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课件PPT全册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说明之美21蝉教学课件 课件 22 次下载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说明之美22梦回繁华教学课件 课件 22 次下载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品味经典23孟子三章教学课件 课件 29 次下载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品味经典24愚公移山教学课件 课件 28 次下载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品味经典25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课件 课件 28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 诗词五首综合与测试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 诗词五首综合与测试教学课件ppt,共5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新课导入,饮酒其五,走近作者,背景资料,整体感知,陶渊明,精读细研,指人的自然本性,主旨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五首诗词。(重点)2.结合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难点)3.学习品析诗词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
古人曾言:“诗言志,歌永言。”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是真心话语,字字关情。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都是传统名篇,表现了古代文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抒发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至今读来,仍能给人很多启发。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吧!
陶渊明(约365—427) 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都很有名。有《陶渊明集》。
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间,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此为第五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把草屋建在人多聚居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要问我如何能够这样,心里远离世俗,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偏僻安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房子东面的篱笆下采一朵菊花,悠闲自在地看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1.前四句构成这首诗的第一层次,大意是什么?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态?诗人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式表达这种心态?
大意:居住在闹市而不觉得喧闹,是因为内心闲适 高远。心态:豁达,闲适。修辞:设问。
2.如何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将诗人醉心于南山,怡然自得的悠然之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情景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3.你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哪个(些)字用得好?说说理由。
示例:“见”字用得好。“见”字把诗人“悠然自得”的视线无意中与南山相接的情状,不动声色而又极其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4.“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诗人心里,内心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此情此景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暗指辞官归隐乃是诗人的人生真谛。这两句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5.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
6.本诗是陶渊明的言志之作,通过它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示例:超然物外 悠然自得 心志高远 闲适豁达
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杜甫(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后世又称他杜工部。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安禄山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但因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春 望杜 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长安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都城草木丛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哭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连绵,整整三月不断,(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满头白发而今越抓越稀少,稀疏难绾,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了。
2.“国破”与“城春”对照来写,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理解。
诗歌一开头即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但是草木丛生。“国破”与“城春”色调相反,诗人在此对举,从而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照。“国破”下缀以“山河在”,“城春”下缀以“草木深”,更使诗意翻新,出人意料。这种别具匠心的艺术安排,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
1.本诗题目为《春望》,诗人望见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联一般有两种解释:①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②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你赞成哪一种解释? 理由是什么?
示例1:赞成第一种。借花鸟之景抒感伤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因感时伤别,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
示例2:赞成第二种。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为什么说家书“抵万金”?
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叛军所至之地,百姓皆惨遭杀戮。诗人家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 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5.自选角度赏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示例:诗人因“感时”“恨别”而频频搔首,导致自己的满头白发纷纷脱落,几乎连簪子也要插不住了。其实,此时的诗人才四十五岁,但因过度的焦虑忧愁,竟然未老先衰到如此地步。从中我们更能看出诗人的忧国思家之情是何等强烈。
春望》描写了安史之乱时诗人被困长安的所见、所感,集中表达了他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李贺(790—816) 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其诗长于乐府,大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于世事沧桑、生死枯荣,感触尤多。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但也有刻意雕琢之病。有《昌谷集》。
雁门太守行李 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摧垮。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誓死保卫边疆!
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首联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颔联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色的血迹,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3.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想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凸显出来。
“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荆轲在易水边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
4.颈联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
6.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揽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黄金台”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报效朝廷视死如归的精神。
借此自荐,表达自己报效国家的决心。
5.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
《雁门太守行》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战争的惨烈和守城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杜牧(803—853) 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亦能文,《阿房宫赋》颇有名。有《樊川文集》。
赤 壁杜 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折断的铁戟沉在沙底还没有烂掉,拿起磨洗后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使用“将”“磨”“洗”“认”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当时兴奋的神态和对历史事件的高度关切,使下面的怀古幽情水到渠成。
2.前两句中使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杜牧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反映了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这句诗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4.本诗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是怎样表现的?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这首咏史抒怀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诗人的自负感慨,吐露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也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偶然的侥幸。
李清照(1084—约1155) 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慨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
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梦魂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地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用“接”“连”两个字巧妙地将“天”“云涛”“晓雾”组合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写出了动态和气势。
1.词的开头,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2.词人梦见了什么?梦里听到了什么?
词人仿佛梦见天帝殷切地问她打算到哪儿去。看似平常一问,却同现实中置人民于水火、畏敌如虎狼、只顾自己一路奔逃的高宗皇帝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3.面对天帝的提问,词人是如何回答的?
下阕开头写词人回答天帝的问话,也是上下阕之间的过渡语。“路长”“日暮”是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嗟”字感叹自己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倾诉了生不逢时的苦闷。
4.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一句词。
词人化用庄子关于“鹏”的典故,足见其想要脱离尘世的决心。她想要借助风力,去往理想的神仙境地。
1.“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的“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谩”字流露出词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2.本词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在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
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下阕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词作中对开阔壮美的境界的描述富有浪漫主义的想象,表现了作者刚健昂扬的气概,词风豪放。
词人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梦游的方式,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6 诗词五首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共60页。
这是一份2021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6诗词五首习题课件新人教版,共26页。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25 诗词五首综合与测试评课课件ppt,文件包含26教材习题课件ppt、26春望ppt、26渔家傲pptx、26赤壁ppt、26雁门太守行ppt、26饮酒其五ppt、26春望朗读mp3、26渔家傲朗读mp3、26赤壁朗读mp3、26雁门太守行朗读mp3、26饮酒其五朗读mp3等11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1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