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同步练习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207831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同步练习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207831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同步练习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207831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同步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 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同步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练习 试卷 1 次下载
- 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同步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 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同步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综合训练题
展开一、单选题
1.下列哪一种农作物是由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来的
A.花生B.小麦C.玉米D.番薯
2.下图是甲骨文中的“高”字。“高”字反映的是一种建筑在土台上的房子,其下部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从这一文字的结构状况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有
A.从商朝开始建筑房屋定居生活B.当时社会各阶层共同享有财产
C.当时已实现居者有其屋且宽敞D.当时已经开始进行粮食储存
3.古代世界各文明中,最早栽培出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是
A.中美洲的玛雅文明B.古代西亚文明
C.南美洲的印加文明D.古代东亚文明
4.阿兹特克村社的土地为公共所有,各家的父亲分得土地,终身耕种,死后交回村社;贵族的土地为私人所有,由土地所在地的村社农民耕种。这表明阿兹特克人
A.家庭的主人掌握一部分土地B.土地所有制分为公有和私有
C.贵族的土地由村社统一管理D.贵族会经常吞并村社的土地
5.发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乌鲁克文化泥板上的象形文字——车,距今约有5500年的历史。在这一地区还发现了描绘在彩陶钵上的双轮车图形及黏土制车模型,距今都在5000年左右。这一发现
A.说明中国的牛车是从两河流域传来的B.有力证明了两河流域文明发明了轮车
C.说明车是古代主要交通工具和军事装备D.证明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6.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是食物生产的革命,即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其标志是
A.农业的出现B.小农经济的产生C.手工业的产生D.火的使用
7.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墓穴中,有的墓穴随葬品很多,有的墓穴却一无所有。这种现象说明了
A.社会财富的数量不断增加B.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C.当时已经进入阶级社会D.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8.“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A.会制造和使用石器和骨器B.已会种植庄稼
C.保留了类人猿的某些特征D.已经饲养家畜
9.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为死者提供的祭品是十分丰盛的,包括大麦粥、炖鸽肉、烤鹌鹑、小麦面包、蛋糕、水果等。这些祭品主要是当地的农产品,墓室的壁画中也常常出现农民种植庄稼的场景。据此可知古埃及
A.农业促进烹调水平提高B.农业影响宗教信仰发展
C.财富积累提供物质基础D.丧葬习俗反映农业繁盛
10.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的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逐渐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以下关于农业产生的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
B.农业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C.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D.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开始
11.春秋战国时期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集体耕作C.铁犁牛耕D.谷蔬轮作
12.在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中,常出现这样的词句:“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当地的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A.修建水利工程,维护灌溉系统B.颁布《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所有权
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利用对太阳神的崇拜组织人力抗洪救灾
13.“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与周围的世界联系紧密。他们开始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由此可知,旧石器时代人们的食物来源是
A.狩猎和采集B.种植和饲养C.栽培和狩猎D.采集和饲养
14.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下列现象能够直接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A.世界人口出现快速增长B.原始宗教的产生与传播
C.天文、历法、科技发展迅速D.城市和国家的兴起与发展
15.汉高祖刘邦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同时还规定商人及其子孙不得“仕宦为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的是
A.愚民弱民政策B.限制商人政策
C.禁止经商政策D.反腐倡廉政策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推断,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进入原始农业社会以后,即从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与采集和渔猎时期相比高出30倍。
——摘编自翟虎渠主编《农业概论》
材料二 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进入农业社会后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大幅度提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1)概括玉米在200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
(2)历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食”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是极为突出的。古代文献中就有“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等等。古人还有把一切技艺都归结为食的惯语,如把政治比喻为烹调:“治大国如烹小鲜。”……一千年来,中国人的“食”,从食物来源、加工烹饪技术到饮食制度都发生了若干显著变化。从最初的南稻北粟到宋元时代的南稻北麦以及外来物种的传入,进一步改变了、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结构。以品系繁多、工序复杂著称的“中国菜”烹饪艺术在南宋时期也趋于成熟。以至于后来马可波罗惊讶地发现中国人的食谱几乎构成一个庞大的动物园。聚宴的形式也由上古的“分餐制”变成了围桌共餐等。直至今日,喜谈中国文化者仍然关注有关“食”的观念,如以“吃了吗”为打招呼用语,以吃喝作为社交乃至政治运作的重要形式,直到从中式饮食中考证传统伦理原则及思维方式等等。
——摘编自秦晖《千年回顾:民以食为天》
材料二 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等。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隐忧,比如有些人盲目地把吃野味作为一种时尚。
——摘编自陈光《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食”文化发展演变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食”文化的变化。
参考答案
1.B2.D3.A4.B5.B6.A7.B8.A9.D10.D11.C12.A13.A14.A15.B
16.(1)原因: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增长。
(2)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氏族内部出现了财富分化;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使得男女地位出现变化;氏族内部私有观念的产生,阶级的出现。
17.(1)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移民,世界不同地区联系加强。
(2)改变了欧亚非大陆的粮食生产结构,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18.(1)原因:统治者推崇以农为本,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经济重心的南移;民族交融影响;中外交流的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宗法观念和儒家和合等思想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变迁和影响。
影响: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在治国、哲学、文学、礼仪等方面)影响了中华文明历史演进的进程;成为研究中华文化的重要素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传承了中华文明和中华精神。
(2)变化:由追求温饱到追求口味,营养均衡等;出现多元化、个性化消费观念。
评析: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物资匮乏;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92年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丰富了物质生活;国人消费观念的变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但消费的多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危及社会公共卫生和破坏生存环境,值得慎重对待。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随堂练习题,共6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后作业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面为姜寨遗址复原图,史书记载,古代俗语说,《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一课一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宋太祖时期,政府规定,黄留珠在《西安通史》中说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