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共138张PPT)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共138张PPT)01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共138张PPT)02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共138张PPT)03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共138张PPT)04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共138张PPT)05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共138张PPT)06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共138张PPT)07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共138张PPT)08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共138张PPT)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共138张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一记叙文阅读,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以描写方法为例,参考答案D共3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是一种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的文体。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即通过记叙事件、描写人物活动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使人读后受到感染和影响。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如《背影》一文:时间——那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地点——南京车站;人物——父亲、“我”;起因——“我”回北京念书,父亲到车站送“我”;经过——父亲穿过铁道、攀爬月台给“我”买橘子;结果——“我”看着父亲的背影流下泪来。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线索是文章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它的作用在于把表现中心思想的主要材料串联起来,使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中考常考的修辞手法一般是常见的八种。其中,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排比、对偶、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人物描写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环境描写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场面描写也是一种常见的描写方法。场面描写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里就有一段对安塞腰鼓表演场面的描写:“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铺垫和伏笔的区别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 伏笔是使下文的情节不使读者感到疑惑,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从形态上看:铺垫是“显性”的。伏笔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从用笔上看: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考点1 选词填空(10年3考)考点2 梳理故事情节(10年8考)考点3 理解词句含义(10年4考)考点4 赏析词句(10年6考)考点5 语句还原(10年3考)考点6 分析句段作用(10年2考)考点7 内容理解与概括(10年7考)
    考点8 分析人称作用(10年1考)考点9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10年2考)考点10 把握事物的内涵(10年1考)考点11 分析文章标题(10年2考)考点12 分析词语的指代义(10年1考)考点13 分析人物形象(10年1考)考点14 谈阅读感悟、启示(10年2考)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访 梅[2019安徽]  ①小时候,对于我们这些孩子,冬天实在单调,到处是一片白。游戏也懒得去做,生活一下子变得索然无味。正难熬着,奶奶说,舅爷要来家了。我们十分高兴,盼望着他早点儿到。  ②舅爷是个画家,听奶奶说,他名气老大,在国外办过画展。但我们翻看他的画集,却并不佩服他。他的画简单极了,每幅画都懒得去画满,往往就是那么几块几笔水墨,那蚂蚱,似乎并不就是蚂蚱;那小鱼,似乎并不就是小鱼。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和我们的画差不多呢。于是乎,我们就不敬而远之了,随便着和他对话,缠他讲城市的故事,日子也觉得有些生气。一天,他提出要出外作画,大雪天里,天地一片花白,有什么可画的呢?我们很有几分(  ),更有几分好奇,便闹嚷嚷地跟了他去。  ③山包上雪很厚,什么凹的凸的地也没有;树上,也没有一片叶子。这里有什么可画的呢?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足足半个时辰,才拿出画夹开始画起来了。我们一眼一眼看,果然天地单调,画面更单调。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④“单调极了,”我们说,“我们给你寻些能画的色彩吧。”⑤“找些什么色彩呢?”⑥“譬如梅花,那花是多么红呢!”⑦“去吧,舅爷等着你们寻来最美的东西。”舅爷笑了,叮咛我们小心去寻。⑧我们跑去了,先是到了东边,那是一漫斜坡,稀稀地站着几株柿树,如今光裸裸的,没有一颗红艳艳的果子,铁似的枝条衬在雪里,似乎在做着沉思。再往远去,也是一片灰白。⑨我们又跑到山包北边,往日里,那是个大草坝,上面有着青茵茵的草,草里长着花,黄的,红的,紫的,蓝的。可如今,雪埋得平平的,什么也没有了。⑩我们又跑到山包西边,心想这儿一定是有梅的,因为长着许多树。但是,我们细细地找了,并没有什么梅,甚至连别的什么颜色的东西也没有。我们一下子都瘫在雪窝里。觉得这冬天里,实在是没有什么可画的色彩了,一时间,又觉得舅爷可笑:连色彩都没有,还谈得上什么美吗?真后悔这么跑了山包的几面坡,更后悔跟着舅爷到这里来呢。⑪我们转回到舅爷那儿,十分(  ),他竟已画了四张画,看见了我们,说:“孩子,寻到了吗?”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⑫“什么也没寻到,只是白的。” ⑬“好了,找到了。” ⑭“白的有什么意思?” ⑮“你们想想,天是什么,天是云,云是什么,云是蒸汽,蒸汽是什么,蒸汽是水,水是什么,水是白的。天上地下,哪一样不是白色的呢?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呢!” ⑯“那么说,”我们一时(  )了,“什么东西里,什么时候难道都有美吗?!” ⑰“对了,孩子!美是到处都有的,但美却常常被人疏忽了。你们总是寻那大红大绿,可红的多了,使你烦躁;绿的多了,使你沉郁;黄的多了,使你感伤。只有这白色是无极的,是丰富的,似乎就无极得无有,丰富得荒凉了呢。” ⑱我们都哑然笑了。虽然听得不甚明白,但毕竟惭愧起来。而自那以后,愈来愈加深了理解,深深地后悔辜负了多少个冬天,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了。(选自《贾平凹散文精选》,有删改)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第一层(第①段):听说舅爷来家,我们高兴地盼望。第二层(第②段):我们在雪天跟随舅爷外出作画。第三层(第③—⑩段):我们觉得舅爷的画作单调,帮舅爷寻作画色彩无果,我们后悔跟随舅爷外出。第四层(第⑪—⑱段):听舅爷讲白色是最美的色彩,我们惭愧起来。
    本文主要讲述了我们因觉得舅爷的画作单调,在雪天帮舅爷寻作画色彩未果,舅爷告诉我们白色是最美的色彩一事。
    要努力地去发现无处不在的美,把握生命本真的意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考点1 选词填空[10年3考,2019、2016、2014年考查]1.[2019安徽,4]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吃惊    狐疑    疑惑 B.狐疑 吃惊 疑惑 C.疑惑 狐疑 吃惊 D.疑惑 吃惊 狐疑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解题思路 解答此类试题,结合上下文语境是关键。第一空,由括号前的“天地一片花白,有什么可画的呢”可知,我们对舅爷大雪天里出外作画感到“疑惑”;第二空,由括号后面的“竟”字可知,我们对舅爷已画了四张画表示很“吃惊”;第三空,由括号后的“什么东西里,什么时候难道都有美吗”可知,我们对舅爷说的话表示不理解和怀疑,故该空应填“狐疑”。参考答案D(共3分) 失分点未能正确辨析“狐疑”和“疑惑”两词,误选B项。 一题多问①结合语境,把下列词语填入文中相应的括号内。②阅读全文,将甲、乙、丙三处符合文意的词语填入横线上。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第一步:辨析词语,明晰词义。仔细审读题干要求,比较辨析所给词语的细微差别,包括词义的适用对象、情感色彩、程度、搭配等。第二步:阅读相关语句,采用恰当的方法辨析填空。(1)关联法:分析上下文内容的关系,根据上下文内容确定作者的表达顺序,如由远及近、由动到静等,再做出相应的判断。(2)语意法:先揣摩所填词语的前后语境,然后分析待选词语,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3)排除法:确定了一个或两个待选词语,其他不符合要求的选项即可排除。第三步:确定选项,代入验证。把确定好的词语代入相应句子进行验证,看是否符合语境及逻辑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考点2 梳理故事情节[10年8考,2019、2017、2016、2015、2014、2012、2011、2010年考查]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2.[2019安徽,5]请依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4分)  听说舅爷来家,我们高兴地盼望→                    →跟随舅爷并看他作画,我们觉得画作单调→                          →听舅爷讲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后,我们惭愧起来
