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现代文阅读指导之记叙文的主题与标题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现代文阅读指导之记叙文的主题与标题教案01
    现代文阅读指导之记叙文的主题与标题教案02
    现代文阅读指导之记叙文的主题与标题教案03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现代文阅读指导之记叙文的主题与标题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现代文阅读指导之记叙文的主题与标题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现代文阅读专项指导之记叙文的主题与标题

    一、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滴水之恩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当我在陌生的乡间找到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

    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

    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我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

    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

    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

    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

    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他无神的眼睛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

    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但我还是认出了他。

    去马山吗?我焦灼地问。

    去马山?他迟疑了一会儿,让我上了车。

    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暗。

    你是马山人?他问。

    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你去过马山?

    去过。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

    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

    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后来再也不赌了。我真的很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

    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每个人都有尊严,我要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

    马山到了!他刹住车。

    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

    他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作者:唐敏。有删改)

    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之间的故事。(4分)

     

    2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4分)

     

    3.文中的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4分)

     

    二、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奇怪的西方记者(邓笛)

    安娜·魏特尔出了飞机场,首先戴上墨镜,然后往身上喷了喷刚从机场商店买的防虫剂。她想,这是她到非洲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像她这样一个名记者,怎么能住非洲肮脏的旅馆,吃垃圾一样的饭菜呢?当然,这些脏、乱、差的事情可以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

    此刻,另外一位记者乔什夫·阿杜拉离开了自己的办公室。他是拉各斯《星报》的记者。当他听说自己将要见到闻名遐迩的欧洲记者安娜·魏特尔时,心中忍不住一阵激动。“她需要得到尼日利亚同行的帮助。”安娜·魏特尔的助理打电话时这样对他说。

    乔什夫没有像以往一样驱车回家,而是将车开到安娜·魏特尔的下榻处。这是一家国际连锁宾馆,或许是因为安娜·魏特尔对宾馆的期望值太高了,她见到乔什夫时先是抱怨了一阵,说空调性能不好,房间里还有蚊子。“咱们找一家饭店边吃边聊,”她说,“找一家……有非洲特色的……哦,对,那种装饰得五颜六色的……”

    乔什夫想了一想,想到了一家可以吃到尼日利亚传统菜的饭店。他开车带安娜去了那儿。他对这家饭店很满意,但是安娜似乎不以为然。

    “嗯……太干净了。”她说,“又干净又安静……”

    “这样不好吗?”乔什夫问。

    “缺少了一点非洲元素。”安娜说。

    “你指的非洲元素是什么?”乔什夫问。

    “嘈杂、拥挤、混乱、花花绿绿……”

    “唔,”乔什夫说,“拉各斯的确是一个喧闹的花花绿绿的城市,人口众多……但是,我们都喜欢去好的环境吃好的菜肴,这和别的地方的人没有什么两样!”

    安娜显得很失望。“在这儿我找不到一点儿非洲的感觉。”她说。

    “安娜,”乔什夫解释道,“非洲是一块大陆,有54个国家,9亿人口,使用的语言有多少种至今也没有统计出精确的数字——大概有几百种吧!”

    乔什夫试图告诉她,非洲是千姿百态的,不能让一个地方的面貌代表整个非洲的形象。但是,安娜根本不听。乔什夫只好改变话题。

    “那么,您将写些尼日利亚的什么呢?”他问。

    “还没有确定。”安娜说,“我要走走看看,感受一下。比如,枪支、犯罪、那些饿得瘦骨嶙峋的人……还要配上图,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是瘦骨嶙峋的饥饿者手中持枪从事犯罪活动……”

    乔什夫想了一会儿。“是的,与别的大城市一样,拉各斯也有犯罪现象,但是,我不认为这是什么有趣的题材,而且在这里你很难找到许多饿得瘦骨嶙峋的人。”他指着桌上丰盛的菜肴,“我们这儿的人吃得都很好!”

