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
展开2015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80分
1.(17分)阅读下文,完成题。
地图与理论模型
①工程师在设计汽车时会按比例制作汽车模型,这种实物模型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汽车的构造,而且可以让一些实验更加便捷。举办一场宴会前,我们会思考应该邀请谁参加、需要准备哪些食物等,这是我们其实也构建了一个模型。这种模型与汽车模型不同,它不是一种实物,而是一种“理论”。科学家的工作与此相似,也是构建某种理论模型,只是这类模型的特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②地图也是一种模型,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有助于我们了解理论模型的特点。我们先来做一个练习。请看一张某大学校园的局部地图:
③这张地图的右边画有一个箭头。请问:箭头指示的东西是什么?
④人们通常会回答:箭头指示的是一幢建筑。如果我说这答案不仅是错的,而且根本不着边,你会怎样想?你肯定会怀疑这是个把戏。没错,你的怀疑是正确的,但这个把戏的背后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⑤正确的答案是,箭头指示的是一个矩形图框。这就是真正为箭头所指的东西。人们会回答箭头指向了一幢建筑物,是因为根据地图和与之对应的实际环境,矩形图框显然表示一幢建筑物,但建筑物只是矩形图框所表示的物体,而不是矩形图框本身。
⑥这个练习的目的是指出地图与其所表示的对象不是一码事。当然,这只是一个把戏,生活中没有人会混淆地图上的一个矩形框和现实中的一幢建筑。毕竟,你可以将一张街道地图折起来放进你的口袋,却不可能把一个街道折起来放进口袋。而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间的差别却容易被人忽略,这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⑦我们都知道地图和它所表示的对象是不同的,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重要的联系。那么,地图是如何与一个特定空间发生联系的呢?
⑧第一,地图与它所表示的对象在结构上具有特定相似性。就地图而言,结构的特定相似性是空间上的。例如,地图中的线条的空间关系,与地图所表示的街道的空间关系相对应。
⑨第二,我们拥有一套社会约定来绘制和阅读地图。没有这些约定,地图只是绘有不同线条的纸,这套约定十分浅显,并为人们所熟知,所以大多数人在看地图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使用了这些约定。
⑩理论模型也离不开约定,只是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没有几个人知道用来解释宇宙大爆炸这一理论模型的约定。人们需要了解更多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绘制”和“阅读”理论模型。
⑪通过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我们还发现了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有趣的问题:存在完美的地图吗?答案依赖于什么是“完美的地图”。如果“完美的地图”是指对一个地方的所有特征进行完整、精确表征的地图,那么,这样的地图几乎不可能存在。
⑫表征所有的特征意味着不仅要表示出所有的街道、建筑的地点,而且还要表示出建筑的高度、新旧的程度,甚至还要表示出全部的植物、被丢弃的自行车等等。所以,地图不那么完美的一个方面,在于它的不完整性:地图只是有选择地表示某些特征,如建筑的空间位置,而忽略其他特征,如建筑的高度、新旧程度等。另外,地图表示出来的特征有多精确?例如,上海地图能精确表示出东方明珠塔的虹桥机场之间的距离吗?它精确到千米、米、厘米了吗?显然,没有一张地图能做到完全的精确。
⑬地图的上述特点,理论模型也同样具有。不妨说,理论模型就是科学家为我们理解世界而绘制的“地图”。
(1)如果要替换第⑥段中的“毕竟”一词,根据上下文,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 B.况且 C.因此 D.也许
(2)作者在文中设计的练习为什么只是一个把戏?请联系第⑨段加以分析。
(3)全文以地图作类比的作用是 。
(4)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用汽车模型的例子是为了通过类比引出宴会模型。
B.第⑥段画线部分使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把街道放入口袋绝无可能。
C.第(12)段写到了“植物”“自行车”,不属于举例子这一说明方法。
D.举东方明珠塔和虹桥机场为例是因为它们间的距离不易精确测量。
(5)作为说明文,本文的语言除严谨准确外还有其他特点,请举例分析。
(6)综览全文,概括理论模型的特点。
2.(1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雪天
张抗抗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闲言碎语。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③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⑤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⑥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在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⑦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泻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她眯着眼将那纸条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打量着我。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
⑧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⑨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地雪片里一个模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⑩“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咕。我含糊地应了一声,“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我心里咯噔了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⑪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⑫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上,大娘一把将我拽往,“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咽了。
⑬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⑭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⑮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
⑯那个风雪之夜,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
(1)对第④⑤段描写大雪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
B.衬托出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
C.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
D.为突显作品的主旨做了必要铺垫。
(2)赏析第⑧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3)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14)段画线句。
(4)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
(5)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续写结尾。(限45字以内)。
3.(6分)默写。
[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2)仰观宇宙之大, 。(王羲之《兰亭集序》)
(3)总为浮云能蔽日,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4)雾失楼台, ,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5) ,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6)德不孤, 。(《论语•里仁》)
(7)风乍起, 。(冯延巳《谒金门》)
(8) ,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红楼梦》)
4.(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隐净山中大雨
(南宋)张孝祥
青峰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①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③,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①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②: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和筷子。
(1)这首词的词牌应是
A.沁园春 B.水调歌头 C.雨霖铃 D八声甘州
(2)对上阕中的景色描写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青嶂”句写山中大雨来临之前风起云涌的情景。
B.“山神”句用碧霄龙喻雨,展现山中奇特的景观。
C.“电掣”句用金蛇、灵 来比喻电闪雷鸣的景象。
D.“谁泻”句想象丰富,写出山中大雨的磅礴气势。
(3)下阕画线句借雨写怀,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
5.(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梁彦光,少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累迁岐州刺史,后数岁,转相州刺史。
②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③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
④豪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孔子庙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节选自《隋书》)
【注】①邺都:邺城,相州治所。 ②饧:饴糖。 ③发摘:揭发。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当兴吾宗 ②其俗颇质③臣自分废黜 ④聪令有闻者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此儿有风骨 B.称其不能理化 C.无复衣冠之望 D.招致山东大儒
(3)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4)第③段画线部分反映了梁彦光当时 的心理状态。
(5)梁彦光两次治理相州,成败迥异,请具体分析其原因。
6.(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静者居记
(明)高启
①浔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余记之,久辞而未获□。
②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乎?”