    解题思路 解答时,首先应确定已给出的情节所对应的段落。通读全文可知,“听说舅爷来家,我们高兴地盼望”对应第①段;“跟随舅爷并看他作画,我们觉得画作单调”对应第②段段末和第③段;“听舅爷讲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后,我们惭愧起来”对应第⑪—⑱段。然后据此判断横线上所填情节对应的段落,即第一空应对应第②段,第二空应对应第④—⑩段。最后仿照已给情节,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相应段落的主要情节即可。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参考答案翻看舅爷的画集,我们不佩服 帮舅爷寻作画色彩无果,我们后悔(共4分。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失分点①未能正确找到横线处对应的故事情节。②故事情节概括不恰当。③句式与所给情节示例差别较大。一题多问①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②本文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③简要概括人物心理或态度的变化过程。④本文围绕“××”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社戏》,八下P2]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    →    →夏夜行船→    →    →    →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审读题干,可以获得如下信息:①“通读全文”说明应从全文中找答案;②“仿照示例”说明所填答案应与“夏夜行船”句式相似或相近;③“四字短语”则限定了每空答案的字数。第二步:通读文章,先根据已给情节锁定要答情节的区域;然后划分层次,并初步概括。首先通读全文可知,“夏夜行船”对应文章第7—13段,故前三空应对应第1—6段,后四空应对应第14—40段。然后将第1—6段划分为三个层次,将第14—40段划分为四个层次。其中第1段介绍了平桥的情况;第2、3段交代了“我”在平桥村与伙伴之间的乐事;第4—6段写社戏前的波折——找不到船去看戏;第14—21段写“我”和小伙伴到达赵庄看戏的情况;第22—27段交代了返回途中“我”和小伙伴停船偷吃罗汉豆一事;第28—30段写我们回到平桥村;第31—40段围绕偷罗汉豆一事交代后续发生的故事。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第三步:按照题干要求,整合答案。将上述层意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填空即可,即平桥概况→伙伴游玩→无船出行→夏夜行船→赵庄看戏→停船吃豆→深夜返回→再谈吃豆。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文章线索、脉络入手厘清文章的行文思路。(1)抓时间标志。很多文章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安排的,对于这种文章,要抓住表示时间变化的词句,分别概括每一个时间段发生的主要故事,从而厘清整个行文思路。(2)抓地点转移。很多文章是根据地点的转移进行叙事的,对于这种文章,要抓住表示地点的关键词句,分别概括每一个地点发生的主要故事,从而厘清整个行文思路。(3)抓情节转换。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思路来分析,也可以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思路来分析。(4)抓情感变化。有些文章是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的,抓住作者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就抓住了文章的行文思路。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2.从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厘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首先通读全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然后概括每层的大意,据此即可厘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其中,对于小说而言,直接找到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即可明确其行文思路。3.从关键词句入手厘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有些关键词句能帮助我们很快梳理出文章的行文思路。(1)常见的关键词语一般有“第一”“第二”“第三”,“首先”“接着”“然后”“最后”,“一方面”“另一方面”,“总之”“因此”等。(2)常见的关键句一般有主旨句、过渡句、议论句、抒情句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变式探究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答题模板: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内容+事件结果,即谁(在何时何地)干了……,结果……;或……(事物)怎样(抒发了……感情)。具体方法:(1)段意合并法。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主体部分是并列结构的文章,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可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2)要素串联法。在写人叙事类的文章里,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串联起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就可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3)问题概括法。阅读时抓住文章的主要问题,把其陈述的内容概括起来,就可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4)文题扩展法。有的文章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对其稍加扩展,就可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变式探究二:概括人物的情感变化抓住关键词,或直接摘录原文词句进行概括。注意有的情感是外现的,即表现在神态、动作等上;有的情感是内化的,即表现在人物的心理上或通过他人的评价来体现。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考点3 理解词句含义[10年4考,2019、2016、2013、2012年考查]
    3.[2019安徽,6]请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各句中“笑”的含义。(4分)(1)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和我们的画差不多呢。(2)我们都哑然笑了。
    解题思路理解重点词的含义,要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第(1)题,结合上文的语境及“觉得和我们的画差不多呢”一句,可知此处的“笑”中含有“不佩服和不以为意”之感。第(2)题,抓住下文“毕竟惭愧起来”“后悔辜负了多少个冬天”,可知此处的“笑”是不好意思和惭愧之笑。
    参考答案(1)对舅爷的画不佩服,有些不以为意。(2)为我们的无知而不好意思,感到惭愧。(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失分点①只答出“笑”的本义,未答出其语境义。②分析语境义时未结合上下文。③所包含的情感分析不准确。
    变式提问①第×段中加点词语的深层含义是什么?②如何理解第×段中加点的词语?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八下P100]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中加线词的含义。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 题干要求“结合语境”分析“眩晕”和“卖弄”的含义。第二步:找到加点词语所在句子在文中的位置,通读上下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其含义。 本义:“眩晕”原指感觉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语境义:“眩晕”在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该看什么;“卖弄”在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感情: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时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第三步:整合答案,规范作答。 按照“本义+语境义+蕴含的作者感情/表现的内容/表达效果”的格式整合答案。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变式探究:理解句子的含意 理解句子的含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句中关键词语。关键词语是指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它们往往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我们可以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式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分析句子的结构。如果考查的句子是单句,需要找出主干是什么,枝叶是什么;如果是复句,要分析有几个层次,它们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分析句子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含意。 (3)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如果是总领句,必须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如果是总结句,就须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 (4)结合文章主旨。为了凸显文章主旨,作者往往会采用含意深远的句子点明或深化主旨,因此,要把握句子的深层含意,应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1.解答理解加点词语含义类试题的答题模板  该词本指……(本义),在这里指……(语境义),表现了作者……感情/表现了事物……特点/使表达生动形象。2.解答理解句子含意类试题的答题模板 该句的表层含意是……(写出了……内容),深层含意是……,运用……的手法,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考点4 赏析词句[10年6考,2019、2018、2015、2014、2013、2011年考查]
    4.[2019安徽,7]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1)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从人物描写的角度)(3分) (2)我们一下子都瘫在雪窝里。(从词语运用的角度)(2分)
