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四单元 区域协调发展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练习题
展开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2010年民用机场旅客吞吐量比较。读图,完成1~2题。
1.旅客吞吐量反映出( )
A.珠三角地区城市化水平高
B.长三角经济发展水平低
C.京津冀区域发展最不平衡
D.上海交通辐射能力最强
2.京津冀地区加快经济一体化的合理措施是( )
A.河北完善路网,提升产业承接能力
B.北京加强产业集聚,增强吸引力
C.天津外迁企业总部,缓解环境压力
D.河北以生态建设为重,美化环境
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各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分析,京津冀区域旅客吞吐量差异最大,发展最不平衡,C项对。仅有吞吐量,不能表示珠三角地区城市化水平高,A项错。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B项错。北京的交通辐射能力最强,D项错。第2题,京津冀地区加快经济一体化的合理措施是河北完善路网,提升产业承接能力,A项对。北京加强政治文化职能,增强吸引力,产业分散出市区,B项错。天津增强工业职能,加强治理环境,C项错。河北以承接工业转移为重,加强生态建设,美化环境,D项错。
答案1.C 2.A
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2016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团)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据此完成3~5题。
3.“村村冒烟”主要指的是当时该县村办企业( )
A.燃料来源分散B.空间布局分散
C.原料来源分散D.产品市场分散
4.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可以( )
①弥补劳动力不足 ②缓解建设用地紧张 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④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5.“抱团飞地”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 )
A.城乡统筹创新B.生活方式创新
C.农业发展创新D.科学技术创新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长江三角洲地区村办企业涌现,说明当时村办企业较多,虽然村村都能发展,但相对来说空间布局分散,因此出现了“村村冒烟”的现象,因此B项正确。第4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抱团飞地”是指企业集聚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集聚发展可节约土地和基础设施投资,并可获得规模、协作等方面的效益,利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因此D项正确。“抱团飞地”与劳动力的需求和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关系不大。第5题,“抱团飞地”是在包括乡村和城镇的区域内规划的发展模式,既涉及条件优越的城镇集聚地,又涉及企业迁出的农村,因此A项正确,其他三项内容不属于该模式的主要体现。
答案3.B 4.D 5.A
读图,完成6~7题。
6.图示1978—2006年广东省人口重心( )
A.向南的移动频率最低
B.主要往偏北方向移动
C.在空间上呈现波动性
D.年际移动幅度较大
7.据材料推测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难题是( )
A.城乡社会自然环境差异大
B.交通运输条件较差
C.人口的流动影响就业分布
D.区域间经济水平差距大
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1978—2006年广东省人口重心除了1992—1993、2000—2001年向北移动外,整体向南移动,可以判断1978—2006年广东省人口重心向南移动频率最高,A、B两项错;根据图示资料可看出,广东省人口重心在空间上具有波动性,C项对;年际移动幅度较小,D项错。故选C项。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1978—2006年广东省经济、人口重心整体向东南方偏移,且中间存在一定的曲折和波动,说明该区经济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且经济不平衡的态势正在加剧,故选D项。
答案6.C 7.D
阿斯旺大坝是世界上著名的水利枢纽,坝高111米,建成后形成了宽15千米、长500多千米的纳赛尔水库(其三分之二在埃及境内),该水库可吞下尼罗河的全年径流量。下图示意阿斯旺大坝位置和尼罗河三角洲土壤含盐量(ppm)分布。据此完成8~9题。
8.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在几乎全非洲都因旱灾闹饥荒的时候,埃及的粮食也能基本自给,可能是因为纳赛尔水库( )
A.对尼罗河流量的季节性调节,保障了稳定的灌溉水源
B.对尼罗河流量的多年调节,增加其下游枯水期流量
C.周围灌溉面积大量增加,耕地面积明显增多
D.使其下游灌溉面积大量增加,耕地面积明显增多
9.因阿斯旺大坝而获得灌溉、防洪、航运、发电等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对尼罗河三角洲土壤含盐量的影响是( )
A.下游水源充足,工业迅速发展,工业废水导致甲区域盐度升高
B.下游灌溉面积增加,风沙活动减弱,乙区域盐分在地表积累
C.灌溉水源增加,耕地面积增加,乙区域大量使用化肥盐度升高
D.尼罗河入海水量减少,海水入侵,甲区域盐度升高
解析第8题,纳赛尔水库三分之二在埃及境内,可吞下尼罗河全年径流量,当河流丰水期时,水库蓄水,枯水期时,水库放水灌溉,水库对尼罗河流量有季节调节作用,并不是流量的多年调节,为埃及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保证埃及粮食的产量,所以其粮食能基本自给,A项对、B项错。纳赛尔水库增加了灌溉面积,但并没有使耕地面积增加,C、D两项错。故选A项。第9题,水库拦截尼罗河径流,使其入海流量减少,地中海海水入侵,又因气候炎热,蒸发旺盛,所以甲区盐度升高,D项对。甲区工业并不发达,另外,工业废水与盐度升高无关,A项错。乙区农业发达,不合理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形成土壤盐碱化,使乙区盐度升高,盐度的高低与风沙活动和化肥使用量无关,B、C两项错。故选D项。
