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一章 行星中的地球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同步训练题
展开《地球的运动》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1~2题。
1.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
A.吃月饼,共庆团圆
B.荡秋千,踏青插柳
C.放鞭炮,守岁迎春
D.望双星,鹊桥相会
2.在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 )
A.北半球白昼变长,但短于夜
B.南半球白昼变长,并长于夜
C.北半球黑夜变长,但短于昼
D.南半球黑夜变长,并长于昼
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的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3~4题。
| 甲地 | 乙地 | 丙地 | 丁地 |
白昼时间 | 5小时30分 | 9小时09分 | 11小时25分 | 13小时56分 |
3.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4.四地最可能位于热带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5.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 )
A.23°26′N~90°N B.0°~90°N
C.23°26′S~23°26′N D.0°~23°26′N
6.关于五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五带的划分是以气候的分布和变化为依据的
B.在热带范围内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
C.南北温带内有太阳直射的机会,但无极昼极夜现象
D.在南北寒带内,有半年极昼、半年极夜现象
7.下图中表示北半球冬至日的是( )
读图,回答8~9题。
8.图甲和图乙中分别反映纬度较低的两条曲线是(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9.下列城市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曲线①最接近的是( )
A.北京 B.上海 C.汕头 D.海口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是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据此完成10~11题。
10.2011年春节(2月3日)期间,厦门市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趋势是( )
A.昼越来越长,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
B.昼越来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
C.昼越来越长,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小
D.昼越来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小
11.厦门市在下列日期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
A.5月1日 B.7月1日 C.11月1日 D.2月1日
如图所示是某地某日太阳高度日变化图,且这一天过后,北极圈内极昼范围正在扩大,该地树木影子越来越短。读图完成12~13题。
12.当地的地理坐标为( )
A.40°N,120°E B.40°N,90°E
C.40°S,120°E D.0°,90°E
13.当北京时间为14时,下列日照图相符的是( )
二、综合题
14.读“南极为中心的投影图”,下图中最外圈为赤道,虚线表示回归线与极圈,AB代表晨线,OM、ON为日期分界线,∠MOC=45°,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外围正确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在图上标出45°W经线的度数,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______。
(2)在图上相应位置用斜线画出夜半球。
(3)如果有一架飞机沿着晨昏线从A飞到C,其飞行方向是先向____________再向__________再向____________。
(4)此日,地球公转速度较________。
(5)此日过后,北京的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是( )
A.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B.昼长夜短,但昼渐短夜渐长
C.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D.昼短夜长,但昼渐长夜渐短
(6)此时A点太阳高度为________度,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________度,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改正。
(2)A为______星,B为________面;C为________面。α、β二角中,______为黄赤交角,度数是____。
(3)黄赤交角度数与回归线度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4)地球在公转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基本不变。
(5)由于______________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________(纬线)和________________(纬线)之间作周期性往返运动。
[巧学速记]
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看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则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相反;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相反。二者的相互关系可用下图表示(以北半球为例):
反思小结
重要知识点 | 关键点总结 | 我的反思 |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考查一直都是高考中的难点,对各种光照图和变式图要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多加训练 |
|
四季更替和五带 | 掌握四季和五带的划分方法,理解其含义,这是学习地理环境时空分异的重要基础 |
|
答案
1.B 2.B [地球公转由D向A的过程是以春分到夏至的期间,清明在此时段内;地球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逐渐变长。]
3.D [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
4.C [在12月22日,昼长接近12小时,该地接近赤道,纬度较低,可能位于热带。]
5.A [本题主要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6.B [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有规律的递减。热带是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内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南、北温带既无太阳直射现象,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南、北寒带内有极昼和极夜现象,但其范围是变化的,而非半年极昼、半年极夜现象。]
7.B [北半球冬至日时,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南极圈内出现极昼。]
8.A [纬度较低的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较长,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较小。]
9.C [曲线①在夏至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可知该曲线表示的是北回归线上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情况,选项中的城市汕头离北回归线最近,与曲线①最接近。]
10.A [在2011年春节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正向北移动,厦门市昼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11.B [厦门市在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离夏至日越近,厦门市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12.A [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北京时间为12时,则该地经度为120°E。根据题干内容和太阳高度日变化,可判断该日为春分日,依据正午太阳高度可求出该地纬度为40°N。]
13.C [当北京时间为14时,0°经线地方时为6时,该日为春分日,晨昏线和经线重合,0°经线为晨线。]
14.(1)见下图 135°E,23°26′S
(2)见图 (3)西南—正西—西北 (4)快 (5)D (6)0°
66°34′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15.(1)图中的地球自转方向画反了,正确画法如下图所示。
(2)北极 黄道 赤道 α 23°26′
(3)数值相等
(4)地轴空间指向 黄赤交角大小
(5)黄赤交角(或α) 北回归线(23°26′) 南回归线(23°26′)(两者前后顺序可对调)
解析 第(1)题,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所以图中错误之处为地球自转方向画反了。第(2)题,较为简单,注意地轴与赤道面垂直,所以C为赤道面,那么,B为黄道面,B、C面之间的夹角α为黄赤交角,度数为23°26′。实际上,黄赤交角的度数即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最大范围的界限。第(4)题,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绕着太阳公转,同时地轴的倾斜方向在空间上是稳定的,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第(5)题,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且地球在运动中的地轴的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期性往返运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同步测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第一章 行星中的地球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一章 行星中的地球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课时训练,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苏瓦与阿洛菲两地比较,甲、乙两地的经度差是,该飞机上的乘客当天经历的昼长是,图中另一条日期界线是,此时完全处于夜半球的大洲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课后测评,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