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必修 第二册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第4课时学案
展开一、糖类
1.糖类的组成
糖类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其组成大多数可用通式Cn(H2O)m表示,因此糖类也被称为碳水化合物。
2.分类
3.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物理性质
4.葡萄糖
(1)分子结构和性质
(2)特征反应
①和银氨溶液反应
②和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反应
③葡萄糖的特征反应:
5.淀粉的水解反应
实验探究
实验一:向淀粉溶液中滴加碘水,溶液变蓝色。
应用:可用碘水检验淀粉。
实验二:
①实验操作
②实验现象及结论:
③淀粉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6H10O5n+nH2Oeq \(――→,\s\up7(催化剂))nC6H12O6。
淀粉 葡萄糖
6.糖类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淀粉为人体提供能量。
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缓慢氧化,放出热量,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反应热化学方程式:C6H12O6(s)+6O2(g)===6CO2(g)+6H2O(l) ΔH=-2 803 kJ·ml-1。
(2)淀粉可以酿酒,富含纤维素的植物秸秆,可以制造工业酒精。
淀粉酿酒的方程式为C6H12O6eq \(――→,\s\up7(酒化酶))2C2H5OH+2CO2↑。
(1)葡萄糖的分子式可表示为C6(H2O)6,则葡萄糖分子中含有6个H2O分子( )
(2)可以用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鉴别蔗糖和葡萄糖( )
(3)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 )
(4)淀粉和纤维素在人体内都能被消化和吸收( )
(5)可以用碘水检验淀粉的存在( )
(6)为检验淀粉的水解产物,可向水解后的溶液中加入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加热,如没有砖红色沉淀,则没有葡萄糖生成( )
(7)富含纤维素的生物质在生产中可生产燃料乙醇( )
(8)淀粉与纤维素分子组成相同,水解产物相同,因此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3个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的水解程度。
甲方案:淀粉液eq \(――→,\s\up7(稀硫酸),\s\d5(△))水解液eq \(――→,\s\up7(碘水))溶液变蓝
结论:淀粉未水解
乙方案:淀粉液eq \(――→,\s\up7(稀硫酸),\s\d5(△))水解液eq \(―――――――――――→,\s\up7(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s\d5(煮沸))无砖红色沉淀产生
结论:淀粉未水解
结论:淀粉部分水解
上述三种方案操作是否正确?结论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甲方案操作正确,但结论错误。加入碘水溶液变蓝有两种情况:①淀粉完全没有水解;②淀粉部分水解。故不能得出淀粉尚未水解的结论 乙方案操作错误,结论亦错误。应用稀碱溶液中和水解液中的稀硫酸,然后再做与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反应的实验。本方案中无砖红色沉淀出现,淀粉可能尚未水解,也可能完全水解或部分水解 丙方案操作正确,结论正确
解析 淀粉水解已完全,则溶液中不再有淀粉存在,用碘水检验,溶液不会出现蓝色;淀粉尚未水解时,加入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煮沸,不会有砖红色沉淀产生。淀粉部分水解时,则既要用碘水检验有无淀粉的存在,又要用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检验有无葡萄糖的存在。
(1)糖类水解规律
①单糖不发生水解。
②1 ml二糖能水解生成2 ml单糖分子。
③1 ml多糖能水解生成很多摩尔单糖分子。
(2)糖类水解条件
蔗糖、淀粉的水解均用稀硫酸作催化剂,并且水浴加热。
(3)淀粉水解程度及其产物检验注意的问题:
①检验淀粉时,必须直接取水解液加入碘水,不能取中和液,因为碘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②因为反应是用硫酸作催化剂,而与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反应的溶液必须呈碱性,所以应先中和再检验。
二、蛋白质和氨基酸
1.蛋白质的存在与组成
(1)存在:蛋白质广泛存在于生命体内,是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动物的肌肉、毛皮、血液等中都含有蛋白质;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
