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9-2020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603769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京市2019-2020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603769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京市2019-2020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603769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京市2019-2020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2019-2020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共19页。
(三)阅读《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完成12-15题。(共9分)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甲】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乙】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丙】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必为己 B.其中往来种作 盗窃乱贼而不作
C.大道之行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独子其子
13.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甲】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翻译:渔人对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了他所经历的事情,桃花源中的人都感叹惋惜。
理解:桃花源中的人已经与外界隔绝多年,听到渔人的讲述后,因为没听说过汉朝和魏晋而惋惜不已。
【乙】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翻译:太守立即派人跟着渔人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理解:渔人再寻桃花源却不得,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也间接地表明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世界。
【丙】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翻译: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
理解:在大同社会中,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14.《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都表达了古人对________(填四字短语)的向往和追求。二者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桃花源记》主要运用叙述和________的表达方式,《大道之行也》则主要运用________的表达方式。(3分)
15.有同学读完以上两篇文言文之后,不禁感慨道:“桃花源就是大同社会的样子啊!”请结合两文内容谈谈你对他这句话的理解。(2分)
【分析】参考译文:
桃花源记 晋朝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已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之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做标记。到了郡城下(武陵郡城),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
南阳的刘子骥,是品德高尚的人。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还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结束寻找)。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过问(桃花源)了。
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为:作为/为了;
B.作:劳作、耕作/兴起;
C.道: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说;
D.子:都指子女。
故选:D。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A.有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BC.正确。
故选:A。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阅读《桃花源记》一文,了解内容可知,主要讲述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的事情,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及对理想生活的一种向往;阅读《大道之行也》一文,了解内容可知,本文主要介绍了大同社会的特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结合两文的内容可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大同”社会中的”“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极其相似。
答案:
(1)D
(2)A
(3)理想生活 描写 议论
(4)示例:①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点评】文言知识积累:
是:
1、此(是知也)
2、这样(是马也)
3、表示肯定的判断(斯是陋室)
北京市通州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共10分)
阅读《马说》,完成下面小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与“是马也”中的“是”意思相同的两项是________和________(填序号)
①自以为是 ②是非之地 ③年年如是 ④回头是岸 ⑤是可忍,孰不可忍
14. 在反复诵读《马说》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文中有三个句子的结尾语气词“也”承载着作者的情感。以下是三位同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虽有名马,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理解:这句写的是千里马被埋没的不幸遭遇:遭受屈辱,沦落庸常,最终在屈辱中死去,不以日行千里著称。所以此处的“也”应读出作者对千里马的无限痛惜之情。
B.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理解:这句写的是千里马“食不饱”的严重后果,而这都要归于“食马者”的无知。此处的“也”,与“安”构成反诘问句,应读出对无知的食马者的愤慨。
C.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理解:“其真无马邪”与“其真不知马也”形成设问,为食马者进行辩解,认为“食马者”埋没千里马另有原因,所以此处的“也”,应该读出同情的语气。
15.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释】①上:唐太宗。②封德彝(568—627):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材料二:
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②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③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③理:加工雕琢玉石。
(1)《马说》一文中食马者对千里马“天下无马”的论断,与材料一中“________”(填原文语句)的论断在本质上相同。
(2)我们从材料二与《马说》中读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进行简要陈述。
16. 有人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过分夸大了“伯乐”的作用,如果是“千里马”,即使没有“伯乐”,最终也会脱颖而出。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什么看法?