    解题思路第(1)题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由“坐”“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可知,该句运用了动作描写;由“眯缝了那双眼睛”可知,该句又运用了神态描写。这两种描写方法共同表现了舅爷作画前的专注、用心和反复斟酌。第(2)题要求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进行赏析。题干已经点明了要赏析的词语“瘫”,结合上文语境可知,我们在努力寻找有色彩的东西,但最终无果,因此“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努力寻找而无果的沮丧和失望。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参考答案(1)动作描写(或“神态描写”),写出了舅爷作画前的用心、专注和反复斟酌。(共3分。指出描写手法 1分,效果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2)“瘫”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却无果的沮丧与失望。(共2分。意思对即可)(共5分)
    失分点①未从“描写方法”和“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句子。②第(1)题描写方法判断有误。③具体分析作用时表达不准确。
    一题多问①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语句。②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③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④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背影》,八上P72]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 本题要求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第二步:分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及判断依据。 “走”“探”“穿”“爬”“攀”“缩”“倾”等词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描写方法。
    第三步:分析使用该描写方法的作用。  ①描绘出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时的情景。②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③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第四步:根据题干要求,整合答案。 “走”“探”“穿”“爬”“攀”“缩”“倾”等词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描写方法,描绘出父亲穿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时的情景,写出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以描写方法为例)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时,也可按照以上解题步骤进行赏析。具体答题模板可参照P204“修辞手法”、P206“描写方法”。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变式探究一: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句子  赏析的词语(即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拟声词、叠词等,它们常常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者状态等重要信息,对文章的表情达意起到重要作用。这些词语或体现作者观点,或蕴含深层含义,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要注意,分析时不能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要在具体语境中推断、确定词语的含义。常见词语的表达效果如下:  ①动词:能准确地描摹出人物/事物的动态。②形容词:能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描写对象的状态。③副词:强调了描写对象的特点。④拟声词: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描写具有画面感。⑤叠词:使描写对象更加形象。
    变式探究二:从句式或语气的角度赏析句子  首先要判断句子运用了哪种句式或哪种语气,然后结合句式或语气的特点,联系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常见的句式或语气的表达效果如下:①感叹句(感叹语气):感情强烈。②疑问句(疑问语气):引人深思。③反问句:起强调作用。④长句:层层修饰,表意严密。⑤短句:节奏感强,简洁有力。⑥整句: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气势贯通。⑦散句:自由灵活,便于抒情。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5.[2019安徽,8](内容理解与概括)请结合全文,说说如何才能避免“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6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内容理解与概括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阅读全文,找出富有深意的重点语句;然后从中提炼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最后根据题干要求,组织语言作答。重点语句有“缠他讲城市的故事,日子也觉得有些生气”“美是到处都有的,但美却常常被人疏忽了”“只有这白色是无极的,是丰富的,似乎就无极得无有,丰富得荒凉了呢”等,从中可提炼出“要有好奇心”“要善于发现美”“不要只看事物的表象,要关注其内涵”等要点,考生据此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①对生活要充满热情,要有好奇心;②要关注表面看起来“简单”的事物,体会其中的内涵;③要努力地去发现无处不在的美,把握生命本真的意义。(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2018安徽]   ①那个暑假,天刚擦黑儿,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不但要求快速、机敏,还带着刺激的冒险滋味。它的玩法简单易学,谁都可以参加。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笔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的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回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可是就在他四处去捉那些藏身的孩子时,冷不防从什么地方会蹿出一人,“叭”地将罐儿踢得老远,倒霉,又得重新开始……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然而最苦的还要数歪儿! ③歪儿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盼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儿斜。他妈妈四十岁才生下这个有点儿残疾的儿子,取名叫“弯儿”。我们每天都能听到他妈妈呼唤他的声音,却把“弯儿”错听成“歪儿”。他由于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个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好踢,要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④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个子比同龄的孩子高一头,腿也几乎长一截,跑起来真像骑摩托车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谁也甭想逃脱我的追逐。尤其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丁零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儿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会儿斜向左,一会儿斜向右,像脱了轨的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冲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之无愧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地上,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叫着骂着,扯着他的胳膊,把他拎回家。【甲】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乙】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子后面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丙】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接着一个东西被扔了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丁】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儿。 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地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作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破桌案下面,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互相都能感受到对方急促的心跳,这紧张而又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的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选自《冯骥才散文精选》,有删改)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第一层(第①段):由召唤声引出歪儿和“踢罐电报”游戏。第二层(第②段):介绍“踢罐电报”游戏的玩法。第三层(第③—⑤段):歪儿参与游戏,但在受欺后,不来玩“踢罐电报”游戏了。第四层(第⑥⑦段):歪儿又回归游戏中,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
    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和歪儿之间的一件事:歪儿很喜欢玩“踢罐电报”游戏,“我”却利用歪儿的身体缺陷,让他疲于奔命,并以此为乐。歪儿在受欺后不再玩“踢罐电报”了。没有了歪儿和他提供的罐子,游戏变得索然无味,在大家的期盼中,歪儿重回我们当中,“我”发现他的眼睛像晨星一样光亮。