③余谓客曰:“子何言之戾邪?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无异奔骛于埃埋怨堨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矣,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传曰:“居天下之广。”居广,居仁也。自克己以复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
④客未有以应。张君起而谢曰:“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子之言备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
⑤顾余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A矣 B乎 C耶 D也
(2)第②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
(3)对第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欲静而未能”点明作者久未写记的原因。
B.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加深了对“静”的认识。
C.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同时勉励张君和自己。
D.作者觉得要和张君学习才能成为“静者”。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吾知其所勉 ②居不静而静者 ③居静而非静者 ④吾知其所警
A.③,①;②,④. B.②,④;③,①。
C.②,①;③,④. D.③,④;②,①。
(5)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
二、写作70分
7.(70分)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2015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阅读80分
1.(17分)阅读下文,完成题。
地图与理论模型
①工程师在设计汽车时会按比例制作汽车模型,这种实物模型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汽车的构造,而且可以让一些实验更加便捷。举办一场宴会前,我们会思考应该邀请谁参加、需要准备哪些食物等,这是我们其实也构建了一个模型。这种模型与汽车模型不同,它不是一种实物,而是一种“理论”。科学家的工作与此相似,也是构建某种理论模型,只是这类模型的特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②地图也是一种模型,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有助于我们了解理论模型的特点。我们先来做一个练习。请看一张某大学校园的局部地图:
③这张地图的右边画有一个箭头。请问:箭头指示的东西是什么?
④人们通常会回答:箭头指示的是一幢建筑。如果我说这答案不仅是错的,而且根本不着边,你会怎样想?你肯定会怀疑这是个把戏。没错,你的怀疑是正确的,但这个把戏的背后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⑤正确的答案是,箭头指示的是一个矩形图框。这就是真正为箭头所指的东西。人们会回答箭头指向了一幢建筑物,是因为根据地图和与之对应的实际环境,矩形图框显然表示一幢建筑物,但建筑物只是矩形图框所表示的物体,而不是矩形图框本身。
⑥这个练习的目的是指出地图与其所表示的对象不是一码事。当然,这只是一个把戏,生活中没有人会混淆地图上的一个矩形框和现实中的一幢建筑。毕竟,你可以将一张街道地图折起来放进你的口袋,却不可能把一个街道折起来放进口袋。而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间的差别却容易被人忽略,这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⑦我们都知道地图和它所表示的对象是不同的,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重要的联系。那么,地图是如何与一个特定空间发生联系的呢?
⑧第一,地图与它所表示的对象在结构上具有特定相似性。就地图而言,结构的特定相似性是空间上的。例如,地图中的线条的空间关系,与地图所表示的街道的空间关系相对应。
⑨第二,我们拥有一套社会约定来绘制和阅读地图。没有这些约定,地图只是绘有不同线条的纸,这套约定十分浅显,并为人们所熟知,所以大多数人在看地图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使用了这些约定。
⑩理论模型也离不开约定,只是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没有几个人知道用来解释宇宙大爆炸这一理论模型的约定。人们需要了解更多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绘制”和“阅读”理论模型。
⑪通过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我们还发现了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有趣的问题:存在完美的地图吗?答案依赖于什么是“完美的地图”。如果“完美的地图”是指对一个地方的所有特征进行完整、精确表征的地图,那么,这样的地图几乎不可能存在。
⑫表征所有的特征意味着不仅要表示出所有的街道、建筑的地点,而且还要表示出建筑的高度、新旧的程度,甚至还要表示出全部的植物、被丢弃的自行车等等。所以,地图不那么完美的一个方面,在于它的不完整性:地图只是有选择地表示某些特征,如建筑的空间位置,而忽略其他特征,如建筑的高度、新旧程度等。另外,地图表示出来的特征有多精确?例如,上海地图能精确表示出东方明珠塔的虹桥机场之间的距离吗?它精确到千米、米、厘米了吗?显然,没有一张地图能做到完全的精确。
⑬地图的上述特点,理论模型也同样具有。不妨说,理论模型就是科学家为我们理解世界而绘制的“地图”。
(1)如果要替换第⑥段中的“毕竟”一词,根据上下文,恰当的一项是 A
A.因为 B.况且 C.因此 D.也许
(2)作者在文中设计的练习为什么只是一个把戏?请联系第⑨段加以分析。
(3)全文以地图作类比的作用是 因为作者故意不使用大家默认的社会约定来解释地图,所以这个练习只是一个把戏 。
(4)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形象直观地说明理论模型的特点.
A.第①段中用汽车模型的例子是为了通过类比引出宴会模型。
B.第⑥段画线部分使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把街道放入口袋绝无可能。
C.第(12)段写到了“植物”“自行车”,不属于举例子这一说明方法。
D.举东方明珠塔和虹桥机场为例是因为它们间的距离不易精确测量。
(5)作为说明文,本文的语言除严谨准确外还有其他特点,请举例分析。
(6)综览全文,概括理论模型的特点。
【分析】科普文阅读方法:
1、提取科技信息
提取科技信息常有两种方法.
一是组合重点段落.有些科学小品中的科技信息相对集中,只要将有关段落加以组合就可以了.
二是分散摘录信息.有一些文章,科技信息犹如满天星斗点缀在文中,这就要分散摘录.
摘录时要做到六不:不摘录穿插的故事;不摘录形象的描述;不摘录生动的阐释;不摘录抒发的感受;不摘录作者的设想;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首尾与过渡.
2、揣摩写作技巧
揣摩写作技巧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整体揣摩.科学小品的整体布局一般有漫话式、设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漫话式布局行文流畅,设问式布局条理清晰,穿插式布局内容丰厚,拟人式布局情趣盎然,问答式布局生动活泼…这些布局各有其妙,应细细体会.二是局部揣摩.这类文章的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等.
【解答】(1)考查对“毕竟”一词所在句子前后关系的理解.分析“生活中没有人会混淆地图上的一个矩形框和现实中的一幢建筑”和“你可以将一张街道地图折起来放进你的口袋,却不可能把一个街道折起来放进口袋”这两个句子,可以发现,后一句可作前一句的原因来讲,而“毕竟”一词常放在肯定句中,就可以用来强调原因.“况且”表更进一层,用来补充说明理由.“因此”后面表示结果.“也许”表示不很肯定,此处不存在不确定的语气.