    “说说你们报纸的情况。”安娜也改变了话题。

    “有各种栏目,”乔什夫说,“当然,也会报道犯罪,如果你感兴趣,我可以给你讲讲曾经发生的……”

    “这有点儿意思。我想,我可以用我的影响力让这类报道更加……”

    “我有一个想法,”乔什夫说,“你为什么不写一写拉各斯人的日常生活呢?你知道,写到非洲,人们就会写到饥荒、战争、腐败……但是,这些并不是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状况。”

    安娜显得很困惑。乔什夫继续说道:“你为什么不写一写普通人的普通事,比如这个饭店,比如学校里幸福的孩子……”

    “读者不喜欢看这些。”安娜说,“我需要落日下阴暗的非洲这样的意境……”

    不明白为什么西方人说到非洲就会说到阴暗。其实,要说阴暗,伦敦才阴暗呢——乔什夫有一年12月份去过伦敦,才下午3点,天就黑了,而尼日利亚是他见过的阳光最明媚的地方。安娜不理会他,继续说道:“描写阴暗,是为了让人们感受阳光;描写低俗,是为了让人们向往高雅……”

    “这我能理解,”乔什夫说,“可是,在尼日利亚有低俗的人,也有高雅的人,你为什么不写一写高雅的人呢,比如那些作家、学者……有很多的呀,如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索因卡,1991年布克奖得主班·欧克利,著名作家齐诺瓦·阿切比……他们有好多事值得说一说……”

    乔什夫从安娜的脸上看出了不屑一顾,似乎只有她自己才是唯一重要的学者与作家。

    几天以后,安娜回到了伦敦。“去了一趟非洲,总得写些什么,写什么呢?”她打开电脑,开始打字:“非洲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一下飞机,我就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乔什夫·阿杜拉有一张典型的非洲人的脸,他是一个思想开明的记者,是一名在黑暗的非洲不懈地为争取言论自由而顽强斗争的勇士……没有我们的帮助,他将困难重重……”

    与此同时,乔什夫·阿杜拉正在家里读新出的《星报》,这上面登载了一篇他写的文章,标题是“奇怪的西方记者”。

    1.开头第一段对安娜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何用意?

     

    2.安娜的“非洲感觉”具体指怎样的感觉?看到和听到的实际情况又如何?

     

    3.安娜的困惑与乔什夫的不解分别是什么?

     

     

    4.有人认为,将小说标题改为“阴暗的非洲”更加合适。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分别从内容、结构两方面谈谈你的理由。

     

    巩固练习

    一、阅读赏析(共13分)

    痴心石

    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看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的看。树太大了,不好整棵的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的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那个人笑着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以后的很多年,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我和父母,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

    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那些怪癖,可是他们包涵。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有一次,我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去。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为难。半醒了,我只挥一下手,说:不去。醒来发现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妈妈迎了上来,责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

    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各捧着一块石头。

    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捡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妈妈说:我挑挑拣拣,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看着比我还要瘦的父母,看着这两块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上的、世间最朴素的石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

        (节选自《三毛文集》,有删改)

    2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第①②段写的是少年时拖树根回家的故事,这与标题“痴心石”无关,应该删除。

    B.品读第③段画线句,这些语句表现了父母对我个性和爱好的尊重,是痴爱的表现。

    C.第④段加点词“包涵”的含义是:父母对于“我”的那些怪癖,认为情有可原,而选择了理解与尊重。

    D.第⑨段画线句中,作者说“可是开不了口”的原因是:“我”深深感受父母的爱,“我”怕一开口就会泪流满面。

    30.面对父母的浓浓爱意,作者却在第⑨段中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这是为什么?(2分)

     

     

    31.品读下列语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4分)

    ①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捡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

     

     

    ②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32.理解:作者用“痴心石”作为文章题目的原因是什么?(3分)

     

     

    33.文中“我”的父母理解、尊重孩子的“怪癖”,对此,你肯定很有感受,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720题。(15分)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17.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3分)

     

    18.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4分)

    (1)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2)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19.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4分)

     

     

    20.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4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3-17题。(17分)

    描花的日子

        这里一年四季都有让人高兴的事儿。春天花多鸟多蝴蝶多,特别是满海滩的洋槐花,密得像小山。夏天去海里游泳,进河逮鱼。秋天各种果子都熟了,园艺场里看果子的人和我们结了仇,是最有意思的日子。冬天冷死了,滴水成冰,大雪一下三天三夜,所有的路都封了。

        出不了门,一家人要围在一起.