    启示人们关爱和尊重他人,让自己成为点亮他人的那盏灯。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考点5 语句还原[10年3考,2018、2017、2015年考查]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1.[2018安徽,10]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3分)  我的心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 A.甲   B.乙   C.丙   D.丁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试题,一定要联系语境。所给句子强调了“我”“内疚”的感受,说明前面歪儿肯定做了一件触动“我”内心的事——歪儿自己不去玩游戏,却把他的罐子偷偷地扔下来给我们玩。再联系前文“我”捉弄歪儿的内容,可知“我”的内疚是有理由的。所以,“内疚”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儿”。综上,所给句子放到丁处较为合适。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参考答案D(共3分)
    失分点考生误选A项的较多, 根据甲后面的“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考生往往误以为此时的“我”会产生“内疚”之情。
    一题多问①结合上下文语境,将所给句子填在文中恰当的位置。②下面的句子放在文中哪个位置最合适?③结合前后语境,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解答语句还原类试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1.探究上下文的关系。一般来说,要求还原的语句都与选文待还原位置的上句或下句存在一定的照应关系,考生只要抓住它们之间的照应关系,就可以轻松解答此题。 2.注意话题的一致性。待还原语句和选文涉及的事物或情境应是相同或一致的,若内容或情境相差较大,则不符合要求。 3.注意情感、风格的和谐性。要注意待还原语句与原文的感情基调、感情色彩及语言风格等的和谐性,若原文句子表现的情感是热烈的,与之衔接的句子表达的情感就不能是凄凉的;若原文句子表现的是壮阔的意境,与之衔接的句子表现的意境就不能是柔婉的。 4.注意写作顺序的合理性。描写事物或叙述事件,总会遵循一定的顺序,可以是逻辑顺序,也可以是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考生只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合理顺序,就一定能找到待还原语句的恰当位置。 5.运用排除法和代入法进行检验确定。一是先利用上述四点技巧,选定选项或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二是把待还原语句代入确定好的位置,看是否符合文意及逻辑,从而确定最终答案。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考点6 分析句段作用[10年2考,2018、2010年考查]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2.[2018安徽,12] 第⑥段独句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  在内容上的作用是:                    。(4分)
    解题思路从结构上看,第⑥段属于中间段落,中间段落在结构上一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前文写歪儿受了我们的捉弄,不来玩游戏却将罐子偷偷扔下来给我们玩,“我”为此感到内疚,后来歪儿又回到了我们中间,大家自然会“释然”,会“惊喜”。作者将“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独句成段,就凸显了这一感受。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参考答案承上启下 凸显了大家对歪儿回来的释然和惊喜之情(共4分。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失分点①对结构上的作用判断有误,只答出“承上”或只答出“启下”。②对内容方面的作用分析不准确,只分析出“惊喜之情”,未答出“释然”。
    一题多问①文章开头语段有什么作用?②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说文中第×段的作用。③文章结尾段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④文中第×段能否删去?为什么?⑤第×段与第×段的内容有所重复,该段是否多余?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藤野先生》,八上P20]第3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  本题要求分析段落的作用。第二步:明确所分析的段落位于文章的哪个位置(开头、中间、结尾)。  所给段落位于文章第3段。即答题时不能出现“总结全文”等术语。第三步: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三方面进行分析。  内容上:强调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之情。  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文章开头,承接前文写作者在东京的生活,领起下文,写作者在仙台的生活。  表达效果上:独句成段,运用问句,既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1.记叙文中,句段在不同位置的作用(1)句段位于文章的开头:结构上:①统领下文;②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③与下文形成对比;④欲扬先抑。内容上: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地点等;②交代写作对象/内容;③营造气氛/奠定情感基调。表达效果上: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句段位于文章的中间:结构上:①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总结上文,引起下文;③照应标题或开头。内容上:①突出强调某事/某种情感;②揭示事件的意义,丰富文章内涵;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3)句段位于文章的结尾:结构上:①收束(总结)全文;②呼应标题或开头。内容上:①归纳主旨,卒章显志;②暗示主题,强化感情,深化/升华主旨。表达效果上:①引发读者的思考(或对某一问题的反思);②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2.独句成段的作用  ①起强调作用,点明主旨、表达观点、抒发感情等;②调整节奏,使语言更加简洁、明快、有力,以突出中心;③显示文脉、贯串线索、前后呼应、过渡、记录人物对话等,使思路更加明晰。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考点7 内容理解与概括[10年7考,2019、2018、2015、2014、2012、2011、2010年考查]
    3.[2018安徽,13]第⑦段说“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请联系上下文概括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解题思路“变化”的内容可从两个角度去分析,一是“我”和同伴对歪儿态度的变化,二是歪儿自身的转变。作答时,首先找出相关语句,然后进行概括。文中表明大家态度变化的句子有:之前“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之后“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地不叫他坐庄……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表明歪儿变化的句子有:之前“歪儿一屁股坐在地上,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之后“我忽然见他的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根据这些语句,可知大家对歪儿的态度是由捉弄、讥笑到关爱、保护,歪儿的变化是由孤独、痛苦到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满足。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参考答案①大家对歪儿由捉弄、讥笑到关爱、保护;②歪儿由孤独、痛苦到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满足。(共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失分点①答案不全面,没有从大家和歪儿两个角度作答,或虽从两个角度作答,但所答内容重复。②没有点明具体的“变化”内容。③对“变化”的对象分析不正确,如从“罐儿”的角度答变化。
    一题多问①请根据全文,概括××的原因。②结合文章内容,简述××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最后一课》,七下P31]上“最后一课”前后,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答。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  本题要求分析小弗郎士上“最后一课”前后心情、态度的变化,因此答案应包括上“最后一课”前的心情、态度和上“最后一课”后的心情、态度。第二步:通读文章,锁定答题区域。  根据题干“上‘最后一课’前”的提示,应把答题区域锁定在第1—5段;根据题干“上‘最后一课’后”的提示,应把答题区域锁定在6—29段。
    第三步:在确定的答题区域内圈点勾画,采用恰当的方法筛选答案。 第1—5段中写小弗朗士的心情、态度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第1段,其中与小弗朗士的心情、态度有关的信息有“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第6—29段中与小弗朗士的心情、态度有关的信息有第10段“最使我吃惊”、第11段“正在诧异”、第12段“心里万分难过”、第14段“多么懊悔”“舍不得”、第24段“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第四步:根据题干要求整合答案,或根据题干赋分情况列序号分点作答。 上课前,小弗朗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老师责备、提问,想逃学。到了学校,发现课堂与平时不大一样,感到十分诧异。待到上课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荒废学习而悔恨,对老师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尊敬。
    4.[2018安徽,11](赏析词句)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4分)(1)那个暑假,天刚擦黑儿,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2)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解题思路第(1)句中的加点词“飞”描述的对象是“我的心”,运用了夸张和比拟的修辞手法。联系文中该句的下一句可知,“飞”字写出了“我”想去玩游戏的急切心情。第(2)句中的加点词“宁愿”连续出现三次,运用了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这三个“宁愿”是对前句“可是他太热爱这个游戏了”的具体阐述,由此可知,该句写出了歪儿对游戏的热爱,联系后文的描述,不难看出该句也表达了歪儿对友谊的渴望之情。