(2)组成:主要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2.蛋白质的性质
按表中实验操作完成实验,并填写下表
(1)蛋白质的盐析
①概念:浓无机盐溶液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使其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叫盐析。
②条件:浓的轻金属盐溶液或铵盐溶液。少量的无机盐能促进蛋白质的溶解。
③特点:盐析是可逆过程,继续加水时,能使沉淀溶解,不影响蛋白质的生理活性。可用来分离、提纯蛋白质。
(2)蛋白质的变性
①概念:蛋白质的变性是在紫外线照射、加热或加入酸、碱、重金属盐、福尔马林的情况下,蛋白质发生性质上的改变而聚沉的过程。
②蛋白质的变性是不可逆的化学变化过程,可以利用这一性质进行杀菌消毒。
(3)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①蛋白质eq \(――――――――→,\s\up7(酸、碱或酶等催化剂),\s\d5(水解反应))多肽eq \(――――→,\s\up7(水解反应))氨基酸(最终产物)
②几种常见的氨基酸
a.甘氨酸
b.丙氨酸
c.谷氨酸
它们共同的官能团为羧基(—COOH)和氨基(—NH2)。
③氨基酸的化学性质
(4)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3.蛋白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蛋白质存在于一切细胞中,是人类必需的营养物质。
(2)毛和蚕丝的成分都为蛋白质,可以制作服装。
(3)绝大多数酶也是蛋白质,是重要的催化剂。
(1)蛋白质都是结构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元素只有C、H、O、N( × )
(2)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可直接水解生成各种氨基酸( × )
提示 蛋白质水解先生成多肽,多肽进一步水解,最终生成氨基酸。
(3)生物体内的酶都是蛋白质( × )
提示 绝大多数是,但有些不是。
(4)蛋白质溶液遇到盐就会变性( × )
(5)蛋白质变性属于化学变化( √ )
(6)向鸡蛋白溶液中加入醋酸铅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水可重新溶解( × )
提示 加入重金属盐,蛋白质发生变性,加水也不会溶解。
(7)可以通过灼烧的方法鉴别真蚕丝和人造丝( √ )
提示 真蚕丝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而人造丝没有。
蛋白质的盐析与变性比较
(1)蛋白质的盐析属于物理变化,是可逆过程。盐析析出的蛋白质,加入较多量的水,还会溶解。利用盐析可分离和提纯蛋白质。
(2)蛋白质的变性是一种化学变化,是不可逆的。这种变化使蛋白质的化学组成或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因而生理功能会随之改变。
大豆和鸡蛋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由大豆和鸡蛋配制出来的菜肴很多,它是人体营养物质中最重要的补品之一。请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所吃的豆腐是一种________。
A.蛋白质凝胶 B.纯蛋白质
C.脂肪 D.淀粉
(2)我们食用的大豆,最终补充给人体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
A.氨基酸 B.蛋白质
C.油脂 D.糖类
(3)向鸡蛋清溶液中滴加一定量的醋酸铅溶液,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在化学上称为__________,滴加一定量的浓硝酸并微热,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鉴别某白色纺织品的成分是蚕丝还是“人造丝”,通常选用的方法是________(填序号)。
①滴加稀硝酸 ②滴加浓硫酸 ③滴加酒精 ④火焰上灼烧
(4)鸡蛋蛋白的水解最终产物是________。请以甘氨酸()为例,写出其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市场上有一种加酶洗衣粉,即在洗衣粉中加入少量的碱性蛋白酶,它的催化活性很强,衣服的汗渍、血液及人体排放的蛋白质油渍遇到它,皆能水解除去。下列衣料中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洗涤的是________。
①棉织品 ②毛织品 ③腈纶织品 ④蚕丝织品 ⑤涤纶织品 ⑥绵纶织品
答案 (1)A (2)A (3)生成白色沉淀 蛋白质的变性 鸡蛋白变黄色 ④
(4)氨基酸
(5)②④