答案8.A 9.D
下图为雅砻江干流某河段梯级开发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通过对雅砻江进行梯级开发,该流域适宜发展的工业是( )
A.甘蔗制糖B.精密仪器
C.高档家具D.有色冶金
11.雅砻江水电开发受季节影响较大,针对“丰枯不均”的现象,开发时应注意( )
A.统一管理,科学调度B.修高大坝,增加库容
C.招商引资,扩大开放D.疏浚河道,发展交通
解析第10题,通过对雅砻江进行梯级开发,该流域水电充足,适宜发展的工业是有色冶金,该工业属于动力密集型产业,D项对。甘蔗制糖属于原料密集型产业,精密仪器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档家具属于市场密集型产业,A、B、C三项错。故选D项。第11题,雅砻江水电开发受季节影响较大,针对“丰枯不均”的现象,开发时应注意统一管理,科学调度,A项对。修高大坝,增加库容,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或断流,B项错。招商引资,扩大开放不能改变季节变化大的影响,C项错。河道落差大,不适宜发展航运,且发展交通不能改变“丰枯不均”的现象,D项错。故选A项。
答案10.D 11.A
伏尔加河是世界上最大的内流河,下图为该河流域及周边地区简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里海的主要生态功能有( )
A.调节伏尔加河流量B.减小里海周边温差
C.防止山区水土流失D.提供丰富农副产品
13.伏尔加河梯级开发的主要有利条件是( )
A.河流流量大B.含沙量较小
C.地形落差大D.没有结冰期
解析第12题,调节伏尔加河流量、提供丰富农副产品不属于生态功能,里海周边为平原,里海也不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里海属于湿地,可以减小里海周边的温差。第13题,伏尔加河河流流量较大成为对其进行梯级开发的主要有利条件,该河含沙量较大,地形落差小,有结冰期。
答案12.B 13.A
按照流域开发规划,巴西在托坎廷斯河干流上建设7座、支流上建设20座梯级水电站,并已在图库鲁伊建成大型水电站。图库鲁伊水电站可为两岸的大型矿场供电,并向巴西东北部送电。据此完成14~15题。
14.图库鲁伊建设大型水电站的优势条件是( )
A.径流量大,且季节变化小
B.劳动力丰富,经验和资金充足
C.河道宽,工程难度小
D.地势落差大,水流急
15.托坎廷斯河流域水能梯级开发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
①缓解贝伦等地的能源短缺 ②改善航运条件、发展灌溉等 ③改善枯水期水质,优化洄游鱼类生存环境
④更好地抵御洪涝灾害,减少地质灾害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第14题,图库鲁伊以上流域地处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量和径流量季节变化大,A项错误;巴西是发展中国家,大型水电站建设的经验和资金都有所欠缺,B项错误;大型水电站多建设在河道狭窄的峡谷处,以减小工程量和建设难度,C项错误;图库鲁伊处于平原和高原交界处,地势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D项正确。第15题,贝伦等城市能源资源缺乏但需求量大,南部电能输入可缓解能源短缺;水电站建成后可调节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利于发展航运和引水灌溉,故①②正确;水电站的建设增加鱼类洄游的难度,恶化了洄游鱼类的生存环境;水电站的建设可能加剧地质灾害,故③④错误。故选A项。
答案14.D 15.A
2019年4月26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拉开序幕。“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不断拓展合作区域与领域,尝试与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16~17题。
“一带一路”示意图
16.目前,“一带一路”主要合作区域是( )
A.亚洲、欧洲和非洲B.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C.亚洲、非洲和北美洲D.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17.中国科研人员将太阳能技术与海水淡化工程巧妙“嫁接”,大幅度降低了海水淡化的成本。这一成果将惠泽“一带一路”上严重缺水而光热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是( )
A.大洋洲、西欧B.东欧、东南亚
C.中亚、西亚D.东亚、南亚
解析第16题,根据图中“一带一路”的线路连接的区域分析,“一带一路”主要合作区域是亚洲经海、陆向西连接欧洲和非洲。故选A项。第17题,根据“一带一路”的区域限定,因不经过大洋洲,首先排除大洋洲,即排除A项;海水淡化工程应在干旱地区实施,东欧、东亚和南亚等沿海地区受西风和夏季风影响较明显,降水较多,缺水现象不严重,因此排除B、D两项,中亚地区临近里海,西亚地区有很长的海岸线,这些地区干旱少雨,且光热资源丰富,可以利用丰富的太阳能淡化海水。因此C项符合题意。
答案16.A 17.C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读图,完成18~19题。
18.从能源利用的角度看,“一带”和“一路”所经之处,共同且最具优势的能源资源是( )
A.风能B.太阳能
C.煤炭D.石油、天然气
19.“一带一路”能给诸多行业带来发展机遇,下列受益不明显的行业是( )
A.文化旅游B.国际金融
C.电力贸易D.基础建设
答案18.D 19.C
20.中国“一带一路”的实施,对东南亚地区带来的利好是( )
①促进各产业的升级改造 ②利于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③促进海上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的建设 ④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
解析在中国通往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上,东南亚作为沿途重要的交通枢纽,可以促进其物流业的发展,同时,可以带动东南亚地区和中国及欧洲、非洲的物资流动,从而使东南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答案C