    参考答案(1)运用夸张(或比拟)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想去玩游戏的急切心情。(2)运用反复(或排比)的手法,写出了歪儿对游戏的热爱和对友谊的渴望之情。(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5. [2018安徽,14](分析文章标题)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简述理由。(4分)
    解题思路拟写标题的方法有:①用文章的线索做标题; ②用文章的核心人物做标题; ③用文章的核心事件做标题; ④用文章的情感做标题。本文的核心人物是歪儿,线索是“踢罐电报”,选择其中一个作为标题即可。此外,从表现文章主旨的句子“他的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像晨星一样光亮”中提取关键信息“光亮的眼睛”作为标题亦可。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参考答案[示例1]歪儿(或“我和歪儿”):“歪儿”(和“我”)是文章中的主要人物。[示例2]踢罐电报:踢罐电报游戏是文章的线索(中心事件)。[示例3]光亮的眼睛:友谊让歪儿的眼睛像晨星一样光亮,又美又动人。(共4分。切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扁担的一生[2017安徽] 范 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在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②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亲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③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用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儿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很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与扁担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的气概,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定的“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六十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固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⑪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选自《襄阳晚报》2016年3月3日,有删改)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第一层(第①段):引出扁担——农人的精神脊梁。第二层(第②段):交代“我”家是扁担挑起来的。第三层(第③—⑨段):介绍“我”对扁担一生的探索。第四层(第⑩—⑪段):点明“一根扁担能挑起一个村庄”是一种可贵的精神。
    文章主要叙述了扁担在农村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的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描写扁担一生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并直面当代村庄以及农人现实的无奈。
    以扁担经历的变化过程为线索。
    赞美扁担是农人的精神脊梁,她与农人、村庄的命运相始终,承载着村庄的历史和期盼。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考点8 分析人称作用[10年1考,2017年考查]       
    1.[2017安徽,12]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3分)
    解题思路本文中,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表达生动形象,更利于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使用第三人称,能使表达更直观,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扁担人格化,叙述亲切自然,蕴含作者对扁担的深厚情感。(共3分。意思对即可)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失分点①未答出“拟人的修辞手法”。②答案只答出使用第三人称的一般作用,未结合文章内容答出作者的感情色彩。
    一题多问①文章在结尾处使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作用?②文章通篇使用第一人称,有什么妙处?③能否将文中的第二人称换成第三人称?为什么?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黄河颂》,七下P28]本文歌颂的对象是“黄河”,但文章却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 题干要求分析使用第二人称“你”的作用。第二步:先答出使用相应人称的一般作用,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使用第二人称的一般作用:便于抒发作者的感情,起到呼告作用,增加亲切感。 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将黄河拟人化,让读者感觉作者在与黄河直接对话,使读者看到一个“活”的黄河,而不是一个单薄的文学形象;便于作者抒情,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更有冲击力。第三步:按照题干要求,整合答案。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记叙人称的相关知识详见本书P204。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考点9 把握作者思想感情[10年2考,2017、2013年考查]
    2.[2017安徽,13]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解题思路所给句子出现在第⑩段。“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农人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的同情和无奈;“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一句则表达了作者对农人坚守村庄的执着精神的敬意。
    参考答案①对农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感到同情和无奈。②对农人坚守村庄的执着精神深怀敬意。(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失分点①情感理解有误,如答成对农人走不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的批判。②情感分析不全面,只答出其中一种情感。
    一题多问①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②分析画线句/加点词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忆我的母亲》,八上P28]细读下面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 题干要求分析所给语句蕴含的作者的情感。第二步:将语句还原到原文中,本着“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 所给语句出自第12段,该段主要写母亲积极支持“我”所从事的革命事业,以及“我”不能在母亲身边侍奉的遗憾。结合该语境可知,“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感情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流露出母子间的深厚感情;由下文的“未能报答母亲”可知, “母亲年老了”蕴含了作者不能报答母亲的遗憾之情。第三步:按照题干要求,整合答案。 ①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②表达作者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遗憾。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常用方法1.题目分析法。有些文章的题目直接点明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考生须在读懂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思考题目与主旨的关系,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重点句子分析法。在一篇文章中,抒情句、议论句、中心句等重点句子往往能直接反映作者的写作目的或思想感情。一般来说,这些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中间,考生应多关注这些位置的句子,据此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3.重点段落分析法。文章的重点段落,如开头段、结尾段,往往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抓住重点段落仔细分析,就能比较容易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主要人物分析法。在写人的文章中,作者的写作目的一般是表现人物性格、品质方面的特点或表达对人物的某种情感。阅读这类文章,往往通过主要人物的言行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5.写作背景分析法。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身世遭遇等往往能暗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考点10 把握事物的内涵[10年1考,2017年考查]
    3.[2017安徽,14]“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解题思路文章以“扁担的一生”为题,写父亲的吃苦耐劳,写农人的一生,写村庄的命运。因此,理解“扁担”的内涵,可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1)扁担是农具,挑起一个家庭生活的重担,文章第①段第二句就印证了这一点;(2)扁担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文章第①段第三句表明了这一点;(3)扁担的一生是农人的一生,文章最后三段表达了这一层意思。
    参考答案①扁担是农具,担负着农人家庭生活的重担。②扁担是农人的精神脊梁,担负着村庄的历史和期盼。③扁担的一生是农人的一生,扁担与农人、村庄的命运相始终。(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亦可)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失分点①对“扁担”的内涵把握不准确。②对“扁担”的内涵把握不全面,只答出其中一点,或虽答出多点,但角度重复。
    一题多问①文中的“××”有怎样的象征意义?②本文作者借 “××”这一形象表达了对什么的赞美之情?
