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之赏析句子表达效果——找准方法,结合语境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中专题复习之赏析句子表达效果——找准方法,结合语境课件PPT,共60页。
活动 研磨高考真题 吃透命题精神 (2020·山东新高考模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阅读文本见任务组三“活动1 研磨高考真题 吃透命题精神”。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等各色条子的。”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原文每个修饰成分都单独成小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2分)②原文表达出了感知过程,层次感更加明显;(1分)③原文表述与上下文语体一致,更口语化,描写亲切生动。(1分)
活动 掌握分析句子表达效果“6大角度”角度一 判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即学即练】1.(2020·潍坊模拟)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问题。(4分) 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便感觉出自然的伟大,然后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永远那么纯洁、活泼、鲜明”,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该题,一般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和句式选用的角度两方面来分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表达效果,一般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能使句子更生动具体;句式不同所体现的表达效果不同,原句连用三个“永远……”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层次感明显;原句是三个分句,连用三个“永远那么”,表达了更强烈的情感;短句与长句比较,有强调的作用。
答案:①原句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层次感明显;②原句是三个分句,表达了更强烈的情感;③原句是短句,有强调的作用。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问题。(4分)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当心底不自觉地吟唱起这首歌的时候,我正站在澳门艺术博物馆中一幅名为《绝响》的美术作品前。这是一幅用麻布、麻绳、宣纸、墨等混合材料创作而成的作品……左下角,简笔水墨勾勒出一只孤独无依的小舟和一个在巨大的木板中同样显得弱小无助的渔人,他们就像海中的浪花和沙滩上的细沙,在深渊的最低处随波逐流。但即使是一粒沙,他们也有自己的母亲!只是在滔滔的洪浪之中,在强大的外力面前,他们能做的,唯有对母亲绵绵不绝的思念。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左下角,一只孤独无依的小舟和一个弱小无助的渔人”,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该题,首先要分析语境,找到原句与改句的区别,再分析表达效果。根据语境可知,本段文字描述的是“我”对一幅美术作品的观感,原句中“孤独无依的小舟”“弱小无助的渔人”都有象征意义。原句中“简笔水墨勾勒”是对绘画笔法的准确描述;“巨大的木板”与“弱小无助的渔人”有形象上的对比衬托,“巨大”与“弱小无助”对比,“巨大的木板”衬托“弱小无助的渔人”,有突出强调的作用。而改句的表述过于直白、平实,不如原句表达形象。
答案:①“简笔水墨勾勒”照应美术作品这一说法,点明了画境;②“巨大的木板”突显了渔人的渺小,契合“我”在这幅美术作品前的观感。
角度一 分析句式的特点 1.长句和短句 长句是用词较多、结构复杂的句子。使用长句,使表意严密、细致、精确。 短句是短小精悍、节奏短促、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的句子。使用短句,使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 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
2.整句和散句 整句是结构相似,形式比较匀称整齐的句子,如对偶、排比即属此类。使用整句,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例如: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
散句则是长短不一,形式错落,结构不同的句子。使用散句,使句式灵活而富有变化,自由活泼,生动感人,实现修辞上的参差美。散句也往往起到使语气舒缓的作用。例如: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 整散句结合,灵活自然,使语句波澜起伏,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3.常式句和变式句 (1)常式句。从一般汉语的句式看,通常的语序是主—谓,动—宾,装饰语—中心语,偏句—正句,这些统称为常式句,是指句子成分按一般次序排成的句子。 (2)变式句。指句子成分打破一般次序,排列次序较特殊的句子。常见的变式句有两类:一类是单句中成分次序排列特殊的句子,如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例如:怎么了,你?(孙犁《荷花淀》)一类是复句中分句次序排列特殊的句子,如因果倒置句、转折倒置句、条件倒置句、假设倒置句等。例如: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鲁迅《祝福》)
4.“被”字句和“把”字句 “被”字句是指在核心动词前面,用介词“被(给、叫、让)”引出施事或单用“被”的表示被动的主谓句。它是受事主语句的一种。 例如:人们的衣服被蒙蒙细雨淋湿了! “把”字句,是汉语中的一种主动式动词谓语句。这种句式又称为“处置式”,因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对宾语做出了“处置”,例如使其位置或状态改变。 基本的结构为:主语+“把”+宾语+动作。例如:蒙蒙细雨把人们的衣服淋湿了!
