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二单元《习作》一课时课件+教案 课件 93 次下载
- 9《古诗三首》第三课时课件+教案+练习 课件 91 次下载
- 9《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课件+教案+练习 课件 90 次下载
- 10《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课件+教案+练习 课件 86 次下载
- 10《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课件+教案+练习 课件 83 次下载
小学人教部编版第三单元9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评优课课件ppt
展开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事物的样子也是不同的。我们领略过李白笔下庐山瀑布的壮观,今天我们再来欣赏苏轼诗中描写的庐山。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书写,题写。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如何理解题目 “题西林壁”?
“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
岭:相连的山。 特点是:坡度和缓,连绵。峰:高而尖的山。特点是: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
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
思考:横看庐山和侧看庐山,有什么不同呢?
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庐山,样子会有变化吗?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想一想: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诗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诗的后两句蕴含哲理,它启发了人们什么呢?
一、填空。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 )代诗人(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的感觉。
二、俗话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中有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姿态不同
不识庐山面,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通过描写从不同角度去看庐山姿态不同来告诉我们,看问题的 得到的 。
2021学年题西林壁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1学年题西林壁教学课件ppt,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题西林壁,独特感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背景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背景图ppt课件,共19页。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课文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课文内容ppt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导读,字词揭秘,课文精讲,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堂小结,《题西林壁》,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