(2)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该题要求考生分析文中的练习是把戏的原因,题干要求考生结合文本第9段加以分析,实际上就给考生指明了方向.首先要明确的是文中说到的把戏到底是什么,那就是人们看到地图上箭头指向的矩形图就认为那是建筑物,但作者从图纸本身出发,指出箭头指向的只是矩形图.第九段说人们拥有一套社会约定来绘制和阅读地图,把地图上的矩形图说成是建筑物就是因为人们用了特定的社会约定来阅读地图,但作者故意不用大家默认的社会约定来解释地图,所以这个练习只是个小把戏.
(3)此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文中类比分析手法的作用,类比的作用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该文对类比的作用在原文中已经明确说明,原文的第2段开头一句说“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有助于我们了解理论模型的特点”,因此,在空格中填入“形象直观地说明理论模型的特点”即可.
(4)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和把握.考生要读准题干,题干要求考生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A用汽车模型的例子的目的为了与宴会模型进行对比,而不是类比.B并未采用夸张的手法,原文的意思就是人可以将一张街道地图折起来放进你的口袋.D举举东方明珠塔和虹桥机场为例只是为了说明,没有一张地图能够做到完全的精确,而不是因为它们间的距离不易精确测量.
(5)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科普文的语言不同于一般说明文,除了准确严谨外,肯定会有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等特点,不板着脸孔说话,形式自由,运用记叙文经常采用的手法来写,善于使用修辞.此题要求根据句中加点词语对科普文语言特色加以分析.该文语言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平易近人.
(6)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题干已经提示筛选区间,“综览全文”,考生要从全文去综合概括“理论模型”的特点.通过一个小把戏,作者在第6段的最后说明,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间的差别容易被人忽略,或表述为“理论模型不同于其表示的对象(差别),但两者容易混淆(差别容易被人忽略)”.文本的最后一段表明“地图的上述特点,理论模型也同样具有”,那么考生把上述地图的特点归纳出来,置换成理论模型的特点即可.其中包括三点:一、理论模型与其表示的对象之间具有结构上的特定相似性;二、理论模型需要一套基于专业知识的约定来构建和解释;三、理论模型是不完美的,主要体现在不完整、不精确两方面.加上前面第6段得出的一点,理论模型的特点一共有四点.
答案:
(1)A
(2)答案示例:因为作者故意不使用大家默认的社会约定来解释地图,所以这个练习只是一个把戏.
(3)答案示例:形象直观地说明理论模型的特点.
(4)C
(5)答案示例:本文语言还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如文中多次使用设问,使用“我们”“你”等人称代词,拉近了读者和作者的距离.
(6)答案示例:从文中看,理论模型的特点有:一、理论模型不同于其表示的对象,但两者易于混淆;二、理论模型与其表示的对象之间具有结构上的特定相似性;三、理论模型需要一套基于专业知识的约定来构建和解释;四、理论模型是不完美的,主要体现在不完整、不精确两方面.
【点评】绝大部分的阅读题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答案基本上都能从选段中直接和间接找到依据甚至是原本答案,尤其是那些在题目中就带有选文词句用双引号的方式告诉你的题目,更是要将这个词语或者句子代入到原文中去,往往在它的前后边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因此强化文本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提取题干的主要信息之后,对应到相应的语段,进行定位阅读,寻找答案.根据要求准确地确定相关的语句,理解它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截取关键性文字,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否则就会抑制阅读功效.
2.(1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雪天
张抗抗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闲言碎语。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③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⑤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⑥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在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⑦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泻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她眯着眼将那纸条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打量着我。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
⑧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⑨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地雪片里一个模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⑩“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咕。我含糊地应了一声,“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我心里咯噔了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⑪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⑫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上,大娘一把将我拽往,“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咽了。
⑬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⑭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⑮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
⑯那个风雪之夜,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
(1)对第④⑤段描写大雪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
B.衬托出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
C.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
D.为突显作品的主旨做了必要铺垫。
(2)赏析第⑧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3)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14)段画线句。
(4)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
(5)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续写结尾。(限45字以内)。
【分析】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它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小说阅读能力的考查离不开小说的文体特点.它首先要求考生能够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这三个要素,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主题,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解答】解析
(1)本题考查感受分析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也是为人物、情节和主题服务的.④⑤主要自然环境的描写,突出了“找人”的艰难,为“遇见老大娘”铺垫,更能突出“老大娘的热心、善良”,也正是老大娘感动了我,消解“我”心中的怨恨.
(2)本题考查赏析人物描写方法.动作描写主要是为表现人物形象服务,解答时找出具体的动作,分析其描写特点及作用.
(3)本题考查赏析语言.解答时抓住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其妙处,分析在刻画人物、表现主旨上的具体作用.
(4)本题实际考查分析小说结构,概括小说主题.小说中“我”的心理转变主要实在遇到老大娘之后,主要在⑪和⑮段,据前后文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解答要在理清思路、把握主旨的基础上续写.本题主要抓住“我”的心理变化即可作答.还要注意:结尾常是文章的点睛之处,含蓄、余味无穷的结尾,常常最能体现作者的匠心.
参考答案:
(1)C (雪天的经历化解了怨恨)
(2)用干脆有力的“扯、抓、跨”等动词,生动地写出老妇人动作麻利和毫不犹豫,也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善良.
(3)通过比拟和通感的手法,变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用步履的缓慢摇摆表现出声音在“我”心头久久萦绕,对“我”触动很大,也与句中“苍老”一词相一致.
(4)第一转变是由满怀烦恼到怀疑、动摇,转变的原因是老妇人善意的揣测触动了“我”.第二次转变是由怀疑到彻底释怀,原因是老妇人的话让“我”领悟到用善良宽容去化解心中的怨恨.
(5)轻轻将那张已经揉皱并被雪水浸湿的纸巾撕碎,然后回转身,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点评】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要求具有典型性,即所刻划的人物应能代表社会中的一类人;小说的故事情节要求完整,即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构成(有的小说情节还有序幕和尾声);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也要求具有典型性,故有小说是“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之说.
扣紧三要素进行分析,把握小说的主旨是解答题目的关键.
