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二次函数y=ax²+bx+c(a≠0)的图象 教案

    二次函数y=ax²+bx+c(a≠0)的图象第1页
    二次函数y=ax²+bx+c(a≠0)的图象第2页
    二次函数y=ax²+bx+c(a≠0)的图象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上册19.2 二次函数 y=ax2+bx+c(a≠0) 的图象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上册19.2 二次函数 y=ax2+bx+c(a≠0) 的图象教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问题1 调查目的,问题1 典型作答,问题1 统计结果,问题1 结果分析,问题2 调查目的,问题2 典型作答,问题2 统计结果,问题2 结果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题名称: 19.2 二次函数的图象(1)
    教师姓名: 李鑫亚
    学校:北京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
    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习内容分析
    函数是中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内的重要内容,在初中阶段,学生通过对函数表达式和函数图象的研究,初步了解函数的性质,其中函数图象是对函数关系的直观表现.“二次函数的图象”是北京市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十九章 《二次函数》的一节重要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函数图象的画法、一次函数有关内容、以及二次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本节课是学生研究二次函数图象的第一课时,是二次函数一章的核心内容,是后续研究二次函数其他表达式图象以及研究二次函数性质的基础;同时,由于函数的学习联系性强,所以学好本节课,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研究函数的内容和方法,为今后的函数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课以程序性知识为主要目标,根据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要求,存在以下必要的教学环节:注意与预期、激活原有知识、选择性知觉、新知识纳入原有命题网络、认知结构重建与改组、根据线索提炼方法、知识转化为技能、技能在新的情境中应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课前活动 提取与回忆——研究一次函数图象的过程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情况,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前期调查:
    1.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图象的画法”与“一次函数的图象”两节课,请你总结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2.请你在下面的坐标纸中,尝试画出的图象
    【问题1 调查目的】了解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画函数图象的方法
    【问题1 典型作答】

    【问题1 统计结果】 有92%的学生能够说出“列表,描点,连线”;
    有14.29%的学生认为“用直尺连接点”、“取两个点”、“连成一条直线”.
    【问题1 结果分析】通过八年级的学习,学生虽然经历了画一次函数图象,但只机械的记住画一次函数图象的步骤和要求,对知识的理解还留在表层,没有将画函数图象提升到方法层面,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是不利的. 所以在课前,我针对部分学生的问题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由学生共同复习,并组织全班开展讨论;对仍有疑问的同学进行单独辅导,对于他们心中的疑惑耐心解答,最终全班对函数图象的画法有所回忆.
    观察一次函数表达式的特点
    列表,选取多个点
    描点,连线
    发现图象是一条直线
    采用“两点法”
    【问题2 调查目的】 了解学生学习本节课之前,是否能够借鉴八年级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尝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问题2 典型作答】
    【问题2 统计结果】
    【问题2 结果分析】由于二次函数的图象结构复杂,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学生的相关学习经验也比较有限,特别对二次函数是一条平滑的曲线的理解存在障碍,所以有将近55%的学生把二次函数的图象画成了直线或折线,针对这部分学生的问题本节课除了要作图过程明确规范外,还要设计学生活动,帮助他们理解平滑曲线的的含义;另外有44.38%的把的图象画成曲线,但大部分作图不准确,所以针对这部分学生的问题,在课上引导他们动手参与,继续完善的图象.最终全班同学在“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会画二次函数的图象,并进一步理解画函数图象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PPT演示课件、几何画板软件、坐标纸、图形计算器.
    教学目标
    1. 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了解二次函数表达式中a对图象的影响.
    2.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画函数图象的方法,积累研究函数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
    3. 在正确理解平滑曲线的过程中,进一步养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画二次函数的图象.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二次函数 的图象是一条平滑曲线.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环节相融合,设计了6个学习活动(课前1个活动、课上5个活动),每个活动以小组合作探究和师生共同探究展开.
    认知活动运行结构图
    本节课以程序性知识为主要目标,故进行如何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明确任务
    新课
    导入
    教师点评课前调查问卷,引出新课:
    二次函数概念
    二次函数图象
    二次函数性质
    二次函数应用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课前同学们已经尝试画出的图象,老师统计结果时发现同学们画的图象集中在如下5种,其中图象(1)(2)是一类,共同特征是把图象描绘成直线;图象(3)(4)(5)是另一类,共同特征是图象的形状大致相同.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的图象.
    图象(1) 图象(2)

