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32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32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表达技巧的鉴赏课件PPT,共60页。
1.(2020·衡水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①(节选)梅尧臣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忿腹若封豕②,怒目犹吴蛙。庖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③。
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持问南方人,党护复矜夸。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我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注】①景祐五年(1038),梅尧臣将在建德县卸任,范仲淹时知饶州,约他同游庐山。在范仲淹席上,有人绘声绘色地讲起河豚这种美味,引起梅尧臣极大兴趣,写下此诗记下当时情景。②封豕:大猪。③镆铘:古代宝剑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四句以春景开头,暗示河豚上市时间;以鱼虾为衬,凸显河豚价值。B.诗歌第七句到第十句,分说河豚外形之“怪”与可能使人丧生之“毒”。C.“持问南方人”以下四句,写南方人对河豚这种有毒美味的袒护夸赞。D.“我语不能屈”二句,是说南方人无法驳倒作者评价河豚的话,只好空自叹息。
【解析】选D。D项,“是说南方人无法驳倒作者评价河豚的话,只好空自叹息”错误,选项对“我语不能屈”二句的理解有误,从诗中来看,应为作者不能改变南方人对河豚的褒美,自己陷入思考,空自叹息。
★(2)本诗是如何表现河豚“其状”与“其毒”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问的是表现河豚“其状”与“其毒”的手法。首先到文中找到能体现河豚“其状”与“其毒”的诗句,如“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是描摹河豚“其状”,意思是“鼓动的大腹好像一头大猪,突出双眼,又如同吴地鼓腹的青蛙”,这是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河豚形状之怪,河豚之腹较其他鱼大,有气囊,能吸气膨胀,眼睛突出,靠近头顶,故形状古怪;如“庖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意思是“烧煮如果不慎重不得法,吃下去马上丧命,就像吞剑自杀”,这是展现河豚之毒,河豚的肝脏、生殖腺及血液含有毒素,假如处理不慎,食用后会很快中毒丧生,诗人用“入喉为镆铘(利剑)”的想象,更为惊心动魄,可见毒性很大。诗人认为,要享用如此美味,得冒生命危险,是不值得的。考生可以从比喻和想象的角度来分析。
答案:①运用比喻表现“其状”,将河豚比作“忿腹”的大猪和“怒目”的吴蛙,突出其怪状。②运用想象(联想)表现“其毒”,通过想象人吃了处理不当的河豚就像吞剑自杀,突出其毒之大。(每点3分)
2.(2020·长沙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诗人回忆了与老朋友曾经共饮的美好时光,以及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B.颔联,诗人借助“浮云”“流水”这两个常见的意象,抒发了阔别十年的感慨。C.颈联,点题,写相逢时的欢笑,开怀畅饮,把酒言欢,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D.尾联,笔锋一转,秋色中红树满山,令人留恋,表达与友人携手同游的愿望。
【解析】选C。C项,“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准确,情感不只有欢笑,还有老去无为的悲伤。颈联的初句又回到诗题,写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他们也像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
★(2)试赏析本诗中的对比手法。(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在江汉就曾经一起作客,每次相逢都是尽醉而还。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甜蜜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离别后如浮云飘流不定,岁月如流水一晃过十年。“一别”与“十年”形成鲜明的对照,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今日相见虽然欢笑如旧,可惜人已苍老鬓发斑斑。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他们也像
