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206010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6课《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206010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6课《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下册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206010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9 那个星期天教学设计
展开1.知识与技能:通过初读,学生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感受“我”心情的变化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课文,学生能够理解主人公丰富的情感,掌握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能够客观认识亲子沟通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结合课程标准、文本分析和学生几种提及的问题,我将“体味细腻情感”、“习得表达情感的方式”和“客观认识亲子关系”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1.能够理解主人公丰富的情感,掌握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
2.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能够客观认识亲子沟通中的问题。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一定有过急切地盼望某件事的经历吧?请回忆一下与同学们分享当时的感受。(1-2)人回答今天我们来分享著名作家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中“我”的第一次盼望是怎样的。
师:我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这样评价史铁生,说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出示 PPT内容史铁生(1951年 1月 4日—2010年 12月 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自愿到延安农村插队。21岁时(1972年)因病双腿瘫痪回到北京。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主要作品: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散文《我与地坛》。【设计意图】《那个星期天》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史铁生的作品,所以学生对于史铁生及其作品的了解并不多。莫言是我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是家喻户晓的,所以我设计了用莫言老师对史铁生老师的评价,用作者导入法引出本课,既能让学生引起对史铁生先生的关注,更能吸引学生对于作者作品的兴趣。
作者导入法简单明了,用时 3分钟。
二、出示学习目标
师:请同学们齐读我们本课的学习目标
生:齐读师评:同学们的声音真响亮
三、预习检测师:请同学们对照大屏幕,检测一下自己:我都会读了吗?
生:读师评:你预习很充分/他读对了吗?你来改正一下好吗?
师:请同学们按照“吓唬,吓唬”这样的规律将这些字齐读一下
生齐读
师:大家看看哪一个字比较难写呢?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生:遽
师:哪位同学能为大家板书一下吗?
生板书
师评:同学们写的字又大又方,真好看。
四、学习课文(一)讲述那天的故事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完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
1.朗读课文,标清段落序号
2.将印象深刻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
3.概括时,要用第一人称“我”或第三人称“主人公”
生:这篇文章讲了在我在那个星期天的盼望,因为母亲忙碌最终没有带我出去玩。
师:你关注到了主要事件。哪位同学还有不同的表述?
生:这篇文章讲了我一天的盼望,从兴奋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还讲到了母亲的辛劳。
师:你关注到了“我”的心情和母亲的特点。
(二)理解那天的心情师:请同学们跟随时间的脚步,品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表现“我”丰富的情感世界的。
出示课件:作者是怎样表现“我”丰富的情感世界的?
品读提示:
1.圈画出能表现“我”心情的句子,并作批注
2.结合问题思考并在旁边作批注
3.能有感情地朗读选句朗读提示:
1.)可自己朗读原文
2.)可与小伙伴角色朗读
3.)可根据感情需要,补白朗读(如第四段“我踏着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望望远处,不见母亲的踪影。哎,母亲怎么还不回来啊?)”括号内的内容为补白。
【生读完后】师出示“展示方式”PPT展示方式:1.首先有感情地朗读所选语句2.然后根据【“文中关键词”+情感表现方式+心情】的格式进行分析(表述时可不拘泥于这个固定格式,但必须包含这三个方面)
师:请将你的发现和收获在小组内展示交流一下。汇报时按照老师给你们的提示进行汇报。
生展示:“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从“哭”字上可以看出“我”非常地伤心。
师:你找的关键词真准啊!那作者这是通过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委屈和伤心的呢?
生:流泪。
【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神态描写方法知之甚少。所以在这个环节我对神态描写进行了解读,但遗憾的是我竟没有借此跟他们一起梳理其他的描写方法。这是我非常需要反思的地方。
师引导:作者是通过向我们展示孩子的面部表现来反应他内心的情感的,那这种刻画面部表现的描写手法是神态描写。哪位同学还有不同的发现?
生展示:“我踏着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从“焦急又兴奋”上可以看出我此时的心情是“焦急兴奋的”。
师:你抓住了关键词“焦急兴奋”。很好。这是直接向我们展示他的心理。请你再继续往下读,看看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继续读: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蚁穴师补白朗读:我望望远处,还不见母亲踪影,唉,母亲怎么还不回来啊?生继续读: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
师补白朗读:我把院子里的蚁穴都拨弄完了,竟还不见母亲的身影。
师生就这样合作朗读,一直读到最后。
师:通过我们的合作朗读,你还读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生:无聊师追问: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展示他“无聊”的心情的呢?