    解答分析事物内涵类试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明确所写事物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声音、形态、色彩、气味等,答出其表面含义。第二步:把握所写事物的内在品质(本质、内涵、精神)和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回归原文,结合语境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背景等分析作者想借所写之物表现什么、赞美什么,或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三步:分析所写事物运用的写作手法。 如象征、联想、想象及常用的修辞手法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考点11 分析文章标题[10年2考,2018、2013年考查]
    4.[原创]本文以“扁担的一生”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的妙处。分析文章标题的妙处,一般可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文章主旨等方面入手。内容上,看标题是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上,看标题是否充当了文章的线索;表达效果上,看是否运用了某种表现手法,是否对读者有吸引力;主旨上,看标题对表现文章主旨有无作用。
    参考答案①概括了文章内容,交代了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扁担;②是文章的线索,全文围绕“扁担的一生”行文;③暗示了文章主旨,表达了对像扁担一样的农人的赞美之情;④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新颖别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共4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失分点①只答出其中一方面的作用,或虽答出了多个方面,但角度重复;②只答出妙处,未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③具体分析时表述有误,如对文章的主旨概括不准确等。
    一题多问①本文以“×××”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②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③本文为何以“×××”为题?请简要分析。④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的理解。⑤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为本文拟一个诗意的标题,并说明理由。⑥本文的标题“×××”能否改为“×××”?请简要分析。⑦文章原标题为“×××”,现在改为“×××”,你认为哪一个好?请说明理由。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驿路梨花》,七下P87]本文以“驿路梨花”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  本题要求分析文章标题的妙处。第二步:结合文章内容,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主旨等方面分析。  内容上:“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梨花”既指自然界的梨花,也指助人为乐、热情的梨花姑娘,还是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  结构上:“梨花”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梨花”展开。  主旨上: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即对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  表达效果上:“驿路梨花”出自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形象优美,清新洗练,增添了文化韵味。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变式探究一:拟写文章标题  常见拟标题的方式有:①抓住主要人物拟标题。如《老王》《藤野先生》《我的叔叔于勒》等。②抓住中心事件拟标题。如《散步》《最后一课》等。③抓住文章情感、主旨、获得的启示拟标题。如《美丽的颜色》《伟大的悲剧》《白杨礼赞》等,又如2016年安徽中考记叙文阅读《那个春天,很暖》。④抓住文章线索或中心事件拟标题。如《背影》《社戏》《台阶》《驿路梨花》《一棵小桃树》《灯笼》等,又如2014年安徽中考记叙文阅读《红书包》、2015年安徽中考记叙文阅读《槐花》等。变式探究二: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可按照“联系表层含义→体会深层含义→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的思路分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1)分析标题的字词。从理解标题关键字词的本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2)分析标题的修辞义。有些文章标题中运用了修辞手法,这就需要考生先将它的本义还原再进行分析。(3)把握文章线索、主要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有些文章的标题与文章的线索、主要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有关,把握住了这三点也就能理解文章的标题了。(4)寻找文章的文眼,把握文章的主旨。有些文章的文眼和主旨阐释了标题的含义。(5)分析标题的双关义。有些标题有双关义,考生在理解标题含义时要先找出其表层含义,再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挖掘其深层含义。变式探究三:文章标题能否换成“×××”?(或文章原标题是“×××”,现在改为“×××”,你认为哪一个标题好?)为什么?①表态(通常是“不能替换”或“现标题好”)。②从含义和作用两个角度比较两个标题的不同点。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考点12 分析词语的指代义[10年1考,2015年考查]
    5.[原创]第⑥段画线句中加点的“这”具体指什么?(3分)
    解题思路根据下文“父亲坚定的‘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可知“这”应指父亲坚定信念“土崩瓦解”的缘由。具体分析时,要结合“这”之前的语句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在城里买房,不再回来,扁担也渐渐走向落寞。(共3分。意思对即可)
    失分点①概括不全面,仅答出“扁担走向落寞”。②对“这”指代的内容描述不正确。
    一题多问①第×段加点的词语指文中哪一句话?②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指代义的理解。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该考点的题型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分析指示代词(这、这样;那、那样等)具体指代什么,一种是分析非指示代词具体指什么,即把握其语境义。具体的答题方法如下: 1.分析指示代词的指代义。一般要从指示代词的上文中由近及远地去找,即“取近不取远”。找出所指内容后,可用“代入法”检验,即把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直接代入原句中,看与原句的思路、意思是否一致,以确定答案的正确性。 2.分析非指示代词的指代义。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词语的指代义一般是在词语本义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然后,要分析词语的语境义。即结合具体语境去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有时该词可能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考生应结合语境理解其修辞义。最后,要从整体上感知。词语的指代义通常与作品的整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相一致。因此,可根据上下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概括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推断这个词语具体指代什么。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6.[2017安徽,10](语句还原)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横线处,第②段应填(  ),第③段应填(  )。(4分)A.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B.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解题思路语句还原一定要注意联系文章的语境。由第②段的最后一句,可知该段的中心可概括为:父亲用扁担挑起了生活的担子。据此,可判断B句应填在第②段开头。第③段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④—⑧段依次记叙了舅舅做扁担、父亲用扁担、父亲搁置扁担几件事,故第③段横线处应填A句。
