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七年级上册4.2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展开4.2 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关的概念.
(2)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来解一元一次方程.
(3)会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并能判别解的合理性.
(4)掌握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严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
【重难点】
重点: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难点:(1)解含括号的方程,符号的变化.
(2)解含分母的方程,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以及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请一位同学阅读“丢番图”的故事.
丢番图(Diophantus)是古希腊数学家.人们对他的生平事迹知道得很少,但流传着一篇墓志铭叙述了他的生平:
坟中安葬着丢番图,多么令人惊讶,它忠实地记录了其所经历的人生旅途. 上帝赐予他的童年占六分之一,又过十二分之一他两颊长出了胡须,再过七分之一,点燃了新婚的蜡烛. 五年之后喜得贵子,可怜迟到的宁馨儿,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入黄泉. 悲伤只有用数学研究去弥补,又过四年,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
——出自《希腊诗文选》(The Greek Anthology)第126题
你能用方程求出丢番图去世时的年龄吗?大家讨论一下.(引入新课)
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
【探究一】利用小学所学的知识可以设他的年龄为x岁,列出的方程为
x+x+x+5+x+4=x.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结合算术法,你能试着解出这个方程吗?得到的结果对所列的方程来说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得出所求的结果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特点,教师加以肯定,教师归纳总结有关方程的概念:
方程的解:能使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例1 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4x-3=2x+3的解.
(1)x=3;(2)x=8.
处理方式:教师讲解题(1),学生代表上台板演题(2),教师点评.
解:(1)把x=3分别代入方程等号的左边和右边,得
左边= ,右边= .
左边=右边.
所以x=3是方程4x-3=2x+3的解.
(2)把x=8分别代入方程等号的左边和右边,得
左边=,右边=.
左边≠右边.
所以x=8不是方程4x-3=2x+3的解.
【探究二】等式的性质
1.实验演示.
教师先提出实验的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思考能否从中发现规律,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你发现的规律,然后按如图的方法演示实验.
(课件展示课本第81页图3.1-1)
教师可以进行两次不同物体的实验,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代表发言.
2.集体归纳.
在学生叙述发现的规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等式就像平衡的天平,它具有与上面的事实同样的性质.比如“8=8”,我们在两边都加上6,就有“8+6=8+6”;两边都减去11,就有“8-11=8-11”.
提出问题1:你能用文字来叙述等式的这个性质吗?
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归纳: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提出问题2:等式一般可以用a=b来表示,等式的性质1怎样用式子的形式来表示?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归纳:
如果a=b,那么a±c=b±c.(字母a,b,c可以表示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式子.)
3.演示归纳.
观察下列实验,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用实验加以验证吗?
(课件展示课本第81页图3.1-2)
在学生观察上图时,必须注意图上两个方向的箭头所表示的含义. 观察后再请一名学生用实验验证.然后让学生用两种语言表示等式的性质2.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如果a=b,那么ac=bc;
如果a=b(c≠0),那么.
【探究三】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例2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0.6-x=2.4;(2)-13x-5=4.
处理方式:教师讲解题(1),学生自主解答题(2),教师点评.
解:(1)两边减0.6,得0.6-x-0.6=2.4-0.6.
化简,得-x=1.8.
两边同乘-1,得x=-1.8.
(2)两边加5,得-13x-5+5=4+5.
化简,得-13x=9.
两边同乘-3,得x=-27.
小结:(1)方程的解答中两次运用了等式的性质;(2)解方程的目标是把方程最终化为x=a的形式,在运用性质进行变形时,始终要朝着这个目标去转化.
【探究四】移项
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我们对两个方程进行了如下的变换,观察并回答:
(1)与原方程相比,哪些项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哪些没变?
(2)改变位置的项的符号是否发生了变化?没改变位置的项的符号是否发生了变化?
归纳:像这样把原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作移项.
移项要注意:(1)移项的根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1.(2)移项要变号,没有移动的项不改变符号.(3)通常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把常数项移动方程的右边.
例4 解下列方程:
(1)2x+6=1;(2)3x+3=2x+7.
解:(1)2x+6=1移项得2x=1-6.
化简,得2x=-5.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2,得x=-.
(2)3x+3=2x+7移项得3x-2x=7-3.
合并同类项,得x=4.
【探究五】解方程——去括号
教师:4(x+0.5)+x=10-3与4x+4×0.5+x=10-3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去掉了括号.
教师:是的,对于一些含有括号的方程,我们求解未知数时,要先去掉括号,再解方程.
带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1)去括号;(2)移项;(3)合并同类项;(4)系数化为1.
例5 解下列方程:
(1)4x+3(2x-3)=12-(x+4); ( 2 ) 6(x-4)+2x=7-(x-1).
处理方式:学生代表上台板演,师生共同评析.
解:(1)去括号,得4x+6x-9=12-x-4.
移项,得 4x+6x+x=12-4+9 .
合并,得 11x=17 .
系数化为1,得 x=.
(2)去括号,得3x-24+2x=7-x+1.
移项,得3x+2x+x=7+1+24.
合并,得 5x=32.
系数化为1,得 x=6.
【探究六】解方程——去分母
教师:解方程:(x+14)=(x+20).
解:(解法1)去括号,得x+2=x+5.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x=3.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得x=-28.
(解法2)去分母,得4(x+14)=7(x+20).
去括号,得4x+56=7x+140.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3x=84.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得x=-28.
学生解完方程后,回答:
(1)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
(2)解法2中如何把方程中的分母化去的?依据是什么?
(3)你认为哪种解法比较好?
解:(1)解法1是按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的步骤来解的;解法2是按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的步骤来解的.
(2)解法2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依据是
等式的基本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3)解法2好,去分母后,不再涉及分数的计算,不易出错.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1.
注意:解一元一次方程时,不一定都要严格按照这样的步骤.
例6 解方程:(1);(2)[(x-1)]=1.
解:(1)去分母,得4(x-2)-(x+1)=60.
去括号,得4x-8-x-1=60.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3x=69.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得x=23.
(2)去括号,得x-=1.
去分母,得x-2=5.
移项,得x=7.
例7 整理一批图书,由一个人做要40小时完成,现在计算由一部分人先做4小时,再增加2人和他们一起做8小时,完成这项工作,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应先安排多少人工作?
处理方式:学生代表上台板演,师生共同评析.
解:设应先安排x人工作,根据题意列方程
+=1.
去分母,得4x+8(x+2)=40
去括号,得4x+8x+16=40
移项,合并,得 12x=24
解得 x=2
答:应先安排2人工作4小时.
【当堂反馈】
1.解下列方程:(1)2x+6=1;
(2)3x+3=2x+7;
(3);
(4) .
【课后小结】
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步骤 | 方法 | 注意 |
去分母 | 在方程两边都乘_______ | 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分子是一个整体,去分母后应加括号 |
去括号 | 先去_______,再去_______,最后_______ | 带着符号计算,不要漏乘 |
移项 | 把________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移到另一边 | 移项要________ |
合并 | 把方程两边分别合并,化成ax=b的形式 | 合并只是系数相加,字母及指数不变 |
系数 化为1 | 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________,得到方程的解x= | 分子、分母要________ |
数学七年级上册4.2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数学七年级上册4.2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引入,数学运用,思维拓展,课堂巩固,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4章 一元一次方程4.2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4章 一元一次方程4.2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设计,共2页。
初中数学4.2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4.2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导探究,数学运用,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