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30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形象的鉴赏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30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形象的鉴赏课件PPT,共60页。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9分)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庾 信【注】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北周时期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B.“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C.“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D.“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解析】选D。D项,“辅政尽忠”无中生有,此时梁已被灭;这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故选D。
★(2)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仔细阅读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可发现本诗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答题时,分别指出本诗与陶诗中的“乐琴书以消忧”通过“琴”“书”等意象各抒发了什么情感,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本诗中的“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是说中夜生起愁思,于是弹琴读书。幽幽琴声响遍屋里,诉说着无边无际的愁,满床书卷翻遍,愁思难解。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无法解脱的深广复杂的愁苦、忧思之情。(3分)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乐琴书以消忧”是说弹琴读书能获得快乐而消除忧愁,通过“琴”“书”等意象抒发了摆脱忧愁缠绕的官场生活,回归田园的快乐之情。(3分)
2.(2020·深圳一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巨鱼纵大壑①钱 起巨鱼纵大壑,遂性似乘时。奋跃风生鬣,腾凌浪鼓鳍。龙摅②回地轴,鲲化想天池。方快吞舟意,尤殊在藻嬉。倾危嗟幕燕③,隐晦诮泥龟④。喻士逢明主,才猷得所施。
【注】①本诗是钱起为应试而作。②龙摅:指龙飞腾上天。③幕燕:筑巢在帷幕上的燕子,比喻处境极不安全。④泥龟:出自《庄子·秋水》“曳尾于涂中”,比喻自由自在的隐居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巨鱼遨游于大壑与天空,其势如同飞腾的龙,又像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B.巨鱼不被理解,暂且偷安的燕子嗟叹它的危险,曳尾泥中的龟讥讽它的不遇。C.诗歌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来营造宏大雄浑的意境,表现出刚健豪迈的诗风。D.最后两句点明巨鱼腾跃所蕴含的意义,“逢明主”与前面的“乘时”遥相呼应。
【解析】选B。B项是对九、十两句的解释,结合注释、巨鱼的形象和诗歌的情感脉络,会发现B项此处的理解颠倒了,不是“燕子嗟叹它的危险”“龟讥讽它的不遇”,而是乱世中的巨鱼嗟叹幕燕的苟且偷安,不遇时的巨鱼讥讽泥龟的消极归隐,故此项错误。答案为B。
★(2)全诗描绘了巨鱼怎样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确定描写物象特征的诗句。本诗前十句集中描写巨鱼的形象。其次,抓住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把握物象的外在特征,并由表及里,挖掘物象的内在品质及精神。先写巨鱼穿越江海大壑如同乘时得势时能施展抱负一般,穿越浪涛时鼓起鱼鳍纵身一跃乘风破浪,展示其雄风。再写巨鱼如同飞龙上天环绕地轴,又如鲲化为鹏徙往南冥天池,突出其志向远大的特点。巨鱼肆意展现吞没船只的磅礴气势,这与在藻间嬉戏、胸无大志的小鱼尤为不同。最后,通过乱世中的巨鱼嗟叹幕燕的苟且偷安,不遇时巨鱼讥讽泥龟的消极归隐,可概括出它的特立独行。作者情感要从最后两句抒情句和巨鱼的形象来把握。诗人晓谕有志之士,希望他们能得到明主的知遇,让自己的才能谋略得到充分施展。这也是诗人对自己的期许。
答案:①全诗描绘了巨鱼大展雄风、志向远大、特立独行的形象。②寄托了诗人对有志之士的期望,也表达了自己渴望知遇于明主、施展才华谋略,以及昂扬自信的情感。(每点3分)
3.(2020·漳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9分)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①[宋]黄庭坚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注】①此诗是黄庭坚贬戎州(今四川宜宾)时为黄斌老送他一幅横竹画而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吐”字表明黄斌老创作动机非凡,故画出的竹气势峥嵘,不同凡响。B.颔联把竹子比作“偃蹇”之卧龙,屈服困顿在雷霆之下,暗写黄斌老的襟怀。C.颈联描述黄斌老在晴明的窗下,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横竹图。D.尾联写画上三块石头是防止竹子画好了像龙一样飞去,突出黄斌老画技高超。【解析】选B。由“雷不惊”可见,诗中的意思是竹子不为雷霆所屈。