    参考答案B A(共4分。每空2分)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7.[2017安徽,11](梳理故事情节)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4分)  上好的木材→     →渐弯的扁担→     
    解题思路解答梳理故事情节类试题,考生需注意把握以下两点:(1)厘清线索,找到空缺处对应的内容;(2)仿照已给示例,概括内容。文章第④段第一句话交代了做扁担的材料——一截不错的木材,后面介绍扁担的制作,“笔直的扁担”是表达的中心,对应第一个空;第⑤段主要写扁担渐渐“弯了下来”,第⑥段的内容对应第二个空,其表达的中心是“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可概括为“落寞的扁担”。
    参考答案笔直的扁担(或“不屈的扁担”) 落寞的扁担(或“无奈的扁担”“孤单的扁担”)(共4分。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那个春天,很暖[2016安徽] 章月珍 ①女儿一岁时,婆婆得了精神疾病,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每天自己买菜做饭洗衣服,只是一到傍晚,就会出现幻觉,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把家里的东西扔掉。记得有一次女儿感冒,她竟把感冒药全部扔到了池塘里,还振振有词地说那些都是毒药。说着说着,婆婆害怕地哭了。女儿一边咳嗽一边也哭个不停。我看着两个泪人,也忍不住哭了。 ②那个冬天,很冷…… ③女儿五岁那年,有一天她(  )对我说:“妈妈,我可不可以换掉我奶奶呀?我要让惜愉的奶奶做我的奶奶!”我问为什么,她说:“我的奶奶一点儿都不好!从来没有疼爱过我!但是惜愉的奶奶对惜愉可好了!每天来幼儿园接惜愉回家,回到家还给她做好多好吃的,冬天她灌好热水袋给惜愉焐手,夏天她拿着扇子不停地给惜愉赶蚊子。”我把女儿搂在怀里:“这世上每一个做奶奶的都会疼爱自己的孙女。奶奶没有好好疼爱你照顾你,那是因为她病了。从你出生的那天起,她注定是你一辈子的奶奶,这个是谁也无法替代的。”女儿(  )低下了头。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④女儿七岁时,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她回家狠狠地把书包扔在桌上, (  )说:“我有这么个奶奶真是倒霉死了!害得我天天被同学们嘲笑,抬不起头来!”我问怎么了,她说:“奶奶每天去菜市场买菜,都经过我们学校。你说她可笑不可笑,冬天扇扇子,夏天戴个绒线帽,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婆子!”我气得把女儿的书包扔在地上,恶狠狠地说:“别人可以看不起你奶奶,可以嘲笑她,歧视她,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是她最亲的人,你的身上流着她的血!你要想同学们尊重你奶奶,首先要做到自己尊重你奶奶!不管奶奶变成什么样子,她永远是你要去敬重的人!”女儿第一次看到我情绪如此激动,不停地说:“妈妈,我错了。” ⑤女儿九岁那年,有一天我送她去学校。远远地看见学校门口有三个男孩正将香蕉皮扔向婆婆,我刚想制止,却见女儿用力挣脱我的手,飞一般地跑过去,用小小的身体护着奶奶,大声喊着:“不许你们欺负我奶奶!”三个男孩愣住了,呆立在那里。我走过去,轻声对他们说:“我不跟你们讲大道理。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每个人也都会有生病的时候,想想看是不是。”三个男孩愣了一会儿,默默地走到我女儿面前说:“我们再也不欺负你奶奶了。”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⑥女儿十一岁那年,院子里开满了鲜花。祖孙俩手持一根木棍,木棍的一头系着一根漂亮的红丝线,红丝线在风中轻盈地飘着。女儿说她在和奶奶钓蝴蝶。我问,没有钩怎么能钓得着蝴蝶呢?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看着祖孙俩灿烂的笑容,我笑了。 ⑦那个春天,很暖…… (选自《2015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删改)
    第一层(第①②段):女儿一岁时,婆婆扔掉了女儿的感冒药。第二层(第③段):女儿五岁时,认为奶奶不疼爱自己,想要换掉奶奶。第三层(第④段):女儿七岁时,觉得奶奶可笑,看不起奶奶。第四层(第⑤段):女儿九岁时,在奶奶被欺负时,挺身而出护着奶奶。第五层(第⑥⑦段):女儿十一岁时,与奶奶一起做游戏,关爱奶奶。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文章主要叙述了女儿在成长过程中对生病奶奶的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即由看不起奶奶到保护奶奶,再到用心关爱奶奶。
    以女儿对奶奶的态度和行为变化为线索。
    孩子的成长之路是曲折的,需要家长们用心引导呵护。家长需要耐心等待和陪伴孩子成长。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考点13 分析人物形象[10年1考, 2016年考查]
    1.[2016安徽,8]文中的“我”既是儿媳,又是母亲,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解题思路解答时,要从作为“儿媳”和作为“母亲”两个角度对“我”的形象加以分析。分析“我”的形象时,要找出描写“我”言行的句子,并结合典型事例。如第④段写“我”教育女儿要尊重奶奶,表现了“我”宽容、体谅、孝敬老人的品质;第③④段“我”对女儿错误想法的教育和引导,以及第⑤段女儿在奶奶受欺负时,挺身而出保护奶奶,都说明“我”作为母亲教子有方。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参考答案①作为儿媳,“我”心地善良,孝敬老人,包容体谅患病的婆婆;②作为母亲,“我”关爱孩子,教子有方,用心引导、呵护女儿成长。(共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失分点①没有从“儿媳”和“母亲”两个身份去分析形象,而是将这两个身份的形象特点混在一起作答。②对每个身份的形象特点分析不准确,用词不能确切地突出形象特点。③对每个身份的形象特点概括不全面。
    一题多问①文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②文中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③阅读全文,你如何评价文中的××?④作者在刻画××这一形象时,主要突出了其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七下P13]本文表现了鲁迅先生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  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第二步:归纳人物形象特点。  ①爽朗率真、平易近人。②干练、坚毅、果敢。③严以待人,更宽以待人。④认真负责、一丝不苟。⑤舍己忘我、无私奉献。第三步:从文中找到表现人物形象的具体内容。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写出了鲁迅先生的爽朗率真、平易近人。  “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先生的干练、坚毅和果敢。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写出了鲁迅先生严以待人,更宽以待人。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他还亲自打包要寄出的书,“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这些都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待事情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  鲁迅先生抓紧一切时间工作,不顾身体,只担心时间不够,全然忘却自己,全身心投入工作中。这些都表现了鲁迅先生舍己忘我、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第四步:根据题干要求,分条整合答案。  ①爽朗率真、平易近人。这主要是通过鲁迅先生的笑表现出来的。如“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②干练、坚毅、果敢。这主要是通过鲁迅先生的一些动作表现出来的。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  ③严以待人,更宽以待人。如“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④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如文中写“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他还亲自打包要寄出的书,“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  ⑤舍己忘我、无私奉献。如鲁迅先生抓紧一切时间工作,不顾身体,只担心时间不够,全然忘却自己,全身心投入工作中。