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二 酶的特性巩固练习
展开[随堂检测]
1.纺织工业上的退浆工序通常有两类:化学法和加酶法。化学法,需要7~9 g/L的NaOH溶液,在70~80 ℃条件下作用12 h,退浆率仅为50%~60%;而加酶法,用少量细菌淀粉酶在适宜的条件下,只需作用5 min,退浆率即可达到98%,这一事实说明( )
A.酶具有多样性 B.酶具有高效性
C.酶具有专一性 D.酶具有稳定性
解析:选B。化学法作用12 h,退浆率仅为50%~60%,而加酶法仅需 5 min,退浆率能达到98%,可见酶具有高效性。
2.在各小型圆底烧瓶内盛等量的H2O2,并向各瓶中迅速加入等量如下图所示的相应的物质,烧瓶口紧包着一个小气球,使烧瓶沉于烧杯底部的同一位置(瓶内有气体产生,烧瓶即可浮起)。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烧瓶最先浮起
B.肝脏研磨液中的过氧化氢酶和Fe3+的作用机理不同
C.图丁中,沉入底部的烧瓶不能浮起
D.图乙与图丙对比,可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答案:D
3.(原创)对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的酶而言,下图符合其催化反应变化规律的曲线应是( )
解析:选D。酶的活性在最适温度前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超过最适温度后,随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降低,直至变性失活,故A项所示是温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曲线,A不符合题意;酶的活性在超过最适pH后,随着pH的升高,酶活性逐渐降低,甚至失活,其反应速率也降低,B不符合题意;底物的量一定,酶浓度较低时,酶浓度越高的化学反应速率越快,因此酶量为2X时的反应速率大于酶量为X时的反应速率,所以两条曲线中的产物量在开始时不能重叠,而最后产物量相等,故曲线最后应重叠,C不符合题意;在酶的量一定时,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率逐渐加快,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值后,由于酶的数量有限,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率不再改变,D符合题意。
4.下图为不同条件下同种酶促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影响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底物浓度
B.影响BC段反应速率的主要限制因素是酶量
C.温度导致酶促反应Ⅰ和Ⅱ的速率不同
D.曲线Ⅰ显示,该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7 ℃
解析:选D。由题图可以看出,在AB段,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反应速率不断增加,限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底物浓度,A正确;在BC段,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反应速率不再增加,限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不再是底物浓度,而是酶量,B正确;曲线Ⅰ和Ⅱ的反应温度不一样,曲线的差异是由温度的差异引起的,C正确;只根据37 ℃、25 ℃时的酶促反应速率,无法确定该酶作用的最适温度,D错误。
5.将1 mL体积分数为5%人的胃液稀释液倒入装有10 mL蛋白质胶体的试管内,置于25 ℃的温水中水浴,研究其对蛋白质的消化情况。下列各方法中能提高酶活性的是( )
A.在试管内再加入1 mL体积分数为5%的胃液稀释液
B.把实验温度提高到37 ℃
C.将pH由2调为7
D.在试管内加入1 mL唾液
解析:选B。在试管内再加入1 mL体积分数为5%的胃液稀释液,胃蛋白酶的活性不变。人体的温度在37 ℃左右,该温度下胃蛋白酶的活性最高,把实验温度由 25 ℃ 提高到37 ℃,胃蛋白酶的活性会升高。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将pH由2调为7的过程中,胃蛋白酶的活性会降低。在试管内加入1 mL唾液,溶液pH会升高,胃蛋白酶活性降低。
6.现有两种淀粉酶A与B,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温度条件下这两种淀粉酶的活性,设计如下探究实验: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Ⅰ.设置水浴缸温度/℃ | 20 | 30 | 40 | 50 | 20 | 30 | 40 | 50 |
Ⅱ.取8支试管各加入淀粉溶液10 mL,分别保温5 min | ||||||||
Ⅲ.另取8支试管各加入等量淀粉酶溶液,分别保温5 min | 酶A | 酶A | 酶A | 酶A | 酶B | 酶B | 酶B | 酶B |
Ⅳ.将同组两个试管中的淀粉溶液与淀粉酶溶液混合摇匀,保温5 min |
实验结果:对各组淀粉剩余量进行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酶B在______ ℃条件时活性较高。
(3)本实验能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生成物麦芽糖的含量来表示?