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答案:(1)首联每每出游宴饮必定扶醉而归的欢乐与相别后的黯淡对比,心中不觉黯然,让人生发出岁月不饶人的无限感慨。(2)颔联“一别”与“十年”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一别十年的伤感。让人产生世事沧桑,人生无定,岁月蹉跎之感。(3)颈联相逢时畅饮的喜悦与两鬓苍苍、青春不再的衰老之态相对照,一喜一悲,一正一反,对比强烈。(每点2分)
3.(2020·泰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公安①送韦二少府匡赞②杜 甫逍遥公③后世多贤,送尔维舟惜此筵。念我能书数字至,将诗不必万人传。时危兵革黄尘里,日短江湖白发前。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 【注】①公安:湖北公安县。②匡赞:韦匡赞,排行第二,生平不详。③逍遥公:韦二少府的祖先是北周时韦复和唐中宗时韦立,均封为逍遥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借对韦匡赞贤良有德的称赞和对送别筵的珍惜,表达了两人的深情厚谊。B.颔联料想别后情状,嘱托韦二读了寄去的书信,不要将自己的诗作,广泛地传播。C.“古往今来皆涕泪”句,借助议论表达诗人的人生体验,抒写了对自己命运的悲叹。D.诗的末句回到眼前:两人将分别,各自消失在遥远的地方,思此心中痛苦无限。
【解析】选B。此番别后若蒙韦二想念,能写封数字短札相寄,杜甫便感激不尽,倒是自己的诗作,请韦二不要向众人传播。
★(2)请简析颈联的表达效果。(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颈联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二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兵戈又起,黄尘弥漫,时局危难;(2分)而自己白发客居,不久又要漂泊天涯;(2分)诗人用黄、白两色将时代不幸与个人悲苦融合在一起,将离愁别苦植根于社会现实,强化了诗的批判性。(2分)
4.(2020·潍坊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完成(1)、(2)题。(9分)夜过邵伯湖李东阳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飘飖双鬓风,恍惚无定止。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的“连”字,形象地写出了邵伯湖夜晚水汽蒸腾与天相接的特点。B.三、四句“飘飖”与“恍惚”对仗工整,体现了近体诗格律谨严的特点。C.“轻帆不用楫”与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的乘舟体验大为不同。D.诗歌由眼前景开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了夜行邵伯湖时的感受。【解析】选B。本诗是古体诗,不是近体诗。
★(2)诗歌是如何表现羁旅之愁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开头两句用湖中夜景的浩大开阔反衬诗人羁旅的孤独。②中间四句以描写行程的艰险烘托羁旅之愁。③最后两句直接抒情,表达对羁旅生活的无限厌倦愁绪。(每点2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一剪梅·舟过吴江蒋 捷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注],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 秋娘渡、泰娘桥是当地两处有名景点。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开篇写词人触景生愁,无法排解,就想找寻酒家,希望能够借酒浇愁。B.“舟摇”写出漂泊之感,“帘招”写见酒楼心喜,两处描写表露了词人心迹。C.洗袍、调笙、烧香这一系列动作,实写词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D.上片白描写景,景中带情;下片正面写情,情中有景,表达了倦游思归之情。
【解析】选C。“实写词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分析不正确。“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意思是: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这三句是想象归家后的生活情景,属于虚写。
★(2)词下片“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简要赏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抛”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突出时光流逝之快。②“红”“绿”形容词作动词,准确贴切地展示了颜色的动态变化。③三句话化抽象为具象,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年华流逝的感慨。(每点2分)