21.“一带一路”是圆梦之路,对密切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意义重大。通过与西欧国家的合作,我国可以( )
A.进口大量的石油资源
B.输出大量的剩余劳力
C.拓宽产品的销售市场
D.出口先进的工业技术
解析共建“一带一路”,体现了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有利于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欧洲地区经济发达,加强与欧洲地区的联系能够拓宽产品的销售市场,C项正确;欧洲经济发达,石油的需求量较大,我国不会进口大量的石油资源,A项错误;我国不会有大量的劳动力输入欧洲,B项错误;欧洲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国,工业技术高于中国,D项错误。
答案C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下图示意“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读图,完成22~23题。
22.荆江的“险”体现在该河段( )
A.流量大,多凌汛
B.洪涝灾害频发
C.落差大,水流急
D.水土流失严重
23.荆江河段综合整治的重点措施主要是( )
①加固堤坝,拦截洪水 ②修建水闸,梯级开发 ③裁弯取直,疏浚河道 ④建设航道,完善网络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第22题,荆江位于亚热带地区,冬季无结冰期,无凌汛,A项错误;荆江河道曲折,受季风影响水位季节变化大,容易发生洪涝灾害,B项正确;荆江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落差小,水流慢,水土流失不明显,C、D两项错误。第23题,荆江河段面临的问题是河道曲折以及泥沙淤积导致河床抬高易引发洪涝灾害,故治理的重点措施应为加固堤坝,拦截洪水,裁弯取直,疏浚河道。
答案22.B 23.B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质量安全、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实行严格保护的空间边界和管理限值,以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下图为江苏省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读图,完成24~25题。
24.有关江苏省生态保护红线分布特点,叙述正确的有( )
①陆上水域面积大于海上水域面积 ②山地丘陵区面积大于平原面积 ③盐城等地滩涂面积占比较高 ④林地主要集中在江苏南部地区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5.苏南地区保障生态保护红线的措施有( )
①确保人口、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②促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增强经济产出能力 ③涉及的生态系统各部门各自采取分块式管理方式 ④通过信息技术加强对生态红线动态监管和监测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解析第24题,读江苏省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图,陆上水域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区主要是湖泊和河流,东部黄海海上水域生态保护红线分布区有多处且总面积大于陆上水域,①错;江苏省多为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只有西南部和西北部极少数地区为海拔200米以上的低山丘陵,太湖、洪泽湖等都位于平原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区山地丘陵区面积小于平原面积,②错;图中沿海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分布面积大,盐城(盐城临海且海岸线长、滩涂广布)等临海地区滩涂面积大、占比较高,③对;江苏东部、中部以平原为主,山地集中分布在南部、西北部,其中南部更多,因此林地主要分布在南部,④对,故选B项。第25题,合理控制人口和经济发展规模,确保人口、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有利于保护生态,①对;应合理利用土地,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过度使用土地加剧生态恶化,②错;图中林地、湖泊、海洋等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如森林破坏会导致湖泊萎缩、湖泊生态破坏,治理生态问题时各部门应加强合作、齐抓共管,③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生态红线动态监管和监测,有利于减少生态破坏行为,④对,故选C项。
答案24.B 25.C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7年4月1日国家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距北京100多千米),它是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材料二 深圳、浦东和雄安区位示意图(图1)。
图1
材料三 我国1980年三次产业构成图(图2)。
图2
(1)改革开放后,1980年国家首先选择在深圳建立经济特区。简述我国当时的产业状况及深圳经济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3分)
(2)为积极参与全球分工,1992年国家选择在浦东设立新区,旨在将浦东新区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核心区。与深圳特区相比,浦东新区的区位优势有 。(4分)
(3)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相比深圳、浦东的区位,分析雄安新区的空间位置特征及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3分)