★(2)本诗借黄斌老笔下的竹子抒发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黄斌老笔下的竹子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诗中表达对黄斌老高超画技的赞赏之情。②借咏竹子峥嵘不屈,处变不惊的形象,托物言志,表达诗人遭受打击后不屈不挠的坚韧气度。(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九江口作【注】王昌龄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注】此诗是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赴任途中经江州九江口时所作。(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开篇不凡,“漭漭”一句描绘了九江水势浩渺、江面广阔的场景,气势雄浑,意境壮阔。B.“驿门”四句作者居高望远,思绪悠远。“望”“期”等词写出了作者对生活前景的深沉思考。C.“明时”二句作者感叹自己被贬蛮荒之地,怀才不遇。“孤舟”暗示了其内心的孤独、悲苦。D.本诗为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何当”两句直接描绘了他奔赴边关、奋勇杀敌的战斗场景。
【解析】选D。“直接描绘”错,“何当”是“何时”的意思,“报君恩”“却系单于头”均为诗人想象的内容。
★(2)本诗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都写及“吴钩”。请比较两首诗歌运用“吴钩”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两首诗歌中都使用“吴钩”这一意象,而这一意象代表了战争。两诗歌作者借助“看吴钩”“佩吴钩”表达自己矢志报国的雄心。不同之处在于两诗歌表达的感情基调不同,王诗“报君恩”“系单于头”表明了即使被贬,但仍愿奔赴边塞,保家卫国;辛词“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抒发的则是英雄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愤。答案:相同点:吴钩是一种武器,两诗歌中作者借“吴钩”意象表达自己矢志报国的雄心。(2分)不同点:两诗歌作者借“吴钩”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尽相同,王诗中作者即使被贬,但仍愿奔赴边塞,保家卫国,充满自信和豪气。辛词抒发的则是英雄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愤。(4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登锦城散花楼①李 白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②悬银钩。飞梯③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④。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注】①锦城散花楼:锦城为成都的别称,又称锦里;散花楼为隋末蜀王杨秀所建。②珠箔:珠帘。③飞梯:高梯。④双流:今四川成都双流区。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通过对散花楼的建筑规模、营造特点、位置与布局等的描写,极力显现出散花楼的高雅别致、宏伟壮观。B.“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两句色彩对比明显,脍炙人口,把初日临照下的锦城散花楼金碧辉煌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C.诗人综合运用对偶、夸张等手法写景状物,读来诗意盎然,极具感染力。D.作者在这首诗中以大量笔墨描写散花楼的壮美景观,充分蓄势、铺垫,抒发自己登楼远眺的愉悦之情。
【解析】选A。A项,本诗写景从“金窗”“绣户”等细微器物入手,没有描写散花楼的“建筑规模、营造特点、位置与布局”。
★(2)这首诗的前六句描写了哪些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明确要求在诗的前六句中寻求答案,即要准确找到前六句中所描写的意象(景物)有哪些,然后将这些意象连缀在一起,组合成一幅具体可感的画面,从中感悟意象所表现的氛围特点。诗句中的朝阳、金窗、绣户、珠箔、银钩、飞梯等意象色彩明艳,渲染出精巧雅致的氛围。答案:诗歌前六句通过朝阳、金窗、绣户、珠箔、银钩、飞梯等器物的色、光、形态的变化和交相辉映,显现出散花楼的高雅别致、宏伟壮观,渲染了一种静美雅致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登楼赏景难以掩饰的愉悦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春寻河阳陶处士别业岑 参风暖日墩墩,黄鹂飞近村。花明潘子【注】县,柳暗陶公门。药碗摇山影,鱼竿带水痕。南桥车马客,何事苦喧喧。
【注】潘子,指潘岳。潘岳为河阳令,树桃李花,人号曰:“河阳一县花。”(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景物描写入手,将触觉与视觉相结合,描绘出一幅和煦宜人的春日图景。B.颔联运用典故,“潘子县”与“陶公门”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陶处士的赞美之情。C.尾联在前三联写景状物的基础上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陶处士生活态度的认同。D.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风格近于田园诗,与作者为人熟知的边塞诗风差别较大。
【解析】选C。“直抒胸臆”不当。
★(2)概括诗中陶处士的形象特征,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情趣高雅。“花明潘子县,柳暗陶公门”,描写出陶处士居所的优美环境,衬托出主人的雅趣和闲情;②闲适洒脱。“药碗摇山影,鱼竿带水痕”写出陶处士服药养生、持竿垂钓的自得其乐的生活情形;③与世无争(淡泊名利)。与“南桥车马客”往来奔走相对比,写出他远离尘嚣的安宁心境。(每点2分,其中概括1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渔 家 傲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①绿蚁②,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注】①沈:同“沉”。②绿蚁:本来指古代酿酒时上面浮的碎屑沫子,也叫浮蚁。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玉人浴出新妆洗”一句,以美人喻梅花,表现了梅花轻盈娇美、冰清玉洁的特征。B.“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与作者《醉花阴》中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都运用了拟人手法。C.词的上片和下片写梅花的角度不同,上片侧重于侧面烘托,下片侧重于正面描写。D.全词移情于物,以景传情,意中有景,景中寄意,体现了李词的特色。