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复习之诗歌表现手法课件PPT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03710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年中考复习之诗歌表现手法课件PPT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03710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年中考复习之诗歌表现手法课件PPT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03710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年中考复习之诗歌表现手法课件PPT第4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037107/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年中考复习之诗歌表现手法课件PPT第5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037107/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年中考复习之诗歌表现手法课件PPT第6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037107/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年中考复习之诗歌表现手法课件PPT第7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037107/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年中考复习之诗歌表现手法课件PPT第8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037107/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年中考复习之诗歌表现手法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复习之诗歌表现手法课件PPT,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描写手法,常见的艺术手法有,修辞手法,抒情手法,点拨二,借景抒情,点拨三,本题可能出现的误判,点拨四,借景抒情与反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艺术手法。它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
古代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1、比喻2、比兴3、拟人4、夸张5、双关6、用典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请判断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1、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6、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点拨一
2、古诗鉴赏一般有“整体看手法,局部看修辞”之说,即:如果问的是全篇的表达技巧,则优先或主要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答题;如果问的是局部(某一联一片)的表达技巧,则优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寻找,如果没有,再从其他手法思考。
1、古诗中很多诗句都是对偶句,特别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一般要求用对偶,所以一般不从对偶角度分析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请判断下列诗句使用的抒情手法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点拨二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二、根据诗歌题材判断抒情手法 咏物诗一般运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咏史诗一般运用的是借古讽今的手法。
一、【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
蝉 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此诗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本首词前两句问归期,作者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融情于景,将主观感受融入客观景物中:以 “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图,衬托自己浓浓的相思。
描写手法:渲染、衬托、白描、对比、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视、听、嗅)、欲扬先抑、以乐写哀、正侧结合等。
请判断下列诗句使用的描写手法
1、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兵河入梦来。
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衬托】又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反衬是古诗运用较多的表现手法,主要表现有:乐景衬哀情、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以明衬暗等。
2【对比与衬托】对比双方没有主次,而其主旨需要两方共同构建突出。衬托双方有主次,其主题表现主要依靠被衬托事物来表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揭露当时社会贫富悬殊、民不聊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衬托)用深千尺的潭水衬托出汪伦对诗人真挚深厚的感情。
3、【动静结合与以动衬静】
以动衬静(以声写静)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韩愈选择“敲”,是为了突出“静”,用“敲”声来渲染诗所描绘的“幽静”的意境,突出月夜的宁静。有主次之分。静是“红花”,动是“绿叶”。
动静结合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动和静没有主次之分。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诗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4、【虚实结合】关键是要能读出诗词中的虚象、虚境。这个“虚”主要指梦幻,设想,回忆,神话,暗写之象、之境。可以从诗词中的词语中读出,如: “忆”“像”“似”“应”“料”等词。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怀秦髯 李 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晓莺。本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指出并分析其作用。反衬。作者以春色的美好反衬自己年事已高,病魔缠身、思念友人的苦闷心情,又以心情的苦闷反衬对友谊的珍惜,突出了友谊的弥足珍贵。
虚实结合:本诗材料分为两部分,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怀人,应立足于这样的关系组合中判断,而不能割裂诗歌内容上的有机联系,答成“虚实结合”,因为只有最后一联才用了“虚实结合”。不符合题意“最大的特点”一词的要求。
借景抒情:虽然抓住了原诗两大基本内容或关系,但因对“景”“情”逻辑关系上理解不够精准而误判。当“景”与“情”构成相反关系时一般要答的是“乐景衬哀情”或“反衬”,而不是“借景抒情”。
拟人:本诗第二联确实用了拟人手法,但只是局部运用,没有联系整体去思考。
当景与情一致时,比如以美景抒乐情,或以悲景抒哀情时,是借景抒情。反之,以乐景写哀情就是反衬(以乐写哀)。
要准确判断诗歌的表现手法,除了对表现手法的种类、特点有所认识外,还要加强对表现手法的动态认识。要在具体诗歌中看它是如何使用的,尤其要对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的各自特点、相互联系和区别加以动态认识,以便准确判断。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3、诗歌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事物的?4、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5、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 2.这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运用该手法的作用。
答题模式:本诗(或第×句)运用了……的手法,……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表达效果)。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①刘长卿万里辞家事鼓鼙②,金陵③驿路楚云西④。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1、明题型:这首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懂步骤:步骤一:(描景象)长江两岸的春色留不住你的脚步,青青的绿草也在为你送行。步骤二:(明手法、析效果)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春草“不肯留”“送马蹄”的无情反衬出离别者内心的有情,步骤三:(悟情感)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忧虑与担心,以及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春望杜甫 〔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明题型:分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2.懂步骤:步骤一:诗人将悲情寓于美景之中步骤二: 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步骤三: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使悲欲悲,甚为绝妙,乃被千古传诵
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小中见大, 托物寓理,多角度描写(视、听、嗅) 用典,声色结合,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想象)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 衬托(正衬 反衬:以动衬静 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 托物言志、对比,映衬等。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描写景物组成的画面,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渲染了------的氛围,表达了……情感
《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渲染了轻松、闲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大好春光的无限热爱。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 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 遥寄海西头。【注释】本诗是作者长安求仕不第后漫游吴越时所作。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诗中的建德也指桐庐江。广陵即扬州诗中的维扬、海西头均指扬州。本诗颔联“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
借景抒情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诗人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渲染了萧索、孤寂的氛围。表达诗人失落飘零、迷惘悲苦、内心孤寂的情感。
虚实结合(想象)有何作用
《夜雨寄北》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分别指出实写了什么,虚写了什么,想象另一方……,委婉含蓄地表达了……的情感。
想象与妻子一起剪烛夜谈的情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孤独和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运用想象的手法,诗人想象深夜的时候,家人围坐在灯前,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委婉含蓄地表达对亲人和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渔家傲① 【北宋】王安石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②。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③似听朝鸡早③。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④。【注】①这首词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隐居金陵时所写。②窈窕:幽深的样子。③欹眠:斜着身子睡觉。④邯郸道:据唐代沈既济《枕中记》所叙,唐代有卢姓书生在邯郸道上曾做“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比喻求取功名之道路,亦指仕途。本词中“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运用典故, 诗人用唐代卢生曾做黄粱幻梦的典故,自己向往隐居生活的恬淡闲适,而已忘却仕途功利的心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仕途的厌倦,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山 中 秘演 结茅临水石,淡寂益闲吟。久雨寒蝉少,空山落叶深。 危楼乘月上,远寺听钟寻。昨得江僧信,期来此息心。1、诗歌第二联用了什么手法写景?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氛围?(4分)答: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写景,蝉声是动景,落叶是静景;听觉、视觉相结合(多角度)写景,听到了蝉声,看到了满地的落叶。(任意答出一种手法均可,手法1分,分析1分)营造了一种清新、幽静的氛围。(2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动静结合:1、2句以“水面平”和“明镜”“照檐楹”等写出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3、4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雨后池塘上一种动态之美。动静结合,组成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夜雪 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 ①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 ②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 ③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秋 思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细节描写。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含练习题及答案),共20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2024届中考记叙文常见考点答题术语整理(现代文+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诗歌),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修辞手法的作用,表现手法的作用,诗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2024届中考重点题型答题模板(诗歌+现代文+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歌,现代文,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