(4)雄安新区的设立与深圳、浦东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的地理科学重要思想是 。(2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三可知,1980年我国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邻近香港是深圳经济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第(2)题,与深圳特区相比,位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浦东新区临海,地理位置优越,水陆空交通发达,依托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市,经济腹地大。第(3)题,读图可知,雄安新区离北京、港口有一定距离;随着快速交通的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雄安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第(4)题,雄安新区的设立与深圳、浦东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地理科学因地制宜的重要思想。
答案(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邻近香港。(3分)
(2)滨江临海;水陆空交通发达;依托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大。(4分)
(3)离北京、港口有一定距离;快速交通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3分)
(4)因地制宜(2分)
27.(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尼罗河是世界最长河流,发源于东非高原,自南向北流经撒哈拉沙漠,注入地中海。埃及境内的尼罗河每年会定期泛滥,泛滥之后两岸留下的肥沃土壤成为农业耕作的最佳场所。1970年6月,阿斯旺大坝在尼罗河上建成,大坝上游形成纳赛尔水库,它在埃及的防洪、灌溉和发电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下图为尼罗河图,左图为尼罗河河口不同时期海岸线变化图。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坝建成前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季节及原因。(3分)
(2)描述图示期间尼罗河河口海岸线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成因。(6分)
(3)简述图中大坝的建设对其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3分)
解析第(1)题,尼罗河泛滥主要是由青尼罗河引起的,青尼罗河主要流经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区,因每年的6—10月气压带、风带北移,此时的埃塞俄比亚高原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增,河流进入汛期。正是由于青尼罗河水量的季节变化,导致尼罗河定期泛滥。第(2)题,尼罗河河口海岸线的变化直接通过读图可以获取,即1941年至1970年期间海岸向海洋延伸;1970年以来海岸线向陆地延伸。原因结合材料进行归纳,1970年以前是由于大坝未修建,大量泥沙在河口堆积,导致海岸线向海洋延伸;1970年后,阿斯旺大坝的修建,泥沙被水库拦截,河口处海水的侵蚀作用加剧,导致海岸线后退。第(3)题,考查大坝修建对下游农业生产的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第(1)题的分析,尼罗河每年下游都会有定期泛滥,洪涝灾害严重,同时下游为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农业灌溉水源不足,大坝的修建一方面是可以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另一方面能够为下游农业灌溉提供水源,保障农业用水。不利方面,大坝修建将大量泥沙截留,导致下游河流入海口泥沙来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
答案(1)夏季(6—10月)。尼罗河水源补给区以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为主,夏季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3分)
(2)1970年前海岸线向海洋推进,1970年后海岸线向陆地倒退。
1970年前尼罗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处淤积,导致海岸线的快速推进;1970年后由于大坝建设,致使大量泥沙在库区沉积,导致河口处泥沙淤积量减少,加之受海水侵蚀的影响,导致海岸线的倒退。(6分)
(3)有利:改善了农业灌溉条件,减少了洪涝灾害的发生。不利:土壤肥力下降。(3分)
28.(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见下图)。
“中巴经济走廊”是北起我国新疆喀什,终点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公路、铁路、油气管道及光缆覆盖“四位一体”通道,全长3 000千米,是“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和促进两国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示范。瓜达尔港是一个深水良港,被视为“中巴经济走廊”的旗舰项目。
(1)指出“中巴经济走廊”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特点。(4分)
(2)瓜达尔港建成投入使用后,一直由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负责管理经营,但在其经营期间瓜达尔港基本上都处于闲置状态。试分析其闲置的区位原因。(4分)
