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湖心亭看雪》重写景叙事、笔法简练、篇幅短小以及情感含而不露。本课教学以题目为突破,以字词赏析为基础,对于作品中写景的语句进行细细品味,引导,感受这首作品中传递出的超凡脱俗的气质。通过题目的解读来解读张岱。感受他眼中的冬景悠远脱俗,天人合一;体会他的遗世独立和孤高情怀;他深扎心底的永远的故国情伤;感受小品文于细微处展现情致的创作特点。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本赏析的方法。
2.读懂张岱,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读懂张岱,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导入
昨天,我们解决了文字的疏通,今天,我们开始课文的解读。首先,我们来解读标题:
《湖心亭看雪》,题目包含了哪些信息?
地点:湖心亭 事件:看雪
过程
(一)看一处景
1、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看雪,找出文中关于雪景的描写。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读完后请描绘一下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场景?
明确:苍茫一片。
3、为了让大家有更加直观的感受,我们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来赏析。
第一组删减对比法:比较两组句子,体会两句的不同。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从对比可以发现,原文中在天、云、山、水之间加的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四个意象连为一体,给人以天地之间浑然一体,茫茫一片之感。全景描绘,由上到下的,举目皆白,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
第二组替换对比法:比较两组句子,体会两句的不同。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从这组对比中,可以发现作者量词的运用是非常讲究的。原文中的“痕” “点” “芥”,量词小的夸张,写出了人物的渺小,突出了天地的空旷。同时作者将自己入画,好像要把自己融入进这苍茫天地,浑然一体,天人合一。这样的描写,没有什么修饰、不须陪村和烘托,看似俭省朴素实则造成了一片“艺术空白”,读者再去进行二度创造、深层联想,从而品味出画外之音,言外之意,这就是白描。
知识链接:白描是中国画技法,指单用墨色线条勾勒形象而不过多修饰、渲染、烘托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
联想白描手法的画:齐白石《虾》只是数笔,一只只灵活现的小虾便展现在人们眼前。联想白描手法的诗:《天净沙 秋思》在景物的选择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自己的情感浓缩于这十个意象之中,景物不加修饰,却强化了惨凉悲苦的情感,表现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
第三组倒装对比法:比较两组句子,体会两句的不同。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粒,与余舟一芥,湖心亭一点,长堤一痕而已。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 芥”舟中人两三粒"4个短语能不能换-换顺序呢?明确:不能。“痕”“ 点"“芥”“粒”,越来越小,让人觉得船只继续往前走,就会慢慢消失,融人到茫茫天地山水中去,正是古人对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的追求。(板书: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二)品一段情
4、下面,我们继续解读题目《湖心亭看雪》,只写了看雪吗?
明确:湖心亭饮酒、湖心亭偶遇
5、对于这次偶遇对饮,张岱和金陵客开心吗? (鼓励学生细心发现,自圆其说)
预设:金陵客很高兴。从“大喜”的神态和“拉”这一动作以及“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金陵客很是惊喜,也不乏自得之意。
张岱是高兴的。“强”是“尽力”的意思。“强饮”是不能喝却尽力喝.而且还喝了三大杯,可谓酒逢知己。《陶庵梦忆》中关于张岱饮酒情况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张岱酒量很差,即使与亲密朋友在一起也不轻易喝酒,所谓“强饮”绝不会是陌生人前好面子的“勉强”,而是路遇同道喜悦溢于言表的“尽力而为”;“三大白而别”不是对不悦的饮酒的逃避,而是明末文人兴之所至,率性而为的名士风度;金陵人“见余大喜”是真情流露,“拉与同饮”更是与张岱一样率真性情的展现。
或:张岱是不高兴的。他选择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时间。这样的氛围,这样的交通工具,这样的地点,独自一 一个人去看雪,追求的是一种纯粹山水之境。雪夜的西湖宁静且纯净。金陵客在那里喝酒喧哗;可以说是扰了他的清心雅兴,所以他好意难却地喝了三杯酒后就匆匆而别了。
6、“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张岱写错了吗?还是另有深意?请结合材料思考。
材料一:“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军入关;顺治元年(164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材料二:“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明确:“金陵”终究还是和明朝有些关联的。亭中人含蓄地用了“金陵”这个古称,可见对南京这个地方是有深意的。在改朝换代的当口,这个深意正好戳中了张岱的痛处,所以张岱牢牢记了这么多年。活在清朝的张岱透过明亡去看当年的旧事,半百的他写下“金陵人,客此”,内心应该也是有隐痛的。从开篇的“崇祯”二字就可看出。既然已经改换朝代,对于前朝显贵旧人是很敏感的,而张岱依然特地写下“崇祯”字样,可见内心怀有对于亡国的沉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板书:痴迷于感伤怀念故国)
(三)识一个人
8、下面,我们继续解读题目《湖心亭看雪》,前面补上主语的话,你觉得应该填什么呢?
湖心亭看雪
张岱前往湖心亭看雪,是自己去的吗? 明确:有舟子陪同。那为什么是说“独往”? “独”又有什么意味?
明确:与众不同、孤独、不愿在白天热闹的环境中看雪看人的孤傲、清高。舟子在情感上不能理解他的伤痛。他独来独往,内心漂泊无根、无所依傍。他有着独抱冰雪之操守,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超越世俗的高雅之趣,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
9、所以,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从读者的角度看,张岱又是怎样的“痴”呢?
文中的“余”已完全与天地融为一体了,天人合一,这是一种山水之“痴”啊!
作者在写时间时,用的是“崇祯五年”,这是明朝年号,而张岱写此文时明朝早已灭亡,可见,作者还在眷恋着故国。
写到地名时用了“金陵”一词,“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是明朝旧都,在清朝时称“江宁”了,但作者还是用旧称,可见,他骨子里头认为自己是明朝的遗民。“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这里答非所问,作者不记那两人的姓甚名谁,而对他们的客居地“金陵”却写上一笔,实是“金陵”两字里头含着一种故国情怀啊! (板书:痴迷于感伤怀念故国)
这份“痴”既是一种痴迷,又是一种执着、更是一种坚守。
三、板书: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痴迷于感伤怀念故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重点字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部编版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重点字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