【解析】选C。C项,应是上片侧重于正面描写,下片侧重于侧面烘托。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梅花的形象。(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特征的题目,注意从对梅花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中进行总结,答题时先答出特征,然后结合词句进行具体的分析。答案:①词中展现了梅花美丽明艳、冰清玉洁的形象。②上片写寒梅雪中绽放,表现梅花的光润明艳、冰清玉洁。③下片写月下赏梅,侧面烘托梅花的美丽高洁,赞颂了梅花高洁的品格。(每点2分)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黄庭坚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①化枯枝。湘东一目②诚堪死,天下中分尚可持。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①蜩甲:《庄子》中有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丈人一心捕蜩,竟把身子当枯树,手臂当树枝。②湘东一目:《南史》载,梁湘东王萧绎,早年一目失明。此处喻指围棋只有一“眼”,而围棋有两个“眼”才能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公事之余,双方开始下棋,既呼应标题中的“弈棋”二字,又引出下面的内容。B.“碧落”指天空,这和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意思相同。C.尾联以反问的句式表明了作者对一向珍惜光阴的人在下棋上浪费时间的不满。D.诗歌重点描写了弈棋者在下棋过程中的状态,而没有重点描写双方的博弈过程。
【解析】选C。C项,“表明了作者……的不满”错,作者用反问的句式写下棋者十分专注,连时间都忘了,并没有不满之意。
★(2)颔联、颈联写出了弈棋者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弈棋者的形象:心思缜密、神情专注、意志坚定。(3分)作者把弈棋者的心思比作“蛛丝”,足见弈棋者心思缜密;以佝偻丈人承蜩的典故写弈棋者神情专注;用梁湘东王萧绎一目失明的典故写弈棋者在处于不利局势的情形下的努力,突出弈棋者的意志坚定。(3分)
【加固训练】1.阅读下面的明词,完成(1)、(2)题。(9分)满江红·咏竹陆 容 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绿。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 问华胄①,名淇澳②。寻苗裔,湘江曲。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忧惚微香触。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 【注】①华胄:贵族的后裔。②淇澳:淇河岸的弯曲处。历史上以盛产竹而闻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用“池”“亭”点出了竹生长的环境,“几竿”表明竹的数量不多,“相映带、一泓流水”描绘了竹周边的景物特点。B.“风动仙人鸣佩遂”是写竹的动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雨余净女添膏沐”是想象雨后竹子的情态,运用了夸张的手法。C.“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化用了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中“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两句,抒发内心的情感。D.本词综合运用了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用典等表现手法,从多个角度描写竹,收到了含蓄深厚、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解析】选B。“拟人”和“夸张”错,此二句的意思:风吹竹林的响声像仙人身上的玉佩发出鸣响,雨后竹子光洁得像洁净的美女涂上了润发的油脂。故两句运用的是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2)这首词写出了竹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分析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本词的上片起笔写竹的生长环境,“森寒洁绿”写其颜色,“池亭畔”“一泓流水”烘托出竹的高洁品质;然后以比喻和拟人手法,“仙人鸣佩遂”“净女添膏沐”极写竹的姿态之美。下片起笔运用典故,写其出身高贵,然后以松柏烘托其品质高洁,再运用“金屋藏娇”的典故赞其珍奇不凡。结句直抒胸臆,写其不畏冰霜,又以比喻作结,突出竹的品质高洁。整首词从多个角度赞扬竹之高洁,词人对竹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托物言志,表达了词人希望如竹一样追求高洁的品质。答案:竹翠绿、姿态可爱、高洁、不畏冰霜。表达出作者对竹的喜爱赞美之情,希望具有像竹一样高洁的品质。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鹧 鸪 天辛弃疾 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 陌上尘。 【注】柴桑: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九江西南,陶渊明的家乡,陶渊明晚年居住于此。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词作的上阕是对陶渊明晚年生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陶渊明躬耕田亩的清贫生活,也写出了他安贫乐道的乐观心态。B.“晋宋之间事”指的是当时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乱世下,陶渊明只能选择独善其身,就像自己笔下桃花源中的人一样不问世事。C.“羲皇以上人”是说陶渊明像远古先民一样自足地生活,与“晋宋之间事”形成了对比,突出了陶渊明在乱世中生活的恬淡、安宁。D.这首词是作者表达对陶渊明的喜爱的词作,写陶渊明其实也是写作者自己,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生活状态的羡慕和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解析】选D。词作主要表达的是对陶渊明的赞颂,作者以陶渊明为榜样,无法得出“对自身无法摆脱世俗生活的烦恼”。