6.(2020·池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9分)瓶 梅谭元春【注】入瓶过十日,愁落幸开迟。不借春风发,全无夜雨欺。香来清净里,韵在寂寥时。绝胜山中树,游人或未知。 【注】谭元春:明末文学家,“竟陵派”创始人。性格孤傲,命途多舛,终生未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上句开门见山,点明所咏对象——瓶梅,并且这枝梅花插在瓶中已经超过十天。B.首联下句表达诗人因担心梅花过早凋落而庆幸它晚开的心理,看似反常却合乎情理。C.颔联紧扣瓶梅特点,突出其不用春风催发、不受夜雨欺凌,悠闲自在的舒适生活环境。D.颈联从“香”和“韵”两方面刻画瓶梅形象:香气令人心灵清净,风韵使人心生寂寥。
【解析】选D。“香气令人心灵清净,风韵使人心生寂寥”不正确。颈联中的“清净”和“寂寥”均形容梅而非人。
★(2)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对比。(1分)尾联将瓶中梅与山中树(梅)进行比较,说前者远胜于后者:前者被插瓶中,供人欣赏而后者身处深山,难为游人所知。(3分)诗人借梅抒情,表达了自己空有才华而不为人知的抑郁愤懑之情。(2分)
7.(2020·威海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夜坐池上用简斋韵 朱 槔① 落日解衣无一事,移床临水已三回。 斗沈北岭鱼方乐,月过秋河雁未来。 疏翠庭前供答话,浅红木末劝持杯。 明明独对苍华影,莫上睢阳②万死台。 【注】①朱槔(ɡā):南宋诗人,长年隐居,历经金兵南袭、靖康之乱。②睢阳:唐代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坚守睢阳,巡每誓师,嚼齿穿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诗人来到池塘乘凉的时间,不知不觉间已离开坐席来到池边多次,可见诗人追凉心切。B.颔联中“鱼方乐”“雁未来”借用典故,表面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实则暗含着雁书未达的惆怅。C.颈联想象新奇,翠树答话,红花劝酒,以拟人的手法生动写出池边枝繁叶茂、红花掩映的热闹景致。D.全诗无一“夜”字,却通过“落日”“斗沈”“月过”等意象,体现夜色渐深,从而照应题目。【解析】选C。错在“枝繁叶茂”和“热闹景致”。
★(2)有人认为,尾联用典看似突兀,实则合乎情理、意味深长。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在描绘闲居生活后突然提到“睢阳万死台”,看似突兀,实则体现他“闲而不静”的心理状态。“莫上”为反语,写自己并非不想“上”,只因统治者偏安一隅,自己虽有心效力却报国无门,表达诗人年华老去无所事事的寂寥。(3分)此意在颔联也有暗示。“雁未来”,表明期盼的音信并未传来,暗示诗人虽超然尘世却仍期盼国土收复的复杂心境,为尾联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故而合乎情理。(3分)
8.(2020·河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湖 亭 望 水 白居易 久雨南湖涨,新晴北客[注]过。 日沉红有影,风定绿无波。 岸没闾阎少,滩平船舫多。 可怜心赏处,其奈独游何。 【注】北客:北方来的人,诗人自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诗人游湖的情境,下了很久的雨,湖水涨了起来,刚刚放晴,北客南来。B.颈联写湖水淹没原先湖岸,人家稀少;沙滩平整,聚集许多船舫,呈现水乡特色。C.尾联借景抒情,诗人借傍晚独自游览南湖时所见之景,抒发了惬意悠闲的感受。D.全诗抓住“新晴”“水涨”的特点,描写南湖傍晚的景色,展现出浩渺壮阔的景观。
【解析】选C。“借景抒情”错,尾联并没有写景,借景抒情说法欠妥:“其奈独游何”抒发的是诗人空寂落寞的感受。
★(2)诗的颔联在表达上富有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本诗颔联描绘了傍晚时分南湖上的景色。时值傍晚,夕阳西坠,似乎沉入湖中,但却留下了满天红色的光影,这时湖风停息了下来,澄碧的湖面一片平静,浩阔而晶莹。②颔联用颜色映衬,前句写日落后的红霞,后句写湖上的绿波,在夕阳与湖水之间,红光留影,碧水映照,形象逼真,“红”与“绿”相对,色彩明丽,极有画面感,细致恰切。③颔联动静结合,前句写夕阳西坠似乎沉入湖中,有一个大大的影子,动感十足;后句写湖面因无风而泛不起半点涟漪,是静态描绘,体现了湖面平滑晶莹的特点。(每点2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加固训练】1.(2020·西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李思训①画长江绝岛图苏 轼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②前年嫁彭郎③。