生:在等待中做了很多事情。师:你说的真好。还有哪位同学有不同的发现?生展示:“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走吧我就这样念念叨叨地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我读出了他的焦急和迫切的心理。
师:老师采访你一下,通过你的朗读你猜猜“我”多大?
生:四五岁
师追问:你从哪里发现的?
生:我通过读“去吗?去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走吧”
师:是呀!当读到这里的时候,你是不是也跟老师一样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小孩用絮叨的儿语催促着跟在母亲身后的画面呢!这种用儿童的语言感受生活,描绘生活的视角让我们读起来非常富有趣味。
师:哪位同学还有不一样的发现呢?
生展示:“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从“无可挽回”可以看出“我”的“绝望”。
师:你解读的真好。那作者这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向我们展示“我”的“绝望”的呢?
生:时间
【思考】学生回答得非常干脆利落,但是答案却与我预设的差距很大。我推测学生们对于环境描写这种手法很陌生。于是我继续引导。
师:那是从哪些词上看出是时间的呢?
生:太阳的光线师:你关注到了时间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像这样通过描写周围的环境来暗示心情的写法是环境烘托。老师也找到了一句。哪位同学来读读,看看你能读出什么心情?
生读:“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读出了他的着急。
师:你读的很有感情,说的也很到位。我再读一遍,你们听听,还能听出什么?
师读生齐说:自责、懊悔
师:作者通过一系列“我想”这种内心独白的一种方式将“我”自责、懊悔、无奈和急切的心理刻画出来了。
最后教师借助 PPT总结本文的重点内容——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1.直接的心理呈现:内心独白
2.借助人物行动展示心理
3.借助环境烘托心理变化
(三)感悟那天的深意师:我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情感的表达定会更加流畅、细腻。“我”平生第一次盼一个日子,竟以落空而告终,是什么原因呢?
生:母亲的忙碌
生:母亲的不守承诺
师:是啊!母亲太忙了,忙到忽略“我”的感受。不就是干家务嘛?怎么会那么忙?《务虚笔记》向我们描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社会嬗变带给一代人的影响。让我们通过几张图片来了解那个年代。那是一个衣食住行几乎都需要自给自足的时代。所以现在你能理解母亲为何忙碌了吗?《务虚笔记》主要叙述了上个世纪 50年代以来的社会嬗变带给一代人的影响。所以我找了几张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生活的几张图片,让学生理解那个时代的不易,理解母亲的忙碌和辛劳。
师:老师每每读到最后一段,总感觉作者还想向我们表达什么。请听我朗读一下。【读毕】
师:“那个星期天,去哪记不得了。”“我”还深刻着记得什么呢?
生:母亲的歉意
生:母亲的惊惶
生:母亲的忙碌
师:你回答的恰是“我”深刻记着的。伤心难过的岂止是“我”啊,还有那个忙于家务、忙于生活的母亲啊!其实谁都不希望这样,但是那个星期天就像那正在消逝的光线一样,一派荒凉。留给我们读者的不仅是“一派荒凉”的意蕴无穷,更是对生活的思考。其实,孩子的渴望与父母辛劳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请结合拟对文章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生:理解
生:沟通
生:体谅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作为一个父亲,也跟文章中的母亲一样,为了手头的工作和家务忽略孩子的感受,忘记对孩子的承诺。今天学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也需要反思:不应因为孩子小忽略孩子的感受;做过的承诺要努力兑现。
【推荐阅读】《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一部长篇哲思抒情散文。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作业布置】根据下面的两个情境,分别描写心情“好”与“不好”两种状态下所见的景物,体会“融情于景”写法的好处。情境:走在小巷中 奔跑在田野上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交流导入,快速阅读,整理文脉,重点阅读,体会情感和表达方法,比对阅读,体会表达的异同,迁移运用,练习多种方式表达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深入学文,感悟写法,回归作者,激发写作欲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精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那个星期天精品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关注表达,体悟情感,对比阅读,体会异同,迁移运用,习得方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5dd06cfaa1fe0fadf633abb41c796ed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