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上语文教学评助课时备课设计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209199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四上语文教学评助课时备课设计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209199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四上语文教学评助课时备课设计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209199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25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25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文本地位+主要内容,具体内容分析,关系建构,资源拓展,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题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
学习内容分析
一、文本地位+主要内容: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单元主题是历史传说故事,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写一件事,写出自己的感受”。本文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戒幼时即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故事:王戎成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小朋友出去游玩。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来尝,果然是苦的。“道旁苦李”这个成语就出于此文,也叫“道边苦李”。 课文虽然简短,但描写十分生动、如,“竞走取之”写出了众孩童争先恐后摘李子的场面;“唯戎不动”写出了王戎的冷静,与众孩童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此必苦李”中的“必”,表现出王成的自信。
二、具体内容分析
(一)识字与写字
1.认识“戎、诸、竞”3个生字。
2.会写“戎、尝、诸、竞、唯”5个生字。
(二)阅读
1.阅读时能通过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
2.朗读课文,能把握文言文节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口语交际
1.根据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王戎不摘道旁李原因的分析。
2.能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
综合性学习
通过学习文章,喜欢阅读历史人物故事,搜集历史人物故事进行阅读分享。
三、关系建构:
本单元重点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三年级下册安排了“详细复述”的学习要求,本单元是在详细复述的基础上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概括能力。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是简要复述课文的起始课,重在掌握根据注释补充省略部分的方法,结合注释讲故事,为下面几篇课文打下基础。
四、资源拓展
1.为了能够使学生学会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我们推荐学生去阅读主题丛书以主题为“小古文 大智慧”的4篇文章。
2.通过阅读历史人物故事,提高把握故事情节的能力。
课标
分析
(一)学段目标分析(第二学段目标)
1.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个左右,其中250个左右会写。
(3)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2.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25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0万字。
3.写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4.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5.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二)课时目标分析
(一)识字与写字
1.认识“戎、诸、竞”3个生字。
2.会写“戎、尝、诸、竞、唯”5个生字。
(二)阅读
1.阅读时能通过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
2.朗读课文,能把握文言文节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口语交际
1.根据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王戎不摘道旁李原因的分析。
2.能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
(四)综合性学习
通过学习文章,喜欢阅读历史人物故事,搜集历史人物故事进行阅读分享。
学情
分析
已有:1.知识经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自主朗读课文,并有一定程度的语言文字积累。
2.生活经验:孩子们在生活中对李子有一定了解,帮助孩子理解课文。
3.策略经验:
1.孩子们能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活动,能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2.三年级下册安排了“详细复述”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复述课文的方法。
3.三年级学习中,学生通过跟着教师朗读等训练,对如何读好文言文的停顿有一定的感悟。
未有:1.学生结合注释,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学生通过思考理解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
困难障碍:接触文言文太少,可以多找几篇进行练习。
个体差异分析:
1.本课的知识目标能全体掌握。90%的学生能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其余的做到熟练朗读,课后再追踪背诵,知道全部背过。
2.90%能够在学习后能学习到王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
学习
目标
1. 通过查字典认识本课“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诸、竞、唯”4个字;通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尝”“唯”“信然”“竞走”词的意思。
2.通过预习、自读、小组互读等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思考、小组讨论,学会朗读文言文的节奏,并能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会朗读文言文的节奏,并能背诵课文。
突破措施:通过预习、自读、小组互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自读、思考、小组讨论,学会朗读文言文的节奏,并能背诵课文。
课前
准备
PPT课件
学 习 过 程
环节目标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问题预设与补救
检查预习
(目标1)
(导入)
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一起齐读课题。
1.读后释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题中
“王戎”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
“取”的意思是什么?“道”的意思是什么?
