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预科辅导班必备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3.2 弹力
展开3.2 弹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 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3. 理解形变概念,了解放大法显示微小形变。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 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学难点】
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现常见的一些相互作用(推、拉、提、压、举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其相互作用的共同点及本质。
学生活动:亲身感受推、拉、提、压、举等相互作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分析。
点评:列举实际问题分析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并导人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弹性形变和弹力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实验(见教材P54图3.2-2和P55图3.2-3),提出弹性形变和弹性限度。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体会,归纳总结。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叫形变。
有些物体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点评:通过拉长和压缩弹簧,使学生认识弹性形变,并理解弹性限度。
教师活动: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推、拉、提、压、举等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进一步分析归纳总结。
点评:结合对前面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师活动:实验讲解,学生观察思考,掌握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体验观察微小形变的法,提高实验能力。
点评:观察微小形变,培养观察能力和掌握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
教师活动: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弹力的方向。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弹力的方向。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归纳的能力。
点评:在掌握弹力产生条件的基础上,思考弹簧和绳子产生的弹力方向,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弹力的方向。
学生活动:学生分析常见的弹力的力向。并进行总结。
点评:小结弹力的方向,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几种弹力
事实上,只要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相互挤压,就一定能产生弹力,可见,弹力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直接接触并发生形变。
常见的弹力除了以上讲到的外,还有支持力,拉力等。
弹力的方向:一般情况下,凡是支持物对物体的支持力,都是支持物因发生形变而对物体产生弹力,所以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运动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教师活动: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书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学生活动:静止地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在压力,木板对书有支持力,指导学生并画出力的示意图。
结论: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运动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 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引导学生分析静止时悬绳对重物的拉力及方向。
引导得出:悬挂物体由于重力的作用而拉紧悬绳,使重物、悬绳同时发生微小形变。重物由于发生微小形变,对悬绳产生竖直向下的弹力;这是物体对绳的拉力,悬绳由于发生微小形变,对物产生竖直向上的弹力,这就是绳对物体的拉力。
结论:拉力是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点评:感受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弹簧形变的关系。
教师活动:利用传感器,通过计算机实时测量,处理试验数据,分析买验结果。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通过计算机演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点评:实验研究――胡克定律,使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如何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图象处理),如何分析图象找出规律。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总结现津,得出结论。
点评:培养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探索和寻找数据之间的关系,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做F-x图象,利用数学知识确定F和x的关系,找出物理规律。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用实验数据做图象,进一步体验用图象处理数据的方法。
点评:掌握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注意事项:
1.本实验要求定量测量,因此要尽可能减小实验误差。标尺要竖直且紧靠指针以减小读数带来的误差,每次改变悬挂钩码个数后,要待系统稳定后再读数。
2.实验中所提供的米尺精确度为1mm,应估读一位。
3.弹簧组的说明书已经说明每个弹簧的弹性限度,注意不要超过它的弹性限度使用。
通过以上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性物体的弹力和弹性物体的伸长(或压缩)的长度成正比,即,其中是劲度系数,单位是N/m。
(四)实例操练
例题1.有一根弹簧原长为,在下面挂上0.5的重物后长度变成了18cm,求弹簧的劲度系数。
解答:已知弹簧的原长为,后来的长度为,弹簧的弹力为5N,伸长量为,由胡克定律可知,。
答案:166.7N/s
说明:不同材料的弹簧劲度系数是不一样的,同一种材料的弹簧形状和长度不相同时,其劲度系统也是不一样的。
训练:竖直悬挂的弹簧下端,挂一重为4N的物体时弹簧长度为12cm;挂重为6N的物体时弹簧长度为13cm,则弹簧原长为 cm,劲度系数为 N/s。
解析:弹簧上悬挂物体时弹簧在伸长,由胡克定律可知:弹簧的拉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即,其中为劲度系数,在数值上等于伸长后总长度减去原长,即,改变悬挂重物的重力,伸长量变化,这样可以列出两个方程,通过方程组可求出弹簧原长和劲度系数。
设弹簧的原长为,劲度系数为,设挂的重物时弹簧的长度为,挂的重物时弹簧的长度为,则 ,由胡克定律得:
代入数据解得:
答案:10 200
三、课堂小结
在弹力的教学过程中,在这样几个难点需要突破,一是任何相接触的物体间都可能有弹力,弹力的产生条件是接触并且有形变,但是有些物体的形变量很小,不容易观察到,就会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这种情况下弹力到底有没有?例如物体放在桌面上,压力和支持力不通过 形变来判断,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微小形变的演示,通过演示,使学生确信任何两个接触的物体间都可以有弹力。另外一个难点是弹力有无的判断,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假设判断的方法,不仅让学生知道判断的访求,更应该让学生学会这些方法的迁移,例如假设的判断方法,也可以用到摩擦力的有无的判断中去。一般弹力大小的判断要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 判断,而弹簧弹力的判断可以根据胡克定律进行判断,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胡克定律,在发现中锻炼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教材P56“问题与练习”3、4题。
暑期预科辅导班必备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3.3 摩擦力: 这是一份暑期预科辅导班必备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3.3 摩擦力,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暑期预科辅导班必备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2.6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这是一份暑期预科辅导班必备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2.6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暑期预科辅导班必备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这是一份暑期预科辅导班必备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