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进一步探究酶B的最适温度,实验设计的主要思路应是在________ ℃之间设立较小等温度梯度的分组实验,按上述步骤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解析:(1)自变量是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量,根据表格可以看出本实验有两个自变量,即酶的种类和温度。(2)酶B在40 ℃条件时淀粉剩余量较少,所以酶B在40 ℃条件时活性较高。(3)因为用斐林试剂需水浴加热,加热也会对酶的活性产生影响,使实验结果不可靠,所以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生成物麦芽糖的含量来表示。(4)要进一步探究酶B的最适温度,实验设计的主要思路应是设计更多的温度梯度,分别测量淀粉的分解情况,即在30~50 ℃之间设立较小等温度梯度的分组实验,按上述步骤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答案:(1)温度 酶的种类 (2)40
(3)不能 斐林试剂检测时需水浴加热,会导致反应体系温度发生改变,影响实验结果 (4)30~50
[课时作业]
A 合格性考试
1.下列关于酶特性实验设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只能是酶的种类
B.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酶的浓度
C.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自变量是温度
D.探究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时,应设置0 ℃、37 ℃、60 ℃三组
解析:选C。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可以是反应物的种类或酶的种类。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探究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时,应设置多组不同温度的实验组,使实验尽可能精确。
2.为验证酶的高效性,进行下图所示的实验,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加氯化铁的试管必须加热处理
B.两试管加入催化剂的分子数相同
C.两试管加入过氧化氢量不同
D.反应完成后,两试管中产物总量相同
解析:选D。本题考查验证酶高效性实验的相关知识,属于理解分析层次的考查。过氧化氢与FeCl3和过氧化氢酶的催化反应都在常温下进行,A错误;两试管中加入FeCl3和加入过氧化氢酶的滴数相同,但两种催化剂的分子数不一定相同,B错误;两试管中加入的过氧化氢量相同,C错误;两种催化剂都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因此反应完成后,两试管中产物总量相同,D正确。
3.下图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增大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都不变
B.酶量增加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
C.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D.B点后,升高温度,酶活性增加,曲线将呈现c所示变化
解析:选C。题干中提出“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因此如果增大pH,酶的活性会下降,A、B点位置都会下移,A错误;增加酶量后,反应速率会加快,且达到最大反应速率时反应物浓度也会增大,反应速率不可用曲线a表示,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曲线AB段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呈正相关,因此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C正确;由题意知,曲线b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进行的,如果升高温度,酶活性将会下降,不会呈现曲线c所示变化,D错误。
4.(2020·湖南师大附中高一期末)过氧化氢对人类具有致癌危险性,但是我们的人体却没有受到过氧化氢的“威胁”,原因是我们人体能产生过氧化氢酶并及时把其分解成水和O2。下图是某兴趣小组在过氧化氢酶的最适温度条件下,探究其他因素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影响的实验中所绘制的曲线图。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图①所代表的实验中,自变量是过氧化氢酶和FeCl3
B.图①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
C.图②中限制AB段O2产生速率的因素是H2O2的浓度
D.提高温度能使图②中C点对应的H2O2浓度下O2产生速率增大
答案:D
5.先将酶和乳汁分别放入两试管中,将两试管放入同一水浴环境中保温15 min,再将酶和乳汁倒入同一试管中混合,保温并记录凝乳所需要的时间。经过多次实验,记录在不同温度下凝乳所需要的时间,结果如下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装置 | A | B | C | D | E | F |