3.(6分)默写。
[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2)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
(3)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4)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5)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6)德不孤, 必有邻 。(《论语•里仁》)
(7)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 。(冯延巳《谒金门》)
(8)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红楼梦》)
【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解答】(1)积善成德(背上即可)
(2)俯察品类之盛(“俯”易错为“附”)
(3)长安不见使人愁(背上即可)
(4)月迷津渡(“渡”易错为“度”)
(5)随意春芳歇(“歇”易写错)
(6)必有邻(背上即可)
(7)吹皱一池春水(“皱”易写错)
(8)都云作者痴(“痴”易写错)
【点评】在复习课本“名句名篇”背诵时,要兼顾非“背诵篇目”或“背诵段落”中的“名句”的背诵.记忆“名句”,首先应该注意教材中出现过的“名句”,除古代诗词散文外,现当代作品中、知识短文中、注释中的引语,凡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应作一番系统梳理.高考前,对课外名句适当整理也无可厚非,但选择一定要严格,不要怕有所遗漏,千万不可“多多益善”,课外名句的诵记一般控制在200条左右即可.
4.(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隐净山中大雨
(南宋)张孝祥
青峰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①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③,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①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②: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和筷子。
(1)这首词的词牌应是 B
A.沁园春 B.水调歌头 C.雨霖铃 D八声甘州
(2)对上阕中的景色描写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青嶂”句写山中大雨来临之前风起云涌的情景。
B.“山神”句用碧霄龙喻雨,展现山中奇特的景观。
C.“电掣”句用金蛇、灵 来比喻电闪雷鸣的景象。
D.“谁泻”句想象丰富,写出山中大雨的磅礴气势。
(3)下阕画线句借雨写怀,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
【分析】译文:
青色险峻的山峦上云雾弥漫,幽深的山涧狂风肆虐。山神帮助我领略大自然的奇观,呼唤碧霄泉的长龙来行风施雨。电闪拉拽千丈长蛇,雷声震动(像鼍龙似的)万堆云团,声势浩大,天空将要崩塌了。(一会儿)像谁把银河之水倾倒在宝莲宫中。我这位座中之客,登上苍翠的层峦之上,观览奔涌的洪流。(此时此刻,雨滴和水流,)像人世间都消失了汤匙筷子一样,都从高处流落,从从容容。雨水洗尽了长久以来淤积的尘世污垢,滋润广阔无垠的枯萎的草木,生长万物不居功自傲。忽然间,雨停了天开了,太阳从东边的云中露出了笑脸。
【解答】(1)此题考查有关词牌的知识,回忆学过的相关词牌的课文,就可以做出判读。
(2)B.误解句意,此句翻译为“山神帮助我领略大自然的奇观,呼唤碧霄泉的长龙来行风施雨”。
(3)答题时注意突出“怀”,理解“怀”时抓住关键句即可,也就是划线句。
答案:
(1)B
(2)B
(3)答案示例:划线句借雨写怀,借眼前大雨洗尘垢、润焦槁的景象,形象地表现作者涤污秽、惠天下的抱负,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又以“造物不言功”,寄托作者不以功自居的宽阔胸襟。这样写言近旨远,物我浑然。
【点评】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物咏怀、白描精绘、映衬对比、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虚实结合、开门见山、曲笔入题、承上启下、伏笔照应、铺垫悬念、卒章显志、借古讽今、以小见大、巧用典故、象征寄托、侧面渲染、比兴手法。
5.(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梁彦光,少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累迁岐州刺史,后数岁,转相州刺史。
②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③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
④豪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实州郭。由是人情险诐,妄起风谣,诉讼官人,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孔子庙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悲愧若无容者。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节选自《隋书》)
【注】①邺都:邺城,相州治所。 ②饧:饴糖。 ③发摘:揭发。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当兴吾宗 ②其俗颇质③臣自分废黜 ④聪令有闻者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
A.此儿有风骨 B.称其不能理化 C.无复衣冠之望 D.招致山东大儒
(3)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4)第③段画线部分反映了梁彦光当时 胸有成竹 的心理状态。
(5)梁彦光两次治理相州,成败迥异,请具体分析其原因。
【分析】参考译文:
梁彦光字修之,安定乌氏人.彦光小时很聪慧,有很好的天赋,他的父亲常对亲近的人说:“这孩子有风骨,将会使我的家族兴盛起来.”西魏大统末年,彦光到太学学习,略略涉猎经史,循规蹈矩,自我约束,匆忙中举止也一定有礼节.开始做官当秘书郎时,年仅十七岁.北周受魏禅让,任舍人上士.武帝时,积功升官,担任小驭下大夫.因母亲丧事而离职,又因过于哀伤而身心憔悴.周宣帝即位,任命他为华州刺史.隋高祖文皇帝即位,让他担任岐州刺史,兼任岐州宫监.在任很有政绩,粮食连年丰收,还出口到别的州郡.开皇二年,隋高祖驾临岐州,很欣赏他的才能.以后几年又转任相州刺史.
彦光以前在岐州,那里民风纯朴,他以宽缓平和的办法来镇守那里,全州大受感化,上交的赋税连年最多,为天下第一.等到了相州府衙,还是沿用在岐州的办法.但邺都人口杂居,民风不纯,人很狡诈,给彦光编歌谣,说他不能治理教化这个地方.高祖听说后责备彦光,最终免了他的职.
一年多后,任命他为赵州刺史.彦光对高祖说:“我以前在相州获罪,百姓说我是戴帽饧.我自以为官已罢免了,就不再抱做官的希望,不想皇上施恩,又起用我.我请求重新做相州刺史,改变以前的治理办法,希望能改变那里的民风,以报答皇上的厚恩.”高祖同意了,彦光又出任相州刺史.
相州的豪强地痞听说彦光是自己请求来相州的,没有不嗤笑的.彦光刚一上任,就揭发指斥奸邪之人的罪行,像有神灵指引一样,从此狡诈之徒没有不潜逃的,相州全境大为震惊.当初,北齐灭亡以后,有身份的人都迁入关内,只有玩杂耍的、小商贩和说唱艺人住在相州城里,因此这里人心险恶,行为偏颇.他们毫无根据地编造谣言,诉告官员,行为变化无常.彦光想革除这些弊端,就用官俸从崤山之东请来大学问家,每乡都设立学堂,非圣人先哲的书不得教授.常在每季最后一个月召集他们,亲自进行考试.到学习有大的成就,就举行宾礼,贡于京师.又在郊外饯行,并用财物资助他们.于是人人都能励志学习,风俗大为改观.有个滏阳人叫焦通,喜欢酗酒,侍奉父母礼数甚缺,被堂弟诉告到公堂.彦光没有对他问罪,而带着他到州学,让他到孔子庙去观看.在这时候,庙里有韩伯瑜被母亲杖打而不觉疼,于是为母亲没有力气而悲伤,就对着母亲悲泣的画像.于是焦通感悟了,既悲伤又惭愧,无地自容,彦光教训了一通就打发他走了.后来焦通改正错误,行为规矩,最终成为善士.
