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北京市2019-2020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阅读专题

    北京市2019-2020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阅读专题第1页
    北京市2019-2020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阅读专题第2页
    北京市2019-2020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阅读专题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北京市2019-2020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阅读专题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2019-2020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是否正确;,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是否到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二)阅读《石壕吏》,完成9-11题。(共5分)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9.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却忧愤深广,诗中的一个“_____”字概括了老妇一家艰难的生存状况;“ ”二字,表现了差役百般威逼、老妇一再哭诉的漫长过程,同时也暗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长时间未能入眠。(2分)
    10.对于《石壕吏》一诗的理解,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本诗按照时间的顺序,由“暮”到“夜”,再到“夜久”直至“天明”,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
    B.本诗的中间部分是差役和老妇两个人的对话,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老妇的悲惨遭遇和差役的蛮横无理。
    C.老妇的“致词”诉说了这一家的遭遇,既有为国家做出的巨大牺牲,也有家中现在衣不蔽体的悲惨处境。
    D.全诗以“独与老翁别”作结,交待了故事的结局,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这一家人的同情。
    11.本诗叙述了一个由差役“夜捉人”引发的悲惨故事。古诗词中还有许多含“夜”字的诗句,请你写出一句:___________(1分)
    【分析】参考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诗歌内容,从“妇啼一何苦”中可知,“苦”字概括了老妇一家艰难的生存状况;从“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可知,“夜久”二字,表现了差役百般威逼、老妇一再哭诉的漫长过程,同时也暗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长时间未能入眠。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CD.正确;
    B.有误,应该是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老妇的悲惨遭遇。
    故选:B。
    答案:
    (1)苦 夜久
    (2)B
    【点评】如何解答辨析诗歌内容的问题。
    解答此题可以分两步:第一步,审清题目要求,快速确立筛选信息的范围;第二步,比较分析各种相关信息,并准确辨析信息的正误。
    北京市通州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诗阅读。(共6分)
    阅读《石壕吏》,完成下列小题。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0. 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老妇一家的遭遇,这个字是________。
    11. 诗人对文中小吏的描写只用了“呼”与“怒”,请根据这个特点及老妇的其中一句“致词”,设计小吏的问话。
    小吏:________
    老妇: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12. 《春望》与《石壕吏》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战争背景下创作的,但两首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春望》抒发的是①______;而《石壕吏》则表达出作者的矛盾心理:既②______,又③_____。
    【答案】10. 苦 11.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点交出来!
    12. (1). 示例:①忧国家思 (2). ②同情百姓的遭遇 (3). ③希望百姓可以参加战争,共赴国难(赞颂老妇的牺牲精神)
    北京市海淀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1.(5分)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文中画线句子在诗里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二是烘托出诗人 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 的伟大胸襟蓄势。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11.【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解答】(1)本题考查诗意的把握。通读“顷风定云墨色……长夜沾湿何由彻”,明确本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与后面写其济世情怀形成对照,更能突出诗人的宽广胸襟。
    (2)本题考查句意赏析。解答时明确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运用的修辞及表达效果。“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意思是: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此句把“雨脚”比喻成“麻”,写出了雨水的密、连绵。
    答案:
    (1)暗淡愁惨 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
    (2)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要求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语言,把握表现手法和体会情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结合诗歌的内容,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完成即可。
    北京市房山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卖炭翁》,完成10-11题,(共4分)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0.下面两幅图分别表现了《卖炭翁》一诗的不同场景,请从文中选择最恰当的诗句为任意一幅配诗,并根据上下文写出卖炭翁此时的内心独白。(2分)
    我为【 】图配诗为:_________。此时卖炭翁的内心独白是:_________。
    11.作为现实主义诗歌,上文和下面【链接材料】都反映了底层百姓生活的疾苦,请概括说明这种疾苦在卖炭翁和老妪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2分)
    【链接材料】
    石壕史
    唐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妪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史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人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国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答: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卖炭翁》,完成10--11题。(共4分)
    10. 答案示例1:我为【甲】图配诗为:“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或晓驾炭车辗冰辙),此时卖炭翁的内心独白是:这场雪下的好呀,今天这车炭一定能卖个好价钱,卖了炭再买点粮食和棉花,让家人吃顿饱饭、做件棉衣。