        母亲和外祖母要描花了。她们每年都在这个季节里做这个,这肯定是她们最高兴的时候。我发现父亲也很高兴,他让她们安心描花,余下的事情自己全包揽下来。平时这些事他是不做的,比如喂鸡等。他招呼我带上镐头和铁锹去屋后,费力地刨开冻土,挖出一些黑乎乎的木炭——这是春夏准备好的,只为了这个冬天。

        父亲点好炭盆,又将一张白木桌搬到暖烘烘的炕上。猫在角落里睡了香甜的一觉,开始了没完没了的思考。外面天寒地冻,屋里这么暖和。这本身就是让人高兴、幸福的事。

        母亲和外祖母准备做她们最愿做的事:描花。她们从柜子里找出几张雪白的宣纸,又将五颜六色的墨搬出来。我和父亲站在一边,插不上手。过了一会儿,母亲让我研墨。这墨散发出一种奇怪的香气

        外祖母把纸铺在木桌上,纸下还垫了一块旧毯子。她先在上面描出一截弯曲的、粗糙的树枝,然后就笑吟吟地看着母亲。母亲蘸了红颜色的墨,在枯枝上画出一朵朵梅花。父亲说:好。

        母亲鼓励父亲画画看,父亲就画出了黑色的、长长的叶子,像韭菜或马兰草的叶片。外祖母过来端详了一会儿,说:不像,不过起手这样也算不错了。她接过父亲的笔,只几下就画出了一蓬叶子,又在中间用淡墨添上几簇花苞——我也看出来了,是兰草。我真佩服外祖母。

        我也想画,不过不画草和花,那太难了。我画猫。猫脸并不难画,圆脸,两只耳朵,两撇胡子。可是我和父亲一样笨,也画得不像。父亲说:这可能是女人干的活儿。

        整整一天,母亲和外祖母都在画。她们除了画梅花和兰草,还画了竹子。父亲一边看一边评论,把他认为最好的挑出来。他说:这是你外祖父在世时教她们的,他不喜欢她俩出门,就说在屋里画画吧。可惜如今太忙了……我每年都备下最好的柳木炭。

        猫一直没有挪窝,它思考了一会儿,便站起来研究这些画了。它在每一张画前都看了看,打了个哈欠。可惜它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踩到了红颜色的墨上,然后又踩到了纸上。父亲赶紧把它抱开,但已经晚了,纸上还是留下了一个个红色的爪印。父亲心疼那张纸,不停地叹气。

        外祖母看了一会儿红色爪印,突然拿起笔,在一旁画起了树枝。母亲把爪印稍稍描了描,又添上几朵,一大幅梅花竟然成了!我高兴极了,我和父亲都没想到这一点:有着五瓣的红色猫爪印本来就像梅花嘛!

        就这样,猫和母亲、外祖母一起,画了一幅最好的梅花。

    13.纵观全文,第段内容似乎和下文描花这件事关系不大。你认为第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3分)

                                                                                       

     

     

    1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3分)

      她们每年都在这个季节里做这个,这肯定是她们最高兴的时候。

      我发现父亲也很高兴,他让她们安心描花,余下的事情自己全包揽下来。

                                                                                     

                                                                                  

    15.通读全文,简要概括外祖母的形象。    (4分)

                                                                                          

    16.分析本文标题的作用。    (4分)

                                                                                          

    17.阅读以下两则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幸福的认识。    (3分)

      材料一:生活是由一件件的琐碎之事连缀而成的,这根线上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纽扣。

      材料二:据调查,在表示自己生活不幸福的人群中,72%的人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花费在上网、玩手机上。

                                                                                                

     

     

     

     

     

     

     

     

     

    一、参考答案:

    1.几个月前,他流落到马山,给他买水买糕,劝他回家。(1分)在步行返回的山路上,恰好拦到他的车。他没认出,给讲了几个月前在马山发生的事,认为那次受到的帮助改变了他。到马山后才知道他是专程送的。(3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2情节:交代面临的困境,写出步行返回的原因,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主题:老妇人充满善意的言行,表现了她对陌生人的友善与关爱,使主题更丰厚。(意思对即可。一个角度2分,共4分)
    3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细心体贴,尊重他人:没有言明曾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意思对即可。一方面2分,其中形象1分,分析1分。共4分)
    4点明他是雨夜专程送的,更突出他的善良和爱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受人滴水之恩,便涌泉相报、回馈社会的主题。故事这样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更具艺术表现力。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答出三点即可)