解析 (1)豆腐是一种蛋白质凝胶。(2)食用的大豆,在人体内最终消化为各种氨基酸。(3)向鸡蛋清溶液中滴加重金属盐醋酸铅,蛋白质发生了变性,溶解度降低而析出白色沉淀,化学上称为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中滴加浓硝酸,蛋白质发生显色反应,蛋白质变黄;鉴别某白色纺织品的成分是蚕丝还是“人造丝”,通常选用的方法是灼烧的方法,如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则为蚕丝。(4)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5)根据题意知加酶洗衣粉能使蛋白质水解,所以含有蛋白质的衣服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清洗。毛织品和蚕丝织品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选②④。
1.(2019·江西吉安一中高一月考)现有下列物质:①纤维素、②甲酸甲酯(HCOOCH3)、③淀粉、④甲醛(HCHO)、⑤丙酸、⑥乙酸,其中符合Cn(H2O)m的组成且不属于糖类的是( )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①③⑤
答案 B
解析 ①纤维素、③淀粉都为多糖,不符合题意;②甲酸甲酯分子式为C2H4O2,可写作C2(H2O)2,但不属于糖类,符合题意;④甲醛分子式为CH2O,可写作C(H2O),但不属于糖类,符合题意;⑤丙酸分子式为C3H6O2,不符合Cn(H2O)m组成,不符合题意;⑥乙酸分子式为C2H4O2,可写作C2(H2O)2,但不属于糖类,符合题意;所以②④⑥符合,B正确。
2.(2019·安徽安庆一中高一检测)葡萄糖(C6H12O6)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下列关于葡萄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葡萄糖是一种单糖
B.葡萄糖分子中有6个碳原子、6个水分子
C.常温下,葡萄糖可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
D.1 ml葡萄糖完全燃烧需要9 ml氧气
答案 A
解析 葡萄糖是单糖,A项正确;葡萄糖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但不是以水分子的形式存在,B项错误;葡萄糖和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必须加热,C项错误;葡萄糖的分子式可改写为C6·(H2O)6,由此可判断1 ml葡萄糖完全燃烧需要消耗6 ml氧气,D项错误。
3.(2020·山东临沂一中高一检测)下列关于检验某病人尿糖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取尿样,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B.取尿样,加入过量稀H2SO4,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C.取尿样,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煮沸,观察发生的现象
D.取尿样,加入Cu(OH)2固体,煮沸,观察发生的现象
答案 C
解析 葡萄糖的检验是在碱性条件下与新制Cu(OH)2悬浊液或银氨溶液共热而完成。
4.(2019·兰州高一检测)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为弗朗西斯·阿诺德(Frances H·Amld)、乔治·史密斯(Gerge P·Smith)及格雷戈里·温特(Gregry P·Winter)爵士。上述三位化学奖得主成功利用基因变化和选择研究出可以解决人类化学问题的蛋白质。关于蛋白质的组成与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水解的最终产物为氨基酸
B.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CuSO4、Na2SO4浓溶液,均会使其变性
C.天然蛋白质仅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
D.蛋白质、纤维素、油脂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答案 A
解析 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为氨基酸,A正确;CuSO4为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Na2SO4浓溶液不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B错误;天然蛋白质除含C、H、O、N四种元素外还含有P、S等元素,C错误;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D错误。
5.关于生物体内氨基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构成天然蛋白质的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是
B.氨基酸能发生酯化反应
C.氨基酸只有酸性
D.两个氨基酸分子通过脱水缩合形成二肽
答案 C
解析 生物体内蛋白质均为天然的,其基本组成单位是α-氨基酸,A项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正确;氨基酸中含羧基,能与醇发生酯化反应;两个氨基酸分子通过脱水缩合以后形成的化合物叫做二肽;氨基酸具有氨基和羧基,既具有碱性又具有酸性。
