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晋教版地理七上PPT课件
初中晋教版3.2海陆变迁优秀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晋教版3.2海陆变迁优秀课件ppt,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海陆变迁,2海陆变迁,麻姑传说,赭山的变迁,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沧海桑田,长江口的变迁,围海造陆与退耕还海,认真观察,大胆推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 ——人类生存的基本空间
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 ——人类生存的基本空间
能够举出地球表面沧海桑田变化的例子,说明海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着的。
沧海桑田——可简称为“沧桑”,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 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自称曾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用这种海陆变迁比喻世事的变化大。 其实,沧海桑田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 可见,海陆变迁在古代就被人们所察觉和认识。
读教材第38页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故事,理解“沧海桑田”的寓意。
读图3.9,看看有什么发现?
【读图提示】 (1)读懂图名,明白此图展示了三个不同时期赭山面积和位置的变化。 (2)在三幅图中,找到赭山相对于钱塘江的相对位置有何变化。 (3)看看其他地方,比如“雷山”、“岩门山”等有没有类似的变化。 (4)思考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概括总结】 比较第一幅图(14世纪)与第二幅图(17世纪),赭山的位置由北岸变成水中岛屿,说明在这一段时间杭州湾北岸没入海中,陆地变成了海洋。 比较第二幅图(17世纪)与第三幅图(现在),赭山的位置由水中的岛屿到了南岸,说明这一段时间杭州湾南岸泥沙淤积,海洋变成了陆地。
【读图提示】 (1)读图名。 (2)看图例。黄色区域表示陆地,蓝色线条表示黄河,蓝色区域表示海洋。分清行政中心级别,不同年代海岸线符号和颜色。 (3)特别注意不同年份海岸线的位置。 (4)思考黄河三角洲变迁的原因。
读教材第38页 “黄河三角洲的变迁”图,理解黄河三角洲的成长和变迁,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概括总结】 (1) 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特别严重,使黄河的含沙量急剧增加。黄河挟带大量的泥沙注入渤海,泥沙在黄河入海口堆积下来形成了黄河三角洲。泥沙不断地淤积,三角洲就不断地向渤海方向延伸、扩大,从而使得华北平原面积也不断增加。 ( 2)地球上存在着沧海桑田的变化。
读教材第39页“积极参与”图文资料,说说你对地球上沧海桑田巨变的认识。
【读图提示】 (1)教材中的文字和图像都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印证,相互延伸。阅读时需注意分析、综合两者的关系,从中获取更多、更需要的地理知识,逐步提高自己学习地理知识的各种能力。 (2)读出图名。 (3)看清图例:不同级别的行政中心,不同颜色表示不同年代形成的三角洲。 (4)看出长江下游的流向和注入的海洋。
【问题解答】 (1)从图中看出,崇明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说明了什么呢? (2)分析崇明岛面积不断增加的原因。 (3)思考:如果你家住在太平洋中某小岛上,全球气候变暖时,可能会遇到什么情况呢?
崇明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说明地球上存在着沧海桑田的变化。
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主要是由于长江的泥沙冲积而成的。
如果我家住在大洋中某小岛上,当气候变暖时,海水上升,可能会淹没我家。
地表形态不断运动和变化
选择题1.“沧海桑田”在地理科学上的正确含义是 ( ) A. 在海边种植桑树 B. 海陆的变迁 C. 填海造陆种田 D. 比喻世事的变迁2. 填海造陆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海陆变化,下列国家中不太可能进行填海造陆的是 ( ) A. 中国 B. 日本 C. 蒙古 D.英国
3.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了许多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 ( ) A. 这里曾经是汪洋大海 B. 这里气候寒冷 C. 这里海拔很高 D. 这里缺乏森林植被4. 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 A.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B. 全球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 C. 大量的水土流失和填海造陆 D. 地壳变动和海平面升降
材料一:围海造陆是人类利用海洋空间最古老的方式。最近一段时间,沿海发达地区掀起了一股围海造陆,向海洋要土地的热潮。天津市临港一期围海工程 ,围埝面积20平方公里,形成可使用陆地6.5平方公里;广东珠江口等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共围海造陆近200平方公里;广州市番禺区有80%的土地是历代围海形成的;日本、荷兰等沿海国家长期以来通过围海造陆获得了大量土地。 材料二:荷兰政府决定将海德维赫开拓地“归还”大海。
对此,你有何看法?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从更深层次、更大范围认识海陆的变迁。
读教材第40页第一自然段,完成下列要求。 1.了解人们对海陆位置是否可以变化的观点。 2.了解魏格纳提出的学说名称以及推测和论证的过程。
读图3.10,了解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
【概括总结】 (1)认真观察:魏格纳发现南美洲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凹进的部分几乎吻合。 (2)大胆推测: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以前可能是连在一起的。 (3)科学论证:远隔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却相似,从而找到了非洲和南美洲以前同是一块大陆的证据。
【概括总结】 魏格纳认为,约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大部分陆地是连在一起的(称作泛大陆),陆地被广袤的海洋包围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泛大陆开始破裂,破裂的大陆像冰块浮在水上缓慢漂移,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七大洲和四大洋。
图3.11 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
从图3.11中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
选择题 1.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者是 ( ) A.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 B.葡萄牙人麦哲伦 C.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D.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 2.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不包括 ( ) A.气候变化 B.古生物分布 C.地质构造 D.大陆轮廓 3.大陆漂移假说从古生物化石等方面找到了两个大洲同是一块大陆的证据 ,这两个大洲是 ( ) A.非洲和欧洲 B.非洲和南美洲 C.南美洲和北美洲 D.南美洲和南极洲
1912年,魏格纳发表了轰动世界的假说——大陆漂移说,向当时盛行的“海底固定论”提出了挑战,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嘲笑。魏格纳为了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多次进行野外探险,历尽千辛万苦,最终长眠在北极的冰天雪地里。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学说本身的缺陷,此后的半个世纪这一理论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直到1961年以后,它又重新活跃起来。
同学们,翻阅相关资料,去了解这一伟大地理理论的来龙去脉吧!