【解答】(1)①根据意思“将会使我的家族兴盛起来”应为“振兴”②根据句子意思“那里民风纯朴”应为“质朴”③根据句子意思“我自以为官已罢免了”应为“以为、料想”④根据意思应为“美好”.
(2)A 古今都指“风骨,指刚正的气概;顽强的风度、气质”.
(3)事亲,侍奉父母;阙,通“缺”,缺失;从弟,堂弟.
(4)根据这句话的意思“我请求重新做相州刺史,改变以前的治理办法,希望能改变那里的民风,以报答皇上的厚恩.”表明他比较有信心,所以可以用“胸有成竹”.
(5)第一次“及居相部,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沿用了在岐州时“以静镇之”的方法,导致失败;第二次,“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改变了做法,
答案:
(1)①振兴②质朴③料想④美好
(2)A
(3)滏阳有个叫焦通的人,天生喜欢喝酒,侍奉父母礼数缺失,被堂弟控告.
(4)胸有成竹
(5)梁彦光第一次治理相州时,没有针对相州多诡诈的风气,沿用了在岐州时“以静镇之”的方法,导致失败.第二次治理相州时,一方面揭发坏人坏事,严惩狡猾之徒,另一方面立学兴儒,仪的化人,取得成功.
【点评】分
①<动>剖开;分开.《谋攻》:“倍则~之.”?滕王阁序》:“星~翼轸,地接衡庐.”
②<名>半;一半.《三峡》:“自非亭午夜~,不见天日.”
③<动>分配;分享.《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人.”
④<动>区分;辨别.《荷蓧老人》:“四体不勤,五谷不~.”
⑤<名>春分;秋分.《左传》:“日过~而未至.”
⑥<量>成;事物的在十分之一.《祭妹文》:“减一~则喜.”
⑦<量>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有奇.”
令
①<动>命令;下令.《垓下之战》:“乃~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②<动>使;让.《活板》:“每字为一印,火烧~坚.”
③<名>法令;命令.《屈原列传》:“王使屈平为~,众莫不知.”
④<名>官名.⒈中央机构的主管官员.如“尚书令”、“太史令”等.⒉县的最高长官.《陈涉世家》:“陈守~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⑤<名>时令;时节.《芙蕖》:“群葩当~时,只在花开之数日.”
⑥<形>好;善.《周处》:“何患~名不彰邪?”
⑦<连>表示假设,相当于“假使”、“假若”.《五人墓碑记》:“~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⑧<形>对别人亲属的敬称.《孔雀东南飞》:“不堪吏人妇,岂合~郎君?”《严监生和严贡生》:“多亏~弟看的破,息下来了.”
6.(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静者居记
(明)高启
①浔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余记之,久辞而未获□。
②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乎?”
③余谓客曰:“子何言之戾邪?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无异奔骛于埃埋怨堨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矣,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传曰:“居天下之广。”居广,居仁也。自克己以复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
④客未有以应。张君起而谢曰:“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子之言备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
⑤顾余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
(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D
A矣 B乎 C耶 D也
(2)第②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 对居室“静”的特点进行具体描绘,引出后文“客”的感叹.
(3)对第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A.“欲静而未能”点明作者久未写记的原因。
B.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加深了对“静”的认识。
C.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同时勉励张君和自己。
D.作者觉得要和张君学习才能成为“静者”。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D
①吾知其所勉 ②居不静而静者 ③居静而非静者 ④吾知其所警
A.③,①;②,④. B.②,④;③,①。
C.②,①;③,④. D.③,④;②,①。
(5)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
【分析】参考译文:
①浔阳的张来仪君用“静者居”给他的住处命名,曾经嘱咐我给他的静者居写一篇记,因我长时间推辞而没有得到.
②一天,我和朋友前去看望他.进入他的静者居,青青翠竹深深掩映,庭院无人非常清静,静悄悄地没有喧嚣的声音.朋友赞叹说:“这个居所真美啊!让张君不经常在外活动,用来让自己快乐而成就这种安静的,不正是这个居所吗?”
③我对朋友说:“你怎么说的这么偏激呢?现在有的人,身在空旷的山谷之中,住在幽深的树林之内,听不到兵器的声音,没有车马的痕迹,他的居所非常安静了.但心中却不忘追求功名和利禄的念头.对于穷困贫贱的忧虑,每每违背心中的理想,即使平静而镇定地前行,孤独地坐在那里,上下争夺,无异于奔忙追求于尘世,你说他是真的安静吗?还有的人,游走于大都市,在集市上建筑住宅,旁边有唱歌呼喊的吵闹之声,家门有拜访邀请之类的杂事,内心疲倦于应和酬答,身体劳累于迎来送往,他居住的地方不安静.却抱有谦让的思想,谨慎地对待进出和独处的事,虽然奔忙于人群中,但前进不急躁,不疏忽大意,看世上任意浪费财物,万事万物变化无常,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人和事,都像过眼云烟,淡泊处之,不为所动,你认为他真的不是静处的人吗?所以说,安静是和人有关系,而不是和居所有关系.人能够静心则到处都安静,这就是说居所安静不能给予人什么,而人的内心的安静也不依靠居所.虽然这样,也有依靠居所而使内心安静的,但不是这种说法.《传》说:‘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最宽广的住宅,就是仁.自己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仁”,主人恭敬地守护着它,至于看重它,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深邃沉静而不知其深浅,那么他是真正体查到了什么是静,所以说“仁者静”.张君的理想,大约就在于此,而借来命名他的居所,你难道没有思考这些吗?”
④朋友没有什么来回答的,张君站起身道谢说:“居所安静而内心不安静的,我明白他所警示的内容;居所不安静而内心安静的,我明白他勉励的道理.像你所说居所体现了仁,而内心安静,虽然不是我所能达到的,却愿意学习.你的话非常全面了,难道不足以来给我的居所做一篇记吗?请写下来.”
⑤只是我想要内心安静却没有能得到,姑且书写记下来,等待以后跟随张君追求安静.
【解答】(1)D 句末语气词,用“也”.
(2)这句话写环境的,应从环境的特点“静”的特点进行具体描绘,这是从内容上概括的,然后从结构上,引出后文“客”的感叹.
(3)C 根据文中的两句话“浔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顾余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同时勉励张君和自己.