    示例2:我为【乙】图配诗为:“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此时卖炭翁的内心独白是:唉!本来想着卖了这车炭,买些粮食回家,让家人吃顿饱饭呢,这下什么都没有了。这以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
    评分标准:共2分。选对诗句1分;内心独白1分,内心独白符合情境即可。
    11. 答案示例:《卖炭翁》中的老翁为解决基本生活辛苦地伐薪烧炭,却遭到宫使无情地掠夺;《石壕吏》中的老妪三个儿子都去参战,且两个儿子已经战死,自己又不得不前往战场。
    评分标准:共2分,选文和材料各1分,《卖炭翁》扣住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如财物被低价掠夺等,《石壕吏》扣住战争给带来的苦难,如家破人亡、贫苦潦倒、被迫服役之苦等。
    北京市延庆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阅读白居易的《卖炭翁》和《观刈麦》,完成8--9题。(5分)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8.对以上两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A.《卖炭翁》主要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作品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鞭挞与抨击,表达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了卖炭翁在冻得发抖的时候,却一心盼望天气更冷。“愿”字写出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矛盾心理,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同情。
    C.《观刈麦》主要写了农民一家人辛苦劳碌割麦和一个怀抱孩子的妇人拾麦的情景,作品表达了对贫困人民的同情,对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
    D.“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了人们割麦精疲力竭却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惜”字就是为了赞美人们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美德。
    9.白居易的《卖炭翁》和《观刈麦》都是关注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作品,表现手法有相似之处,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相同手法抒发内心不同情感的。(3分)
    答:
    【分析】《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是诗人白居易在《观刈麦》一诗中对刈麦者的心理刻画,这种矛盾的状态从侧面暴露了刈麦者的艰难处境。“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怜悯,不是为了赞美人们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美德。
    故选:D
    (2)本题是对诗歌写作手法和情感的分析归纳能力。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卖炭翁》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观刈麦》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答案:
    (1)D
    (2)评分标准:相同的手法:如心理活动、肖像、动作描写等(1分)结合两首诗(1分)不同情感(1分)
    译文:
    卖炭翁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观刈麦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担着用竹篮盛的饭,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希望夏日天再长一些。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卖尽家田,只好拾些麦穗填饱饥肠。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非常惭愧,整日也不能忘却。
    【点评】诗歌内容辨析题:
    1.对诗歌基本内容的理解是否正确;
    2.对重点句或名句的作用赏析是否恰当;
    3.对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是否正确;
    4.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是否到位。
    北京市海淀区十一学校 2019-2020 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试题
    (二)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 13-15 题。(共 6 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第一句中“ ”两字以比拟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第二句中“ ”字形象地写出了狂风威力之大。(2 分)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B.“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安史之乱。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人发出的呼喊,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D.全诗先抒情,后叙事,既写了诗人的贫寒、困窘,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15.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句“雨脚如麻未断绝”。(2 分)
    答: 。
    【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解答】(1)诗中对恶劣天气的描写非常精彩,其中“怒号”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字写出狂风威力之大。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C.正确。
    D.有误,全诗先描写,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故选:D。
    (3)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一定要正确理解其意思的情况下,结合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然后用生动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示例: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答案:
    (1)怒号 卷
    (2)D
    (3)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点评】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想象,一般难度较大。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诗词的表现手法等几方面鉴赏。

    相关试卷

    2022年北京市各地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

    这是一份2022年北京市各地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共8页。

    北京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

    这是一份北京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描述诗句画面的能力,关于此诗有一段传闻不胫而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市2019-2020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名著阅读专题:

    这是一份北京市2019-2020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名著阅读专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名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