5.设问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 这些句式和陈述句相比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设问句:常能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句:常能给人语气强烈、掷地有声的感觉;双重否定句:肯定的意味更加浓烈。
【即学即练】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北京的春天似乎来得有些唐突,昨日还硬朗的风,今天就轻柔了许多。托起草儿的脸,轻轻触摸,放开手就是一片绿茵。昨天还是星星点点,今天就已花满枝头,春天的脚步就是这么任性。脱去厚厚的冬装,春风就这么温暖身子,春绿就这么跃入眼帘,点染着树梢,闪躲在角落里,不肯一下子揭下羞涩的面纱。
北京的春天生机勃勃。远近的桃花开了,粉粉的,一簇簇,一片片。长安街红墙边的白玉兰也吐露着春天的气息,无声绽放。昨天才发现刚刚冒出针眼大小的花骨朵儿,今天再见,就如玉如璞,露出湿润洁白,仿佛青春期的少女,几日不见,就丰润饱满,变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远近的、粉粉的、一簇簇、一片片的桃花开了,”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原句三个修饰语单独成句,并且后置,有强调作用;②原句句式灵活、活泼自然,与上下文语言风格一致;③原句先总写桃花盛开,然后用三个短语分别写桃花的颜色、情状、盛况,符合认知规律,层次感更加明显。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这四棵海棠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哄哄地在繁枝上挤着开……看见过幼儿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的涌出的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成了永远的春天!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里无数次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地一放!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幼儿园放学的时候,孩子们从小门里有的挤出来,有的跳出来,有的涌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让人感受到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揣摩原句与修改后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可从句式、用词、节奏等角度分析原句的表达效果好在哪里。比如从用词上看,“小小的门”比“小门”更强调门之“小”,与小孩子之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能表现奔涌之感。“挤着的跳出的涌出的使人眼花缭乱的”中间没有标点,语气急促,节奏快,很好地突出了欢快的气氛。
答案:①原文运用问句,更能引起读者注意,读者的浸入感也更强;②“小小的门里”更突出了“小”,与从门中出来的一大群小朋友形成对比,更能表现奔涌之感;③原文节奏急迫,突出了小孩子从小门里出来时的急迫、快乐、活泼;④“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将“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形象化,语言也更简洁;⑤原文运用长句,给人连绵不断、目不暇接的视觉感受,与描述的内容更契合,使表达更有力。(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4分)
角度三 分析改变语序的效果 起强调、突出作用。注意观察修改句子哪一部分与原文有变化,变化的部分往往就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即学即练】5.(2020·淄博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镜泊湖的湖水很清,湖面像大自然创造的一面巨镜。船在上面航行,上端是山色云彩,下端也是山色云彩,船头冲破了画图,涟漪潋滟,波光摇曳……两岸山峦绵亘,比较靠近山崖的时候,似乎有点三峡气派。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船在湖面上航行,上下都是山色云彩,船头前方是涟漪潋滟、波光摇曳的水面”,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原句中动词“冲破”富有动感;将“涟漪潋滟”“波光摇曳”等短语单独成句,内容上,突出湖水颜色变化流动的特点,增强画面感;句式上,原句用短句,更为简洁。原句分开说,且重复“山色云彩”,这样就起到强调的作用,突出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象;原句“上”“下”对举,这样也与前文的“巨镜”相照应。整体从阅读体验和表达主题上分析,原句的表达更有灵性,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更好地展现镜泊湖平静、美丽的特点。
