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题复习:产业升级专题练
展开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题复习:产业升级专题练,共8页。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一些新的技术领域处于革命性突破的前夜,世界各国都在着力探索未来颠覆性技术,掀起以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为目标的技术创新浪潮。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许多国家都从推动单一技术创新转向构建技术创新生态,并且积极推进跨学科、跨产业的创新资源整合。
目前,我国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产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尚未形成创新网络,更没有形成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究其原因,既有基石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技术标准服务、金融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等缺乏的情况,也有各创新主体之间的“网链式”连接和深度互动不足的问题。下一阶段,我们需就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各就其位”、共同形成创新群落和创新网络等出真招实招,以核心技术和基础平台型技术创新带动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
(摘编自王钦《提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经济日报》2021年3月)
材料二:
前不久,我国科学家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这对科技创新具有深刻启发意义。其中一点就在于,科研工作者应聚焦独创独有,增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自觉。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国产业升级的科技需求更加迫切,再往上发展触碰的都是技术天花板,只有打好基础研究“地基”,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才能不断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逐步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从根本上避免被“卡脖子”。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将直接影响中国的未来。
我国科技工作者素来有迎难而上的优良传统。1956年,我国制定到1967年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由王大珩等组成的仪器规划小组提出要研制电子显微镜。当时的国际顾问认为:这难度太大,可以向国外买。王大珩勇挑重担接下任务,在短短数年内,研制出电子显微镜、高温金相显微镜等一系列光学精密仪器。
(摘编自俞思南《勇闯科技“无人区”》,《人民日报》2021年3月9日)
材料三:
近年来,我国在遥感测绘、定位导航、科学实验等中高轨道卫星应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如“风云”气象卫星、“北斗”导航卫星、“嫦娥”探月卫星等,然后低轨卫星互联网这一前沿领域的研究工作仍相对滞后。2020年,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我国“新基建”范围。在卫星互联网空间段原材料双边市场建设、卫星互联网地面段通信网络间融合运营、卫星互联网用户段“通导遥”数据共享等方面,进一步激发各类信息网络“新基建”之间的协同集群作用,将有助于形成行业合力,共同推动卫星互联网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各新基建协同作用,助卫星互联网加速发展》,《科技日报》2021年3月)
4. 下列对“科技创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技创新是当前国际大势所趋,但在国际竞争中存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客观上对科技创新发展有一定影响。
B. 科技创新的一个新动向就是从推动单一技术创新转向构建技术创新生态,并且积极推进跨学科、跨产业的创新资源整合。
C. 我国科技创新需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科研工作者应自立自强、自觉创新,聚焦独创独有,推动产业升级,避免被“卡脖子”
D. 我国卫星互联网基本构建起技术创新生态,实现中高轨道卫星互联网与低轨卫星互联网、卫星互联网地面段与空间段组网。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创新网络和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要以核心技术和基础平台型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
B. 要打造中高端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突破技术天花板,唯有夯实基础研究,提升独有独创的能力,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C. 王大珩科研团队不负众望研制出一系列光学精密仪器,体现出我国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的优良传统,是科学技术自立自强的范例。
D. 我国近年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果是“新基建”的有机组成,这些成果互通共享将会发生彼此间的协同集群作用,产生更大合力。
6. 当前阶段,我国应如何构建技术创新生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D
6. (1)从行业层面来说,①积极探索未来颠覆性技术,聚焦独创独有;②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积极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③促进跨行业合作,实现不同行业互通共享。(2)从国家层面来说,①制定相关政策,为各创新主体提供支持;②为各创新主体搭建共享平台,构建网链式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
D.“我国卫星互联网基本构建起技术创新生态,实现中高轨道卫星互联网与低轨卫星互联网、卫星互联网地面段与空间段组网”不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着力探索未来颠覆性技术”“以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为目标”,而根据“低轨卫星互联网这一前沿领域的研究工作仍相对滞后”可见,实现高低轨道卫星互联网组网只是赶上了世界平均水平的发展,并非“科技创新”。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我国近年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果是‘新基建’的有机组成”错误,根据材料三“我国在遥感测绘、定位导航、科学实验等中高轨道卫星应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如‘风云’气象卫星、‘北斗’导航卫星、‘嫦娥’探月卫星等”可见,成果是这些,而不是“‘新基建’的有机组成”。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从“一些新的技术领域处于革命性突破的前夜,世界各国都在着力探索未来颠覆性技术,掀起以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为目标的技术创新浪潮”“这对科技创新具有深刻启发意义。其中一点就在于,科研工作者应聚焦独创独有,增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自觉”中可见,应该着力探索未来颠覆性技术,聚焦独创独有。
从“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将直接影响中国的未来”可见,要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积极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许多国家都从推动单一技术创新转向构建技术创新生态,并且积极推进跨学科、跨产业的创新资源整合”可见,要促进跨行业合作,实现不同行业互通共享。
从“许多国家都从推动单一技术创新转向构建技术创新生态”“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我国‘新基建’范围”等可见,除了行业自身的探索,也需要国家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为各创新主体提供支持。