【答案】13. (1). ③ (2). ⑤ 14. C
15. (1)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2)材料二中,卞和两次献和氏璧都被指斥为石头,而《马说》中,千里马被“食马者”埋没,告诉我们,如果当权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那么就会使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
16. 示例:我同意这种说法。这里的“千里马”指人才,如果真的是一位有才干的人,应该积极进取,主动迎接挑战,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是金子总会发光,不需要消极等待“伯乐”赏识。
北京市门头沟区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八年级调研语文试题
(二)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13-16题。(共9分)
【文段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乙】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文段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未果,寻病终 寻:
(2)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
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津
C. 问讯 间隔 D.交通 妻子
15.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老人和小孩,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理解:住在桃花源里,人们因为环境优美、生活富足而心情舒畅,这也是陶渊明所向往的田园生活。
【乙】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于是桃花源中的人们就断绝了来往。
理解:桃花源之所以与世隔绝,是因为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战乱来到这里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
16. 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3分)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答:
(二)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13-16题。(共9分)
13.(1)未果,寻病终 寻:不久
(2)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动词,以……为亲
14. D
15. 【乙】
16. 示例1: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示例2: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北京市海淀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2.(8分)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乙】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丙】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黄发的老人和垂下头发的小孩,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理解:住在桃花源里,人们因为环境优美、生活富足而心情舒畅,这也是陶渊明所向往的田园生活。
【乙】遂与外人间隔。
翻译:于是桃花源中的人们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来往。
理解:桃花源之所以与世隔绝,是因为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战乱来到这里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
【丙】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翻译:到了郡城,渔人去拜见了太守,报告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理解:渔人希望太守能派人探个究竟,所以向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村中的生活情状。
(3)找出《桃花源记》中所展现场景与链接材料中相对应的句子,并简要分析其各自形成的原因。
【链接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节选自《礼记•礼运》)
12.【分析】参考译文:
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狭窄的隧道)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
村中人见了渔人,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邻居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渔人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离开(舍弃)/舍弃/舍弃/舍弃;
B.通过/到达/懂得/透彻;
C.详细/都/具备/用具;
D.先前/先前/到达的地方/朝着。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和理解。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理解句子的意思要结合语段内容。
甲,翻译错误,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黄发垂髫”应该译作“老人和小孩”;
乙,正确;
丙,理解错误,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可知,《桃花源记》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但是世外桃源是不存在的,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作者只是借助渔人的报告,刘子冀的探访无果暗示了桃花源是不存在的,所以,“渔人希望太守能派人探个究竟”理解错误。
故选:【乙】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梳理材料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来概括即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材料】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相似。《桃花源记》中这种和谐、美好的场景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桃花源的人为躲避战乱,逃离到桃花源,长期与外面的世界间隔,没有战乱和赋税徭役而形成的。而材料中的这一场景是社会大道施行,天下大同造成的。
答案:
(1)A
(2)【乙】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相似。《桃花源记》和谐、美好的场景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桃花源的人长期与外面的世界间隔,没有战乱和赋税徭役而形成的。【材料】中的这一场景是社会大道施行,天下大同造成的。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这种方法在古文翻译中用得最多,中考几乎年年考到。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北京市房山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2-14题。(共8分)
【甲】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①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③其真不知马也!
【乙】苟变食卵
子思言荷变于卫侯曰①:“其才可将五百乘②。”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③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④,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⑤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⑥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卫侯即从子思之言而用苟变为将。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子思,孔子的孙子,名伋,字子思,战国初期哲学家,卫侯:指卫慎公。苟变:战国时卫国人。
②乘:古代四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③赋:征收。④官人:任人为官。⑤杞梓:指优质的木材。⑥干城:干,盾牌,城,城墙。用来比喻卫国的将领。
12.同学们交流文言文学习的经验,整理出如下成果。请将他们的成果补充完整。(4分)
(1)文言文学习要新旧联系,根据已掌握的文言词语推测出它在陌生句子中的意思
例如:【甲】文中“一食或粟一石”和“___①___”中的“食”都是“吃”的意思,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食”和“___②___”中的“食”都是“喂”的意思;根据以上所学并结合上下文,可以推测出[乙】文“食人二鸡子”中的“食”是“___③___”的意思。
