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要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当堂达标,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单元 第2节 地形图的判读
【课题】七上第二单元 第2课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3.会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4.运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地势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并能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 读图分析法、观察法、演示法等。
【教具准备】 等高线地形图媒体文件swf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情景创设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国庆节,小明同学准备随家人去枣庄抱犊崮山区游玩。因为要爬山,所以出发前搜集了一幅抱犊崮山区地形图。 这下他们犯难了,地形图怎么读呢? 我们认识的这些地图,都是绘制在平面上的。大家都知道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高低起伏不平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 ——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 1、 听问题看图。
2、 提出困惑。
3、 引起探究的兴趣。 |
兴趣是最好的 老师, 初一学 生对学习地理 有一定的兴趣,热情高,思维 活跃,在这里 用地理学科特 有的魅力设疑 导思吸引着他们。 | ||
过渡
| 承转: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到平面地图上的呢?我们这节课分为以下五步来学习。
| ||||
自主探究
| 第一步:会读地图上的高度 设疑:图中的1300米、1500米200米他们表示的含义一样吗?
学生观察比较:地面高度的测量有几种方法有几种?它们的测法有什么不同? 归纳小结: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闯关题(一): 甲山的海拔为 米,乙山的海拔为 米, 甲山相对乙山的相对高度为 米。 | 1、 学生自学解决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的定义。 2、学生注意看— —相近的概念,要从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进行比较,这样记忆得才牢固。” 3、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 归纳: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归纳总结,认识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 | ||
指 导 学习,探 究 创 新
指 导 学习,探 究 创 新
指导 学习 共同 感悟 | 第二步:绘制等高线 学生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制过程,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学生认真观察形象感知) 动画演示:
学生交流感悟心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切土豆演示) 总结:等高线—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连成的线(板书) 闯关题(二):(见下图)
第三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一) 坡度陡缓 设疑:小明和班上的同学去爬山春游。请你帮他们分析一下,应该从哪一条线路上山最好?为什么?
提问:你能把你的原因用这座山的等高线图加以解释吗?(出示等高线图,学生解释,教师引导归纳) 闯关题(三):(电脑出示) 图中①、②、③、④哪条线路登山省力,你能用等高线原理解释一下吗? (二)山体不同部位的地形形态 读图感悟: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本P33“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 (1)认识山体素描图上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形态。 (2)辨别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等高线形状及其特点。 教师精讲点拨:用电脑出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相关图进行分析对比 演示:用拳头演示 闯关题(四): 写出右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类型名称:
A C
D E
| 学生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示意图”,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 ①、学生认真观察 ②、形象感知 ③、动手操作
学生交流 感悟心得
1、举例:请你选择路线 2 、说明理由。
3、 让学生进一步归纳总结: 理解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之间的关系。
搞清下面的原理
对于山地不同部位名称,让学生 小组合作,去观察、分析,激发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其观察能力。
(一) 观察五种不同山体部位的形状 (二) 找出五种不同山体部位的等高线的特点 (三) 重点会区分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的特点 搞清山谷、山脊的等高线的区别: 山谷
山脊
|
该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是 “等高线的疏密状况与地面坡度的陡缓有什么关系?”在这里我利用了自制的等高线模型,并举例:“安排,请你选择路线并说明理由。”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等高线地形图是地形图的基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非常枯燥抽象,因此,利用自制感观教具,依赖学生最直观的自身体验,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 | ||
指导 学习 共同 感悟
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 第四步:分层设色地形图 设疑:用电脑出示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怎么读呢? 学生活动:先让学生读课本P35“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辨认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五种地形并区分它们的特征。然后再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对比高度表从颜色上区分五种基本地形。(教师点拨)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
第五步: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和判读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到的两种地形图都属于从上空观察到的俯视图。如果想要像这幅坐标折线图这样更直观的了解地表沿某一方向上的地形起伏状况,我们需要借助于什么地图呢?
读图观察:出示地形剖面图(电脑出示),让学生观察地形起伏状况。 设问:地形剖面图反映地形起伏一目了然,它是怎么绘制出来的? 电脑出示动画: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学生仔细观察,感悟画法) 归纳总结(三步法) 第一步:在剖面线上找出它与等高线的交点; 第二步:每一个点向下做垂线,在高度表找上找到相应的点; 第三步:将各点用圆滑曲线连接
课堂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学会了地形图的判读,在学习和生活中为了大家更好的运用地形图,我给大家了总结了一段歌谣: 地形图的判读 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 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 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 高原平原都平坦,高低要靠颜色辨; 坡度陡缓和高低,山地丘陵来辨析; 沿着剖线作剖面,高低陡缓特直观
板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 第一:会读地图上的高度 1.海拔 2.相对高度 第二:绘制等高线 第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一)坡度陡缓 等高线稀疏→坡缓; 等高线密集→坡陡。 (二)山体不同部位的地形形态 第四:分层设色地形图 第五: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和判读
|
学生明确以下两个问题: ①、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作用: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出我们最常见的五种地形类型。
②会看分层设色地形图 这五类地形判读时一般借助颜色进行,比如蓝色的代表海洋,绿色的代表平原,黄色代表山地、高原、丘陵;白色表示雪线以上。
1、 读图观察
2、 感悟画法
3、总结画法的三个步骤。
|
明确地图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感受生活中的地理。 | ||
【当堂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1.乔戈里峰是世界第二高峰,海拔8 611米,吐鲁番盆地中的艾丁湖海拔是-155米,那么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B )
A.8 456米 B.8 766米 C.8 611米 D.-155米
2.下图中等高线图表示的地形名称依次是 ( A )
A.山脊、盆地、山谷、山顶 B、山谷、山顶、山脊、盆地
C、山脊、山顶、山谷、盆地 D、山谷、山顶、山脊、盆地
3、河流一般形成在( )
- 陡坡 B、 山脊 C、缓坡 D 、山谷
4、 等高线地形图上,陡坡的地方( )
A、等高线重叠 B 、等高线稀疏 C 、等高线密集 D、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二、读图分析题
5.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2)题。
(1)李村所处的地形类型是( B )
A.高原 B.盆地 C.丘陵 D.山地
(2)①②③④四地中,适合攀岩运动的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图中C点的海拔为 米,A点的海拔在 米与 米之间,C点与D点之间的相对高度为 米。
- 图中所表示地区的地形是 (选择填空)
- 山地 B、 高原 C、平原 D 、盆地
- 若图中的粗实线为一条公路线,则该公路的延伸方向大致为 。
- 图中E点所在地属于 (选择填空)。
- 山谷 C 、山脊 C、鞍部 D、 山顶
【教学反思】
《地形图判读》这一节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是七年级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中,我以多媒体为载体,以海拔的认识——等高线图的判读——山地部位名称的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和判读 作为教学主线,较好的演示了等高线的基本原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分层设色地形图等知识,使教学变得既形像又生动,较好的化解教材中的教学难点。
1、基本理解了教材的要求,设计好了教学环节。
2、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课堂中,几乎每一位同学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
3、另外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去思考而得出来知识,而不是自己在那里替学生包干一切的思考过程,还要继续努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七年级上册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二课时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地图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案,共6页。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课后小结,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