6.应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物质对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具有明显影响的是________(填字母,下同)。
A.重晶石(BaSO4) B.蓝矾 C.碘酒 D.高锰酸钾 E.酒精 F.生牛奶 G.熟鸡蛋
(2)如果你发现有人误服重金属盐而出现了轻微中毒症状,需要你马上对病人进行抢救,你认为上述物质中可以应用的是________。
(3)当你选择物质对病人进行抢救以后,下一步的打算或做法是________。
A.建议病人快去医院继续治疗
B.将病人安置于通风处呼吸新鲜的空气
C.建议病人卧床休息
答案 (1)BCDE (2)F (3)A
解析 (1)蓝矾、碘酒、高锰酸钾、酒精等物质都能使蛋白质变性,蛋白质的变性属于化学变化。重晶石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钡,它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酸,不能使蛋白质变性,对人体无毒。(2)生牛奶中含有较多的未变性的蛋白质,熟鸡蛋中蛋白质已经变性了。(3)重金属盐中毒者服用生牛奶能降低重金属盐对人体的伤害,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病人去医院做更有效的治疗是最佳选择。
7.(2020·浙江苍南县嘉禾中学高一月考)A是面粉中的主要成分,C与E反应可生成F,D能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下图是A、B、C、D、E、F等几种常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图。
eq \x(A)eq \(――――→,\s\up7(充分水解))eq \x(B)eq \(――→,\s\up7(发酵))eq \x(C)eq \(――→,\s\up7(氧化))eq \x(D)eq \(――→,\s\up7(氧化))eq \x(E)eq \(――→,\s\up7(酯化))eq \x(F)
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1)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B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F在稀硫酸中发生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E与小苏打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中能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的物质除D外还有________(填符号)。
(5)钠与C的反应现象和钠与水的反应现象有哪些不同?为何会产生这些差异?
答案 (1)(C6H10O5)n CH2OH(CHOH)4CHO
(2)CH3COOC2H5+H2Oeq \(,\s\up7(稀H2SO4),\s\d5(△))CH3COOH+C2H5OH
(3)CH3COOH+NaHCO3―→CH3COONa+CO2↑+H2O (4)B
(5)①反应剧烈程度不同,乙醇<水,原因:水中的H比乙醇中—OH中的H活泼;②钠浮在水面上,在乙醇中沉入底部。原因:密度:水>Na>乙醇。
解析 面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C6H10O5)n],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CH2OH(CHOH)4CHO],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发酵生成乙醇(CH3CH2OH),乙醇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乙醛(CH3CHO),乙醛氧化生成乙酸(CH3COOH)。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CH3COOCH2CH3),乙酸乙酯在稀硫酸催化下可发生水解,生成乙酸和乙醇。乙酸具有酸的通性,能与部分盐反应。凡是含醛基(—CHO)的有机物都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葡萄糖分子中含醛基。
A组 基础对点练
题组一 糖类的组成、结构与性质
1.(2020·内蒙古包钢一中高一检测)下列有关糖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糖类都符合通式Cn(H2O)m
B.符合通式Cn(H2O)m的都是糖类
C.纤维素没有甜味,不属于糖类,糖类都有甜味
D.糖类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六大类营养素之一
答案 D
解析 糖类俗称碳水化合物,但它不是水与碳直接化合的产物。糖类大都可用Cn(H2O)m来表示,但符合这一通式的不一定都是糖,如乙酸(CH3COOH)、甲酸甲酯(HCOOCH3)等;而不符合Cn(H2O)m这一通式的物质也可能是属于糖类的,如脱氧核糖(C5H10O4)、鼠李糖(C6H12O5)。纤维素属于多糖,没有甜味,糖类不一定都有甜味。