【注】①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北宗”山水画的创始人。②小姑:指小孤山。③彭郎:澎浪矶,在小孤山对面。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起笔两句“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出山水苍茫的画面,把读者自然引入画境。B.大小孤山四面环水,诗人连用“崩”“去”“搀”等几个词语,展现了“孤山”之险。C.“沙平风软”两句,写江风轻柔,江波起伏,大小孤山也随小舟在江上起伏低昂。D.在这首题画诗中,苏轼还发挥了诗歌语言节奏感与音乐美的特长,使诗歌的境界美与音乐美完美统一。
【解析】选C。C项,“大小孤山也随小舟在江上起伏低昂”错,这是作者的视觉感受,并非真的是大小孤山在江上起伏低昂。
★(2)“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描写江中的大小孤山,别有情趣。请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的题干中有一句“别有情趣”,这指明了鉴赏方向,实际是暗考表现手法,答案要详细说明的就是这一句的“情趣”。结合赏析句子的一般规律和此题的要求作答即可。答案: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2分)把大小孤山比喻成两位美人,她们发髻高耸,仿佛正在以水为镜,梳妆打扮,写出了大小孤山的清丽秀美(或“使静态的画面具有动态的美感”),(2分)使客观的自然之景充满了人的情趣。(2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龙 阳 县 歌① 刘禹锡 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 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 鹧鸪惊鸣绕篱落②,橘柚垂芳照窗户。 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朗州任职期间,微服巡察龙阳县后所作。②篱落:篱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县衙门前的祥和场景,地面洁净,百姓正在整理渔网。 B.第三、四句重在表现主人的热情好客,所以用孩子围观与黄犬怒吠来反衬。 C.龙阳县河滩一带地势平旷,绿草如茵,环境优美,县衙很少有官吏出入。 D.本诗叙写作者微服巡察的所见所闻,写景叙事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解析】选B。B项,主人的热情好客与孩子围观、黄犬怒吠并非形成反衬。
★(2)“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两句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用鹧鸪绕篱与橘柚垂芳,描摹当地充满生机而又美丽的乡村风貌;②动静结合(或“绕”和“照”两字精练传神),表现了百姓生活的安宁祥和;③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每点2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登 鹊 山①陈师道②小试登山脚,今年不用扶。微微交济泺③,历历数青徐④。朴俗犹虞力,安流尚禹谟。终年聊一快,吾病失医卢⑤。 【注】 ①鹊山:因鹊而得名。②陈师道:元符三年任棣州教授。此诗作于棣州任上。③济泺(luò):古水名,即泺水和济水。④徐:指徐州。⑤医卢:在古代指名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开门见山,语言平白洗练,呼应诗题,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B.诗人登上高处,看到青、徐二州风俗淳朴,河流恬静,不由得想到舜禹。C.尾联思绪从远古回到现实,照应首联,而一个“聊”字,言外有意。D.本诗与陆游《游山西村》的风格一致,体现了“宋诗主理”的特点。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解题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D项,“体现了‘宋诗主理’的特点”错误。陆游《游山西村》是“宋诗多理趣”的代表之一,但本诗主要表达了轻松爽快的心情,并未表达出理趣。
★(2)纪昀评价本诗三、四句“有神致”。请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寓情于景。诗人登上山顶,极目远眺,眼前济水、泺水隐隐约约流向远方,远处的青、徐两州历历在目,表达了轻松愉快的心情。②含蓄蕴藉。诗人并没有具体描绘景色,而是通过望远和指点两个动作概括,含蓄地点明言外的情意,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寒节日寄乡友 齐 己① 岁岁逢寒食,寥寥古寺家。 踏青思故里,垂白看杨花。 原野稀疏雨,江天冷澹霞。 沧浪与湘水,归恨共无涯。 【注】①齐己:俗名胡德生,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古寺家”点明了诗人的僧侣身份,“寥寥”这一叠词既表现出诗人生活环境的清寂,又抒发了诗人凄冷之感。B.“踏青思故里”句写诗人置身野外,看到和自己家乡相同的风景,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表达委婉含蓄。C.“垂白”以极简洁之语,写诗人年迈,照应“岁岁”,让诗人的情感更显得沉郁,也显出乡友之情的真挚。D.“归恨共无涯”呼应了“岁岁逢寒食”,让诗歌在时间维度上向着未来和历史两个方向延展,大大增强了表现力。
