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九年级下册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学习情境]取一块轻玻璃片,在玻璃片上滴上几滴水,上放一个盛水的小烧杯,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迅速搅拌使之溶解,拿起烧杯,观察现象。
[现象]玻璃片与烧杯固定在一起。
[设问]请大家猜想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学生讨论]
[学生发言](教师给予鼓励)
[教师演示]将上述固定在一起的玻璃片与烧杯放在热水中,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结果]玻璃片与烧杯分开。
[教师]请进一步肯定刚才的猜测。
[小结猜测结果]硝酸铵溶解时使溶液温度降低,玻璃片上的水层遇冷结冰,将玻璃片与烧杯冻在一起。
[设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物质溶于水是否都是这样的?
[过渡]下面我们进行活动探究,解决以上问题。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仪器:烧杯、玻璃棒、温度计
药品:固态NaCl、NH4NO3、NaOH
探究内容:设计实验方案,研究溶液温度的改变,探究各固体溶解时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实验方案: 。
画出所设计的实验简图: 。
观察记录:
[学生活动]
[展示与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展示各组的实验方案,实验简图,并描述实验结论)
[探究情况](选一组探究情况)
实验方案:将温度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温度并记录;向烧杯中加入一种固体,用玻璃棒迅速搅拌,读出温度计的刻度并记录。对另两种固体做同样的实验。
溶解现象;用手触摸各烧杯外壁,NaCl溶液的烧杯无明显变化,盛NH4NO3溶液的烧杯较冷,盛NaOH溶液的烧杯壁较热。
结论:NaCl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NH4NO3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溶解时吸收热量;NaOH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溶解时放出热量。
[引导学生思考]同样都是溶解过程,为什么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
[演示与分析](可用多媒体演示下述过程)
溶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在水的作用之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被拆开,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给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不同的溶质,这两种过程吸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此溶解过程向环境放出热量;反之则溶液的温度降低,此溶解过程从环境吸收热量。
[小结板书]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
[引导]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
[投影]可供选择的用品有:烧杯、玻璃棒、广口瓶、单孔塞、玻璃导管、橡皮管、U形管、轻玻璃片、NaCl、NaOH、NH4NO3。
[设计探究]
[交流与展示](同学互相交流设计结果)
几种设计方案:1.在三个盛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NaCl、NH4NO3、NaOH固体,用玻璃棒搅拌,以手触摸烧杯外壁来判断溶液温度的变化。
2.在三个广口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分别加入NaCl、NH4NO3、NaOH固体,迅速将带导管的塞子塞住瓶口,导管的另一端伸入水中,轻轻振荡广口瓶,观察导管另一端的现象。若导管另一端出现气泡,则证明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气体膨胀;若导管中有一段水柱,则证明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气体收缩。
3. 在三个广口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分别加入NaCl、NH4NO3、NaOH固体,迅速用带U形管的塞子塞住瓶口(在U形管内事先装一段水柱),轻轻振荡广口瓶,观察水柱的移动情况。
[活动探究](连接仪器,验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
[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了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并了解了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通过再设汁再探究,使我们初步了解了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作业]将家中的日用品溶于水中,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板书设计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
备课资料
1.溶解是化学变化吗?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这是从宏观上来说的化学变化的概念。从微观上来看,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核保持不变,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改变,或者说核外电子重排,使分子组成或原子、离子等结合方式发生改变,表现为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
了解了溶解的过程,便很容易判断某种物质的溶解是否为化学变化。若溶剂变化时,或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时有新的化学键生成,便是化学变化。例如上面提到的理想溶液,以及乙醇溶于水都不是化学变化,因为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都不是化学键。氯化氢气体溶于水是化学变化,这一溶解过程发生了电子的重排,实际上是路易斯酸碱反应。过渡金属化合物的溶解一般为化学变化,因为过渡金属离子在水溶液中一般可生成配离子,如Al(H2O),在配离子中存在配位键,配位键也是一种共价键。
2.无土栽培
无土栽培是利用营养液栽培作物的。无土栽培的作用从营养液中吸取养料和水分。这种栽培方法突破了土壤、气候条件的限制,在沙漠、石岛、戈壁、山区、工矿区以及其他缺乏耕地而有水源的地区都可以实施。无土栽培方法省水、省肥,可以显著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无土栽培营养液是多种化合物的水溶液。这些化合物中含有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为适应不同作物生长的需要,无土栽培营养液的组成有所不同(见下表)。
几种作物无土栽培营养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拓展性课题——溶液、乳浊液、悬浊液
内容提要
1.了解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概念。
2.能够辨认生活中的一些液体。
3. 了解它们的用途。
教学建议
1.分别展示一瓶溶液、悬浊液、乳浊液,让学生归纳总结其概念。
2.教师补充并总结三种液体的概念及特征。
3.辨认老师给定的一些液体。
4.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物质,溶于水,判断其液体是溶液,乳浊液还是悬浊液。
5.学生谈三种液体的用途。
6.教师补充总结。(可播放有关电视、录像)
水中加入的溶质
NaCl
NH4NO3
MaOH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溶解现象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结论
种类
肥料
番茄/%
甜瓜/%
茄子/%
硝酸钙晶体[Ca(NO3)2·4H2O]
3.54
8.26
3.54
硝酸钾晶体(KNO3)
4.04
6.07
7.08
磷酸二氢铵晶体(NH4H2PO4)
0.77
1.53
1.15
硫酸镁晶体(MgSO4·7H2O)
2.46
3.70
2.46
年级
初三
学科
化学
版本
期数
内容标题
溶液的形成(两课时)
分类索引号
G.623.2
分类索引描述
教学法
主题词
溶液的形成(两课时)
栏目名称
教案精选
供稿老师
审稿老师
录入
一校
二校
审核
九年级下册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九年级下册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稳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案,共7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 氧气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 氧气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