2.(2020·山西长治中学高一检测)葡萄糖的结构简式:CH2OH—CHOH—CHOH—CHOH—
CHOH—CHO,下列对其性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与钠反应放出氢气
B.可与乙酸发生取代反应
C.能发生氧化反应
D.可使小苏打溶液冒出气泡
答案 D
解析 葡萄糖分子中含有羟基,故能与钠反应放出氢气,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取代反应的一种),能发生氧化反应,A、B、C项正确;无羧基,所以不与NaHCO3反应,D项错误。
3.(2020·河北石家庄第二中学高一检测)某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水解的情况:
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淀粉尚有部分未水解
B.淀粉已完全水解
C.淀粉没有水解
D.淀粉已发生水解,但不知是否完全水解
答案 D
解析 因为混合液呈碱性,所以加碘水不变蓝,不能说明不含淀粉;而加入新制的Cu(OH)2生成砖红色沉淀,说明其中含有葡萄糖。故结论应为淀粉已水解,但不知是否完全水解。
4.(2020·河南驻马店高级中学)以淀粉为基本原料可制备许多物质,如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淀粉与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
B.反应⑤是取代反应
C.反应①是氧化反应
D.在加热条件下,可用银氨溶液鉴别葡萄糖和乙醇
答案 D
解析 淀粉与纤维素均为高分子化合物,不互为同分异构体;反应⑤是氧化反应;反应①是水解反应。
题组二 蛋白质和氨基酸
5.(2020·安徽合肥七中高一检测)下列有关蛋白质的性质描述说法错误的是( )
A.棉被和蚕丝被的主要材质均为高分子
B.从牛奶中可以提取酪素,用来制作塑料
C.消毒过程中细菌蛋白质发生了水解
D.在鸡蛋清溶液中分别加入饱和Na2SO4、CuSO4溶液,都会产生沉淀,但原理不同
答案 C
解析 棉被和蚕丝被的主要材质分别是纤维素、蛋白质,二者均为高分子,A正确;酪素由酪蛋白水解得到,故从牛奶中可以提取酪素,用来制作塑料,B正确;消毒过程是蛋白质发生了变性,C错误;鸡蛋白中加入饱和Na2SO4溶液使蛋白质的溶解性降低而析出,加入CuSO4溶液使蛋白质发生变性而析出,原理不同,D正确。
6.(2020·山东东营第一中学月考)如图是蛋白质分子结构的一部分,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分子中不同的化学键,当蛋白质发生水解反应时,断裂的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 蛋白质水解时断裂的键是“”,所以应在③处断键。
7.下列物质中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是( )
①NaHCO3 ②(NH4)2CO3 ③Al(OH)3 ④NH4Cl ⑤H2NCH2COOH ⑥CH3COOH
A.①②③ B.①②④⑤
C.⑤⑥ D.①②③⑤
答案 D
解析 ①NaHCO3为弱酸的酸式盐;②(NH4)2CO3为弱酸弱碱盐;③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⑤H2NCH2COOH为氨基酸,有两性。这几类物质都可以与强酸和强碱反应。
题组三 糖类、蛋白质的综合应用
8.(2019·河北邢台一中高一期中)鉴别淀粉溶液、鸡蛋清溶液、葡萄糖溶液时,所用主要试剂和现象如下,下列所用试剂顺序与对应现象均正确的是( )
试剂:①新制Cu(OH)2碱性悬浊液 ②碘水 ③浓硝酸
现象:a.变蓝色 b.产生砖红色沉淀 c.变黄色
A.②—a、①—c、③—b B.③—a、②—c、①—b
C.②—a、③—c、①—b D.②—c、③—a、①—b
答案 C
解析 淀粉遇碘变蓝,可利用碘水来鉴别,故所用试剂和对应现象为②—a;鸡蛋清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由蛋白质遇浓硝酸变黄可知,所用试剂和对应现象为③—c;葡萄糖溶液在碱性条件下与新制Cu(OH)2悬浊液共热生成砖红色沉淀,故所用试剂和对应现象为①—b,故C正确。
9.(2020·芜湖市第一中学高一月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油脂、糖类和蛋白质完全燃烧的产物均只含二氧化碳和水
B.淀粉和纤维素在一定条件下水解得到葡萄糖,在酒化酶的作用下葡萄糖继续水解得到乙醇
C.植物油、动物脂肪和乙酸甘油酯均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皂化反应
D.向鸡蛋清的溶液中加入某盐溶液,可观察到蛋白质发生凝聚,再加入蒸馏水,振荡后蛋白质又发生溶解,则该盐一定不是硫酸铜
答案 D
解析 蛋白质含有氮元素,完全燃烧不只生成CO2和H2O,故A错误;葡萄糖生成乙醇不是水解反应,故B错误;皂化反应指的是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乙酸甘油酯不属于油脂,故C错误;鸡蛋清的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发生变性,为不可逆反应,则蛋白质发生凝聚,再加入蒸馏水,振荡后蛋白质不能溶解,因此加入蒸馏水,振荡后蛋白质又发生溶解,则该盐一定不是硫酸铜,故D正确。
10.(2020·广州市第七中学检测)Ⅰ.要检验淀粉的水解程度,提供了以下实验操作过程:
①取少量淀粉加水制成溶液 ②加热(水浴) ③加入碱液,中和并呈碱性 ④加入银氨溶液 ⑤加入几滴稀硫酸 ⑥再加热 ⑦加入几滴碘水
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做了以下三个实验,指出他们的实验目的或现象:
(1)甲:①→⑤→②→③→④→⑥,现象:无银镜产生。
甲同学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①→⑤→②→③→④→⑥,现象:有银镜产生;
①→⑤→②→⑦,现象:溶液变蓝。
乙同学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①→⑤→②→⑦,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同学的实验目的是证明淀粉已完全水解。
Ⅱ.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4)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为氨基酸,其中谷氨酸的结构简式如下所示。
(已知和—NH2可反应生成)
①关于谷氨酸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分子式为C5H5NO4 b.能发生水解反应
c.能与盐酸反应 d.能与NaOH反应
②谷氨酸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分子内脱水,生成五元环化合物,该五元环化合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答案 Ⅰ.(1)证明淀粉还没开始水解
(2)证明淀粉已发生水解,但还有剩余
(3)溶液不变蓝
Ⅱ.(4)①cd ②
解析 Ⅰ.(1)不存在能发生银镜反应的葡萄糖证明淀粉还没开始水解。
(2)有银镜产生,证明淀粉已经水解;溶液变蓝,证明淀粉还有剩余。
(3)淀粉已完全水解,加入碘水时溶液不变蓝。
Ⅱ.(4)①谷氨酸含有氨基、羧基,具有两性,可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根据谷氨酸的结构简式,可知分子式为C5H9NO4,不能发生水解反应,故选cd;②谷氨酸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分子内脱水,生成五元环化合物,形成肽键,生成物为。
B组 综合强化练
1.(2020·湖南怀化高一期末)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很多地方至今仍用传统工艺来制作米酒。家酿米酒的转化过程为( )
A.淀粉→蔗糖→葡萄糖→酒
B.淀粉→麦芽糖→葡萄糖→酒
C.淀粉→麦芽糖→果糖→酒
D.淀粉→蔗糖→果糖→酒
答案 B
解析 家酿米酒是以淀粉类物质为原料在酶的作用下逐步转化而成:淀粉eq \(――→,\s\up7(酶))麦芽糖eq \(――→,\s\up7(酶))葡萄糖eq \(――→,\s\up7(酶))酒(乙醇)。
2.(2020·山东新泰一中高一月考)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常涉及化学知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B.过多食用糖类物质如淀粉等不会导致人发胖
C.淀粉在人体内直接水解生成葡萄糖,供人体组织的营养需要
D.纤维素在人体消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纤维素可以作为人类的营养物质
答案 A
解析 B项,过多食用糖类物质可以使人发胖;C项,淀粉在人体内不直接水解为葡萄糖;D项,纤维素不是人类的营养物质,而是加强胃肠的蠕动。
3.(2020·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一检测)下列实验操作、现象(或其他)和对应得出的结论均正确的是( )
答案 B
解析 蚕丝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蛋白质烧焦时有特殊气味,A项不正确;乙醇与酸性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混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乙醇被氧化,具有还原性,B项正确;检验蔗糖溶液的水解产物时,要先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稀硫酸,再加入银氨溶液检验,C项不正确;新制Cu(OH)2与葡萄糖溶液混合加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葡萄糖被氧化,具有还原性,D项不正确。
4.(2020·贵州铜仁二中高一月考)将淀粉加入试管里,加适量的水,振荡,加热煮沸,取所得溶液3 mL,加15滴3 ml·L-1的硫酸溶液,加热半分钟,冷却后加入新制的Cu(OH)2悬浊液,加热后未见砖红色沉淀,其原因可能是( )
①未用浓硫酸作催化剂
②加入Cu(OH)2悬浊液之前,未用NaOH溶液中和硫酸
③配制Cu(OH)2时,硫酸铜溶液太稀
④加热时间不充分,淀粉没有水解
⑤所配淀粉溶液浓度不够
A.①② B.②④ C.①⑤ D.③⑤
答案 B