连起来的意思是王戎不去摘道旁树上的李子。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读音,并组词语。
戎 诸 竞
(2)书写“戎 尝 诸 竞 唯”。
字形难点:戎:左下部是“十”,不是“廾”; 诸:中间没有“亻”;“竞”下半部是“口”加“儿”不能写成“日”加“儿”。
齐读课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注意订正指导。
学生思考,可以小声讨论,举手回答
小组交流自学字词情况
小组内互查认读生字,教师抽查。
教师听写生字,并订正。
预设:“取”得理解有一定难度
补救:可以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并分析“取”在这里是“摘”的意思。
预设:
认读生字“戎”字。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争斗、战争的意思。
字音难点:“戎”(róng)不能读成(yóng);
“诸”(zhū)不能读成(zhǔ)。
补救:个别学困生课后辅导
预设:字形难点:戎:左下部是“十”,不是“廾”; 诸:中间没有“亻”;“竞”下半部是“口”加“儿”不能写成“日”加“儿”。
补救:个别学困生课后辅导
二、初读感知 (目标2)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小古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讲的就是王戎小时候的故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有趣的故事。
师示范读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学生自读
组内互读,并讨论阅读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齐读,教师指导。
学生自读课文、组内互读:(1)按照顺序挨个朗读,同时规定一人读时,其他人不允许插嘴,要注意倾听,读完可以提出建议,纠正错误。
(2)有的小组速度快,能读两到三遍。
朗读方法:范读、自由朗读、赛读等。
(3)开火车,齐读,两两读。
最后全班齐读
小组互查
、教师抽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预设:90%的同学能通过自学、小组互读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补救措施:先帮助孩子们解决重点读音,借助划分节奏更好地朗读。个别不会的课后追踪辅导。
三、背诵课文 (目标3)
师:自由背诵课文,看看谁背得最快
学生自己背诵课文,不会的可以在请教同学或老师。
组内互查、教师抽查背诵课文
预设:全部学生能背过课文,个别学生背诵不熟练。
补救措施:采用竞赛方式,增加趣味性。
五、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一、注音。
戎( ) 诸( )竞( )
二、比一比,组词语。
戎( ) 戒( )
诸( ) 储( )
竞( ) 竟( )
唯( ) 维( )
基础性
目标1
10分钟
将课文有感情地背给爸爸妈妈听
拓展性
目标2、3
10分钟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板书设计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诸小儿 尝 多子折枝
王戎 不动 此必苦李
教学反思
课题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课型
新授
课时
2
序号
89
学习内容分析
一、文本地位+主要内容: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单元主题是历史传说故事,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写一件事,写出自己的感受”。本文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戒幼时即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故事:王戎成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小朋友出去游玩。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来尝,果然是苦的。“道旁苦李”这个成语就出于此文,也叫“道边苦李”。 课文虽然简短,但描写十分生动、如,“竞走取之”写出了众孩童争先恐后摘李子的场面;“唯戎不动”写出了王戎的冷静,与众孩童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此必苦李”中的“必”,表现出王成的自信。
二、具体内容分析
(一)识字与写字
1.认识“戎、诸、竞”3个生字。
2.会写“戎、尝、诸、竞、唯”5个生字。
(二)阅读
1.阅读时能通过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
2.朗读课文,能把握文言文节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口语交际
1.根据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王戎不摘道旁李原因的分析。
2.能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
综合性学习
通过学习文章,喜欢阅读历史人物故事,搜集历史人物故事进行阅读分享。
三、关系建构:
本单元重点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三年级下册安排了“详细复述”的学习要求,本单元是在详细复述的基础上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概括能力。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是简要复述课文的起始课,重在掌握根据注释补充省略部分的方法,结合注释讲故事,为下面几篇课文打下基础。
四、资源拓展
1.为了能够使学生学会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我们推荐学生去阅读主题丛书以主题为“小古文 大智慧”的4篇文章。
2.通过阅读历史人物故事,提高把握故事情节的能力。
课标
分析
(一)学段目标分析(第二学段目标)
1.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个左右,其中250个左右会写。
(3)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2.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25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0万字。
3.写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4.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5.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二)课时目标分析
(一)识字与写字
1.认识“戎、诸、竞”3个生字。
2.会写“戎、尝、诸、竞、唯”5个生字。
(二)阅读
1.阅读时能通过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
2.朗读课文,能把握文言文节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口语交际
1.根据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王戎不摘道旁李原因的分析。
2.能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
(四)综合性学习
通过学习文章,喜欢阅读历史人物故事,搜集历史人物故事进行阅读分享。
学情
分析
已有:1.知识经验: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自主朗读课文,并有一定程度的语言文字积累。
2.生活经验:孩子们在生活中对李子有一定了解,帮助孩子理解课文。
3.策略经验:
1.孩子们能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活动,能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2.三年级下册安排了“详细复述”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复述课文的方法。
3.三年级学习中,学生通过跟着教师朗读等训练,对如何读好文言文的停顿有一定的感悟。
未有:1.学生结合注释,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2.学生通过思考理解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
困难障碍:接触文言文太少,可以多找几篇进行练习。
个体差异分析:
1.本课的知识目标能全体掌握。90%的学生能达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其余的做到熟练朗读,课后再追踪背诵,知道全部背过。
2.90%能够在学习后能学习到王戎善于观察思考的品质。
学习
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解释全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通过理解句子意思及全文释义,能说出王戎不摘李子的缘由。
3.通过对比王戎和其他孩子的行为,感受并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解释全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说出王戎不摘李子的缘由,感受并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突破措施:通过理解句子意思及全文释义,能说出王戎不摘李子的缘由。
通过对比王戎和其他孩子的行为,感受并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课前
准备
PPT课件
学 习 过 程
环节目标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问题预设与补救
一、疏通文意(目标1)
1.师: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小组内的同学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小组内四人讨论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
2.理解实词和虚词。
【实词】实词是有实在意义且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语,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实词:
〔尝〕曾经。〔李〕李子。
〔游〕玩耍。〔子〕果实。
〔折枝〕压弯了树枝。
〔竞〕争先跑过去。竞:争逐。〔走〕跑。〔唯〕只有。
〔曰〕说
〔诸〕众,一些,这些,许多。
〔信〕的确。
虚词:
〔然〕如此。〔之〕他(它)。
3.教授方法
文言文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比较简洁,正因为如此,有的内容因为与上文重复,作者就会将其省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文言文初学者,像我们各位同学,带来一些阅读困难,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翻译之前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我们试着将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 )看道边李树多子,( )折枝。
4. 关于文章字、词、句的难点我们大体已经梳理了一遍,有没有同学可以给我们把这篇文章大意的大意概述出来。
小组内进行合作、疏通文意。
借助注释,解释全文。
运用方法,进行省略部分的补充。
思考疏通文意,并组内互说。
能在文中进行省略部分的补充,并做批注。组内互查互说,教师抽查。
组内互查、教师抽查
预设:故事中的王戎从小就很聪明,他七岁就是一位小神童了!后来,他长大后还成了西晋的名士呢!被称为“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就是当时有七个文人常在竹林之下,饮宴游乐,创作文章,个个都是大学问家。而王戎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二、重点研读 (目标2)
师: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问题再读课文:
1.王戎为什么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2.我们应该学习什么?
自己思考后,小组内讨论
预设:明确:
因为在路边,如果是甜的,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启示:
1、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力好奇心,且有丰富想象力
2、观察事物时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应该学习王戎的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
补救:引导思考
三、拓展延伸(目标3)
1.师:《世说新语》,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它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书中有许多小故事,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生动。
“孔融让梨”“王戎识李”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小故事。
2.播放三个简短有意思的动画片:《庾公不卖马》《割席绝交》《陈太丘与友期》。
3.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小故事吗?请同学们和家长们在网上搜集更多的《世说新语》的故事或视频,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
观看小故事并思考
能说出自己的观点即可
预设:让学生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的思维概括能力和语言综合能力。
补救:课后抽查
五、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一、写出近义词。
戎装——( ) 竞赛——( ) 唯有——( )
二、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写出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之信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性
目标1
5分钟
二、读一读,说一说下文与课文的异同。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拓展性
目标2、3
10分钟
板书设计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诸儿:竞走取之 善观察
王戎:唯戎不动 勤思考
教学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文件包含《2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1doc、《2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doc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18 牛和鹅教学设计及反思,文件包含《牛和鹅》第1课时doc、《牛和鹅》第2课时doc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2 走月亮第2课时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经验,策略经验,生活经验,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