    图象(3) 图象(4) 图象(5)
    上一节课,类比一次函数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今后学习二次函数的主要内容.本节课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开始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通过公布课前调查结果引入新课,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探索
    问题
    学习
    新知
    活动1 反思与质疑——判断是否为“直线”
    多媒体出示调查问卷中学生画的“直线”并提问: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图象(1)、(2)是否能代表的图象?你的理由是什么?
    教师明示小组活动要求:1.组长组织本组同学有序发言;2.有人发言时认真聆听,不得随意打断;3.存在分歧无法解决时,搁置争议,讨论结束后由全班共同解决;4.记录员统计梳理本组的发言,记录在学案上;5.汇报时大胆发言,自由表达本组观点.
    小组活动卡
    组长: 小组成员:
    本小组结论:认同 不认同 暂无结论
    本小组的观点:理由①
    理由②
    理由③
    理由④
    ……
    预案1:图象(1)没有过(0,0),图象(2)没有过(1,1);
    预案2:图象(1)(2)对应的应该是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预案3:图象(1)(2)的图象经过了第三、四象限.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总结:图象(1)(2)不是的图象,可以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进行解释:
    1.由于,所以的图象应分布在第一、二象限,图象(1)(2)的图象经过了第三、四象限,所以不可能是的图象.
    2.一次函数的图象为直线,所以图象(1)(2)对应的应该是一次函数关系,显然不是一次函数,所以图象也应该是非直线.
    【问题1】活动1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既然的图象不是一条直线,那么它的图象应该具有哪些特征?
    学生发言归纳,将表达式特征与图象特征联系起来:
    表达式特征
    图象特征
    ∴y≥0(x取任意实数)
    图象应该在x轴上方(图象分布在第一、二象限)
    ∴当x取相反数时,y值相同
    图象关于y轴对称
    教师小结:画函数图象时,我们先要观察表达式特点,这样有助于我们分析函数的大致分布.分析表达式我们可以得到,的图象有三个特征:经过原点,分布在第一、二象限,与y轴对称.
    活动2 解释与说明——的图象是抛物线

    图象(3) 图象(4) 图象(5)
    教师继续出示其他三个图象: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的图象不是直线,那么上述三个图象是否是的图象呢?
    【问题1】请画图象(3)(4)的同学回答,你是如何作图的?
    预案:选点(-3,-9),(-2,-4),(-1,1),(0,0)(1,1),(2,4),(3,9)六个点,用折线将他们连接起来.
    【问题2】其他同学同意他的观点吗?教师用图形计算器开展调查,并有请学生代表发言,说出投票的理由.
    学生自由表达观点,教师引导学生给出合理解释:如果O(0,0)、A(1,1)用线段直接连接,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那么直线OA对应的是一次函数关系.例如,我们取OA中点B,易得B();把x=带入中,可以得到,所以B()不在的图象上.
    【问题3】线段OA上的其他点是否在的图象上呢?请同学们用图形计算器验证.
    学生独立用图形计算器完成验证,教师进行巡视,大部分同学完成后1-2名学生代表讲解验证方法和验证结果.
    在学生验证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小结:1.如果两点用线段直接连接,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那么这一段所对应的表达式应该是一次函数;2.在线段上,除了两个端点之外的所有点的坐标,都不满足表达式,所以他们都不在的图象上,所以的图象应该是一条平滑曲线.
    【问题4】应该如何修改图象(3)(4)?如何避免作图不准确的问题呢?
    图象(3)(4)应该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用平滑曲线连接;当函数图象走势不清晰时应密集取点.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的图象,并提醒学生要注意-1到0和0到1之间图象的变化趋势,以及最远端的变化趋势,组织学生用图形计算器放大单位长,帮助学生观察图象的变化趋势.学生没有疑问后开始修改课前作业.
    教师再次强调:
    (1)的图象是通过原点,分布在第一、二象限,且以y轴为对称轴的一条曲线,我们称这条曲线为抛物线.它与对称轴的交点(0,0)叫做抛物线的顶点.
    (2)如果不能清晰的了解函数图象的走势,需要密集取点;点的个数越多,越密集,所画的图象越准确.
    【问题5】画的图象都经历了哪些过程?
    教师进一步与学生共同小结:
    观察表达式的特点
    列表,取点
    描点,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用平滑曲线连接
    不能清晰的了解函数图象的走势
    展示学生前期调查问卷结果,学生可以清晰的认识到全班同学回答的情况,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通过开展小组活动学生自主发现为一条非直线,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画函数图象的思维起点:先观察表达式的结构特征,想象图象的分布和走向.
    通过活动1学生否定的图象为直线;从而关注表达式的特点,得到图象的特征.