解析 葡萄糖和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需要在碱性条件下才能进行,但淀粉水解是在酸性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在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之前,要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硫酸,故选B。
5.下列与化学有关的文献或诗文,理解正确的是( )
A.《问刘十九》中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新醅酒”即新酿的酒,在酿酒的过程中,葡萄糖发生了水解反应
B.“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中的“飞絮”和棉花的化学成分不同
C.《天工开物》中有如下描述:“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而使殊颜异色得以尚焉……”文中的“麻”“裘”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水解生成小分子
D.《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中记载:“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朱”指的是朱砂是古代常用的一种红色颜料,其主要成分为Fe2O3
答案 C
解析 葡萄糖为单糖,不能水解,故A错误;飞絮和棉花的化学成分都是纤维素,故B错误;“麻”成分为纤维素,“裘”主要成分为蛋白质,都可以水解生成小分子,故C正确;朱砂是古代常用的一种红色颜料,其主要成分是HgS,故D错误。
6.(2020·安徽阜阳一中高一月考)有机物是产生生命的物质基础,所有的生命体都含有机化合物。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和生物的遗传都涉及有机化合物的转变。结合如图所示转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A是一种遇到碘水能变蓝的多糖,A的名称是__________。
(2)B能够在加热条件下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但不能发生水解反应,则B中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____。
(3)反应②是人体内B被氧化,同时又提供能量的反应。已知:1 g B完全氧化,放出约19.2 kJ的能量,则1 ml B完全氧化将放出约________kJ的能量。
(4)C、D是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有香味的F,写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C转化为E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只用下列一种试剂(可加热)就能鉴别B、C、D三种物质,这种试剂是________。
A.新制Cu(OH)2悬浊液 B.NaOH溶液
C.紫色石蕊溶液 D.Na2CO3溶液
答案 (1)淀粉 (2)醛基、羟基 (3)3 456
(4)CH3COOH+C2H5OHeq \(,\s\up7(浓硫酸),\s\d5(△))CH3COOC2H5+H2O
2CH3CH2OH+O2eq \(――→,\s\up7(Cu),\s\d5(△))2CH3CHO+2H2O (5)A
解析 (1)遇碘变蓝色的多糖是淀粉,所以A的名称是淀粉。(2)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能够在加热条件下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但本身不能发生水解反应,所以B是葡萄糖,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的名称是醛基、羟基。(3)1 ml葡萄糖的质量是180 g,所以1 ml B完全氧化将放出约180×19.2 kJ=3 456 kJ的能量。(4)葡萄糖在酒化酶作用下转化为乙醇,所以C是乙醇,乙醇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得乙酸,则D是乙酸,乙醇与乙酸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2H5OHeq \(,\s\up7(浓硫酸),\s\d5(△))CH3COOC2H5+H2O;乙醇在Cu作催化剂并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乙醛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CH3CH2OH+O2eq \(――→,\s\up7(Cu),\s\d5(△))2CH3CHO+2H2O。(5)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即可鉴别乙醇、葡萄糖和乙酸,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与葡萄糖在加热条件下会产生砖红色沉淀,与乙酸混合变为蓝色溶液,与乙醇混合无明显现象。