(4)D 根据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
(5)根据文章思路来答.本文先写了以居静人不静的现象,反驳了“静系于居”的看法,然后写了从居不静人静的现象,提出“静系于人不系于居”的观点.最后,又把对“居”的理解上升为心灵的居所,由此推进一层,提出“居仁而静”这一最为核心的观点.全文紧扣“居”“静”关系,连贯而下,层层推进.
答案:
(1)D
(2)对居室“静”的特点进行具体描绘,引出后文“客”的感叹.
(3)C
(4)D
(5)本文先以居静人不静的现象,反驳了“静系于居”的看法,再从居不静人静的现象,提出“静系于人不系于居”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又把对“居”的理解上升为心灵的居所,由此推进一层,提出“居仁而静”这一最为核心的观点.全文紧扣“居”“静”关系,连贯而下,层层推进.
【点评】也
①<语助>用于句末.1.表判断.《石钟山记》:“此世所以不传~.”2.表疑问或反问,前面常有“安”、“何”等与它相配合.《马说》:“安求其能千里~?”3.表感叹.《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4.表祈使,常与“无”、“不”等呼应.《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5.表示陈述或解释.《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②<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1.表判断.《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以为神.”2.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3.表语气停顿.《师说》:“师道之不传~久矣,欲人之无惑~难矣.”
③<助>语气助词,用在复句的前分句末或并列的句子成分之后,表示停顿和上下文的互相关连,兼有舒缓语气和抒情的作用.《愚公移山》:“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二、写作70分
7.(70分)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分析】材料作文,它既有命题作文的限制性,又有自拟题作文的自由性;既能考查考生按要求作文的能力,又给考生提供了充分展示其写作能力的自由空间.更由于“材料”所具有的灵活性、丰富性、与时俱进性,以及极高的抗拒“猜题”的优势,因此材料作文一直受到一些地方命题老师的青睐.材料作文在考查考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归纳推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思维能力,所以它一直是高考作文中的难点.要想写好材料作文,读懂材料是关键.要想读懂本次作文材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材料本身的重点词句及关键信息:
考生都比较容易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坚硬”、“柔软”、“和谐的自我”.这里,周老师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在材料中还有一句不可忽视,造就和谐的自我并不是把心中原有的东西随意组合就可以了,关键是“如何对待它们”.所以这一点是我们要拓展出去的,也是我们在设定立意时要重点思考的,能够体现创新的部分.
2.思考材料可以写作的角度:
首先,要揭示这个题目探讨的实质:大部分同学们都会从这个题目中想到人的性格对自我的塑造,这是材料本身向我们展示的内容﹣﹣“人的心中”.那么进一步思考,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造就和谐的自我,具体来说就是更好的处世或者塑造更好的人生观世界观.这种思考也是高考命题的最终准则.所以,其实坚硬和柔软对应的也可以是一种处世的态度,或者是思考问题的维度和方式.
【解答】解析:
解答该题,除了弄懂材料的本意意外,还要找到关键词句,深入发掘关键词句的深意:
从性格的角度:硬﹣﹣性格的坚强;软﹣﹣性格的柔韧.例如水,硬:水滴石穿;软:上善若水.
从处世的角度:硬﹣﹣坚持原则;软﹣﹣处事变通.
从思考方式的角度:硬﹣﹣硬性的科学准则(理智);软﹣﹣文学、艺 术、情感(感性). 以上的材料分析方法,在我们之前的课程中,老师都有按步骤给同学们分析过,如果同学们在考场上能够按这个思路来看材料,是不是觉得可以写作的角度更加广泛了呢?
以上三种材料对 应的就是该材料作文横向上的三种立意,对于这三种立意,同学们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体现其中的关系,也就是在写作时注意思辨.因为本则材料有明显的观点倾向,所以要辩证的取坚硬和柔软的长处,不要偏指一方.另外,还可以从纵向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比如选取一个角度,从历史谈到现实,重点在于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和意义、价值.
【佳作示例一】:
刚柔并济
人心有坚硬之处,成就性格的刚毅冷峻,人心亦有温柔之美,弥合凶悍锋芒.刚柔并济,是百炼钢与绕指柔的完美衔接,是人格的双重升华,是造就和谐自我的应有之义.
正如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在诗中写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想,无论猛虎,是在需要勇敢的时候迎难而上,还是在蔷薇盛开的时候迷醉芬芳,都是我们造就和谐自我所需要的两种品质.于是,为了攀至人生的高峰,我们以坚硬之处示人,奋不顾身地逐鹿无边沙场,但也要为和谐的人生,释放出温暖与柔情,找到亦刚亦柔的最佳平衡点.
人心之坚硬,可以是对底线的坚守,对正义的执念,是外力无法摧折的刚劲.是李白挥毫写下“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铁血燕然,落笔成篇;是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铮铮誓言,回荡天际.那份骨子里的坚韧,早已使他们把刚毅不屈的追求奉为人生信条,时时恪守,刻刻遵循.
然而,坚硬并不意味着刻薄冷硬,并不意味着要始终凶狠如猛虎,任由寒光毕露的双眼,战栗世界的暖意.我们不愿再看到专制君主的暴戾恣睢,不愿再听到不古人心的日渐冷漠.只是希望,坚硬之余,人心中的柔软可以裹藏尖锐的棱角,温存人性的美好.
人心之柔软,可以是对凶顽的宽容,对世间的博爱,是任何时候无法被冰封的温暖.是特蕾莎修女给予流浪汉的拥抱,是南丁格尔提灯时的微笑,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中所祈祷的“拥有一颗透明的心和会流泪的眼睛”.因为柔软,所以我们可以不甚苛求,尽享流年温润,因为柔软,所以我们可以在坚硬的壁垒下,重新拾得爱与感性的回归.
同样,所谓柔软,不是毫无原则地妥协退让,更不是甘愿被世事所欺却不加反抗.我们不愿看到,心的柔软之处在现实的狂风暴雨中流血受伤,更不愿意看到柔弱的心室被刚硬的外壳蹂躏的体无完肤.所以,只是希望,柔软之余,人心中的坚硬依旧可以承担起生命之重,依旧可以在疤痕遍布之后,不改初心.
心硬如钢便不可摧,刚毅冷峻,坚硬如斯,所向披靡,心软若柔则亦欣然,不失温柔,不畏凶顽,不曾软弱.亦刚亦柔,和谐人生,刚柔并济,两番精彩!