答案(示例):①原文两次强调“山色云彩”并单独成句,突出了镜泊湖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象,并照应前文的“巨镜”;②将“涟漪潋滟”“波光摇曳”等词语单独成句,突出湖水颜色变化流动的特点,增强画面感和节奏感;③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更好地展现镜泊湖平静、美丽的特点。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花开了,栀子花香弥漫整条巷子。”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五月的江南水乡,草长莺飞。细细长长的深巷里,青砖黑瓦马头墙斜挑的一角,总是映衬着碧水般的青天;油光锃亮的青石板路面,有渔夫挑着鱼遗落下的一串串水渍。邻家阿婆养着一株成精的白栀子,树高足有两米多,庞大的树冠越过半人高的围墙,给奶奶的小四合院也平添了一道风景。每逢端午前后,成百上千的花儿齐齐开放,整条巷子都弥漫在栀子花的清香里。每个清晨,搬把椅子坐在花荫下读书,醉在花香里,也有庄周梦蝶的迷幻:不知道是栀子花变成了自己,还是自己变成了栀子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原文多用修饰词。“成百上千”写花的数量多,“齐齐”写花开的时间一致,从视觉角度突出花开的热烈;先写“整条巷子”强调花香的范围之广及花香之浓郁,更能突出对栀子花的喜爱之情。②“花开了,栀子花香弥漫整条巷子”是一般陈述句,只是在陈述事实,在表达效果上缺少个人感受。(①②各2分,①以分号为界,答出任1点即可得2分。)
角度四 语体风格的比较鉴赏 口语:自然亲切、活泼生动,灵活简短; 书面语:庄重严谨。 常见语言风格的词有:形象生动、简练传神、简约含蓄、朴实自然、幽默风趣、清新明快、典雅华丽等。
【即学即练】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而到了夏季,炖菜就被蘸酱菜和炒菜代替了。田园中有各种碧绿的新鲜蔬菜,菠菜呀黄瓜呀青葱呀生菜呀等,都适宜生着蘸酱吃;而芹菜、辣椒等则可爆炒。这个季节的主食就不像冬天似的以干的为主了,这时候人们喜欢喝粥,芸豆大碴子粥高粱米粥以及小米绿豆粥是餐桌的主宰。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田园中菠菜、黄瓜、青葱、生菜等各种碧绿的新鲜蔬菜,都适宜生着蘸酱吃”,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解析】解答此题,可以从比较原句与改句的不同之处入手。先看句式,改句将原句中单独成句的短句变成了长句;再看词语,改句将感叹词“呀”删去;最后看上下文的语言风格,改句改变了原句的口语化特点,与原文风格不一致。
答案:①原句使用短句,句式活泼,节奏明快;②原句使用感叹词,情感表达更准确、充分;③原句表述口语化,与上下文语言风格一致。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早春二月,料峭的寒风一吹,憋得鼓鼓囊囊的木棉花苞就炸开了,赤红的花瓣火苗一样蹿出,没有叶子的枝干像被点燃了似的。谁见了这样的花,心底的热望都会跟着燃烧起来。很多花柔美娇艳,木棉花则不然。其形硕大,花瓣厚实,中间的一束花蕊粗壮有力,深色的蕊头黑如胡茬,观其神色,活脱脱一张血气充沛、胡须浓密的汉子脸。这样形容木棉花,绝不是忽略它的好看,而是觉得它有一种十足的阳刚之美。每到春天,木棉盛情绽放,灿若华灯。木棉开得分外耀眼,有一种要点燃春天的势头,烈焰般的木棉映红了整座城市。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鼓胀的木棉花苞就开了,红色的花瓣开满了没有叶子的枝干。”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根据题干,发现原句与改句的不同,然后比较其在表达效果方面的优劣。本题中,要着重分析原句在词语、修辞、抒情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效果。
答案:①原文更能突出景物特点。原文运用了比拟、比喻、夸张等修辞和“憋”“鼓鼓囊囊”“炸开”“蹿出”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出蕴蓄了整个冬天力量的木棉花苞瞬间绽放后灿烂热烈的姿态,更好地突出花苞之大,花开之早、之盛和阳刚之美。②原文更符合作者的心情。原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木棉花开的热烈足以燃烧人们心底的热望,让“我”想到奋进的生命,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木棉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③原文与语段语言风格一致。原文侧重描写,表达生动形象。
角度五 赏析用词之妙常见的赏析内容及特色 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即学即练】9.(2020·日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这是一个竹篱笆围起的小院子,两个呈直角的墙垛上竖着竹篱笆,篱笆上爬着南瓜藤、黄瓜藤、丝瓜藤。脸盆一般大的南瓜,挂在竹架上,让我忍不住想去抱抱它。黄瓜长到没皮刺的时候,我干脆摘下来,放在衣服上蹭两下,塞进嘴里,水汪汪凉津津的瓜瓤滑进喉咙,无比清爽。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词语运用方面独具匠心,请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句中“蹭”“塞”“滑”等动词,写出了“我”吃黄瓜的急切心情和黄瓜的鲜嫩可口,十分形象生动。而“水汪汪”“凉津津”是叠词,“水汪汪”写出黄瓜的鲜嫩,“凉津津”写出黄瓜的清凉。叠词的使用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
