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内容课件ppt
展开CONTENTS 教学目录
1.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重点)2.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培养格物致知精神。(难点)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探究本文的论证方法,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再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演讲者发表这样的演讲有什么现实意义?2.这篇演讲是如何层层推进、思路清晰地阐述观点的?3.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1.演讲者发表这样的演讲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基础教育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演讲者作为接受过中西方教育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非常敏锐、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缺点有久远的文化背景,而且形成了较大的危害,会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所以演讲者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这篇演讲是如何层层推进、思路清晰地阐述观点的?
最后,他又从学术研究话题,扩大到如何应对当下的世界环境,提升了演讲的现实意义。
首先提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然后从中国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并与现代学术关联起来。
接着将目光放到中国学生身上,并以自己在国内和国外的求学科研经历,特别是受挫的经历,告诫大家要改正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
3.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1)作者认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研究科学和个人行动上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保留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发现事物的真相。(2)在应付迅速变化的世界和社会环境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力,要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使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第2段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3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1)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2)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
(3)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4)借作者的亲身经验论述了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的做法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王阳明“格”竹子的失败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新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
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的好处
为了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作者运用道理论证,引用了《大学》中的话,增强了说服力;为了证明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作者运用举例论证,举了自己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经历。这两种论证方法相结合,使得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
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格物致知”的观点,并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号召中国的新一代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提出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得出结论:必须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指出传统的中国教育对“格物致知”精神的曲解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培养实验精神贡献人类社会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
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1.选文第三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举王阳明“格”竹的事例,证明了传统的中国教育“格物”方法的错误,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你从本文所说的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中,看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存在什么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而不是寻求新知,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作者在选文末提出: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但这种观点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你同意作者的这一看法吗?为什么?
示例一:同意。因为在实验科学中,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真理要因物而异。示例二:不同意。因为这混淆了哲学与实验科学的概念。在哲学中,经过实验检验的真理是可以传于“四海”“万世”的。
竹子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无论是峰峰岭岭,还是沟沟壑壑,它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它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千百年来,人们都会赋予竹子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
竹子精神是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喻物诗和文人画作中最常见的题材;它表现着自强不息、顶天立地的精神;清华其外、淡泊其中、清雅脱俗、不作媚世之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不要担心犯错误,最大的错误是自己没有实践的经验。 ——沃韦纳戈
语文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教学ppt课件,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梳理结构,合作探究,论证过程,课文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2021学年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示范课ppt课件,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整体感知,学习目标,掌握字词,研讨课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