7.(1)按下表左边的实验操作,可观察到表中右边的实验现象。请从“实验现象”栏中选择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入“答案”栏中。
(2)①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油脂被摄入人体后,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高级脂肪酸和________(写名称)。
②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元,其分子中一定含有的官能团是氨基(—NH2)和________(写名称)。人体中共有二十多种氨基酸,其中人体自身________(填“能”或“不能”)合成的氨基酸称为人体必需氨基酸。
③淀粉在酶的作用下最终水解为________(写化学式),部分该产物在体内被氧化放出能量,供人体活动需要。
答案 (1)①B ②A ③C ④D (2)①甘油 ②羧基 不能 ③C6H12O6
解析 (1)①向鸡蛋清中滴加少许浓硝酸,微热,显黄色;②植物油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可以和Br2发生加成反应,从而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③向鸡蛋清中加入重金属盐醋酸铅,蛋白质发生变性而析出沉淀;④花生油在碱性条件下发生皂化反应,最终生成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溶液不再分层。(2)油脂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高级脂肪酸和甘油。氨基酸含有氨基和羧基;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氨基酸为人体必需氨基酸,必须从食物中摄取。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为葡萄糖,化学式为C6H12O6。葡萄糖
蔗糖
淀粉
纤维素
颜色、状态
无色晶体
白色晶体
白色粉末
白色固体
水溶性
能溶于水
极易溶于水
难溶于冷水,可溶于热水
不溶于水
操作
现象
向AgNO3溶液加入稀氨水,沉淀消失后再滴加1 mL 10%葡萄糖,水浴加热,在试管壁上生成银白色光亮的银镜
实验结论
葡萄糖具有还原性,能被弱氧化剂如银氨溶液氧化,生成光亮的银镜——单质银
操作
实验现象
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实验结论
葡萄糖具有还原性,能被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氧化为砖红色的Cu2O沉淀
情况
现象A
现象B
结论
Ⅰ
溶液呈蓝色
未产生银镜
未水解
Ⅱ
溶液呈蓝色
出现银镜
部分水解
Ⅲ
溶液不变蓝色
出现银镜
完全水解
实验内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蛋白质
的性质
加饱和(NH4)2SO4溶液,再加蒸馏水
有白色沉淀析出,加入蒸馏水又溶解
加稀硫酸,再加蒸馏水
有白色沉淀析出,加入蒸馏水,沉淀不溶解
加CuSO4溶液,再加蒸馏水
有白色沉淀析出,加入蒸馏水,沉淀不溶解
加甲醇溶液,再加蒸馏水
有白色沉淀析出,加入蒸馏水,沉淀不溶解
加热,再加蒸馏水
有白色沉淀析出,加入蒸馏水,沉淀不溶解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或其他)
结论
A
分别点燃蚕丝和人造丝(纤维素)织物
其中一种烧焦时有特殊气味
有特殊气味的为人造丝织物
B
将乙醇与酸性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混合
橙红色溶液变为绿色
乙醇具有还原性
C
蔗糖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水解后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
未出现银镜
蔗糖的水解产物为非还原性糖
D
将新制Cu(OH)2与葡萄糖溶液混合加热
产生砖红色沉淀(Cu2O)
葡萄糖具有氧化性
实验操作
答案
实验现象
①向鸡蛋清溶液中滴加少许浓硝酸,微热
A.橙红色褪去
B.变为黄色
C.出现白色沉淀
D.液体不再分层,形成均一溶液
②将植物油滴入少量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
③向鸡蛋清溶液中滴入少量醋酸铅溶液
④向花生油中加入足量浓NaOH溶液,加热,搅拌,静置
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二单元 蛋白质第1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第二单元 蛋白质第1课时学案,共14页。
鲁科版 (2019)第4节 羧酸 氨基酸和蛋白质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鲁科版 (2019)第4节 羧酸 氨基酸和蛋白质学案及答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导学案: 这是一份苏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导学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