从“需就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各就其位’、共同形成创新群落和创新网络等出真招实招,以核心技术和基础平台型技术创新带动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可见,要为各创新主体搭建共享平台,构建网链式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不少人认为,一个地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是否超过50%;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产业结构就越合理。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脱实向虚”现象,与此认识有一定关系。能否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作为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志,需要深入分析。
从理论上看,此观点的源头是“配第一克拉克定理”。1672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对从业者的收入进行比较后发现:从业之利,农不如工,工不如商。于是预言,随着经济发展,产业重心将逐渐从有形产品生产转向无形服务生产;当工业部门收益超过农业部门时,劳动力必然从农业转向工业;当商业部门收益超过工业部门时,劳动力会从工业再转向商业。1940年,另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中,根据配第的预言,对40多个国家(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劳动投入和产出作了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与配第的预言完全吻合。于是,学术界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合二为一,统称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之后,一些西方学者撰文推介,该定理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
从特定历史阶段看,配第的预言并没有错,但“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并非“定理”,而是“定律”。在科学上,定理是用演绎逻辑推导出的命题,定律则是根据特定时空条件下大量经验事实归纳出的结论。定理可以不受时空条件约束;定律则受时空条件约束,在一定范围内才能成立。无疑,“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来自经验事实,属于定律。既然是定律,就要受时空条件约束。那么,约束该定律的时空条件是什么?配第和克拉克对此未作说明,但研读二人的著作可以发现,该定律在时间上要受经济发展阶约束,在空间上要受分工范围约束。
受经济发展阶段约束,是指该定律只在特定发展阶段成立。农耕社会没有出现工与服务业,“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显然不成立;在后工业化时期,该定律也不一定立,因为前面说过,该定律是对经验事实的归纳,而无论是配第还是克拉克,由于受他们生活年代的局限,都未能对后工业化时期的经验事实进行研究。受分工范围约束,是指该定律的适用范围取决于分工范围。具体讲,在工业化初期到中期,如果分工范围局限于某个地区,则“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适用于该地区;如果分工范围扩大,当一个国家形成地区间分工时,该定律就适用于这个国家而不再适用于某个地区。例如,假定一个国家甲乙丙三地的比较优势分别是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如果该国已形成地区间分工,甲乙丙三地则不必拘泥于“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可各自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这样一来,从某个地区看,产业结构演进不符合该定律;但从整个国家看,产业结构;演进则与该定律保持一致。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内各地区产业定位不是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而是按照“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都去发展第三产业,结果会怎样?一是各地产业会高度趋同,二是经济发展会脱实向虚,三是整体结构会严重失衡。
综上所述,“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只是工业化初期到中期的阶段性规律,并非永恒规律;而且其适用范围由分工范围决定,也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推动产业发展,应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切不可盲目发展第三产业,陷入产业结构升级的误区。
(选自王东京《避开产业结构升级的误区》,有删改)
1. 下列关于“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该定理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产业重心将会逐渐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
B. 该定理揭示了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是配第和克拉克合作研究的成果。
C. 该定理是对特定阶段产业结构演进事实归纳后得出的,不是用演绎逻辑推导出的。
D. 该定理具有局限性,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要立足自身比较优势,不必拘泥于此。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对“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适用的时空条件进行辩证分析,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B. 文章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究产业结构升级陷入误区的原因,有其现实的指向。
C. 文章第三段通过辨析概念论证了“配第一克拉克定理”不是定理而是定律的观点。
D. 文章层层分析,最后得出了盲目发展第三产业容易陷入产业结构升级误区的结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配第的预言表明,如果没有利益的驱动,劳动力就不可能在三次产业之间流动。
B. 工业化初期的某一地区如果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那么其产业结构越合理。
C. 某地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产业高度趋同,说明该地经济发展存在脱实向虚问题。
D. 经济学家如果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开展研究很难发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定理。
【参考答案】
1. B B项,“是配第和克拉克合作研究的成果”分析有误,文中是说“于是,学术界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合二为一,统称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并不是他们俩人合作研究的成果。故选B。
2. B B项,“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分析有误,本文主要从理论角度论述的。故选B。
3. DA项,“劳动力就不可能在三次产业之间流动”分析有错。“就不可能”说法太绝对,且原文也无依据。B项,“其产业结构越合理”分析有错。文中是说“在后工业化时期,该定律也不一定立”。C项,“某地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产业高度趋同,说明该地经济发展存在脱实向虚问题”分析有误。文中是说“而是按照“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都去发展第三产业,结果会怎样?一是各地产业会高度趋同,二是经济发展会脱实向虚,三是整体结构会严重失衡”,这三个方面都是按照“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都去发展第三产业并列关系的后果,且三者是并列关系。故选D。
相关试卷
高考现代文一轮专题复习--美育专题练:
这是一份高考现代文一轮专题复习--美育专题练,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比照均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题复习--新能源汽车专题练: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题复习--新能源汽车专题练,共7页。
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题复习--赵新专题练: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题复习--赵新专题练,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