答案:①动词运用生动形象,“蹭”和“塞”写出了“我”吃黄瓜时的急切心情;“滑”写出了黄瓜的鲜嫩可口。②运用叠词,富有韵律美,“水汪汪”“凉津津”写出黄瓜的鲜嫩、清爽。
10.(2020·济宁模拟)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正在痴想之间,发现不但云朵的形状变幻着,而且云的颜色也奇异地转换了。半天朱霞,粲然如焚,映着草地也有三分红意了。不仔细分辨,就像莽原尽处烧着一片野火似的。牧羊的孩子不知何时已把他的羊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他也就隐向一片暮霭中去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简化为:“牧羊的孩子已赶着他的羊回家去了。”但不如原文更有表现力,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比较不同,看句式、语序、用词等的变化。原句中“不知何时”与前文“正在痴想之间”互相照应。原句中“聚拢了”“村落里炊烟袅升”“隐向一片暮霭中”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牧羊的孩子回家的场景,而改句“牧羊的孩子已赶着他的羊回家去了”简单直白地叙述牧童回家的事实,没有原句所描写的意境美,缺乏艺术感染力。原句使用“聚拢”“袅升”“隐向”这样富有动态感的词语,让画面富有美妙的动态过程。其次,注意语境,句子应和上下文协调一致,前文对云的形状、颜色的描写,对晚霞的描写等都非常生动形象,原句对村落炊烟、牧羊的孩子回家的描写,与前文意境风格一致。
答案:①原文将人物行为置于自然景物中加以描绘,富有诗情画意,更有意境和艺术感染力;②原文通过“聚拢”“袅升”“隐向”等词语让画面富有美妙的动态过程;③原文在内容和风格上与前文更为协调统一,其中“不知何时”照应了“正在痴想之间”。
角度六 人称使用 第一人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 第三人称——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客观公正。
【即学即练】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地痛苦地妊娠,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成“人们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也深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其表达效果不如原文,为什么?(4分)
答案:①原文使用反问语气,能够增强语言气势和文章感染力,表明结论确定无疑;②原文运用第二人称,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世间的美好不是并行不悖的,有时一个优点竟会成为另一个优点发展的阻碍。原来,删减技巧的运用有时要大于增叠,正是众多的舍弃成就了天鹅。它在飞行高度上独占鳌头,可以在八九千米的高空连续飞行十余个小时,而普通的鸟只能达到四五十米的高度。有时候,谦虚并不取决于品德,而是眼界的问题。如果你所看到的范围足够宽广,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任何理由骄傲。高远的视线使它明白,骄傲仅是鼓励自信的方式,而非对比别人的自得——我由是理解天鹅的谦和。
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为什么使用第二人称“你”,而不使用第一人称“我们”?试作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不同人称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内容,比较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之间的差异。从表述角度来看,用第二人称能将读者融入作者设置的情境之中;从表达效果角度来看,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因为第二人称的使用得以拉近。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8章语言文字运用7第6节赏析句子表达效果——找准方法,结合语境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我喜欢这种苍凉的美,有的雄奇,能不去拜访托尔斯泰吗,与森林合为一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比较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高考背景,原句与改句,金太阳第380页,真题演练,真题演练1,句式变化,成分位置变化,表达效果的不同,对点精练1,对点精练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微观,思维角度,修辞手法,句式特点,文体特点,人称使用,精妙用词,描写角度,链接高考,真题体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