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专用】4、观沧海 精准导学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暑假辅导
展开课程名称
年级
学科
授课教师
日期
时段
教学目标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文修养。
2.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教学时长
建议60分钟
知识导图
导学一 观沧海
知识点讲解 1:基础知识
精准诊查
1:基础知识
观沧海
2:作品学习
互动导学
(1)诗歌原文
(2)作者简介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2)写作背景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割据纷争不断,曹操趁机扩大势力,逐渐统一了北方。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平定袁绍残部,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
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3)词语解释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例题
1. [填空题] [难度:★☆☆☆☆]
诗中“星汉”的意思是 。
【参考答案】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银河灿烂也仿佛是从大海升起。“星汉”指银河。
【知 识 点】 观沧海
【学科能力】 识记理解
2. [默写] [难度:★☆☆☆☆]
在古诗文中,“萧”常表示萧索、萧条之意,如曹操的《观沧海》中的“ ,
”。
【参考答案】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知 识 点】 观沧海
【学科能力】 识记理解
我爱展示
1. [填空题] [难度:★☆☆☆☆]
诗中“临”“竦峙”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参考答案】 临:到达,登上。竦峙:耸立。
【知 识 点】 观沧海
【学科能力】 识记理解
2. [默写] [难度:★☆☆☆☆]
《观沧海》中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
【参考答案】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或者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知 识 点】 观沧海
【学科能力】 识记理解
知识点讲解 2:作品学习
(1)全诗翻译
(曹操)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星辰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产生的。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2)诗歌主题
这首诗借景抒情,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3)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描眼前海景,抒雄心壮志。虚实结合,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涌”写出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也仿佛让人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
例题
1. [单选题] [难度:★★★☆☆]
古代诗歌鉴赏。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参考答案】 C
【知 识 点】 观沧海
【学科能力】 整体感知
【题目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技法、内容、意境、思想感情等的判断。
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
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
C.正确;
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
2. [单选题] [难度:★☆☆☆☆]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写大海全景以及碣石山与海岛相对峙的样子。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不符合秋天的景物特征。
C.“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襟。
D.“幸甚至哉”感叹北征乌桓能得胜而归是很幸运的。
【参考答案】 C
【知 识 点】 观沧海
【学科能力】 整体感知
【题目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A.有误,“碣石山与海岛相对峙”错误。“山岛竦峙”指山岛巍然耸立,不是对峙;
B.有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符合秋天的景物特征; C.正确;
我爱展示
D.有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句意:真是无比的幸运啊,让我可以用诗歌来歌咏我的志向和心情。不是“感叹北征乌桓能得胜而归是很幸运的”。
1. [诗歌鉴赏] [难度:★★★☆☆]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秋是悲凉的,而在曹操的眼里却充满了生机,为什么?
(2)请任选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妙处。
【参考答案】 (1)因为曹操北征乌桓刚刚打了胜仗,内心充满了喜悦,对未来统一中原、建功立业充满了信心,也表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运用夸张和互文修辞,展开丰富的想象,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知 识 点】 观沧海
【学科能力】 鉴赏评价
2. [诗歌鉴赏] [难度:★★★☆☆]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诗人眼中的大海、山岛、草木的特点。
(2)这首诗写得意境宏阔,请结合画线诗句,说说你阅读后的体验。
【参考答案】 (1)(大海)汹涌澎湃,(山岛)高耸挺拔,(草木)丰盛繁茂
(2)答案示例:诗人想象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是从大海的母腹孕育而出,这让我感受到大海的博大壮阔,体会到激荡在诗人心中的豪情壮志。
【知 识 点】 观沧海
【学科能力】 鉴赏评价
3. [诗歌鉴赏] [难度:★☆☆☆☆]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C
(2)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壮丽。
【知 识 点】 观沧海
【学科能力】 整体感知
限时考场模拟 分钟完成
能力展示
【机构专用】18、狼 精准导学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暑假辅导: 这是一份【机构专用】18、狼 精准导学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暑假辅导,共6页。
【机构专用】16、猫 精准导学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暑假辅导: 这是一份【机构专用】16、猫 精准导学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暑假辅导,共7页。
【机构专用】8、陈太丘与友期 精准导学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暑假辅导: 这是一份【机构专用】8、陈太丘与友期 精准导学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暑假辅导,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