【佳作示例二】:
刚柔相济
人心是刚与柔的统一体,坚硬与柔软的并存使人既得以留有珍贵的棱角,保存鲜明的个性,坚持内心的准则,又得以体味世间的温情,维持人性的温度,感知世事的温暖.只有刚柔相济,均衡统一的健全人格才得以成就和谐的自我.
太过强硬的人往往过分在意自我意志的实现,过分恪守自我的准则.性格中不掺柔软的坚硬最终会如一堵围墙一般隔绝与他人的正常交流与交往,将冷漠与隔阂一并种在人心底.海瑞有“抬棺骂嘉靖”的凌然与强硬,却没有半点柔情留给自己的亲生女儿,恪守三纲五常的伦理,以致将拿了男家丁一块糕饼的女儿饿死.可见,过分的强硬即意味着不知变通的固执和不懂情感的麻木,最终会如双刃剑一般伤人伤己.
但内心太过柔软同样不好,因为过分的柔软会让人丧失正确的是非观.当好人与坏人,好事与坏事均被无差别的平等对待,泛滥的爱心与同情心就廉价到无意义,一味的妥协与退让只会促使大罪恶的滋生.
由此观之,过分的 强硬与柔软都会导致人格缺憾的产生.真正和谐的自我,应当如稼轩一样,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铁血豪情,亦有“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的刻骨柔情;应当像龙应台一般,有与儿子安德烈互通书信的慈母情怀,又有愤而质疑“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的浩然正气.生而为人,我们既要对大是大非的恪守,又应有对小情小爱的珍视;既要坚守住自己的人生准则与态度,又应葆有对风花雪月作出灵敏感知的能力.
梁晓声有言:“以敢憎而与可憎较量,以敢爱而捍卫可爱.以与可憎之较量而镇压可憎之现象,以爱可爱而捍卫可爱在我们生活中的发扬光大.”善哉斯言!必要的强硬,才可守住所真爱的柔软;适当的柔软,方可凸显出真正的强硬.柔软与强硬虽泾渭分明,但并非南辕北辙,事实上,他们相傍相依.
愿我们皆能追求刚柔相济的健全人格,收获自我的和谐统一.
【佳作示例三】:
刚柔并济,造就和谐自我
人心有坚硬之处,成就性格的刚毅冷峻,人心亦有温柔之美,弥合凶悍锋芒.刚柔并济,是百炼钢与绕指柔的完美衔接,是人格的双重升华,是造就和谐自我的应有之义.
正如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在诗中写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想,无论猛虎,是在需要勇敢的时候迎难而上,还是在蔷薇盛开的时候迷醉芬芳,都是我们造就和谐自我所需要的两种品质.于是,为了攀至人生的高峰,我们以坚硬之处示人,奋不顾身地逐鹿无边沙场,但也要为和谐的人生,释放出温暖与柔情,找到亦刚亦柔的最佳平衡点.
人心之坚硬,可以是对底线的坚守,对正义的执念,是外力无法摧折的刚劲.是李白挥毫写下“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铁血燕然,落笔成篇;是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铮铮誓言,回荡天际.那份骨子里的坚韧,早已使他们把刚毅不屈的追求奉为人生信条,时时恪守,刻刻遵循.
然而,坚硬并不意味着刻薄冷硬,并不意味着要始终凶狠如猛虎,任由寒光毕露的双眼,战栗世界的暖意.我们不愿再看到专制君主的暴戾恣睢,不愿再听到不古人心的日渐冷漠.只是希望,坚硬之余,人心中的柔软可以裹藏尖锐的棱角,温存人性的美好.
人心之柔软,可以是对凶顽的宽容,对世间的博爱,是任何时候无法被冰封的温暖.是特蕾莎修女给予流浪汉的拥抱,是南丁格尔提灯时的微笑,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中所祈祷的“拥有一颗透明的心和会流泪的眼睛”.因为柔软,所以我们可以不甚苛求,尽享流年温润,因为柔软,所以我们可以在坚硬的壁垒下,重新拾得爱与感性的回归.
同样,所谓柔软,不是毫无原则地妥协退让,更不是甘愿被世事所欺却不加反抗.我们不愿看到,心的柔软之处在现实的狂风暴雨中流血受伤,更不愿意看到柔弱的心室被刚硬的外壳蹂躏的体无完肤.所以,只是希望,柔软之余,人心中的坚硬依旧可以承担起生命之重,依旧可以在疤痕遍布之后,不改初心.
心硬如钢便不可摧,刚毅冷峻,坚硬如斯,所向披靡,心软若柔则亦欣然,不失温柔,不畏凶顽,不曾软弱.亦刚亦柔,和谐人生,刚柔并济,两番精彩!
【佳作示例四】:
夜沉思
夜半醒来,静静的思考下自己,感觉自己真难得需要静一静了.近年来,渐渐发现,自己的功利心是越来越重了.自己总希望凡事有个好的结果.没有“好结果”感觉没了做事的动力.在这烦躁、浮夸的世界里,发现自己真的迷失了自我,没了“清心”,没了拂面而过的“清风”.有时,想写篇文章却也屡屡无疾而终.曾经怀疑自己是否 是江郎才尽,再也写不出“小清新”,再也吟不出意境斐然的诗词了,只得叹曰:“吾才至此,尽矣!”
仔细回顾近年来的自己,发现自己真的很少能真正静下心来看完一本书,功利主义充斥了整个心扉.放下自己的心,慢慢发现,在前进的道路上,背负的不再是“奋斗”、“努力”这些加油剂,而是“功利”这沉重的石块.
在前行的道路上,时刻被“功利”驱使着.偶尔,心中的“圣贤”之气,“士人”之风刮来,使内心很矛盾,很痛苦.发现自己不再是“读书人”,没有了浩然正气,赤子之心逐渐被灰尘所湮没.忽然发现自己成了沙滩上“捡贝壳”的孩子,随着捡的东西越来越多,身上的包裹也就越来越重,难以前行.当有一天自己真的走不动了,便会狠狠地摔在地上,自己可能被摔得爬不起来,而千辛万苦捡的“东西”便会霍然消失.
婆罗门说,左边布袋,右边布袋,放下布袋,何其自在.佛曰:“放下,勘破,自在.”人上之路,每个人都背负很多“布袋”,当自己的功利心越重(或贪心越重),身上的布袋就越多,而负担就越重,甚至有时难以前行.“功利”之人,当有一天“功利”消失,便发现没了“功利”自己也就没了前进的动力,逐渐地也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当一个人有了广阔的胸襟,便不会被身边的“布袋”所缠绕,又何来烦恼;没了欲望,又怎能被其他的“东西”所羁绊.