(3)分析“中巴经济走廊”对巴基斯坦社会经济发展的地理意义。(4分)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一带一路”路线分布可知,“中巴经济走廊”北连“丝绸之路经济带”,南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地处中东、南亚、中亚和中国四大地缘政治板块的中心位置;是我国西部内陆和中亚内陆国家与南亚、中东和非洲联系的便捷通道。第(2)题,闲置的区位原因主要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经济腹地狭小、货物运输量等方面分析。瓜达尔港位于西南边境,远离人口、城市分布密集的印度河平原;当地基础设施落后,缺少铁路、公路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对外联系不便;当地为荒漠地区,人口、城市较少,经济腹地小;本地区工农业生产较落后,货物运输量较小;其东部的卡拉奇港腹地内人口稠密,经济相对发达,承担了全国大部分的货物进出口。第(3)题,“中巴经济走廊”对巴基斯坦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主要从能源安全、改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资源开发、增加收入等方面分析。中巴油气管道的建设,可以维护巴基斯坦能源安全;有利于巴基斯坦承接中国的产业转移,提升其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改善产业结构;加快巴基斯坦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巴基斯坦的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产业转移增加就业率,提供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促进社会稳定。
答案(1)北连“丝绸之路经济带”,南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地处中东、南亚、中亚和中国四大地缘政治板块的中心位置;是我国西部内陆和中亚内陆国家与南亚、中东和非洲联系的便捷通道。(4分)
(2)地处西南边境,远离印度河平原;交通落后,缺少铁路、公路与其他地区联系,腹地小;腹地为荒漠地区,人口、城市较少;本地区工农业生产较落后,缺少货物运输;其东部的卡拉奇港用时腹地内人口稠密,经济相对发达,承担了全国大部分的货物进出口。(4分)
(3)维护巴基斯坦能源安全;有利于巴基斯坦承接中国的产业转移,提升其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巴基斯坦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巴基斯坦的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为巴基斯坦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促进社会稳定。(4分)
2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图1为坦桑尼亚略图。图2为图1中乙地降水量统计图。
图1
图2
材料二 坦桑尼亚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大部分地区为高原,东部沿海地区有狭窄平原。自然保护区众多,约占国土面积的1/3。该国经济欠发达,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近年来,坦桑尼亚实施经济改革,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外资,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
(1)甲地处于内流区,简述该内流区形成的自然条件。(3分)
(2)该国东部地区河流不宜发展航运,说明其自然原因。(3分)
(3)与开发水电相比,有人认为该国更宜利用天然气发电,请说明理由。(4分)
(4)简述该国规划建设图中经济走廊的主要目的。(4分)
解析第(1)题,内流区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参与的循环类型及环节角度分析。读图可知,甲为盆地地形,向心型水系;降水量较小;蒸发量大,不参与海陆循环,所以为内流区。第(2)题,河流发展航运条件主要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流速等方面分析。读图可知,图示东部地区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河流长度较短,降水季节变化大,水位变化大,不适宜发展航运。第(3)题,与开发水电相比,发展天然气主要从市场、资源及生态保护方面分析。天然气资源丰富;生产受季节影响较小;接近电力消费市场;有利于保护自然保护区。第(4)题,该国规划建设图中经济走廊的主要目的从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经济走廊建设有利于开发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带动走廊沿线地区发展;加快西部落后地区发展;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
答案(1)盆地地形;降水量较小;蒸发量大。(3分)
(2)降水季节变化大,水位变化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河流长度较短。(3分)
(3)天然气资源丰富;生产受季节影响较小;接近电力消费市场;有利于保护自然保护区;有利于保护河流生态环境。(4分)
(4)开发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带动走廊沿线地区发展;加快西部落后地区发展;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4分)
地理第一单元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本单元综合与测试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地理第一单元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本单元综合与测试课后测评,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单元 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三单元 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单元活动 探究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单元活动 探究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同步达标检测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若图中区域是浙江东部某地,则,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