水温t/℃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凝乳时间/min | 不凝固 | 7.0 | 4.0 | 1.5 | 4.0 | 不凝固 |
A.该实验说明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40 ℃左右是凝乳酶比较适宜的温度
B.将装置A内的混合物加热到40 ℃会发生乳汁凝固
C.必须先将酶和乳汁分别保温一段时间,再倒入同一试管中混合,然后保温并记录乳汁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D.将装置F内的混合物降温到40 ℃就会发生乳汁凝固
解析:选D。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在不同温度下乳汁凝固的情况或凝固的时间不同,说明酶的活性受到温度的影响,其中在40 ℃时凝乳所需要的时间最短,说明40 ℃左右是凝乳酶比较适宜的温度,A正确;由于A装置温度低,酶活性降低,若升温到40 ℃,酶的活性升高,会发生乳汁凝固,B正确;若将酶和乳汁倒入同一试管中混合后再保温,在达到预设的温度之前,已经发生了反应,影响实验结果,所以必须先将酶和乳汁分别保温一段时间,再倒入同一试管中混合,然后保温并记录乳汁凝固所需要的时间,C正确;分析装置F可知,60 ℃时该酶不能使乳汁凝固,说明60 ℃已经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失去活性,再降温到40 ℃酶的活性不会恢复,不发生乳汁凝固,D错误。
6.目前已发现的酶有8 000多种,它们分别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无机催化剂与酶的相同点:具有________作用。
(2)无机催化剂与酶的不同点:无机催化剂不具有__________,其催化化学反应的范围比较广,例如,酸既能催化蛋白质水解,也能催化脂肪水解,还能催化淀粉水解。
答案:(1)催化 (2)专一性
7.已知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60 ℃,某同学为了探究pH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在35 ℃和45 ℃两个温度条件下分别设置了7支试管,每支试管中均加入4 mL淀粉溶液(淀粉的初始含量为y0 g),然后加入缓冲液,设置pH分别为1.0、3.0、5.0、7.0、9.0、11.0、13.0,再加入2 mL α淀粉酶溶液,反应3 min后迅速在每支试管中同时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测定每支试管中淀粉的剩余量,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3 min后迅速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该同学认为反应时间过长或加入的淀粉量少都可能导致实验失败,其依据是酶的催化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
(2)分析图中数据可知,实线部分表示在温度为______条件下测定的结果;使α淀粉酶完全失活的pH范围为__________;图中a点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主要是________。
(3)若该同学在某pH条件下测定淀粉的剩余量为 y1 g,则用淀粉的消耗速率表示该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为 __________g/min。
答案:(1)使酶瞬间失活,以控制反应时间 高效性
(2)45 ℃ pH<1或pH>13 温度
(3)
B 等级性考试
8.下图曲线表示在不同条件下某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过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1、2、3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分别是D-A、C-A、B-A
B.若条件为是否加催化剂及催化剂的种类,则1、2、3分别是不加催化剂、加无机催化剂、加酶的反应
C.若反应条件为酶促反应所处的pH不同,1、2、3反应条件可能是pH1>pH2>pH3
D.若条件为酶促反应所处温度(T)不同,1、2、3反应条件一定是T1>T3>T2
解析:选D。1、2、3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分别是D-A、C-A、B-A,A正确;若条件为是否加催化剂及催化剂的种类,则1、2、3分别是不加催化剂、加无机催化剂、加酶的反应,B正确;若反应条件为酶促反应所处的pH不同,1、2、3反应的条件可能是pH1>pH2>pH3 ,C正确;若条件为酶促反应所处温度(T)不同,1、2、3反应的条件不一定是T1>T3>T2,D错误。
9.某同学查阅资料得知,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55 ℃。下表是他为此进行的验证实验,但因各组结果相同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以下改进措施中合理的是( )
试管 | 实验 温度 | 3%淀粉 溶液 | 2%α淀粉 酶溶液 | 1 min后 碘液检测 |