★(2)词的下阕是怎样赞颂陶渊明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以陶渊明的诗歌历经千年还有百篇传世,突出世人对他的诗歌的认可,以此赞颂陶渊明的诗才;②将出身高贵的王谢子弟与陶渊明进行对比,说王谢子弟比不过“柴桑陌上尘”,以此赞颂陶渊明的高贵脱俗。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感遇十二首(其四)①张九龄孤鸿海上来,池潢②不敢顾。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③逼神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注】①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当时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做宰相,与牛仙客一起把持朝政,诗人被贬为荆州刺史。②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③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句以大海衬托孤鸿,沧海是这样大,鸿雁是这样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单寥落。B.诗的第二句写孤鸿经历过大海的惊涛骇浪,连护城河水也不敢看,这表明诗人经历打击之后格外胆怯。C.诗的三至六句以双翠鸟营巢三珠树、珍木巅上,影射李林甫、牛仙客窃据高位,终将被“金丸”射中。D.这首诗在结构上首尾照应,布局缜密,首尾写鸿雁,中间六句“侧见”领起,写“翠鸟”的招摇及对它的警告。
【解析】选B。B项,“格外胆怯”错,这里是象征诗人经历宦海风波后而格外警惕,同时以孤鸿的警惕反衬出下文双翠鸟的自以为安乐。
★(2)这首诗塑造孤鸿形象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写孤鸿是为了写自身。前两句写孤鸿经历风浪,遇事后小心警惕,联系注释可知,这是表现诗人被李林甫、牛仙客等人排挤出朝廷的孤独失落和内心的警惕。三至六句写双翠鸟在珍贵的三珠树上高高营巢,自以为安乐,实际上是嘲讽李林甫、牛仙客窃据高位,不可一世。然后诗人借孤鸿的口吻对他们提出警告——“得无金丸惧”。“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两句,点出了全诗的主题思想,忠告他的政敌:才华和锋芒外露,就怕别人将你作为猎取的对象;窃据高明的地位,就怕别人不能容忍而对你厌恶。“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以鸿雁口吻道出自己不慕名利,希望退隐之意。
答案:诗人以孤鸿自喻,托物言志。以孤鸿的失群、寂寞象征自己被排挤出朝堂、无人支持的孤独和失落;以孤鸿的翱翔苍穹与双翠鸟的占据宝树高位作对比,表达了自己对身居高位的李林甫、牛仙客之流的讽刺和警告;借助孤鸿之口,流露出自己看淡名利、有意退隐的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芳 草 渡贺 铸 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撚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秦筝雁 促,此夜为谁排? 君去也,远蓬莱。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注】雁:雁柱,为筝上支弦之物,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斜行,故称。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同是送别词,柳永《雨霖铃》先写别前思绪纷乱,再写别时依依不舍,最后写别后相思难诉,而这首词主要抓住临别时的场面来写,笔墨集中,匠心独运。B.“撚青梅”中的“撚”字是用手指搓转的意思,与前文的“羞”字相应和,非常形象地写出女子欲说还羞、低首撚梅的情态。C.词的下阕“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几句,借女子的口吻,写丈夫远去之后,把诸多烦恼都留给自己,用一种幽怨的语气写出女子对丈夫的依恋。D.这首词语言浅近自然,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读来似与人对面而语,让人耳目一新。
【解析】选C。“用一种幽怨的语气”错,“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表现的是女子对丈夫的关怀,女子让丈夫把烦恼给自己送来,体现的是一种令人感动的为对方着想的情感,并非“幽怨”。
★(2)这首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相关词句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和分析表现手法是紧密相连的,可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词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表现手法。由本词“问道几时回”“君去也”“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等便可准确判断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为女子。“留”“送”“泪下”“撚”“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女子要求远方的丈夫,寻个方便将“烦恼”寄送给她,说明她愿意为丈夫承受精神重负,具有牺牲精神,十分痴情。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之古诗歌形象鉴赏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微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33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思想情感的评价课件PPT,共60页。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演练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比较阅读课件PPT,共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