写作背景,课文探究,深入探究,内容小结,主题归纳,知识梳理,通假释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1 劝学教学ppt课件,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文学习重点,关于设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