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三)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知识点归纳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9/605005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人教版(初三)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知识点归纳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9/605005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人教版(初三)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知识点归纳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9/605005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人教版(初三)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知识点归纳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人教版(初三)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知识点归纳,共21页。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第一节 延续文化血脉
知识点归纳
1、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虽然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新时代延续文化血脉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5、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6、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7、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融入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8、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9、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10、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
简答题:
1、为什么要坚持文化自信?如何坚持文化自信?
答:(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2)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2、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地位是怎样的?
答:(1)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事准则等等。
(2)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3、青少年应如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答: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美得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第二节 凝聚价值追求
知识点归纳:
1、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2、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人民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4、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5、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6、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民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7、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9、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平、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10、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青少年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简答题:
1、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答:(1)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弘扬高尚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民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2、怎样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表现有哪些?
答:(1)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
(2)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
(3)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3、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1)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坚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3)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第一节 正视发展挑战
知识点归纳:
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2、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
3、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4、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
5、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6、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7、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8、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简答题:
1、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答:(1)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2)新的特点: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匀,“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
2、我国为什么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答:(1)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2)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3)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3、我国面临哪些资源?环境危机其产生原因有哪些?
答:(1)危机: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原因:①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②由于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我国环境问题愈加严重。
4、面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答: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解决。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共筑生命家园
知识点归纳: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
3、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4、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5、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
6、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7、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8、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9、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简答题:
1、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答:(1)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3)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答:(1)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活生产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4)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只有实行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