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暑假(六升初一)阅读——现代诗词阅读课件PPT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06259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七年级暑假(六升初一)阅读——现代诗词阅读课件PPT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06259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七年级暑假(六升初一)阅读——现代诗词阅读课件PPT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06259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七年级暑假(六升初一)阅读——现代诗词阅读课件PPT第4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062593/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七年级暑假(六升初一)阅读——现代诗词阅读课件PPT第5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062593/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七年级暑假(六升初一)阅读——现代诗词阅读课件PPT第6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062593/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七年级暑假(六升初一)阅读——现代诗词阅读课件PPT第7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062593/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七年级暑假(六升初一)阅读——现代诗词阅读课件PPT第8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2062593/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七年级暑假(六升初一)阅读——现代诗词阅读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七年级暑假(六升初一)阅读——现代诗词阅读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成功的花》,《纸船》,回顾学习收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假如给她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要做些什么呢?
首先,海伦•凯勒亲身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盲人而受到的周围人的爱,特别是麦西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培养,以及在麦西夫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间的真情,坚定地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和人类的同情心,因此海伦•凯勒对自己周围的人怀着极其真挚的友爱,希望能看到表现他们内心美的外部特征,这说明她是何等的善良。
例如:假如给海伦•凯勒三天光明,她首先要“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不仅要看她的脸部的轮廓”“还要仔细研究那张脸,并从中找出同情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的形迹”。海伦•凯勒这样“打量”麦西夫人,为的是永远记住她并认识她的温和、耐心和性格力量,这充分表现了海伦•凯勒对麦西夫人的感激和尊敬。
其次,自然历史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分别揭示人类物质方面的成就和精神财富的进步,海伦•凯勒之所以要看这些地方,是希望看到地球和它的居民的简要历史,通过这些来探索人类的灵魂,还要看到人类精神的千姿百态,这又显示了海伦•凯勒积极进取的精神。
再次,海伦•凯勒关心日常世界,希望在日常生活的人们中间度过平凡的一天,从观察中去了解他们生活中的一些东西。海伦•凯勒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场面,把别人的欢乐和痛苦当成自己的欢乐和痛苦,这又表现了她的博爱精神以及跟外部世界交流的强烈愿望。
例如:“对于欢乐和悲哀,我总是睁大眼睛去关心,以便能深刻探索和进一步了解人们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我的心里充满了对人和物的憧憬,我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东西,力求捕捉和把握所目击的每一件事物。有些场面是令人愉快的,让你内心喜悦,可有些情景却使你感到悲哀和忧郁。
首先是对世人的规劝,作者在文章中要告诉我们的是,虽然大多数人有正常的天赋——健全的五官和四肢,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天赋的可贵,没有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而是在懒怠中虚度光阴,因此作者规劝人们要像明天就会变成瞎子一样充分利用眼睛和其他感官,感受生活的美好,做幸福的人、充实地活着的人。
其次是表白自己的内心世界,作者虽然身有残疾,但品性、人格却是美好的,作者虽然面对种种在他人看来难以克服的困难,但以微笑面对厄运,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以杰出的成就显示一个残疾人的生命价值。同时,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作者身处黑暗中,渴望与人类交流,并得到世人的厚爱,也想借此文表达对世人的博爱襟怀。从一个残疾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最美好的心灵、最善良的天性。
意象,简单来说,包括“意”和“象”两部分。“意”指主观意识,“象”指“客观物象”,合起来,即是指:在诗歌中,打上了人的主观意识烙印的客观物象。
意象虽说是外来词汇,但意象法却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手法之一,诗经里面,就大量使用意象。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感到幽雅闲致。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地寓于图景中。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本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把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中国诗歌为何对意象如此情有独钟呢?