人生百年,何其短暂,何须要让自己变得如此沉重.超然物外方为圣贤,品一杯清茗,翻一卷诗书,有何等悠闲!傲立于高山之巅,抚琴一曲,弄箫断玉,卧看云卷云舒,又何其自在!
【佳作示例五】:
温柔与倔强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也许每个人都是双重的性格,有活泼有感伤,有温柔有倔强.
一个人内心是需要坚硬的,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当代,风情万种的林黛玉本就难以生存,薛宝钗那样雷厉风行的人才可以独当一面.这个发展迅猛的社会,竞争不断压力不减,你不坚强,脆弱根本没人管.受了委屈,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工作的不顺利等等,都需要自己慢慢消化,外面不会有人宠你照顾你,这个时候不坚强,不让自己变得坚硬起来,便只有淘汰的份,即使淘汰,也不会有人给你半分怜悯半分同情,在这个社会,能依靠的也只有自己,都市里的生活与竞争,已经远远超越人们承受的极限,前段时间往上特别流行的一句话说,不管晚上经历了怎样的泣不成声,明日醒来世界依然车水马龙.没人管你背后的辛酸与无辜,没人会管你内心的挣扎与无助.在此种境地,你不坚强,脆弱给谁看?哭几声是不是一起哦饿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当然不可能,这个社会,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坚强的人们的存在,才日益快速发展起来.
然而,一个人坚强的久了,生活似乎慢慢就会演变成一种机械化,机械的上班,搭乘公交地铁,下班回家,吃饭,睡觉,一切索然无味,寡淡的几乎将人逼疯.这个时候,你还会因为听到一首好歌感动的热泪盈眶吗?你还会跟着电影里主人公命运的起承转折或哭或笑吗?上班的路上看到活泼的小学生们蹦蹦跳跳的手拉着手上学,还会不自觉的露出欣慰爱怜的微笑吗?如果你还会,说明你内心还温柔着,你的生活没有被这种所谓的都市规则彻底掩盖.因为温柔,会为一只猫感动,会为一只鸟驻足,辛苦繁杂的生活过后,偶尔还能享受生活的浪漫,于是一切就不会只是枯燥无聊,会发现这个世界是有童话存在的.
每个人都想尽力过得好,开心一点,无忧无虑一点,单纯一点.无所谓温柔也无所谓倔强,一个人呆着时,听点音乐打发一下时间,悠扬的旋律缓缓围绕自己,投入整个身心去感受去体会音乐里的世界.静静的感受自己的世界,与朋友聚在一起时,跟着大家伙起哄热闹叫嚣,仿佛生命就在于这样疯狂的折腾,乐此不疲.
从朋友那里听过这样一句话,说,有时候一句话就能让我们泪流满面,有时候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远的路.
泪流满面是因为内心还温柔,咬着牙走了很远的路是因为依然倔强.对于这以后遥远的未知的生活,我们温柔的倔强.
【佳作示例六】:
亦坚亦柔,成就和谐
《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便是所谓人心的奇妙之处,有坚如磐石处,亦有温柔如水时,二者周旋归一,共享方寸之地,方有一个和谐的自我,卓然而立.
诚如毕淑敏所言,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人心,首先应该是一座坚固的堡垒.以道德准则为盾牌,以理想信念为防线的我们都是天赋使命的战士,应有勇气也有毅力捍卫生命中那些真正神圣的东西,像英国文豪托尔金在《魔戒》中诠释的那样,“相信这世界并非不可救药,而一定存在某种良善,值得我们奋战到底”.没有人能做到始终无畏不悔,那是只存在于神话之中的品质,而常人真正能做到的是,让对“自己的勇气有一天会消耗殆尽”的担忧战胜被“人世间的阴雨灰色帘罩”蒙蔽的恐惧.守护坚实稳固的初心,也即守护生命耿直不移的态度,这才能成全生命伟大力量的展现.
然而人心在某些方面应有的坚硬并不等同于一味的固执,冰冷刚硬到不可触碰也便更不应成为人生的常态,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让心灵受到温存与爱意的滋养,由寸草不生的荒芜变为处处繁花的锦绣.是啊,在这个正在被冷漠的铁壁铜墙侵占的世界里,我们总以为百毒不侵刀枪不入的自我封闭就是坚强,可如果我们连呵护真诚、期许美好、拥抱爱情的能力都已失去,那么这种机械的行为构成的将不配被称为“人生”,甚至算不上好好地“活过”.我们既然没有理由封存扼杀美好,何不以最阳光的姿态享受心灵深处的柔软?故而,人心中那些必不可少的柔软的东西,与坚硬的组成部分一样,都是构成精彩人生的要素;故而,唯有那 些亦坚亦柔的心灵,方能塑造成和成谐的自我.
我想,真正洞察了这一道理的人,一定会懂得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写下的“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的温存,因为坚强与温柔是相互融合而非完全对立的存在;一定会明了歌手Hita在《天命风流》中唱出的“灵秀上眉头,浩气存胸口”的洒脱,因为心坚如石或豪情满怀的人依然需要情感的滋养;一定会欣赏词作者荀夜羽表达的“击鼓动远雷,琵琶脆涟漪”的和谐,因为勇气与温柔的契合才是生命最本真的构形.所以,要想造就一个和谐的自我,要想活出一世动人的精彩,最重要的,便是让这方寸之地,亦坚亦柔,亦刚亦让.
心在方寸,所求为何?亦坚亦柔,成和成谐.如此,方能一路撷美好而行,方能一生尽光明磊落.
【点评】该题总的来说并不太难,很多同学都能够准确审题,做到不偏题,但是,写出优秀的作品并不容易.因为本次作文重点考查了考生的思辨能力,这也是近年来许多高考作文所重点考查的,要求考生能够眼观社会,发掘人性,从情感性、思辨性入手写出材料蕴含的深意,做到语言流畅、思维清晰.建议考生平时作文训练时要加强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考试时才能够写出非常好的考场作文.
2022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 (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 (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10分,选择题,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上海市闵行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这是一份2021年上海市闵行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10分,阅读70分,写作70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17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附答案): 这是一份2017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语文试卷(附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按要求填空,按要求选择,概括第①段的段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