【解析】选B。B项,“看到和自己家乡相同的风景”理解有误,踏青思故里,可倒装为“思故里踏青”,而眼前唯有“寥寥古寺家”。
★(2)这首诗在景情上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杨花”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漂泊之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伤;“稀疏雨”“冷澹霞”,寄寓着诗人寒食节期间内心的孤冷悲戚之情;“沧浪”“湘水”寄寓着诗人归家不得的无奈和遗憾。②想象、对比。设想故里的乡友们踏青的情景,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并与眼前自己孤单面对杨花开落形成对比。(每点3分)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题。(9分)出 关①吴兆骞边楼回首削嶙峋,筚篥②喧喧驿骑尘。敢望余生还故国,独怜多难累衰亲。云阴不散黄龙③雪,柳色初开紫塞④春。姜女石⑤前频驻马,傍关犹是汉家人。 【注】①诗人流放宁古塔县途经山海关时所作。②筚篥(bì lì):军中乐器。③黄龙:边塞名,借指宁古塔。④紫塞:此指山海关。⑤姜女石:清朝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出关数里有姜女祠,祠前土丘为姜女坟,望夫石在其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山海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作者行至此处回望,表现出对故土的眷恋。B.首联中的“边楼”“嶙峋”“筚篥”写出了山海关崇山峻岭、有戍边的将士把守的情况。C.第三句写出了诗人虽遭流放,但相信自己一定能在有生之年回到故乡。D.第四句写作者因连累双亲而自责,抒发了不忍离开故土,挂念双亲的情感。【解析】选C。C项,“相信自己一定”错,“敢”是“岂敢”之意,是不敢奢望能回到故乡。
★(2)诗歌后两联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比:将边塞云色浓黑、白雪覆盖的阴寒与山海关柳叶繁茂的春意对比,突出了边塞的苦寒,表达了诗人流放边塞的苦闷之情。(虚实:虚写边塞云色浓黑、白雪覆盖的阴寒,实写山海关柳叶繁茂的春意,两相对比,突出了边塞的苦寒,表达了诗人流放边塞的苦闷之情。仅答出情景关系,酌情给分)(3分)②用典:通过写只有“傍关”的百姓是“汉家人”,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留恋之情和因发配边塞而产生的孤独、失落之感。(3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早 雁杜 牧①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②月明孤影过,长门③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④。 【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鹘族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作者时任黄州(今湖北新洲)刺史。②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舒掌托起露盘。③长门:汉宫殿名。④菰米、莓苔都是雁的食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虏弦开”运用借代手法,用胡骑挽弓射猎征雁指其发动军事骚扰活动。B.颔联承首联写孤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突显孤雁之失群离散、形单影只。C.颈联写诗人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D.这首诗中的“早雁”与杜牧《赤壁》中的“折戟”一样,都是触发作者思绪的意象,但这首诗婉曲细腻,与《赤壁》豪宕俊爽的风格并不相同。【解析】选A。A项,“借代”错,是双关。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象征(托物言志),以惊飞四散的早雁象征流离失所的人民,②作者借四散惊飞欲归不得的早雁表达了对饱受骚扰背井离乡有家不能归的边地人民的深切同情。③诗人以汉言唐,借“孤影过、数声来、胡骑纷纷在”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安边安民无视百姓苦难的不满,表达对肆意南侵、惊散早雁、袭扰边民的胡骑的愤慨和厌憎,表达对逃亡流离的边民早日得到安置、享受饱暖的期盼。(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苏 轼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词的标题看,这是一首奉和词,奉和的对象是杨元素,内容是写梅花。B.上片末句,芳英散落,不偏不倚,掉在客人的酒杯之中,可爱又可恼。C.上片由寒雀争看梅花,逗引客来花下,梅花惹人喜爱的美姿不言而喻。D.末句“一点微酸”是写梅子,诉之味觉,新颖形象,读来意味无穷。【解析】选B。B项,无“可恼”之意。