(2)文言词语的意思在成语中多有留存,学习文言词语可以和常见成语联系起来以便加深理解。例如:在【乙】文“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中,“闻”有“听见”的意思,我想到的带有“闻”字且字义相同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
13. 【甲】文中三处划线语句的末尾都有“也”字,依据上下文对其所表达的情感态度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①嘲讽②谴责③痛惜B.①痛惜②嘲讽③谴责
C.①嘲讽②痛惜③谴责D.①痛惜②谴责③嘲讽
14. 【甲】【乙】两文都谈到了人才问题。【甲】文托物寓意,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寄寓了作者___①___;【乙】文通过子思劝谏卫侯的故事,告诉我们用人要“___②___”(用原文回答)。(2分)
(三)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2--14题。(共8分)
12.答案及答案示例:(1)①食不饱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吃
(2)闻风丧胆/闻风而动/闻过则喜/闻鸡起舞/闻所未闻等
评分标准:每空0.5分,共2分。
13.答案:D (共2分)
14.答案示例:①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的美好愿望。/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慨和讽刺。/作者不被重用的愤懑不平。
②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评分标准:每空1分,共2分。①空抓住作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表明态度即可。如果不能扣住“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只回答“嘲讽”“愤慨”等则不得分。
北京市延庆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2题。(8分)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善学者
善学者,师逸①而功倍,又从而庸②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③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④目⑤,及其久也,相说⑥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⑦,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注】①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②庸:归功于。③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 ④节:树枝和干的交接处。⑤目:纹理不顺处。⑥说:同“悦”。⑦从容:有"自然"的意思。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虽有至道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如获至宝
B.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虽有名马
C.然后尽其声 公然抱茅入竹去 不以为然
D.不知其旨也 请循其本 莫名其妙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⑴《兑命》曰:“学学半。” 译文:
⑵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译文:
12.下面是某同学写的《虽有嘉肴》的论证过程,请你补齐内容。(4分)
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 ① ”(原文)。作者开篇用 ② 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说起,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举“学”与“教”所产生的“ ③ ”(原文)和“ ④ ”(原文)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再得出本文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10.B
11. (1)《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
(2)善于提问的人,像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
12.教学相长,类比,“知不足”,“知困”
北京市海淀区十一学校 2019-2020 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试题
(三)阅读甲、乙两文,完成 16-19 题。(共 8 分)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②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④。”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节选自《战国策》)
【注】①比:接连着。②旦:天,日。③还:同“环”,环绕。④贾(gǔ):这里指报酬。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 分)
骈.死于槽枥之间
去.而顾之
翻译甲、乙两文中画线句子。(2 分)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伯乐乃还而视之。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马之.千里者
C.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D.①其.真无马邪②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乙文中的骏马因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而“马价十倍”。这个故事印证了甲文提出的“ ”(用原文语句回答)这一观点,说明了 。(2分)
【分析】译文:
【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乙】有个卖骏马的人,在集市上待了三天,却没有人知道他卖的马是骏马。他拜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骏马想要卖掉它,连着三天站在市上,没有人来问过。希望您能围着我的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来看它,请让我奉送给您一天的报酬。“伯乐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一日不到这匹马的价钱成了原来的十倍。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②句意为:离开的时候再回头来看它一眼。去:离开。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中重点词有:第一个“食”:喂马者;第二个“食”:通“饲”,喂。句意为: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②句中重点词有:乃,于是,就。而,表修饰关系。去,离开。句意为:伯乐于是走过去环绕着马看了一圈。
(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而:①表转折/②表转折;
B.之:①的/②助词,无实意;
C.以:①按照/②凭借;
D.其:①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②它的。
故选:A。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阅读乙文可知,匹骏马“马价十倍”的原因是: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阅读甲文可知,这个故事印证了文中提出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答案:
(1)①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②去:离开。
(2)①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②伯乐于是走过去环绕着马看了一圈。
(3)A。
(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的重要性。
【点评】顾
顾野有麦场(回头看)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看望,拜访)
A.便舍船
舍生取义
四舍五入
锲而不舍
B.才通人
指通豫南
通情达理
融会贯通
C.具答之
百废具兴
别具匠心
交通工具
D.扶向路
寻向所志
所向披靡
欣欣向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北京市各地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共17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共20页。
这是一份北京市2019-2020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名著阅读专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名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