这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古人“仰观天象于玄表,俯察品类于有形”,就是通过认识自然(象)来认识宇宙并进而认识人类自身;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这也是思维模式的结果。人们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一致,物我相融。这种思维模式和文化特征体现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便是大量使用意象:以象寄意,以象言情,以象载道,以象喻理等等。
以“柳”为例解释传统意象:
折柳送别的习俗在唐朝最盛,其原因是:柔软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再说,“柳”与“留”谐音。故“柳”这一意象代表着送别与离意。这一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像“柳”这样的传统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很多。
送别场所:长亭长亭:陆上的送别场所。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 《菩萨蛮》
古代驿路,十里置亭为长亭,五里置亭为短亭,亭虽为行人休息之地,但也是执手相看泪眼的饯别之处。一句长亭更短亭已然将游子那缕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全然跃于纸面之上,读来让人倍觉心伤。这时远行之人心中却无法让自己那抹思乡之情消失,反而一缕乡愁愈加浓深了。长亭连着短亭,天长地远,何处才是归程?游子何时才能找到归家的路途?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柳永《雨零霖》
三句,点出秋天节候、分别地点时间和秋雨初止的气氛。蝉盛于夏,衰于秋,故称之为“寒蝉”,又觉得它声悲意寒,故以“凄切”形容。这里显然包含着作者主观感情色彩,表现了离人的悲情。第二句写出长亭送别的暮景。地点即在长亭,时间又在黄昏,景色是黯然的,情思是悲愁的。第三句,写秋暮骤雨刚过,那就意味乌云未散,天色阴暗。这样的景色与将别的心情混一,就构成了凄冷悲凉的意境。
植物类:芭蕉、梧桐、芳草、梅花、松柏、菊花、牡丹、桃花、杨花
梧桐:表示凄苦。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关联。芳草:在古典诗歌中常比喻离恨。梅花:寄托一种高洁刚强的品格,具有清逸幽独的气质。松柏:象征孤直顽强。菊花:象征高洁。桃花:象征美人。牡丹:象征高贵。杨花:象征飘零。
水仙子•夜雨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作者选择了在中国诗词中具有传统表现力的两样事物——“梧叶”和“芭蕉”来描绘雨景,表达愁思。梧叶飘零,表明秋已来临,雨点打在芭蕉上,恰似打在心上,引起无限愁思。
动物类:杜鹃、鹧鸪、大雁、青鸟、蝉、猿猴
杜鹃:啼叫声像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引起人们的“乡思乡愁”。又有“望帝啼鹃”的传说。在古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例: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诗人借景抒情,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鹧鸪: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例:“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关于鹧鸪啼声的谐音,宋人以前通行的谐音是“但南不北”。汉人杨孚《异物志》:“鹧鸪其志怀南,不思北,其呜呼飞,但南不北。”这两句大意是:天色己晚,我在江边正为国事担忧的时候,忽然从春山里传来鹧鸪鸟“但南不北”的叫声。辛弃疾是南宋的爱国志士,青年时代从济南沦陷区投奔南宋朝廷,他矢志抗金,却壮志难酬,尽管他的恢复大计尚未实现,但他决心像鹧鸪鸟一样留在南方。因此,在他愁苦的时候,鹧鸪的啼叫使他闻声生情,促他振奋,更坚定了他报国的志向。
大雁、青鸟: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大雁又有游子思乡之情。
例: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例: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此句借用了两个故事。蓬山,即蓬莱,传说中的仙山,指对方居住之地;青鸟,传说中的神鸟,为西王母的使者。这两句是说:幸好你的住处距离不远,希望今后使者常来为我探望。既然不得不离开,只能宽解,安慰对方也安慰自己。诗人既有对爱情不舍的追求,又往往得不到满足,总是处于渴望与失望的矛盾之中,于是将现实寄于幻想,以得解脱。
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 末两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凭借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的缘故。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自然类:明月、白云、斜阳、流水、风、烟、霜、雪等。云之聚散无定,恰如人之离合无常;而云之漂泊无依,又酷似人之流离失所。这是云之所以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原因。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手法。
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笙、吹箫,捣衣(捣练)等。登楼:古人登高临远往往产生家国之悲。
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捣衣(捣练):捣衣(捣练)有时是为了给远行的人赶制寒衣,多于秋夜进行。月下捣衣(捣练),风吹砧声,凄冷的砧杵声又称“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妇女洗衣时以杵击衣,使其洁净,也称“捣衣(捣练)”。
什么是现代诗?现代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根据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中学现代诗歌阅读的技巧(1)鉴赏现当代诗歌知识储备