1 | 45 ℃ | 2 mL | 1 mL | 溶液呈棕黄色 |
2 | 55 ℃ | 2 mL | 1 mL | 溶液呈棕黄色 |
3 | 65 ℃ | 2 mL | 1 mL | 溶液呈棕黄色 |
注:溶液呈棕黄色即表示没有检测出淀粉。
A.适当增加3%淀粉溶液的体积
B.适当提高α淀粉酶溶液的浓度
C.将实验温度改为0 ℃、55 ℃、100 ℃
D.将检测试剂碘液改为斐林试剂
解析:选A。试管1、2、3没能成功,是因为所用淀粉量过少或酶量较多,酶具有高效性,故在45 ℃、55 ℃、65 ℃条件下都没有淀粉剩余,可以增加淀粉量或减少酶量,重新设置实验,A合理,B不合理;验证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55 ℃,将实验温度设置为0 ℃、55 ℃、100 ℃,因为温度梯度过大,实验结果不能说明酶的最适温度就是55 ℃,C不合理;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需要水浴加热,会破坏设置的温度条件,D不合理。
10.利用植物酯酶法快速检测农药残留比传统仪器分析更快捷、方便,而且准确度高,更适合现场检测。下图甲、乙分别是测得的三种大豆酯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温度达60 ℃时酶1的空间结构被破坏
B.三种酶相比,酶1对温度的变化最敏感
C.由图乙可知,酶1、酶3的最适pH相同
D.温度为30 ℃,pH为6.0时酶2的活性最强
解析:选B。分析图甲可知,温度达到60 ℃时,酶1已经失活,此时酶1的空间结构被破坏,A正确;比较图甲三条曲线,酶3在50 ℃时已经失活,所以酶3对温度最敏感,B错误;由图乙可知,酶1和酶3活性最大时的pH是一样的,也就是两种酶的最适pH是一样的,C正确;酶2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大约分别为32 ℃、6.0,D正确。
11.从猪的唾液、胰液和新鲜肝脏细胞中分别提取到酶E1、E2、E3,它们与三种物质混合后的情况如下表1,S3与E3混合后产生较多气泡,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下表2为有关的颜色反应实验。据表回答(表中“+”表示有反应,“-”表示无反应):
酶 物质 | E1 | E2 | E3 |
S1 | + | - | - |
S2 | - | + | - |
S3 | - | - | + |
表1
试管 | 物质 | 碘液 | 斐林试剂 | 双缩脲试剂 |
1 | S1 | + | - | - |
2 | S2 | - | - | + |
3 | S3 | - | - | - |
4 | S1+E1 | - | + | + |
5 | S2+E2 | - | - | + |
6 | S3+E3 | - | - | + |
表2
(1)依据表中的信息,可以说明酶具有的特性是________,E2是________酶。
(2)在酶E1、E2、E3中,不能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2试管4、5、6中液体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首先从表2第1、2试管中的现象可以看出,S1和S2的化学本质分别是淀粉和蛋白质,再结合表1中的实验现象,可知E1是淀粉酶、E2是蛋白酶(或胰蛋白酶),又因为S3与E3混合后产生较多气泡,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所以E3是过氧化氢酶。(2)由于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不能分清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变化是由温度变化引起的,还是由酶的作用引起的,所以E3不能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3)由于酶E1、E2、E3均为蛋白质,且酶在反应前后质和量都不变,所以表2试管4、5、6中液体均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答案: (1)专一性(特异性) 蛋白(或胰蛋白) (2)E3 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不能分清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变化是由温度变化引起的,还是由酶的作用引起的(或温度也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3)酶E1、E2、E3均为蛋白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二 酶的特性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二 酶的特性练习题,共10页。
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二 酶的特性第2课时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二 酶的特性第2课时测试题,共14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二 酶的特性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二 酶的特性达标测试,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