    借助几何画板和图形计算器,帮助学生理解O、A两点不能用线段直接连接
    通过回顾反思,进一步明确画函数图象的方法;修改的图象,落实本节课内容
    帮助同学回顾画的过程,初步形成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方法
    例题
    精讲
    巩固
    新知
    活动3 执行与实施——巩固练习
    【例1】分别在同一坐标纸中作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第一组:(1) (2)
    第二组:(1) (2)
    第三组:(1) (2)
    学生分组练习作图,教师巡视.学生完成后,用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生的作业,师生共同点评,纠正画图中的问题,及时给予鼓励.几何画板展示标准作图.

    活动4 抽象与概括——探究a对图象的影响
    【问题1】从表达式上观察每组函数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这些特点在图象上是怎么反映的?
    通过对练习中三组图象的观察,学生容易得出:
    a对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方向和开口大小有影响.
    【问题2】是不是所有的二次函数的图象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呢?
    学生用图形计算器赋予a不同的值,观察所得到的不同的二次函数的特征,进一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教师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
    a取不同的值时,二次函数的图象都是经过原点,以y轴为对称轴的抛物线,并且当a取不同的值时,能引起抛物线开口方向和开口大小的改变:
    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
    【拓展阅读】我们已经知道了的图象为一条抛物线,同学们想了解谁是第一个发现抛物线的吗?请同学们一起与老师回到两千年前: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采用切割圆锥的方法来研究几种曲线.在他所著的《圆锥曲线》一书中提到,用一个与圆锥母线平行的平面去截圆锥,得到的平面的轮廓叫做抛物线.

    通过巩固练习的教学,进一步落实学生画的技能,同时也为探究a的作用打下基础
    .
    引导学生观察、猜想a的作用;学生用图形计算器进一步验证猜想.
    通过对抛物线发现的故事的介绍,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
    小结
    体验
    收获
    活动5 总结与评价——梳理知识,形成方法
    学生独立填写反思卡,然后自由发言:
    反思卡
    本节课——
    我学会了:
    使我感触最深的是:
    我感到最困难的是:
    结合学生所述,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在知识上本节课学习了:
    1. 二次函数的图象都是一条经过原点,以y轴为对称轴的抛物线;
    2. 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
    在思想方法上:
    1. 画二次函数图象的方法;
    2. 通过对比前期调查结果,同学们不断反思、质疑,逐步修正的图象,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要求.
    最后教师进一步总结提升:研究函数图象的一般方法
    梳理知识、形成方法,教师适时补充,提升认识.
    布置
    作业
    巩固
    知识
    基础题:课本第42页练习1、2
    提高题:继续探究二次函数的图象
    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让不同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教学设计的说明
    本节课是一节函数图象画法课,具有有以下特点:
    1.基于“认知”,尊重学生
    本节课以认知领域目标理论为依据,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根据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要求,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在课前对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了他们对一次函数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发现了学生对画函数图象存在的误区与障碍;在课上设计5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不断质疑反思,并逐渐认识的图象是一条平滑曲线,并进一步理解了画函数图象的方法.
    2.技术支持,突破难点
    合理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中,我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合理的运用图形计算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深入探究,加深理解,突破难点.
    板书设计
    课题
    1.的图象
    2.a对图象的影响
    多媒体

    相关教案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2.1.4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2.1.4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旧知,探究新知,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版22.1.1 二次函数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22.1.1 二次函数优秀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2.1.1 二次函数公开课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2.1.1 二次函数公开课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