主题:是指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精粹的语言创造清新的意境,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社会生活深广的蕴涵,以及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境界,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它是诗歌感染人的魅力所在。它可以启迪人们联想,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除了诗人的“我”以外,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等等,在特定情况下还有人,全都是“物”,用南宋诗人张孝祥的话来概括,即“万象皆宾客”。按一般情况说,物是客观存在,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便是所谓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词句:金柳、青荇、水草、剑桥等,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全部浸染了诗人对剑桥的依恋之情,它们是主观情思和客观形象交融而产生的“新物”。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确切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诗人总是戴着感情的有色眼镜看世界,那世界也便有了深浅不等的各种色彩。诗歌正是因不同的感情色彩感人的。而诗歌感人的基本因素正是意象。
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表现技巧: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抒情、寓情于景等。表现技巧有对比、夸张、衬托、反复、比喻、排比、象征、抑扬、虚实结合等。
(2)诗歌阅读方法掌握诗歌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谐的音乐性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展开想象:诗歌的跳跃性要借助想象补充推敲词句:用词造句的凝练、准确、抒情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品味音韵:韵律美节奏美体会意象
1. 这首诗的两个象征性意象是“ ”“ ”。 2. 诗中所描述的海员们的两种“盼望”表达了什么?
浪花代表的期盼是对航海事业的热情和奉献,对新中国海员乐观、豪迈的性格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的赞扬。喧哗代表的是期待与向往胜利地到达目的地,对困难的回答是战斗,对战斗的回答是胜利。(意对即可)
考场规则:考试时间:15分钟考试规定:独立完成阅读题 不能交头接耳、偷看他人试卷 违反规定者扣20分
1.将“泪泉”改为“泪水”是否更合适? 2.“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这一句,是借用“花”这一意象来说理。假如直接说 “成功”,可以这样说,“人们只惊羡成功时的荣耀!”你觉得哪句表达效果更好?
不能。“泪泉”写出了泪水之多,如泉水一般,这样更突出奋斗浸透着无数泪水,说明成功背后蕴含着艰苦的奋斗。
第一句更好,借用花来形容成功更突显成功的惊艳,运用比喻更显诗意。
3.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启示?在你的积累中,肯定也有能给人以类似启示的名言或俗语,请写出一句。
只有努力奋斗、不怕牺牲才能成功。/成功来自奋斗和牺牲。 世界上凡取得成就者,无不是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炼;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自磨砺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答案不唯一)
1.下边句子中的“/”和“· ”分别表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B.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C.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D.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 /叠的
解析:该重音应在“不灰心的”“每天的”上面,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母亲执着的思念。
● ●
● ● ● ●
● ●
● ● ●
2.诗中的“母亲”是实指,还是虚指?简要说出理由?3.诗末“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其中“它”和“悲哀”各指代什么?
诗中的“母亲”有着丰富的内涵,具有多层含义:亲人、朋友和祖国
“它”指代纸船;“悲哀”指远离亲人、朋友和祖国的悲哀
4.全诗共三节,归纳其节意。
第一节:紧扣诗题,直接写出了“纸船”的意象。第二节:写作者思念之情,难以传递到母亲身边。第三节:写纸船借助想象竟然超越茫茫海天的阻隔,最后飞越到母亲的梦里。
5.请归纳出本诗的主旨。6.下列划分的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B.总是/留着/──留着, C.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D.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抒发了作者思念亲人、朋友和祖国的感情,也表达了对亲人与祖国的眷恋、挚爱。
应划为:“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什么是现代诗?现代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诗歌阅读方法掌握诗歌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谐的音乐性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展开想象:诗歌的跳跃性要借助想象补充推敲词句:用词造句的凝练、准确、抒情,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品味音韵:韵律美、节奏美体会意象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古诗词阅读》专题复习课件ppt,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真题例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现代文阅读——环境描写的作用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文章主旨,解题思路,小试身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 【知识精讲】8.现代文阅读(2)散文阅读课件PPT,共27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