三、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
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理解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读教材第41页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完成下列要求。 1.知道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 2.说出板块内部和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的特点。 3.说出世界两大著名火山、地震带的名称。 4.说出板块之间相互碰撞挤压时产生的地理现象。
读教材第42页“信息传递”,了解“地震、震级、烈度”。
地震俗称地动。地震是地壳某个部分的岩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突发剧烈运动,引起的一定范围内地面的震动现象。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工业爆破地震和地下核爆炸引发的人工地震等。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省汶川的8级地震属于构造地震。世界上90%以上的地震属于构造地震。 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划分,与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按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划分为极微量、微量、弱震(或称小震)、强震和大地震等几个级别,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表示地震发生后,地面及房屋建筑等遭受破坏的程度。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面及房屋遭受的破坏程度不同;离地震发生中心越近的地区,破坏程度越大,烈度也越大。因此,一次地震后,有多个不同的烈度。
从图3.12中认识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
【读图提示】 (1)读图名。 (2)看清图例。 (3)识记六大板块的名称。 (4)观察图中各板块箭头运动的方向。 (5)说出各板块的相对位置。
【概括总结】 (1)地球坚硬的岩石表层由六大板块组成,分别是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2)板块之间挤压碰撞或张裂,使地表发生抬升隆起或断裂,进而引发了很多地理现象。例如,火山活动、地震的发生,某些高大山脉、岛屿的形成等。
从图3.13中理解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密切关系。
【读图提示】 (1)读图名。 (2)读出图中板块的名称。 (3)观察图中箭头的方向。 (4)观察两大板块相向运动的后果。
【概括总结】 (1)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亚欧板块被迫抬升隆起,从而形成喜马拉雅山脉。 (2)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亚欧大陆的阿尔卑斯山脉,也是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
图3.13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图3.14 红海的形成
从图3.14 中理解红海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读图提示】 (1)读图名。 (2)看清图例。 (3)读出图中地理事物的名称及位置。 (4)分析红海形成的原因。
【概括总结】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张裂断陷,形成了红海。现在,红海还在不断地扩张。
从图3.15中了解世界山系、火山和地震的分布状况。
【读图提示】 (1)读图名。 (2)看清图例。 (3)对照图例,找出主要山脉、火山、地震带分布的地区,归纳其分布的规律和形成的原因。 (4)解释海地、日本、智利发生大地震的原因。
【概括总结】 (1)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2)分布规律: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图3.15 世界山系、火山和地震分布
板块运动——碰撞挤压和张裂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一、选择题1.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为海洋的板块是 ( ) A.印度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亚欧板块 D.南极洲板块2.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互挤压形成 ( ) A.喜马拉雅山脉 B.阿尔卑斯山脉 C.安第斯山脉 D.乌拉尔山脉3.非洲板块的张裂形成 ( ) A.红海 B.地中海 C.大西洋 D.东非大裂谷
二、连线题:地理现象与板块运动原理连线。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
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张裂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海啸,一种具有极强破坏力的海浪。发生时形成的狂涛巨浪,高达10多米,甚至几十米,形成“水墙”,一旦冲上陆地,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形成海啸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就少不了板块运动和火山、地震的“参与”。 同学们,你们能收集更多关于海啸的资料吗?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海洋与陆地第二节 海陆变迁授课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喜马拉雅地区的发现,实地考察,海底古河流的三角洲,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西洋,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地层动植物等,慧眼识图,我的发现,板块运动学说的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商务星球版第二节 海陆变迁课文配套ppt课件,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里曾经是海洋,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大陆漂移的证据,阅读与感悟,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挤压,板块张裂,六大板块示意图,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海洋与陆地第二节 海陆变迁优质课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板块运动,海陆变迁,喜马拉雅鱼龙化石,日本填海造陆人工岛,大陆漂移,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岛链海沟,东非大裂谷,海平面升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