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习题:章末总结提升1 Word版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本册综合课后作业题,共6页。
章末总结提升
[知识网络]
参考答案:①原始 ②传统 ③现代 ④气候 ⑤水源 ⑥矿产资源 ⑦土壤 ⑧经济发展 ⑨交通和通信 ⑩政策 社会变革 战争和宗教
[触摸高考]
1.(浙江卷)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的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和图,完成(1)~(2)题。
(1)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
C.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
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2)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结论主要通过判读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线得出。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小于出生率,A项错误;在各时间段中,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大,B项错误;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C项错误;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由20‰以下上升至20‰以上,D项正确。第(2)题,通过对2010年的“三率”对比可知,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最高的①是非洲,次高的②为亚洲,最低的④为欧洲,次低的③为北美洲。
答案:(1)D (2)C
主题升华正确判读和分析人口坐标统计图
在有关人口统计的问题中,常会涉及以下几种图:
图1 柱状图 图2 曲线图(或折线图)
图5 三角形统计图 图6 人口金字塔图
人口统计图判读的一般步骤是:读图名→读坐标(或图例)→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概括联系或规律→进行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
(1)柱状图判读时要注意对应坐标轴分别判读每一个柱子的数值,然后进行不同柱子之间的数值对比,分析其存在的差异。
(2)曲线图判读时,主要根据线状统计符号的大体走向来分析统计对象的数值随时间或空间的连续变化规律,要特别注意曲线统计图中的高峰或低谷以及折线图中的明显转折点。
(3)扇形图和饼状图判读时,主要是通过比较图中各组成要素的百分比来分析地理事物的特点,进而判断其性质。判读时,也可比较各扇形的圆心角大小。
(4)三角形统计图判读时应首先明确三边就是三个方向的坐标轴。每一点所读出的三个数据之和应为100%。判读时可用“逆右顺左”四字口诀来进行,具体如下:三角坐标图数据沿逆时针方向递增的,过点做平行于各底边向右的平行线,再读出数据。数据沿顺时针方向递增的,过点做平行于各底边向左的平行线,再读出数据。
(5)人口金字塔判读时应重点关注的内容是:①关注塔形:不同的塔形反映了不同的人口问题,下宽上窄的塔形反映出人口增长快、少年儿童所占比重过高的问题;上宽下窄的塔形则反映出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②关注某年龄段所占人口比重,由此可以推知该年龄段人口出生时该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或推知其人口发展中某因素的变化。③关注某年龄段男女各自所占比重的对比状况,由此可判断某时期男女性别比例状况,进而判断是否存在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
2.(新课标全国Ⅰ卷)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据此回答(1)~(2)题。
(1)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2)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解析:(1)比较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人口变化率,可推知该城市总人口增长速度变慢,但总人口增长率仍大于零,故总人口数仍然在增加,因此排除A、B两项;90年代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80年代略有增加,所以排除C项;与80年代相比,该城市90年代国际、国内净迁移率都在下降,说明迁入该城市的人口减少,故D项正确。(2)该城市自然增长率较高,且90年代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80年代有所增加。此外,该城市国际净迁移率也较高,说明对国外移民有较大的吸引力,由此可判断该城市最有可能位于美国,故选A;俄罗斯、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是负增长,故排除C、D两项;日本是个人口密集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国际净迁移率都较低,故排除B项。
答案:(1)D (2)A
主题升华中国农民工与人口流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本册综合课时作业,共5页。
这是一份地理本册综合习题,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本册综合同步训练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