    二、答案:

    1、运用了动作心理描写,表现安娜的傲慢自大和对非洲的偏见岐视,为下文写安娜与乔什夫的沟通困难做铺垫。

    2、安娜的“非洲感觉”:嘈杂、混乱、拥挤、花花绿绿;实际情况:居住环境干净安静;物质丰富美味,人民生活幸福;不乏学识渊博举止文雅者。

    3、安娜的困惑:固有的印象与实际不符;自己所想要的与乔什夫的介绍格格不入;乔什夫的不解:安娜对现实充满抱怨和不满;安娜对非洲美好的一面丝毫不感兴趣;

    4、同意将小说标题改为“阴暗的非洲”更加合适。理由:从内容上看,符合安娜对非洲的一贯看法,与全文内容相一致;从结构上看,与安娜回伦敦的所写的文字相照应,结构更加严谨;

    不同意将小说标题改为“奇怪的西方记者”更加合适。从内容上看,全文乔什夫的视角,处处展示安娜的奇怪,以此为题与全文内容更加贴近;从结构上看,与结尾一段相照应,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

     

    巩固练习答案

    一、       答案

    29.A

    30.作者一方面深深感受到父母的爱,他们想把想得到的一切都给了;另一方面因为父母为付出太多而愧疚,实际上是反语。(答出大意即可)

    31.作者通过语言描写,细致地表达了父亲为挑石头、洗石头的良苦用心和浓浓爱意。(答出大意即可)作者描写的心理活动(或:通过的联想与想象),细腻地表达了对父母痴心之爱的醒悟、感动和自责。(答出大意即可)

    32.“石头是文中传递情感、表达爱意的物品,用痴心修饰石头,表达了父母对我的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切中文章主旨。(意近即可)

    33.提示:肯定或否定这种做法均可以,但必须写出充足的理由。

    二、答案

    17.枣树生长在高峻、陡峭的石崖上,崖上极少有泥土和草木,缺少养料和水分。【解析】第段写出了石崖上的枣树的特点,进行概括即可。

    18.(1)答案: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色彩和形态两个方面对枣树进行了描写;写出了枣树的果实丰硕、枝繁叶茂,表现了枣树的健壮而蓬勃。

       (2)答案: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枣树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活泼,也表达了作者对枣树的喜爱之情。

        【解析】须答出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

    19.改变了作者的心情,去掉了自身俗气;丰富了枣树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这句是对引用《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的总结。

    20.美好的事物,虽然远离你,让你触摸不到,但却总在召唤着你,让你企慕;它给人们带来的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

       【解析】最后一段点出了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的感悟。所概括出的意思对即可。

    三、答案

    13. 示例一能。第段中有关四季的内容和文章主要内容描花关系不大。去掉后行文更简洁,内容更集中。因此可以删去。

        示例二不能。第段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且冬天冷死了,滴水成冰,大雪一下三天三夜,所有的路都封了为下文出不了门,一家人要围在一起作了铺垫。所以不能去掉。

    14 母亲和外祖母可以做她们最愿做的事:描花。所以,她们很高兴。

        父亲看到母亲和外祖母高兴,他就很高兴;他能为家人做些事而感到高兴。

    15.  外祖母是一个和蔼可亲、宽容厚道、心灵手巧、有生活情趣的人。

    16.  是行文的线索;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暗示了一家人和谐、幸福的生活;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7.  文章写一家人在一起描花就是幸福。材料一表明幸福就在平凡生活的细节中。材料二表明不幸福是因为这些人沉浸在无聊的虚拟的小世界里,缺少与家人的交流与分享。综上所述,我认为幸福就是珍惜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刻,高兴了彼此分享,痛苦了共同分担。

     

     

    相关教案

    现代文阅读专项指导之记叙文阅读12种题型 教案: 这是一份现代文阅读专项指导之记叙文阅读12种题型 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记叙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现代文阅读专项指导之记叙文阅读12种题型学生用无答案 教案: 这是一份现代文阅读专项指导之记叙文阅读12种题型学生用无答案 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记叙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现代文阅读专项指导之记叙文的人物与写作手法 教案: 这是一份现代文阅读专项指导之记叙文的人物与写作手法 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短文,完成25—28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