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涉江采芙蓉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涉江采芙蓉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思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课前准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及写作思考张显辉【设计思路】《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写羁旅行役的诗。羁旅行役诗的最主要情感表达就是游子思乡或者思妇怀人。在这首诗中,既有描写思妇的诗句,也有描写游子的诗句。我们可以假设,抒情主人公是采芙蓉的女子, 那么诗歌的前四句便是实写。女子在萋萋芳草中,涉江采芙蓉,想起远行的恋人。而由“所思在远道”自然过渡到后文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上,所写的是女子的想象,她因为太想那个人, 于是就望着远道出神,想象着那个人在环顾望乡, 也在想着她——这就是虚写。同样,我们也可以假设,抒情主人公是男子, 那么“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就是实写,而前面女子的动作、行为就是虚写,是男子太思念家中的她,于是想象(或者回忆)女子采芙蓉,思念自己的情景。这种想念对方却不直接写出来,而是曲笔去想象,从对方入笔,想象对方想自己的写法就是我们虚写中比较特别的一种——悬想,也叫对写。对写在《诗经·卷耳》中就有出现,《古诗十九首》之后,也被后世的诗人经常用在相思怀人类的诗歌中。这一手法的使用,会加大读者的想象空间,拓宽诗歌的意境,有诗从对面飞来的效果,同时在情感的表达上也更深沉、更强烈。基于以上对文本的理解,我把“体会并探讨诗歌的感情;认识对写手法,感受诗歌的含蓄”作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不够深,对这首诗情感的深沉性可能理解得未必到位。本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诵读感受,品味意蕴,想象情境,体会情感。解读课文的同时,教师适时加入对本诗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通过本诗对《古诗十九首》的写作背景及情感有大致的了解,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阅读。同时,在诗歌感情上加以拓展,由游子思乡怀人上升为人们对于美好的渴望与追求, 从而跳出个人的儿女情长,丰富诗歌意蕴的同时,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涵养学生的心灵。【教学目标】体会并探讨诗歌的感情;认识对写手法,感受诗歌的含蓄美。【教学重点】认识对写手法,感受诗歌的含蓄美。【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深沉的感情。【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启发法。【课前准备】查阅《古诗十九首》相关资料,了解各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1.《古诗十九首》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政治混乱,社会腐败,战争四起, 社会动荡不安。下层文人漂泊蹉跎,宦游无门。他们已没有太多顾忌,敢于把内心深处的自我毫无掩饰地表露出来,写出最真实的人性。正是这种生命意识的自觉,真情实感的流露,传达出了人生最动人的感觉与经验,而这种纯粹的自我之情是让我们普通读者最感动的地方。叶嘉莹先生说:“凡是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写诗的。”如此,《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无疑是最好的诗人。他们所写的内容多为彷徨失意、离愁别恨以及人生无常。某种程度上看,有些消极,但关注了人生共有的感受与体验,抒发了人生普遍的情感与思绪,更好地展示了那个时代文人士子的心灵世界, 并且在艺术成就上继承和发展了《诗经》,长于抒情,善用事物烘托,描写也更细腻深沉。2.他人评论。南朝刘勰:“五言之冠冕也。”——《文心雕龙·明诗》南朝钟嵘:“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叶嘉莹:“《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所谓‘惊心动魄’,不一定非得是豪言壮语或者光怪陆离。”——《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沈祖棻:“(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而’字包括种种困难,反折有力;‘以’字则明甘心无怨,绝无两意,分长忧以终老也。”——《唐宋诗赏析·诵诗偶记》 【教学流程】一、诵读诗歌,整体感知学古诗,诵读是最重要的手段。读是我们走进文本,体会情感的最直接途径。老师先来给大家诵读一下这首诗。(教师诵读《涉江采芙蓉》)现在请大家大声地自由诵读《涉江采芙蓉》两遍。读完这首诗,你是怎样理解的?现在,请根据你的理解来做一个填空题。(屏显)这是一首( )的诗。提示:可以从诗歌的内容、情感、语言特点、阅读感受等角度,结合诗句简要说明,合理即可。预设:内容:游子思乡、思妇怀人、两人相思; 情感:忧伤、哀怨……语言:含蓄、蕴藉、朴素、平淡;阅读感受:美好的,动人的,引人思考的……(此环节为诵读感受,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内容、语言等。)二、品读诗歌,感受含蓄大家的解读如此丰富和多元,是因为选择的视角不同。如果站在游子的视角,写的就是思乡的忧伤;而如果站在思妇的角度,就是怀念远人的哀怨。一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往往只有一个,你觉得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游子,还是思妇呢? 诗歌八句都是写游子(或思妇)的吗?明确:若前面四句思妇怀人为实,则后面游子望乡为虚,是家中思妇想象她牵念的游子在遥望家乡,想念着她;若后面游子望乡为实,则前面四句思妇采芙蓉思远人为虚,是远行游子念及故园时想象(或回忆)的一个画面……(屏显)悬想,也叫对写,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想念自己的情形,常用于写相思离别之苦与羁旅惆怅之思这一类题材。含蓄蕴藉,有“诗从对面来”的效果。这种手法在《诗经》中就有出现。《古诗十九首》之后,唐诗、宋词中均有使用。请说明一下《月夜》中“对写”手法是如何表现的。(屏显)月夜 (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此环节在前一个环节的基础上,继续品读诗歌,探讨交流,认识“对写”这种手法,体会诗歌含蓄蕴藉的语言特点。)三、延读诗歌,拓展提升钟嵘评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一般情况下,古诗中很少使用虚词,但“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有两个虚词,一个“而”,一个“以”。大家感觉一下,去掉这两个虚词影不影响情感的表达?明确:“而”是转折,同心离居的重重困难、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种种无奈尽在其中;“以”是修饰,也可以是转折。因为相爱,我愿为你忧伤终老;即便忧伤,我仍要念你终老。“一字千金”可见一斑。看似朴素平淡的语句,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惊心动魄”不一定非要豪言壮语,或者光怪陆离。《古诗十九首》就是这样的好诗,只读其中一首两首是不行的,大家要把十九首都读一下。(此环节,从钟嵘评价入手,由本诗扩至《古诗十九首》,引领学生课外延伸阅读。)好的诗歌是兴发感动的力量,即便远隔千年, 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诗歌传达出的那种情感。体味别人的情感,给自己精神力量——这是我们读诗、学诗的最高境界。大家现在思考一下,远行游子想念的、期盼的仅仅是某一个具体的人吗?我们从象征的角度思考一下,这首诗让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明确:爱人、故乡——理想、希望(一切美好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物)。它可以是具体的某一个人、某一件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一种期待,一个信念——它是那么美好、纯洁,就像彼岸的一朵芙蓉花,静静地绽放在那里,但或许,终我们一生,都无法抵达。纵然如此,我们仍然要奔向它!(此环节,拓宽诗歌的情境,由课内跳到课外,引领学生将阅读和人生相结合,涵养学生心灵。)重新整理这节课,将自己对这节课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梳理一下,觉得除了诗词欣赏以外, 这首诗在写作上也给了我一些启示。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涉江采芙蓉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八单元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习过程,六句的“还顾”,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学设计,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