★(2)词的首联写景极为高妙,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写寒雀翔集枝头,竞相观赏葳蕤如玉的梅花;②运用拟人的手法,侧面烘托梅花的姿态、神韵与品格;③“满”形容寒雀之多,“争”刻画竞相之态,“看”仿佛寒雀很有欣赏眼力,字字写雀,句句写梅,手法高超;④写出了春回大地,诗人会友赏梅的无限喜悦之情。(每点 2 分,如答到比喻的手法也可酌情给分。)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9分)浣 溪 沙 薛昭蕴 红蓼①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②飘袖野风香。 不语含 ③深浦④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注】 ①蓼(liǎ):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中,味苦,可作药用。红蓼:开红花的水蓼。②整鬟:梳理发鬟。③含 :愁眉不展。④浦:水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阕写沙滩上秋雨中的渡头,水边长着红色的蓼花,鸥迹成行,描绘出渡头的寂静、幽远。B.“整鬟飘袖野风香”给读者留下了佳人站在渡头要干什么的悬念;“整鬟”,在这里不仅有“盛装”的意思,还包含着“女为悦己者容”的意思。C.词的上阕呈现给读者的,在听觉上的是风雨声,在视觉上的是暖色的红蓼花、成行的沙鸥足迹和盛装的佳人,在嗅觉上的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D.词的末句,从表面上看来,燕归、帆尽、水茫茫,都是写景,而深含着的至真至切的怀人之情,却紧扣读者的心扉,一切都在“不语”中。【解析】选A。A项,“寂静、幽远”有误,应为“苍凉、寂寞”。
★(2)下阕的首句“不语含 深浦里”在整首词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不语含 深浦里”这句词在整首词的位置上来分析其在结构方面的作用,分析要注意指出是如何“承上”和“启下”的。答案:承上启下的作用。“不语含 ”的人就是上阕“整鬟飘袖”的佳人,这是承上。为什么“不语含 ”,这是启下,也是词人安排的又一个悬念。紧接着“几回愁煞棹船郎”写佳人心事重重地皱着眉,默默地立在渡头,又不要摆渡、放舟,所以“愁煞”船夫。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9分)梦 寻 梅方 岳①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②侍玉华③。 【注】 ①方岳:字巨山,号秋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②金貂:汉代的官饰。③玉华:宫殿名。也有人认为“玉华”指精美的玉石。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的“野径”“隐者家”及“岸沙”“带溪斜”等词语,点出了梅花生长环境的幽美和僻静,也从侧面表现出梅花高雅脱俗的特质。B.颔联中“六千里”表明寻梅过程的执着与艰辛,“三四花”则与之形成对照,突出了梅花的可贵,也透露出梦中人寻梅有收获后的欣喜。
C.颈联写出了作者真实的生活状态,他虽生活在蓬茅下,晚上点着昏暗的油灯,但可以在火炉旁边烧烤山芋,与朋友谈论农作物种植的事情,抛弃了尘世的纷杂,何不乐哉!D.尾联中“烟雨蓬茅”和“金貂”“玉华”对举,有“实”和“虚”的对比,也有“取”和“舍”的对比,其中反映出诗人的志趣追求。【解析】选C。C项,不是作者的真实生活状态,而是作者的梦中所想。
★(2)本诗题为“梦寻梅”,而颈联两句却是写“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似乎与“梅”没有关联,如何理解?(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考点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PPT课件,共60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考点三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PPT,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题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30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形象的鉴赏课件PPT,共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