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抓住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至少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表述;②要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并结合典型事件来分析人物具体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③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可从文中筛选准确的词句或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分析人物形象的5种方法1.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品析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2.赏读环境描写,明晰人物性格。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在特定环境下活动的。这里说的环境,不仅指自然环境,更多的则是指社会环境。前者或渲染气氛,或交代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内心,对刻画人物形象起强化作用;后者是影响人物命运、性格的外因。结合具体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来分析人物性格,是分析人物形象的重要一环。3.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人物的行为、心理状态等必须通过具体的情节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析人。4.探读细节描写,彰显人物性格。通过对人物最传神的细节的品味,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5.品读作者评价,探寻人物性格。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可以直接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考点14 谈阅读感悟、启示[10年2考, 2016、2011年考查]
    2.[2016安徽,9]“女儿”的经历给你带来哪些关于“成长”的思考?请结合原文,写出两点启示。(4分)
    解题思路结合文章内容谈成长启示可从以下角度入手:①从在“我”的教育引导下,女儿学会守护奶奶,可得出“成长需要引导、呵护”的启示;②从女儿对奶奶的态度发生转变,可得出“成长过程中要勇于改正错误”的启示;③从女儿成长过程中对奶奶的不同态度,可得出“成长需要时间”或“成长过程是曲折的”的启示;④从本文主旨可得出“成长过程中需要关爱他人”的启示;等等。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失分点①没有从“‘女儿’的经历”的答题角度作答。②所答启示不是关于“成长”的。③虽答出两点启示,但角度重复。
    一题多问①联系实际,结合文章主题,谈谈你从中获得的阅读启示。②文章最后说……,请结合文章内容和实际,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③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阅读感悟?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
    参考答案示例:①成长需要时间。②成长过程是曲折的。③成长过程中要勇于改正错误。④成长过程中既有烦恼,也有快乐。⑤成长过程中需要关爱他人。⑥成长需要引导、呵护。(共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解答阅读启示类试题可按照以下步骤:第一步:仔细审题。 如题干要求“联系文章表达的情感,谈感受”,一定要先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再谈感受;再如题干要求“结合文章的主题谈启示”,一定要先分析文章的主题,再谈获得的启示。第二步:抓关键句。 反复阅读文章,抓住中心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等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由文章主旨衍生阅读启示。第三步:联系生活实际。 答出阅读启示后,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具体阐述。所摆生活实例要与文章内容有关且必须能支撑或佐证自己的观点。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第四步:总结启示或观点。 组织语言时,一般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用“我认为(觉得)……”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感悟,然后结合文章内容从几个方面具体阐述,阐述完毕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总结或重申获得的启示或得出的观点。 解答阅读启示类试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阅读启示类题目的答案所包含的道理必须非常明确,并且与文章的主题密切相关,或者至少是由文章某一内容衍生出来的道理。  ②对人物进行评价时要与文章内容结合起来,不能泛泛而谈。  ③阐述道理或谈启发时,要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3.[2016安徽,5](梳理故事情节)“女儿”对“奶奶”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4分)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解题思路本文以时间为序,叙写了女儿一岁、五岁、七岁、九岁、十一岁五个时间段发生的事情,脉络清晰。(1)处要填的内容需要从文章第③段概括总结。该段的主要内容是女儿认为奶奶不疼爱自己,要换掉奶奶,“我”及时纠正女儿的想法并对其加以引导。所以,(1)处可填写“认为奶奶不疼爱自己,想要换掉奶奶”。同理,(2)处要填的内容需要从第⑤段概括总结。
    参考答案(1)认为奶奶不疼爱自己,想要换掉奶奶。(2)在奶奶被欺负时,挺身而出护着奶奶。(共4分。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4.[2016安徽,6](选词填空)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怯怯地   愤愤地   失望地 B.失望地 愤愤地 怯怯地 C.愤愤地 怯怯地 失望地 D.怯怯地 失望地 愤愤地
    解题思路解答时,考生可以联系相应的语境加以判断。联系下文,女儿向“我”提出换掉奶奶的要求,可知此时她应当是“怯怯地”;女儿的要求被“我”拒绝,她应当感到失望;奶奶让女儿丢了面子,女儿感到分外气愤,所以,女儿说话时应当是“愤愤地”。
    参考答案D(共3分)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
    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
    5.[2016安徽,7](理解词句含义)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①那个冬天,很冷…… ②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
    解题思路理解句子含意,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如第①句“那个冬天,很冷……”,表面上是说天气冷,联系前文,可知婆婆生病,家庭陷入困境,这里的“冷”还指“我”的心境悲凉、无助、压抑。理解第②句的含意,要联系第⑥段的内容。该段写女儿和奶奶一起钓蝴蝶,所以“钓蝴蝶的快乐”其实就是指祖孙二人享受游戏的快乐。
    参考答案①这句话表面上写天气,其实是写家庭的困境让“我”感到无助、压抑,内心像冬天一样寒冷。②女儿陪奶奶玩钓蝴蝶游戏的目的不在于钓到蝴蝶,而在于和奶奶一起享受游戏的快乐。(共6分。每小题3分。意思对即可)
    安徽中考帮
    安徽中考 一帮到底
    相关课件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课件,共28页。

    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课件: 这是一份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一记叙文阅读,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一,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二,回归教材图解考点三,回归教材图解考点四,以描写方法为例,参考答案D共3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课件1: 这是一份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课件1,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安徽·中考帮,真题帮,记叙文阅读,刘四爷刘四,曹先生,承上启下,知识帮,记叙顺序,记叙人称,人物描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